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垦荒-《三国之季汉演义》

  “伯约,你做的对!”

  “朕早就看出来这个苗头了。”

  当姜维回到天水,汇报完军情之后,就把陈启等人之前的反应告诉了刘谌。

  并且还把自己对他们的处置也一并告诉了刘谌。

  听到姜维的话后,刘谌对姜维的做法表示赞同。

  大汉不能跟之前的大汉一样。

  否则这样的大汉就算是兴复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刘谌从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

  刘备他们这些季汉的开创者虽然没有这样的觉悟,但一句以人为本就足以说明他们多少还是意识到了些什么。

  这种模糊的概念也始终贯穿整个季汉。

  只不过被北伐这个执念所害,最后导致季汉灭亡的时候蜀中百姓面有菜色。

  好在刘谌的到来,使川蜀百姓的民生得以恢复。

  也使得大汉逐渐走向正轨。

  而刘谌的理念也顺着前人的作为被顺利的贯彻下去。

  所以才会有姜维听到陈启他们的话,当即就对他们做出了纠正和处罚。

  听到刘谌的话,姜维脸上的担忧丝毫没有减少。

  “陛下,这个问题若是不解决,将来必然会危及北伐大业。”

  就目前跟着北伐大军来到天水的,基本上都是讲武堂四期以前的学子。

  因为要快速的培养并补充基层军官的原因。

  以及北伐进度的问题。

  他们这几期学子都是采用的半年制。

  然而就连这种半年制的学生,都不可避免的出现这种问题。

  其余那些学子中存在的问题,只会比这个更严重。

  刘谌点了点头说道:

  “所以朕才会把崔卿从益州调来!”

  正坐在那里专心听刘谌和姜维讲话的崔明煊听到刘谌叫自己。

  脸上的表情一愣,但随即就意识到陛下可能有重要的任务要交给自己!

  心中猛然的激动起来。

  他知道自己现在在大汉的地位就像是一个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无非是陛下想要告诉天下人,只要是真心悔过。

  陛下是愿意既往不咎的!

  崔明煊也很好的做到了自己该做的。

  此次突然得到旨意调自己入天水,崔明煊只知道陛下要在三郡修建学堂。

  和当初在益州和汉中的做法那样来收拢人心,开化民智。

  却没想到居然有重要任务交给自己!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自己这些年老老实实听话的福报。

  只要抓住这个机会,他就不会再只是一个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想到这里,崔明煊便立刻起身对刘谌行礼道:

  “陛下但有驱使,臣莫不相从!”

  刘谌抬手示意崔明煊坐下:

  “朕此次叫你前来,除了让你在陇西三郡开设学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

  崔明煊欠身道:

  “请陛下吩咐!”

  “上一次,黄明他们帮百姓做事,事后虽然都写过感悟。”

  “但大多数都是别人代笔,自己亲自执笔书写的寥寥无几。”

  “由他人代笔,自然就少了一些真情实感。”

  “自己也会少一些感悟。”

  “那些东西诸位也都看过了,想必跟朕的想法也是差不多的。”

  崔明煊并不知道之前在天水发生了什么,甚至就连黄明这个名字他都是第一次听。

  但如姜维、廖化、李骧等人在听到刘谌的话后,却连连点头。

  因为他们是那次事情的亲历者。

  也见到过那些写出来的感悟,亲自写的和别人代笔的东西,不说是天差地别,那也是差距极大。

  事实也果然如此,那些挑选出来全军宣读的文章,无一例外全都是本人亲笔。

  “所以朕要你想办法教会所有士兵认字。”

  “不光要教会他们认字,还要让他们学会一些道理。”

  “而他们要学的第一个道理就是,他们的供养全都来自于百姓。”

  “百姓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听到刘谌的话,在场的人顿时色变。

  “陛下!”

  “天子代天牧民。”

  “天下万物皆上天所赐,亦是陛下所赐!”

  “臣请陛下收回此言!”

