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薄雾笼罩着驿亭。子彻已经安排好了马,队伍中所有的马都给了子彻他们,唯一的马车也不再南行,转而返回北方。
往后南下的路,李明衍要么用舟,要么用脚。
彭越被小心地扶上马车,虽然依旧虚弱,但知道能回巨野泽,精神倒是好了些许。
临行前,子彻来向李明衍辞别。
"门主,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子彻恭敬地行礼,却有些欲言又止。
李明衍看出他的犹豫:"有话直说。"
子彻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不安:"门主,我...我只是个辩士,平日里舌辩群儒还算在行,可如今要去代地支援赢嘉和李牧..."
他苦笑道:"他们都是领兵打仗的名将,而我既不通军略,又不懂战阵。到了那里,恐怕..."
"恐怕帮不上什么忙?"李明衍接过话头。
子彻默然点头。
李明衍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解下腰间的佩剑,缓缓抽出。晨光照在剑身上,寒光凛凛。
"子彻,你看这把剑。"
子彻不解其意,但还是仔细端详。这是一把上好的剑,剑身修长,剑锋锐利,一看就知是利器。
"好剑。"子彻由衷赞道。
"那你再看看这个。"李明衍指着剑柄。
剑柄上缠着蒯草编成的绳索,看起来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粗糙。
"这是...蒯条?"子彻认出了这种常见的草绳。
"不错。"李明衍把剑递给他,"你试试握住剑柄。"
子彻接过剑,握住剑柄。蒯条编织的绳索恰到好处地贴合手掌,既不滑手,又增加了摩擦力。
"现在,"李明衍说道,"你把蒯条解下来,再试试。"
子彻依言解下蒯条,光秃秃的铜柄立刻变得滑腻难握。他试着挥了一下,差点脱手。
"明白了吗?"李明衍接过剑,重新缠好蒯条,"剑锋固然锐利,但若无合适的剑柄,再利的剑也难以发挥作用。"
他看着子彻:"有人是剑锋,而你,就是那缠绕剑柄的蒯条。"
子彻眼中闪过明悟之色。
"有人擅长征战,却未必擅长安抚民心。"李明衍继续道,"地震之后,最重要的不是打仗,而是稳定人心,协调资源,重建秩序。这些,恰恰是你的长处。"
"你的头脑清晰,做事明快,最重要的是,你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协调各方。"李明衍拍拍他的肩膀,"不要小看自己。有时候,一个优秀的谋士,胜过千军万马。"
子彻深深地看着李明衍手中的剑,忽然跪下:"门主的教诲,子彻铭记在心!"
李明衍欣慰地点头:"好!子彻,我等你的好消息。"
"是!"子彻深深一礼,转身大步离去。
朝阳初升,照在他挺直的背影上。那个曾经只知道口舌之利的辩士,在这一刻,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使命。
庄贾在一旁看着这一幕,低声对李明衍道:"矩子真是...神奇。"
李明衍摇摇头:"不是我神奇,而是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只是需要有人点醒罢了。"
他转身望向北方,远处,车队已经启程。
彭越躺在车中,虽然病弱,但眼中却有了生的希望。
蒯彻骑在马上,腰杆挺直,仿佛换了一个人。
他抬着头,眼中已经没有了犹豫,取而代之的是坚定:"既然门主以蒯条为喻,那从今日起,我便以蒯为姓!"
"对!"子彻在马上挺直腰板,声音铿锵有力,"我原名子彻。如今门主赐我新的认知,我便以蒯彻之名行走天下!"
他的眼中燃烧着火焰:"蒯草虽贱,却能助剑锋斩敌。我蒯彻虽是一介辩士,也要为天下苍生尽一份力!"
