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少东家?这不对呀,当年东家那下场可真惨呀……”
李秋菊显然有些懵逼,她又上下左右仔细的打量着张建国。
眉头慢慢的舒展开来,然后拍了一下手。
“哎呀,你长得可真像,难怪你跟我说话的时候,我一直觉得你好熟悉,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真是做梦都不敢想……”
李秋菊显然知道当年的一些事儿,此时旧事重提,也有些唏嘘不已。
看着李秋菊有些悲伤的情绪,张建国问起自己母亲当年到底怎么一回事儿?
李秋菊说当年听到的消息,是说卓颖没了,当时她还怀着孩子呢,只是当时叶家也没有说明什么原因。
为这事儿她还哭了几场,总觉得她那么好的命,最后怎么就落得那个下场?
张建国见李秋菊询问,就把当年母亲怀着他,去了赵家村的事情说出来。
又说母亲最后似乎遇害了,孩子留给了自己现在的养母,他是在赵家村的一个农户家里长大的。
“我养父母对我非常好,跟亲生的父母没啥区别,我跟他们感情很深,现在还住在一起……”
张建国说起了自己的事情,对于原本的母亲,他因为太小了,没有一丝一毫的印象。
而对于养父母,他从小在他们身边长大,他们待自己如亲生骨肉,虽然养父母也有诸多的缺点。
但是有一说一,在农村,他们对自己,已经是非常好了,比起原本隔壁杨雄的母亲,张建国觉得何玉芳是最好的母亲。
“那是女东家人好,所以你才有福气,遇到这么好的养父母,老天爷可怜你,你还捡了一条命……”
李秋菊感叹着,此时也像是打开了话匣子。
她说起多年前,在上京的经历。
说那个时候被人介绍,去了叶家帮佣,他就称呼叶荣为男东家,卓颖为女东家。
还说那个时候叶荣的父母也在,但是叶荣的父亲一直在外面忙碌,她都没什么印象了。
卓颖那个时候,好像在学堂里教孩子,所以也非常的忙,家里的杂事就是她在照看。
“女东家心肠很好,有一年,我男人在外面干活受了伤,一时筹不到医药费,我急得不得了,向她请假想去找小姐妹借一点……”
李秋菊说,那会儿她刚进叶家,还没干两个月,也没有什么工钱。
但是卓颖在知道她的情况后,不但给她预支了半年的工钱,还额外给了二十块钱她。
就是靠着这些钱,他男人当年受的伤才治好了,也没有落下什么残疾。
要不是这些钱,她男人当时那情况,命都可能会丢。
“东家人是真好,后来还给我一些补药,让我给家里男人补补身体,她是我在上京遇到的最好的人……”
李秋菊提起卓颖是赞不绝口,说她心肠非常好,有时候还会带几个小朋友回来,给他们饭吃。
其中有一个孩子,在他家都住了很久,李秋菊都记得,那个孩子叫大壮,其实是一个非常瘦弱的男孩。
据说是母亲得了病,父亲出了差,家里爷爷奶奶也不在了,在亲戚家寄住吃不饱饭,就跟着老师一起。
“那个叫大壮的孩子,来的时候又黑又瘦,后来她妈妈出院的时候,都给女东家跪下了……”
李秋菊说的这些事情,张建国还真不知道,他听的是津津有味,脑子里母亲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了。
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原来是那么的善良。
张建国一直没插话,静静的聆听李秋菊讲母亲的故事。
很多时候她说的,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就像是拉着家常一样。
可张建国恨不得,把这所有的小事,都记在心里,原本心底的一些疑惑,他都静静的等着李秋菊,把能记得的琐碎的小事,都讲出来。
其实也没有等张建国问,李秋菊也给了一些答案。
他提到了卓颖有一个妹妹,两人的关系很好,每次她那个妹妹来,卓颖都会叮嘱去买一条鱼。
因为她那个妹妹很喜欢吃鱼。
可是李秋菊是河南人,并不是很擅长做鱼,开始的时候,都是卓颖特意教她。
慢慢的她做起鱼来,手艺就比较好了,像今天的鱼汤就是她做的。
张建国听到这里,不由点了点头,虽然这里水质好,湖里的鱼好吃,但这李秋菊做鱼的手艺确实好。
至少张建国吃了那么多回鱼,觉得李秋菊做出来的鱼,味道相当好,都赶得上城里的大厨了。
“李婶儿,麻烦问一下,你说我母亲的妹妹,叫什么名字?什么模样,我外祖父没有第二个女儿,是不是他结拜的姐妹?”
