第151章 实干兴邦-《北宋帝国兴亡史》

  面对黄河改道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百年难遇的超级自然灾害,宋朝的皇帝陛下和宰辅大臣们都在为此而用心且卖力地整日操劳,那么其他官员是不是也得加倍努力地工作呢?道理确实如此,可有些人以及他们的工作性质却决定了他们越是活跃这国家就越是混乱,比如说宋朝的这一帮时刻都以为大宋官场清污除垢为使命的言官。

  这些人自诩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任何的奸邪小人都别想逃过他们的火眼金睛,再加上他们有风闻言事的权力,因而在弹劾某人时他们的才华和见解往往令人叹为观止。可悲的是,当赵祯让他们为黄河决口改道而献言献策时,他们连一个闷屁也没能放出来。不过,在回归本职工作之后,这些人瞬间又变得生龙活虎。

  作为继欧阳修之后风头最盛的言官,何郯这个人我们已经反复提起,但只有翻看史书你才会发现此人在这一时期远比我们在这个故事里所讲述的更为活跃。身为御史,他的角色就是为皇帝陛下充当打手,朝中大臣有谁不老实他就抽谁,有谁犯错他就猛批狂贬,谁让他的手里举着皇帝陛下亲自授予的正义和道德的大旗呢?因此,这黄河的洪水泛滥与他这种人并无什么关系,他要做的是为皇帝陛下除去身边的害虫。

  在这次黄河水患发生之时前,何郯就已经用自己的唇枪舌剑打倒了枢密使夏竦和大太监杨怀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把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给顶得无言以对。成就感爆棚的他随即又把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对准了当朝的宰相,当然了,这个宰相怎么都不可能是文彦博,而是压了文彦博一头的陈执中,问题是何郯要怎样做才能把陈执中也给打倒呢?正当何郯抓耳挠腮之时,黄河决口了。

  作为一个大宋的臣子,当国家出现这种灾祸之时,何郯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前方百姓的疾苦,他甚至为此而有些兴奋,因为他终于找到了如何搞倒陈执中的理由。何郯随即以天象异常且灾祸不断为由奏请赵祯把陈执中给罢免了,他的理由就是那套天人合一之说,天象反常必是朝中有妖孽作怪,所以老天爷才会愤怒以至于灾祸频降。

  我们之前也说了,政敌们用这种路数来攻击宰执大臣往往是一打一个准,但遗憾的是陈执中在赵祯那里所得到的信任和倚重可是非同一般,再加上朝中上下这时都在忙救灾的事,因而何郯这一次对陈执中的弹劾连一点涟漪都没有搅动起来。

  何郯并没有气馁,两个月后,他再又上疏请求赵祯罢免陈执中。这一次他的嘴里可不止是什么天象灾祸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陈词滥调,他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将陈执中的“罪证”逐一查清,然后便以此向赵祯提出了罢免陈执中的请求。那么,他所搜集到的罪证又是什么呢?

  简单说就是陈执中任人非明。何郯指责由陈执中举荐和提拔的三司副使向传世和三司判官吕昌龄都是满朝公认的无能之辈,如今这两个人相继被罢了官,作为举荐人的陈执中却毫发无伤,此举实在是不合常法。另外,他在奏疏里还把自己从外面听来的一些对陈执中不利的风言风语也拿来指控陈执中,而且他直言不讳地说这些事都只是他听说的。最后,他给陈执中戴了两顶大帽子:徇私和专权。他质问赵祯,如此毒瘤为何还不将其罢免?

  相信各位应该没有忘记赵祯之前曾经将大宋的中央委员们集体叫过去商议如何治水的事,可这个过程中我们有看到何御史拿出过什么建设性意见吗?此刻我们应该知道这段时间以来他在忙什么了吧?在他心里,千万黎民百姓的死活都不及他为国铲除奸佞重要,可问题是陈执中是奸佞吗?他祸国殃民了吗?他蛊惑君上了吗?他结党营私了吗?他败坏朝纲了吗?值此国家遭遇空前水灾之际,值此举国抗灾救灾之际,你何御史近乎疯狂地想要扳倒当朝宰相究竟所欲何为?

  如果何郯的所为不是受人指使,那么我相信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应该绝无半点羞愧之心,他会认为自己是在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所谓的大局在他这里也是不存在的,他只忠实于他自己,其他的一概莫论,甚至于他会为自己不畏权贵以及敢于同不法势力做斗争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这里想说的是,类似于何郯这样的人古今皆有,而支持他赞扬他这种行为的人也是古今皆有。你可以说他迂腐,说他没有格局,你也可以说他是在恪尽职守,甚至说他是在公忠体国,但我对他以及他的这些行为却是无话可说。

  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一句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话——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曾被骂得狗血淋头体无完肤,但这话却也是历代先贤代代相传下来的训诫之言,从东周时期的“尊王而后攘夷”,再到晁错的“攘夷必先安内”,再又到明代于谦的“攘外以安内为先”,可我们为什么对这些话却又是那么认同呢?一言蔽之,这世间没有任何一个所谓的真理是绝对正确的,当真理和现实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要取权而非守固,践行儒家思想的要诀在于通达权变,而非因循守旧。