  从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开始。

  在汉朝推行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黄老之治便宣告结束。

  也意味着封建皇权专制正式登上华夏大地的舞台。

  历经两汉将近五百年时间的潜移默化。

  这套理论上面的人信不信姑且不论,底层的百姓早就已经笃信不疑。

  而大汉也正是靠着这套理论统治了华夏大地数个世纪。

  直到一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才打破了这个局面。

  如今黄巾之祸才过去不到百年时间 ,其影响尚未完全消亡。

  而且大汉正处在北伐的关键时期,正是需要大力宣扬天命,以此笼络人心的时候。

  陛下却说出这样的言论,岂不是在动摇大汉的根基?

  “陛下!臣有言奏!”

  “若无陛下之庇佑,百姓何以安居乐业?”

  “陛下此言一出,必为不明所以者所乘。”

  “对北伐大业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请陛下 慎之!”

  李骧起身再劝道。

  其余人也纷纷起身附和,脸上皆是凝重之色。

  崔明煊也被刘谌的话吓到了,站在那里不敢接腔。

  眼见群臣都反对。

  刘谌不由得在心中暗自摇头。

  这才哪到哪,你们就这么惊讶。

  真要是让你们听到有些话,不得把你们吓死。

  不过也让刘谌确定了一点,那就是自己的这些 言论过于超前了。

  超前是好事,但是超前太多不行。

  想到这里,刘谌便从善如流的说道:

  “既如此,此事便作罢。”

  “不过教士兵认字之事不能放弃。”

  “而且要告诉他们,百姓乃是国之根基。”

  “绝不可虐,更不可轻视之。”

  众人听闻,顿时松了一口气。

  陛下这番话倒是没什么出格的地方。

  紧接着刘谌又说道:

  “拿下天水后,朕便看到天水人丁不多,大量的土地也处在荒废状态。”

  “此前朕没有言说,是因为朝廷在陇西立足未稳。”

  “如今陇西三郡已下,朕觉得是时候仿汉中前例,开荒治地了。”

  这件事没有出乎众人的预料。

  况且随着战事的推进,一直从后方调粮食前来也是一件负担极重的事情。

  当初丞相北伐的时候,同样有就粮于敌的策略。

  现在陇西三郡都归了大汉,更应该好好经营才是。

  “如今正值六月,刚是一年麦收时节。”

  “百姓也把土地整理出来开始轮种粟、菽之类的作物。”

  “若是开荒的速度够快的话,说不定还能赶上下种。”

  “即便是赶不上,也能给小麦播种提前打下基础。”

  “而朝廷近段时间亦无大的战事 。”

  “故朕决定,自朕以下,所有将士开始带领百姓在陇西三郡垦荒屯田。”

  “尤其是讲武堂的学子,要以身作则。”

  “亲自扶犁垦荒,方能知百姓供养不易。”

  垦荒之事,是早就已经定下来的,此前因为一直在打仗的原因,根本顾不上。

  陇西三郡到手后,朝廷就只需要派兵防备广魏和扶风来敌。

  压力会小很多。

  这样一来,很多士兵就会空闲下来。

  朝廷自然不会让他们空闲下来。

  因为大军每天的消耗是很大的。

  这个时候就得考虑自给自足这条路。

  尤其是在补给线被拉得这么长的情况下。

  对此众人都没有什么意见,至于陛下亲自扶犁垦荒,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每年春耕,帝后都要象征性的劳作以劝农桑。

  “敢问陛下,这些开垦出来的荒地当如何处置?”

  说话的人是姜筠。

  开荒屯田这种事由来已久。

  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屯田制度又不尽相同。

  如今陇西三郡皆已归汉。

  所以姜筠才会有此一问 。

  听到姜筠的话,刘谌开口道:

  “效仿益州成例。”

  “所垦土地皆收归朝廷所有。”

  “但是谁开的土地谁拥有耕种权。”

  “数量不超过每人五十亩。”

  “多出的土地,朝廷以大汉屯田制度计以军功。”

  姜筠听到刘谌的话,顿时瞪大了眼睛。

  什么叫土地皆收归朝廷所有?什么又叫谁开的土地谁拥有耕种权?

  这岂不是朝廷自己当地主,把所有人都当成佃户了?