张建国来的时候,其实心里也存疑。
因为当初在上京的时候,他就听李全家的阿姨,说过这事,所以这次也是来求证的。
“啊,应该不是结拜的姐妹,我感觉就像亲姐妹一样,她们长得很像,而且我知道那姑娘也姓卓,长得挺好看的……”
李秋菊愣了一下,连连表示应该不是,结拜的姐妹,因为他知道那个姑娘也姓卓。
每次来这边的时候,大家都喊他卓小姐。
只是李秋菊也没搞清楚,这个卓小姐到底叫什么,只是想着她喊卓颖姐姐,自己又姓卓,那肯定是亲姐妹。
要不然没有那么好的关系。
“我见过,女东家拿钱,给那个卓小姐,还跟她说,缺钱就找姐姐,小姑娘手里不能没钱,别向别人借钱之类的……”
李秋菊努力的回忆着,她能记住这么多,其实已经很好了,毕竟事情都过了好多年。
张建国又问了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什么他的母亲会去了赵家村?
而且还是怀孕的情况下?
“这这我就真不知道,女东家在江城住过,那会儿我也跟着过去了,主要是为了照顾她,她跟你父亲的感情非常的好……”
“不过有一次,两人好像起了什么争执,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你母亲和你父亲红脸,好像你父亲急匆匆离开了家……”
李秋菊努力回想当时的情况,给张建国提供了,一条他没有想到的信息。
喜欢七零农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
李秋菊显然有些懵逼,她又上下左右仔细的打量着张建国。
眉头慢慢的舒展开来,然后拍了一下手。
“哎呀,你长得可真像,难怪你跟我说话的时候,我一直觉得你好熟悉,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真是做梦都不敢想……”
李秋菊显然知道当年的一些事儿,此时旧事重提,也有些唏嘘不已。
看着李秋菊有些悲伤的情绪,张建国问起自己母亲当年到底怎么一回事儿?
李秋菊说当年听到的消息,是说卓颖没了,当时她还怀着孩子呢,只是当时叶家也没有说明什么原因。
为这事儿她还哭了几场,总觉得她那么好的命,最后怎么就落得那个下场?
张建国见李秋菊询问,就把当年母亲怀着他,去了赵家村的事情说出来。
又说母亲最后似乎遇害了,孩子留给了自己现在的养母,他是在赵家村的一个农户家里长大的。
“我养父母对我非常好,跟亲生的父母没啥区别,我跟他们感情很深,现在还住在一起……”
张建国说起了自己的事情,对于原本的母亲,他因为太小了,没有一丝一毫的印象。
而对于养父母,他从小在他们身边长大,他们待自己如亲生骨肉,虽然养父母也有诸多的缺点。
但是有一说一,在农村,他们对自己,已经是非常好了,比起原本隔壁杨雄的母亲,张建国觉得何玉芳是最好的母亲。
“那是女东家人好,所以你才有福气,遇到这么好的养父母,老天爷可怜你,你还捡了一条命……”
李秋菊感叹着,此时也像是打开了话匣子。
她说起多年前,在上京的经历。
说那个时候被人介绍,去了叶家帮佣,他就称呼叶荣为男东家,卓颖为女东家。
还说那个时候叶荣的父母也在,但是叶荣的父亲一直在外面忙碌,她都没什么印象了。
卓颖那个时候,好像在学堂里教孩子,所以也非常的忙,家里的杂事就是她在照看。
“女东家心肠很好,有一年,我男人在外面干活受了伤,一时筹不到医药费,我急得不得了,向她请假想去找小姐妹借一点……”
李秋菊说,那会儿她刚进叶家,还没干两个月,也没有什么工钱。
但是卓颖在知道她的情况后,不但给她预支了半年的工钱,还额外给了二十块钱她。
