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宫廷血案-《北宋帝国兴亡史》

  在赵祯加封贾昌朝之后的第六天,整个开封城此时都还沉浸在贝州平乱成功的喜庆余温中,可就在此时北宋的皇宫里却发生了一场小型的兵乱。从性质上而言,这次的皇宫血案堪称北宋历史上的又一桩超级悬案,或许也只有烛光斧影才能让其相形失色。

  这天晚上,在毫无任何预兆的情况下,颜秀、郭逵、王胜、孙利这四个平日里负责戍卫崇政殿的禁军士兵突然手持利刃私闯内宫。他们杀掉沿途阻拦他们进入内苑的士兵,然后便在内苑里像一群疯子似的逢人便砍还四处纵火。宫里的太监和宫女们哪里见过这等血腥和暴力的场面,他们尖叫着,奔逃着,整个后宫都随之而鸡飞狗跳。

  说来也是让人觉得很是意外和凑巧,这一晚赵祯竟然和曹皇后(曹彬的孙女)比较罕见地一同在福宁殿里就寝。被惊醒过来的赵祯立马起身准备出去查探个究竟,但曹皇后死死地抱住他并劝说他不能在这个时候轻举妄动。在稳住了赵祯之后,曹皇后随即令内侍前去将殿门死死关住切不能让贼人闯进来,然后再又派人冒死去通知入内都知王守忠火速带兵过来护驾。为了激励众人,她还剪下自己的一缕头发分发给宫女和太监并许诺事后将以此作为奖赏众人的凭据。

  听到外面不断传来的惨叫声,赵祯询问左右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太监何承用为了避免过度刺激到赵祯便谎称这是内务太监在惩戒那些犯错的宫女。

  一旁的曹皇后闻听此言随即大怒:“现在明明是有贼人在外面行凶杀人,陛下本就想亲自出去查探究竟,你竟然还敢在这里胡言乱语!”

  叱退了何承用,身为将门之后的曹皇后突然想起了一件要紧的事。眼下这大门虽然是关上了,但贼人如果放火可怎么办?于是乎,她又命太监和宫女们全部都去取水过来守在院子里,一旦有人从外面纵火就赶紧扑灭。不久,贼兵果然放火烧殿,但由于早有准备,这火旋即就被扑灭了,但这危机依然没有解除。

  就在众人忧惧不已之时,入内都知王守忠终于是带着大队的卫兵赶来了。四个贼兵之中,颜秀、郭逵和孙利很快就被当场斩杀,唯独王胜从北门成功地逃走了。

  盛怒之下,赵祯下令在京城展开全城大搜捕。天网恢恢之下,王胜的行踪很快被发现,但由于拒捕,王胜不但被杀,而且还被砍成了好几块。如此一来,四个肇事者都死了,也就是说这起案件变成了一件无头公案——死无对证。

  如此大案显然不能就此作罢,必须要查出这幕后是否有人指使,但在查案的方式上大臣们却有不同意见。枢密使夏竦认为此案不宜大肆宣扬,他建议由御史台和内宫的主事太监一起秘密探查,因为他担心如果把局势搞得太紧张会让幕后的黑手狗急跳墙做出更大胆的举动。然而,参知政事丁度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如此危及社稷之大事就得正大光明地予以彻查到底,就是要以此震慑不轨之徒的狼子野心。为了这事,这一天的朝会从上午一直吵到中午,最后吵得大家都开始饿肚子了才算完事,赵祯拍板决定一切就按夏竦说的办。

  三天后,这案子结了,此案查来查去最后的结果让人再次惊掉下巴:由于此案涉事的四名案犯皆已伏法,而所收集到的证据和口供也不足以证明此案是由他人主使,所以这起震惊朝野的大案就此结案。此案被定性为一起激情犯罪,凶犯已死就不再追究,但负责宫廷戍卫和内务的一众主事太监全都犯有失职之罪,所以内侍杨景宗、邓保吉、杨怀敏、刘永年、赵从约、王从善五人全部贬出京城外迁到各地州府为职,此案就此了结。

  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赵祯和言官系统的各位御史和谏官还有一场激烈的较量。这些人主张严惩宫中的各位主事太监,恨不能让这一拨人全部下岗,其态度之坚决就如这些人是他们不共戴天之仇人。可是,赵祯却不忍心这样干,这些人几乎从他还是个婴儿时起就一直陪伴在他左右,这感情可是相当深厚,他怎么忍心把他们全都赶走?

  再者说了,这里面的杨景宗还是他的小娘娘杨太后的族弟,另一个太监杨怀敏也是他多年的亲信,此外他还是夏竦极力想要保下来的人——夏竦在宫中的眼线和耳目就是这个杨怀敏。尽管如此,言官们还是群情激愤地要求赵祯必须要把这些人一个不留地全部外贬,不管贬到哪里,反正就是不能留在京城。

  正所谓文死谏武死战,任何朝代都有文官逼迫皇帝改变决定的事情发生。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厌其烦地请见或上疏,直到皇帝最终妥协抑或把他们给打个半死。相比于别的朝代,宋朝的文官在做这种事情时其风险系数就要低得多,秦汉时期你太多嘴且不识相是有可能直接掉脑袋的,而唐朝则是会被外贬,如果遇上武则天这种暴力狂徒也是有可能掉脑袋,明朝就不用多说了,廷杖早已是名垂青史。

  那么,宋朝的言官呢?赵匡胤立下的规矩是不杀上疏言事者,但其实他还是多虑了,别说是杀,在宋朝做言官即使忤逆了皇帝的旨意,但最后却就连挨板子这种事也是难得一见。有这种好事,宋朝的言官又岂能不放开嗓子对皇帝大声吆喝?

