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大周百姓药典-《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几天前。

  前往东北的大周使团返回京城。

  小皇帝召集朝中大佬。

  一同接见了四位部落王子,并听取了使团的汇报。

  皇帝赐封四人为果毅都尉,各赏番邦少妇一人。

  让国子监博士教他们学习汉话。

  礼部官员安排长期居所,陪同游玩长安城,感受中原的风土人情。

  四位王子被恢宏的皇宫深深震撼到。

  又承蒙大周皇帝的亲自接见和热情款待。

  各种精美的食物,让其应接不暇,感觉眼睛不够用。

  身为王子的他们有如刘姥姥进大观园。

  心中那股充当质子的怨气,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

  甚至心生几分庆幸。

  能够感受到中原王朝的繁华,开拓了眼界。

  对于贺若弼献上的东北特产,小皇帝照单全收了。

  但给各州总管或刺史下了一道谕令,不得为了献礼而盘剥百姓。

  一经发现,严惩不殆!

  也就是说,你不献礼,皇帝不会怪罪于你。

  但若是你为了讨好天子,四处搜罗宝贝。

  压榨,盘剥百姓,那就可能丢官,丧命,得不偿失。

  小皇帝把百年老山参、鹿茸、貂皮送给了太后朱满月以及两位太皇太后。

  让墨言找太医署的医官要了一个金方,把虎骨泡成虎骨酒。

  本来他准备把那张虎皮垫在上善殿的座椅上。

  原本威严端庄的宝座,一下凸现出土匪山大王的即视感。

  最后。

  放在了他批阅奏章的御案下,作为垫脚之用。

  把丛林之王踩在脚下,王霸之气显露无疑。

  ……

  京城西市。

  一座三层飞檐青瓦的阁楼张灯结彩。

  大大的彩旗迎风飘扬。

  一面绣有“全猪宴”三个大字,另一面却是可爱的猪小屁模样。

  六开门的门头正上方。

  悬挂着瘦金体书写的“全猪宴”牌匾。

  这是经小皇帝授意,九洲商行旗下新开张的一座酒楼。

  首要目的,就是宣扬猪肉的美味及其各式吃法。

  增加情报组织深度的同时,也能创收,一举多得。

  按宇文衍的规划。

  “全猪宴”酒楼要在大周遍地开花,掀起一股吃猪肉的风潮来。

  不过,这个过程可能耗时较长。

  酒楼内部布局,都是小皇帝亲自设计。

  一楼是散桌。

  设有一个小舞台,每天都有胡姬进行乐舞表演。

  二、三楼是各种大小包厢,供那些不差钱的官员,贵族使用。

  墙上悬挂的是一幅幅用框架装裱好的彩色画作。

  全都是酒楼推出的各式菜肴。

  第一批庖厨是从光禄寺调派来的。

  同时,负责培训烹饪全猪宴的厨子。

  如同大周钱庄开业时一样,酒楼外搭高台,唱大戏。

  吸引大量人员围观。

  酒楼开业大酬宾,全场七折优惠。

  一众小厮穿梭在人群中,散发酒楼开业传单。

  酒楼很快人满为患,排起了长队。

  排队是门艺术。

  这是大商人刘宝从小皇帝那里学到的一种营销手段。

  后世很多奸商还花钱雇人排队呢,人为营造出倍受追捧的气氛来。

  这样热闹的场景持续了十多天。

  全猪宴酒楼在京城一炮而红。

  去吃过了人都拍手叫好。

  直呼从没想过猪肉也可以这么好吃!

  酒楼开张。

  小皇帝吩咐刘宝,安排人前往长安县收购百姓饲养的生猪。

  要求严格按市价收购,不许欺瞒压价,损害百姓之利。

  小皇帝想要推行的全民养猪大业,从此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

  北方秋收之后。

  百姓家中的存粮以及朝廷各地设立的粮仓,逐渐充盈起来。

  在朝廷的组织下。

  幽州,相州,青州,兖州,襄州等地开始向辽东迁居人口。

  这次迁徙规模达到五万户,足有二十多万人。

  而辽西的那些高句丽俘虏,要到年后才会迁往中原地区。

  到时将由朝廷统一安排。

  此时。

  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在为辽西的秋收挥汗如雨。

  还有一些壮劳力,则在为潢水河谷上游的要塞建设添砖加瓦。

  本着合理利用劳动力的原则。

  贺若弼肯定不会让他们闲着吃干饭。

  十月十五。

  大朝会。

  大医署经过一年的整理,编纂。

  小皇帝期待的民间常用药方终于成书了。

  全书收录了生活中常见的上百种病症以及上千个药方。

  宇文衍赐名——《大周百姓药典》。

  交由工部书坊雕版,大量印刷。

  朝廷下诏,全天下推广。

  草药医道一途,繁奥玄妙,为华夏先人沿用数千年。

  救死扶伤,除病祛疾!

  绝不是后世屑小一句不科学就能否定的?

  此药典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当下医疗条件落后的局面。

  但对于那些偏远少医地区的百姓,可能就是救命良方。

  别小看这些常见病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哪怕是一个感冒发烧,都有可能要人小命。

  在小皇帝地推动下。

  太医署以后每年举办一次医者交流大会。

  广邀天下医师齐聚长安,进行医道交流,促进医学发展。

  宇文衍知道。

  医道一途同样存在敝帚自珍的情况。

  很多医术高超的医者,都是固守家族延续或是收徒的形式传承医术。

  时间久了之后,就很容易造成医术失传。

  这也是古代先贤创立的很多知识,技术,越传越差,最后没落甚至消失的一大原因。

  虽然会很艰难。

  但小皇帝还是希望为大周的学术交流撕开一道口子。

  同时,太医署扩大教学规模。

  从之前的四五百人,扩展到五千人,取消门第限制。

  但凡通过太医署招录考试,不论出身,一律招收。

  可能实际操作中,肯定会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

  不过,朝廷会制定严格的律令予以约束。

  就算不能完全杜绝,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宇文衍就是要把一些事情先做起来。

  然后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信诏令下达后,一定会在医道界掀起一股浪潮。

  除此之外。

  朝会上,还下达了另一道诏令:

  朝廷于各地广设蒙学、乡学、县学、郡学等官办学堂,书院。

  同时,鼓励民间创办私塾,书院。

  《蒙学算经》、《三字经》、《百家姓》定为蒙学书籍之一。

  算术、农学、时政成为各级官学必修课目。

  小皇帝绝对不允许大周学子,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知是行之始!

  读书一为明理,二为立业。

  若是单纯只为做官,把仕途视为唯一立业之道。

  那就是本末倒置,读书便成了浮于形式的敲门砖。

  这样的书生,只是王权统治下的工具人罢了。

  对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毫无意义!

  宇文衍需要的是能干实事,又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

  喜欢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