蒯彻此时还不知道,他这根蒯草,日后将会成为操控最锋利的剑锋的剑柄。
日后兵仙的命运,也将因他而改变。
···
当蒯彻的车队消失在北方的晨雾中后,李明衍并没有立即下令继续南行。他站在驿亭前,望着远方若隐若现的群山,陷入了沉思。
在半个月后,李明衍进入大山,被群山阻断前的最后一天,他收到了周文用信鹰送来的信,周文在信中说:
"矩子钧鉴:
属下已安抵楚地,一切尚好。承蒙矩子信任,得以近观楚国风云,所见所闻,颇有感触,特修书一封,望能为矩子参详。
初至负刍公子封地时,属下着实吃了一惊。这位公子比上次云梦泽一别时,判若两人。消瘦是表象,真正的变化在眼神——那种贵公子的轻浮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不可测的沉稳。属下甚至觉得,他早已猜到矩子派我来的用意,却故作不知,反倒热情相迎。
公子正在兴建的水利工程,规模宏大,设计精妙。属下细观其布局,表面是寻常的农田水利,实则暗含军事考量——进可为攻伐通道,退可为防御屏障。此等手笔,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的长远之计。
更让属下惊异的是,公子对待百姓的态度。他常说:'这些都是我楚国的子民,总有一天,我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话虽温情,但那个'总有一天',却让属下背后发凉。这意味着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恐怕会有诸多牺牲。公子似乎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为了他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
属下在其封地停留月余,助其改进水工。期间观察到,公子身边聚拢了不少能人异士。这些人对公子忠心耿耿,显然不是寻常主仆关系。属下惊讶,公子这么快就编织了一张不小的网。
正当属下以为要长期留在公子身边时,项燕将军的征召令突然到来。说来奇怪,公子收到调令时,脸上闪过的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期待?他甚至主动劝说属下前往,说是'好机会'。
临行前,公子单独召见属下,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项将军那里,周先生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楚国。那是过去的楚国。'当时不解其意,现在想来,颇有深意。
属下现已在项燕将军帐下效力旬日,以占卜师身份行走军中。项将军确实名不虚传,治军严明,爱兵如子。更难得的是,将军虽是武人,却颇通水利之道。他正筹划在淮水沿岸建立一系列军事据点,每处都配有完善的给水系统。
矩子明鉴,属下以为,负刍公子之心,已非池中物。他在等待,等待一个机会。而项将军也手握重兵,他们之间的联动,我会如矩子所令,多加留心。
另有一事需要禀报:属下在军中发现,项将军的三个儿子,也颇为武勇,尤其是二郎,勇武过人,且此子对兵法韬略有着超乎年龄的理解。属下观其言行,颇有超越乃父之气。
属下会继续留在项将军军中,一方面协助军务,一方面观察楚国局势。若有要事,定会及时禀报。
末了,想起临行前矩子的叮嘱。矩子说,要做负刍公子身边的一盏灯。可现在看来,公子或许并不需要灯光指引——他早已选定了自己的道路,那是一条在黑暗中前行的路。属下能做的,恐怕只是记录下他的足迹,待日后...或可为戒。
楚地秋凉,望矩子珍重。百越瘴气深重,万望小心。
周文顿首"
李明衍读完信,久久不语。
他走到山崖边,俯瞰着脚下云雾缭绕的深谷。百越的大山将如屏障般阻隔了他与中原的联系,但周文的这封信,却让他清晰地看到了楚国的风云变幻。
他收起信笺,转身对身后的人说:"走吧,我们该进山了。"
有人北归故土,寻求生的希望。 有人更名换姓,踏上新的道路。
群山在前,云深不知处。
往后南下的路,李明衍要么用舟,要么用脚。
彭越被小心地扶上马车,虽然依旧虚弱,但知道能回巨野泽,精神倒是好了些许。
临行前,子彻来向李明衍辞别。
"门主,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子彻恭敬地行礼,却有些欲言又止。
李明衍看出他的犹豫:"有话直说。"
子彻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不安:"门主,我...我只是个辩士,平日里舌辩群儒还算在行,可如今要去代地支援赢嘉和李牧..."
他苦笑道:"他们都是领兵打仗的名将,而我既不通军略,又不懂战阵。到了那里,恐怕..."
"恐怕帮不上什么忙?"李明衍接过话头。
子彻默然点头。
李明衍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解下腰间的佩剑,缓缓抽出。晨光照在剑身上,寒光凛凛。
"子彻,你看这把剑。"
子彻不解其意,但还是仔细端详。这是一把上好的剑,剑身修长,剑锋锐利,一看就知是利器。
"好剑。"子彻由衷赞道。
"那你再看看这个。"李明衍指着剑柄。
剑柄上缠着蒯草编成的绳索,看起来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粗糙。
"这是...蒯条?"子彻认出了这种常见的草绳。
"不错。"李明衍把剑递给他,"你试试握住剑柄。"
子彻接过剑,握住剑柄。蒯条编织的绳索恰到好处地贴合手掌,既不滑手,又增加了摩擦力。
"现在,"李明衍说道,"你把蒯条解下来,再试试。"
子彻依言解下蒯条,光秃秃的铜柄立刻变得滑腻难握。他试着挥了一下,差点脱手。
"明白了吗?"李明衍接过剑,重新缠好蒯条,"剑锋固然锐利,但若无合适的剑柄,再利的剑也难以发挥作用。"
他看着子彻:"有人是剑锋,而你,就是那缠绕剑柄的蒯条。"
子彻眼中闪过明悟之色。
"有人擅长征战,却未必擅长安抚民心。"李明衍继续道,"地震之后,最重要的不是打仗,而是稳定人心,协调资源,重建秩序。这些,恰恰是你的长处。"
"你的头脑清晰,做事明快,最重要的是,你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协调各方。"李明衍拍拍他的肩膀,"不要小看自己。有时候,一个优秀的谋士,胜过千军万马。"
子彻深深地看着李明衍手中的剑,忽然跪下:"门主的教诲,子彻铭记在心!"