  面对这些人的拒不妥协,赵祯最后还是软了,就在他准备低头的时候,他苦笑着质问这次跳得最高的御史何郯(此人不陌生吧?正是那位前去调查文彦博的生活作风问题但自己却在半路上犯了错误的仁兄):“历史上那些有名的言官为了让皇帝改变主意不惜磕破了脑袋,你这次执意要朕把他们都撵走,可你有把脑袋磕破的决心和勇气吗?”

  何郯当场无语。他没想到赵祯会跟他来这一招,这不就是想要让他吃点苦头吗?皇帝陛下这是要给自己找面子找台阶,可即使如此他也不想顺着赵祯。要说这读书人的思维就是敏捷,何郯转而就想到了如何反击赵祯。

  他回道:“陛下,如果让一个臣子把脑袋都给磕破了,那只能证明上面坐着的皇帝是个昏君啊!可你是明君啊!明君怎么可以让自己的臣子把脑袋都给磕破了呢?所以,这个头我还真的不能磕,我要是磕破了头,那你可就成昏君了,而我倒可以在史书上青史留名!”

  这就是宋朝的文官,气焰嚣张的文官。但是,这些人能够野蛮生长其实也是跟赵祯的性情息息相关,要不然文官们为何会给他一个仁宗的庙号呢?赵祯想在嘴上找点便宜的愿望就这样也落空了,这一次他又输了,几个大太监一个没跑掉全都被赶出了京城。

  随着几个太监的被贬,这起大案就此是尘埃落定,这让当时以及后世的很多人都不禁为之而浮想联翩,各种猜测和设想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这事的幕后主使是夏竦,也有人说是曹皇后在自导自演,目的就是为了故意在赵祯面前邀宠,还有人说此事是张美人因为觊觎皇后之位便铤而走险地想要杀掉曹皇后以取而代之,更有人猜测这事的幕后主谋是皇帝赵祯。

  我个人对于历史上的诸多猜测之事以及那些把自己的猜测当成真相和真理的行为和个人一向都不屑一顾,这种事茶余饭后拿来当做谈资倒也未尝不可,甚至你可以把自己的猜测拿去写成影视剧本,然后很不要脸地宣称自己对所写内容的真实性不负任何责任。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的分析和猜测当成唯一的真相和事实并不容别人非议,那么你就纯属一个文化流氓。

  对于这起案件,其实有一个很关键的事实和细节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那就是最后的那个涉案在逃分子王胜在丧失了反抗能力之后为什么会被一刀毙命,甚至还被乱刀分尸?谁都知道他的重要性,要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也只有他才是唯一的突破口,可这样的一个关键人物竟然被直接给灭口了。那么,是谁下令让这些士兵不能对其留下活口?又有谁能够有这样的权力对他们下达这种命令?这样去想的话,其实此案的幕后主使之人的范围也就可以无限缩小了。至于此人到底是谁,我还是那个观点,没有答案,只有猜测,而缺乏证据作为支撑的猜测永远都成不了真相和事实,更没有资格不让别人去质疑。

  此案当中还有一个事值得引起我们的“强烈关注”。事态平息后,张美人火急火燎地跑到了赵祯的身边,然后就是一阵亲密无间的安慰加关心,赵祯由此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他事后还将此事拿来跟大臣们絮叨:“这天晚上宫里乱成一锅粥,大家都只知道闭门自保,唯独只有张美人不顾个人安危跑来见朕,这让朕实在是太感动了,所以朕决定要赏她!”

  问题就是:偌大的后宫,张美人怎么就知道赵祯在皇后这里?另外,作为一个弱女子,面对外面一片刀光剑影的惨烈和哀嚎,别人都躲在屋里瑟瑟发抖,她怎么就敢独自跑出来去找她的情郎?难道真的是真爱泛滥成灾以至于她可以丝毫不顾及个人的安危生死吗?开玩笑!

  更让人不解的事还在后头。我们从这起事件中不难发现曹皇后才是这晚护驾的最大功臣,可事后赵祯却对自己的皇后一点表示也没有,他一再强调张美人对他的嘘寒问暖才是最让他感动的,而且他认为这是一份莫大的功劳,所以他要将张美人晋升为贵妃。至于曹皇后,因为那些对其很是不利的流言蜚语,赵祯不但没有对她心生感念,反而觉得这一切似乎还真的如流言所说的那样——是曹皇后在暗中策划了这一切。因此,二人之间本来已经开始有些升温的关系和感情就此再又进入了冰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