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李穆归天-《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阳春三月。

  农人进入繁忙的春耕、春播时节。

  这是充满希望的季节。

  南方五道。

  新开垦出来的稻田,每年都在增加。

  水稻种植面积相比统一之初,已经翻了两倍有余。

  一些平地较少的山区。

  独具特色的梯田,从山脚蜿蜒至山腰,乃至云雾缭绕的山顶。

  在朝廷的推动下。

  各级官府组织百姓兴修水利。

  一座座围堰,一条条水渠,保证每一处稻田的灌溉水源。

  水排,水轮泵被广泛应用开来。

  特别是水轮泵。

  这个拥有自动“水往高处流”神奇之力的器械。

  被南方百姓视同神物。

  另外,手压式抽水机也是倍受欢迎。

  慢慢走进千家万户。

  朝廷鼓励商业贸易。

  使得原本就商贸繁荣的南方更加如鱼得水。

  尤其是江南地区。

  扬州,建康,苏州,杭州等核心之地。

  繁华程度一点都不比洛阳差。

  南方手工业也在这种背景下蓬勃发展。

  纺织,瓷器,造纸,制茶更是成了江南支柱产业。

  一应商品占据海贸总量的半壁江山。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朝廷允许民间商船出海贸易。

  海船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造船技术由此突飞猛进,造船业蒸蒸日上,无比繁荣。

  扬州船坞。

  乃是宇文衍建造大海船的最初试点。

  汇集南方顶级造船工匠。

  完美运用水密隔舱,钢铁龙骨等设计理念。

  代表了目前全天下最先进,最权威的造船技术。

  登州,泉州,广州三地为后起之秀。

  这几年也是发展迅猛,全力迎头赶上。

  开春之际。

  扬州下水六艘小型宝船。

  登州,泉州,广州各四艘。

  北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水师海军,再次增加两支舰队。

  六支舰队,满员三万,战兵一万八千人。

  另外十支船队归于华夏商行。

  至此。

  大周的海贸船队达到四十七支。

  新下水的宝船出海试航。

  顺便将返回耽罗洲的墨者一行,以及出使倭国的裴世清使团送往目的地。

  还有一些移民也将一同出海。

  对于耽罗县,釜山港,海参崴,庙街,汉至平原,柬郡,坡县,旧港等海外领地。

  朝廷每年都会有计划地进行小批量的移民。

  想要传播华夏文明。

  单是商贸往来肯定远远不够。

  还得把中原百姓移民过去,长久居住,繁衍生息。

  ……

  四月。

  二十日。

  两仪殿,御书房。

  书儿和画儿伺候一旁。

  宇文衍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全神贯注地练习书法。

  还未等其写完一幅字。

  墨言匆匆而来,近前沉声奏禀道:

  “陛下,申国公归天了!”

  宇文衍身形一顿,狼毫滞在半空。

  一滴墨汁掉落,白皙的宣纸留下一个黑点。

  李穆,也是宇文衍亲政后的肱骨之臣。

  虽不像郧国公韦孝宽那般,在挫败杨坚矫诏夺权的阴谋中立下从龙之功。

  宇文衍还是第一时间将其从并州召回京城。

  委以门下侍中之职。

  成为朝廷权力中枢的一员。

  他比韦孝宽小一岁,时下八十有五,也是妥妥的高寿了。

  “小言,你亲自把挽联送去国公府。”

  “棺盖龙旗,陪葬孝陵。”

  “诏令毕王代朕上府吊唁!”

  宇文衍给予了这位大周老将军足够的敬重。

  但却没有亲自上府。

  比起郧国公来,待遇有所不如。

  在其子孙中,亦没有人入选皇帝贴身侍卫。

  嫡长孙李筠是个纨绔子弟。

  当初。

  仗势欺辱元氏兄弟,被小皇帝教训了一顿。

  宇文衍重视李穆,那是敬重他过往的功勋和声望。

  对其子孙后人却未施予圣恩。

  李穆也知道。

  自己不能和韦孝宽,王轨,颜之仪,乐运这些立下从龙之功的近臣相比。

  作为曾经国佬级的实权人物。

  礼部按制安排一应丧葬事宜。

  排场还是足够隆重的。

  讣告传诏天下百姓,大周邸报刊印。

  文武百官,京城豪门名流纷纷上府吊唁。

  朝廷追赠太傅,骠骑大将军,京畿道总管。

  谥号“明”。

  停棂十四天后,葬于武帝孝陵西侧。

  宿老去世,有人欢喜,有人忧!

  可以想象。

  李穆归天后,李家在京城的地位将一泄千里,不复往日雄风。

  这就是一个家族旗帜人物的作用。

  顶梁柱倒了,若是没有后人顶上来。

  家族没落将不可避免。

  对于其他关陇贵族来说。

  皇帝一直没有现身。

  与为郧公扶棂的待遇大相径庭。

  他们从中似乎嗅到了些许不同寻常。

  不过。

  李家若是失势,从此没落。

  他们或多或少都能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也是大家乐见其成的事情。

  李穆去世。

  在贵族内部引发一些暗流涌动。

  但对于京城百姓来说,也就茶余饭后闲谈几句罢了。

  ……

  六月初一。

  大朝会。

  皇帝下诏,钱监新铸金币和银币正式流通。

  规定金银作为交换等价物,必须以金、银币进行。

  从此。

  除了天元通宝之外,大周多了两种法定钱币。

  同时。

  大周钱庄公布了详细的金、银鉴定标准。

  制定不同纯度金银兑换金、银币的比例。

  对于天元通宝和金银币之间的兑换。

  虽说其价值是一个银币相当于一贯铜钱。

  但在银币数量有限,又倍受百姓追捧的情况下。

  一贯钱就兑换不到一个银币。

  反之。

  若是银币泛滥,一贯钱就不止兑换一个银币。

  如同物价一般。

  兑换比例会随着市场保有量出现波动。

  钱监的一大职责。

  就是随时监视这种波动变化,调整发行钱币的数量。

  尽量把兑换比例的波动值维持在小范围以内。

  诏令一经发布。

  长安大周钱庄被一众商贾围得水泄不通。

  急切地想要兑换一些金、银币看看。

  若是可行,无疑会给大宗商贸交易带来极大的便利。

  当首批金、银币出现在一众商贾手上后。

  大家就被设计新颖,制作精美的钱币吸引住了。

  一两的重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这么一枚银币。

  哪怕知道它不是足银铸造的。

  商贾们也认为其价值绝对抵得上一贯天元通宝。

  金光闪闪的金币就更不用说了,看上去就很贵重的样子。

  一金一银。

  不仅是一枚钱币,更是一件艺术品。

  何况。

  钱币正面还是大周天子尊贵的头像。

  在中原王朝军事强大,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背景下。

  赋予了金、银币坚挺的价值属性。

  ……

  喜欢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