李明衍欣慰地点头:"好!子彻,我等你的好消息。"
"是!"子彻深深一礼,转身大步离去。
朝阳初升,照在他挺直的背影上。那个曾经只知道口舌之利的辩士,在这一刻,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使命。
庄贾在一旁看着这一幕,低声对李明衍道:"矩子真是...神奇。"
李明衍摇摇头:"不是我神奇,而是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只是需要有人点醒罢了。"
他转身望向北方,远处,车队已经启程。
彭越躺在车中,虽然病弱,但眼中却有了生的希望。
蒯彻骑在马上,腰杆挺直,仿佛换了一个人。
他抬着头,眼中已经没有了犹豫,取而代之的是坚定:"既然门主以蒯条为喻,那从今日起,我便以蒯为姓!"
"对!"子彻在马上挺直腰板,声音铿锵有力,"我原名子彻。如今门主赐我新的认知,我便以蒯彻之名行走天下!"
他的眼中燃烧着火焰:"蒯草虽贱,却能助剑锋斩敌。我蒯彻虽是一介辩士,也要为天下苍生尽一份力!"
蒯彻此时还不知道,他这根蒯草,日后将会成为操控最锋利的剑锋的剑柄。
日后兵仙的命运,也将因他而改变。
···
当蒯彻的车队消失在北方的晨雾中后,李明衍并没有立即下令继续南行。他站在驿亭前,望着远方若隐若现的群山,陷入了沉思。
在半个月后,李明衍进入大山,被群山阻断前的最后一天,他收到了周文用信鹰送来的信,周文在信中说:
"矩子钧鉴:
属下已安抵楚地,一切尚好。承蒙矩子信任,得以近观楚国风云,所见所闻,颇有感触,特修书一封,望能为矩子参详。
初至负刍公子封地时,属下着实吃了一惊。这位公子比上次云梦泽一别时,判若两人。消瘦是表象,真正的变化在眼神——那种贵公子的轻浮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不可测的沉稳。属下甚至觉得,他早已猜到矩子派我来的用意,却故作不知,反倒热情相迎。
公子正在兴建的水利工程,规模宏大,设计精妙。属下细观其布局,表面是寻常的农田水利,实则暗含军事考量——进可为攻伐通道,退可为防御屏障。此等手笔,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的长远之计。
更让属下惊异的是,公子对待百姓的态度。他常说:'这些都是我楚国的子民,总有一天,我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话虽温情,但那个'总有一天',却让属下背后发凉。这意味着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恐怕会有诸多牺牲。公子似乎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为了他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
属下在其封地停留月余,助其改进水工。期间观察到,公子身边聚拢了不少能人异士。这些人对公子忠心耿耿,显然不是寻常主仆关系。属下惊讶,公子这么快就编织了一张不小的网。
正当属下以为要长期留在公子身边时,项燕将军的征召令突然到来。说来奇怪,公子收到调令时,脸上闪过的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期待?他甚至主动劝说属下前往,说是'好机会'。
临行前,公子单独召见属下,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项将军那里,周先生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楚国。那是过去的楚国。'当时不解其意,现在想来,颇有深意。
属下现已在项燕将军帐下效力旬日,以占卜师身份行走军中。项将军确实名不虚传,治军严明,爱兵如子。更难得的是,将军虽是武人,却颇通水利之道。他正筹划在淮水沿岸建立一系列军事据点,每处都配有完善的给水系统。
矩子明鉴,属下以为,负刍公子之心,已非池中物。他在等待,等待一个机会。而项将军也手握重兵,他们之间的联动,我会如矩子所令,多加留心。
另有一事需要禀报:属下在军中发现,项将军的三个儿子,也颇为武勇,尤其是二郎,勇武过人,且此子对兵法韬略有着超乎年龄的理解。属下观其言行,颇有超越乃父之气。
属下会继续留在项将军军中,一方面协助军务,一方面观察楚国局势。若有要事,定会及时禀报。
末了,想起临行前矩子的叮嘱。矩子说,要做负刍公子身边的一盏灯。可现在看来,公子或许并不需要灯光指引——他早已选定了自己的道路,那是一条在黑暗中前行的路。属下能做的,恐怕只是记录下他的足迹,待日后...或可为戒。
楚地秋凉,望矩子珍重。百越瘴气深重,万望小心。
周文顿首"
李明衍读完信,久久不语。
他走到山崖边,俯瞰着脚下云雾缭绕的深谷。百越的大山将如屏障般阻隔了他与中原的联系,但周文的这封信,却让他清晰地看到了楚国的风云变幻。
他收起信笺,转身对身后的人说:"走吧,我们该进山了。"
有人北归故土,寻求生的希望。 有人更名换姓,踏上新的道路。
群山在前,云深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