就是靠着这些钱,他男人当年受的伤才治好了,也没有落下什么残疾。
要不是这些钱,她男人当时那情况,命都可能会丢。
“东家人是真好,后来还给我一些补药,让我给家里男人补补身体,她是我在上京遇到的最好的人……”
李秋菊提起卓颖是赞不绝口,说她心肠非常好,有时候还会带几个小朋友回来,给他们饭吃。
其中有一个孩子,在他家都住了很久,李秋菊都记得,那个孩子叫大壮,其实是一个非常瘦弱的男孩。
据说是母亲得了病,父亲出了差,家里爷爷奶奶也不在了,在亲戚家寄住吃不饱饭,就跟着老师一起。
“那个叫大壮的孩子,来的时候又黑又瘦,后来她妈妈出院的时候,都给女东家跪下了……”
李秋菊说的这些事情,张建国还真不知道,他听的是津津有味,脑子里母亲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了。
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原来是那么的善良。
张建国一直没插话,静静的聆听李秋菊讲母亲的故事。
很多时候她说的,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就像是拉着家常一样。
可张建国恨不得,把这所有的小事,都记在心里,原本心底的一些疑惑,他都静静的等着李秋菊,把能记得的琐碎的小事,都讲出来。
其实也没有等张建国问,李秋菊也给了一些答案。
他提到了卓颖有一个妹妹,两人的关系很好,每次她那个妹妹来,卓颖都会叮嘱去买一条鱼。
因为她那个妹妹很喜欢吃鱼。
可是李秋菊是河南人,并不是很擅长做鱼,开始的时候,都是卓颖特意教她。
慢慢的她做起鱼来,手艺就比较好了,像今天的鱼汤就是她做的。
张建国听到这里,不由点了点头,虽然这里水质好,湖里的鱼好吃,但这李秋菊做鱼的手艺确实好。
至少张建国吃了那么多回鱼,觉得李秋菊做出来的鱼,味道相当好,都赶得上城里的大厨了。
“李婶儿,麻烦问一下,你说我母亲的妹妹,叫什么名字?什么模样,我外祖父没有第二个女儿,是不是他结拜的姐妹?”
张建国来的时候,其实心里也存疑。
因为当初在上京的时候,他就听李全家的阿姨,说过这事,所以这次也是来求证的。
“啊,应该不是结拜的姐妹,我感觉就像亲姐妹一样,她们长得很像,而且我知道那姑娘也姓卓,长得挺好看的……”
李秋菊愣了一下,连连表示应该不是,结拜的姐妹,因为他知道那个姑娘也姓卓。
每次来这边的时候,大家都喊他卓小姐。
只是李秋菊也没搞清楚,这个卓小姐到底叫什么,只是想着她喊卓颖姐姐,自己又姓卓,那肯定是亲姐妹。
要不然没有那么好的关系。
“我见过,女东家拿钱,给那个卓小姐,还跟她说,缺钱就找姐姐,小姑娘手里不能没钱,别向别人借钱之类的……”
李秋菊努力的回忆着,她能记住这么多,其实已经很好了,毕竟事情都过了好多年。
张建国又问了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什么他的母亲会去了赵家村?
而且还是怀孕的情况下?
“这这我就真不知道,女东家在江城住过,那会儿我也跟着过去了,主要是为了照顾她,她跟你父亲的感情非常的好……”
“不过有一次,两人好像起了什么争执,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你母亲和你父亲红脸,好像你父亲急匆匆离开了家……”
李秋菊努力回想当时的情况,给张建国提供了,一条他没有想到的信息。
喜欢七零农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