  或许在何郯想来,要想治理好水患首先就得把陈执中给罢了,有这个人在宰相的位置上待着就别想能够治理好黄河,但这种想法会不会显得有些太过抬举陈执中了呢?作为一个摆设,陈执中存在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他虽无宰相之才但也不至于误国误民。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我确实很难明白何郯为何要这么不死不休地追着他咬。出于阴暗心理发作,我只能说这里面的原因或许只是因为陈执中挡着某些人向上攀爬的道了,而何郯不过就是一个马前卒,亦如当年亲自上阵与新政集团的人激烈交锋的状元郎王拱辰。

  那么,何郯的这一次弹劾陈执中其结局又是如何呢?答案是无果而终,陈执中依然在宰相的位置上稳如磐石。

  抛开这些对国计民生毫无任何益处的官场争斗不谈,我们现在来看看那些真正在为国家和百姓做出实际贡献的人此时都干了什么。

  黄河的这次改道所波及的地域可不止是河南河北,这里只是受灾区,而受灾的百姓在家园被毁之后自然会前往临近的地区去讨生活,这便是流民潮。朝廷自然不能对这些人不管不顾,赵祯于是下令各地官府要对流入其境内的百姓予以妥善安置,简单说就是供其居所和每日食粮。我们现在要着重说到的这人便是此时在山东青州担任知州的富弼。

  洪灾导致前后流入青州的难民达到了五十余万,这对富弼来说可谓是极其严峻的考验。这五十万人不但是要吃喝,而且还会在此地停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此一来,想要妥善地安置好他们就还得为其提供居所。此外,灾民的情绪也需要安抚,各种流行病和传染病也需要加以预防和治疗。

  经过与幕僚的商议,富弼最终拿出了一个堪称赈灾教科书式的方案。

  富弼首先解决的是粮食问题。在动用官仓储粮的同时,富弼还派人向辖区内的各州百姓大量征集粮食,他在民间前后共计征得粮食十五万斛。在这之后,富弼又在辖区内腾出了十余万间房屋以供灾民居住。

  吃和住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但是面对人数众多的流民,如何管理他们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富弼一纸文书下令境内的所有官员全部投入到赈灾工作中,这些人里面不单是现任的各级大小官员,也包括已经退休的以及身上有官职但却没有实际差遣的官员。也就是说,只要你是被朝廷授予过官职的人就都要到各地官府去重新登记造册,然后去领受你的新任务,而这任务自然就是分派口粮、安置流民、照顾老弱病残、消毒防疫之类的活儿。当然,这些人也不是白干活儿,他们都会额外领到俸禄,富弼还派人每五日就带着酒肉去请这些官员们打一顿牙祭。有这样体恤下属的领导,这些人干起活来也是相当卖力。

  最高明的是,富弼还懂得如何利用这些流民为青州的农业发展和生产贡献一份力量。这么多人如果每天都是吃完就睡,那简直就是在严重浪费人力资源。不过,富弼可不是要让他们去干什么苦力,而是鼓励他们就地开荒种地以自给自养。为此,他特意下令本地的官员和百姓不得阻碍流民在当地从事生产,但前提是这些人不能借此夺占本地人的田产和地产。青州境内的广袤山林和大小湖河都是他们这些流民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他们可以选择去开荒种地,也可以选择去山上打猎或水中捕鱼。

  由于流民都是一路上逃荒而来,很多体弱以及本身就有病患的人在到了青州之后不久便死了。针对这一个问题,富弼为了防止出现瘟疫便命人将这些死者统一安葬,而他还亲自为这些人撰写了祭文并举行了公祭。

  做完了这些,富弼还做了一件事,他下令在流民当中招募军卒。最后,青州境内的五十余万流民大军中共有一万多人成了国家的军人。这些人不但充实了国防力量,他们也就地成为了维护青州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富弼对这些流民的安置措施并不是将他们集中到一处。他前面以官府的名义所征集到的粮食都是就近存储于当地的官仓,而那十余万间的房舍也是分布于境内的各处。也就是说,流民到了哪里就由哪里的官府负责接收和安置。相比于集中安置,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这从根本上缓解了官员们的压力和负担。

  试想一下将五十万人集中安置到一处会是什么情景?你得准备多大的地方给他们搭建帐篷?你得准备多大的地方存储粮食和物资?你得准备多少口锅来做饭?庞大的后勤供应、复杂的人员管理、不可忽视的医疗卫生,随时有可能爆发的流民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问题又怎么去应对?

  正因如此,富弼在这次赈灾行动中的上述一系列应对措施才会被我们称之为教科书式的赈灾方案。即使是放到现在,这样的举措也堪称典范。

  几个月后,当黄河终于为自己重新找到了新的入海通道之后,河北大地的洪水也慢慢退去。青州这地方虽然对这些灾民极尽地主之谊,但他们毕竟是客,而且他们终归还是想要回到自己曾经的家园。为此,富弼又下令各地州县给这些要回家的流民按照路途远近分发口粮以便让他们能够重归故里。

  史载:弼所立法,简便周至,天下传以为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