  还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啊!

  看到姜筠脸上的疑惑,坐在他右手边的姜维低声跟他解释了一番。

  听懂之后的姜筠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原来如此!

  怪不得之前那么多次北伐族叔越打越弱。

  这一次却能够在陛下的带领下直接拿夺回陇西三郡。

  朝廷这个制度,虽说是把所有的土地都集中到朝廷手里。

  却可以保证这些土地不能被地主豪强随意兼并。

  也就是说百姓即便活的再难,也始终可以保证有一块地用来耕作,保证自己有一碗饭吃。

  只要有饭吃,百姓就不会造反。

  陛下所虑甚远,非常人所能及也!

  事情商议完毕后,便要进入执行阶段。

  刘谌起身离开后,众人也纷纷起身。

  崔明煊拦住李骧说道:

  “李参军,某有一事,不方便当着陛下面说,故想询问一下李参军。”

  李骧点了点头:

  “崔祭酒请问。”

  “某之前在益州的时候,为了让天下学子日日得见天颜。”

  “便在各处学堂悬挂陛下画像。”

  “后来被陛下以此举有谄媚之嫌训斥。”

  “益州是咱们大汉之地,即便不挂陛下尊像,百姓亦念陛下之恩。”

  “可这陇西三郡落入伪朝之手已近百年,百姓不知有汉久矣。”

  “更不复知大汉天子为何。”

  “在得知陛下要在陇西三郡创办学堂后,某就在想是不是仿益州之例。”

  “仍在学堂 悬挂陛下尊像。”

  “又恐陛下不虞,故而相问。”

  “还请李参军指点一二。”

  李骧意味深长的看了崔明煊一眼。

  然后说道:

  “崔祭酒心思如此玲珑,倒不如陪在陛下身边做个内侍。”

  说罢便自顾自的离开。

  只留下崔明煊一个人在原地发愣。

  良久之后,才从李骧的话里回过味儿来。

  一跺脚暗骂了一句:

  “呸,你才要当那阿谀奉承的阉人!”

  随后也匆匆离开。

  朝廷的政令出天水临时行宫,很快便传达至陇西三郡。

  天水倒还好一些。

  大汉占领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为了给当地百姓留下好印象,也做了不少事。

  尤其是在上次厘清土地的时候,刘谌做到了足够的公平公正。

  百姓们对朝廷的政令都是相当拥护,开垦荒地的热情也极高。

  而那些汉军士兵本就是益州百姓出身。

  对于开垦荒地这件事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知道将来这好处也能落到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头上,对这件事同样也非常积极。

  至于那些讲武堂学子,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对这件事颇有怨言。

  觉得自己是天子门生,在讲武堂学了一身本事是为朝廷打仗的,而不是浪费在开垦土地这种平民百姓才需要做的事情上。

  可当他们看到刘谌也亲自扶犁耕作的时候,所有人都哑火了。

  连陛下都亲自下地耕田,他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即便想说也没有那个胆量,全都老老实实的扛起镢头去垦荒了。

  姜维等人一开始以为刘谌只是做做样子,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并非如此。

  陛下是真的打算参与开荒,直接把众人吓了一跳,纷纷上来劝解。

  但却被刘谌一句“朕当为天下表率”给堵了回来。

  刘谌早就想明白了,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么能要求讲武堂的这群自己名义上的学生做到?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自上而下改变,把这股良好的风气从上到下灌输到所有人的心里。

  才能让所有人心甘情愿的做出改变。

  等到这股好风气养成之后,便会因为惯性持续的运作下去。

  另一边,在各地兴办学堂的崔明煊这一次不再打算悬挂皇帝画像。

  李骧的一句话直接骂醒了他。

  陛下是个做实事的人,不喜欢这种花活。

  就算是喜欢,也不应该在现在这个阶段搞出来。

  因为大汉正处于上升期,上升期的时候,就应该脚踏实地的干。

  干的好自然功劳就大,干的不好,就算把马屁拍的山响,也毫无作用。

  天水三郡的建设,就在这种如火如荼的氛围中次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