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泽的晨光如碎金洒向水面,李明衍一行人乘着竹筏向着中央的那座神秘岛屿缓缓划去。彭越撑篙,韩谈掌舵,其余众人分坐两侧,人人神情专注,眼中都带着探寻的光芒。
"按照墨子先师的水系图,"李明衍展开那份珍贵的临摹图,手指在上面轻点,"这座岛屿的位置极其关键。它位于云梦泽的几何中心,如果要控制整个水系的流向,这里就是最佳的调控枢纽。"
周文凑过来观察:"矩子,您看这岛的形状也很奇特。从远处看像是天然形成,但仔细观察..."
"像是一个巨大的印章,"庄贾接过话头,"而且这种规整的圆形,在天然岛屿中极其罕见。"
随着竹筏的接近,那座岛屿的细节逐渐清晰。岛屿直径约有二三里,高出水面十余丈,四周的岸线呈现出异常规整的弧形。最引人注目的是,岛屿的北面有一处深深的凹陷,仿佛被什么巨力挖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阿漓忽然轻呼一声:"明衍哥,你们看那个缺口!"
众人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处凹陷呈现出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凹陷的边缘齐整如切,底部平坦,深度目测有三四丈。最奇特的是,这个凹陷正对着来路的水流方向,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蓄水池。
"这哪里是天然的缺口,"邓起直言不讳地说道,"分明是人工挖出来的!"
李明衍心中一动,想起了《天问》中的那句诗:"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窴,就是填的意思。洪泉极深,为何要填埋它?
"彭越,把竹筏划到那个缺口附近,"李明衍吩咐道,"我们下去仔细看看。"
竹筏在缺口边缘停稳,众人纷纷跳上岸。这个巨大的人工凹陷近看更加震撼,底部的石壁光滑如镜,显然经过精心打磨。而在凹陷的最深处,赫然立着九根巨大的石柱!
"九根石柱..."李明衍喃喃自语,"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坟在古文中有堆积、建造的意思。九个方位,为何要在此建造?
周文和庄贾也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九根石柱呈圆形排列,每根都有两人合抱粗细,高约一丈五尺。柱子的表面光滑,上面刻着复杂的纹路,初看像是装饰,仔细观察却发现另有玄机。
"这些纹路..."庄贾仔细观察着最近的一根石柱,"好像是水流的图案!"
确实如庄贾所说,每根石柱上的纹路都描绘着不同的水流形态:有的是激流,有的是漩涡,有的是波浪,有的是细流。九种不同的水流图案,对应着九个不同的方位。
"这是一套水流控制系统!"李明衍恍然大悟,"这九根石柱不是装饰,而是机关!"
他仔细观察石柱的底座,果然发现了异常。每根石柱的底部都有精密的转动装置,虽然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但机械结构依然清晰可见。
"矩子,您看这里!"子彻在其中一根石柱旁发现了异常,"这根柱子被动过!"
众人围拢过去,只见那根石柱的底座明显有被转动的痕迹。而在石柱的侧面,竟然隐约可见凿击的痕迹,仿佛有人试图破坏这套机关。
"有人破解过这个机关,"李明衍断言道,"而且破解的手法很巧妙,没有粗暴地破坏,而是找到了正确的开启方法。"
正当众人研究着这些破解痕迹时,韩谈在凹陷的边缘发现了更重要的线索:"先生,这里有石刻!"
众人急忙赶过去,只见在凹陷边缘的一块平整岩石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文字的风格古朴而工整,正是屈原的手笔:
"屈平观此地形,见白起之巧思,不禁心折。此岛本为泽中要冲,白起凿池立柱,以控水势。九柱应九方,水到柱转,可引泽水东西南北,随心所欲。真乃神工鬼斧,巧夺天工!"
"然白起虽巧,不知古有先例。昔鲧治水,堵塞为先,故积水为患。禹继其志,疏导为本,化害为利。白起此术,正合鲧道,终必有患。"
"平仔细观察,终悟其机关。此九柱之转动,全仗水力推动。若阻其转动之力,则机关自废。平遍寻古法,终在第七柱处找到关键..."
读到这里,李明衍不禁对屈原的智慧深感敬佩。这位楚国三闾大夫不仅诗才绝世,在水利技术方面也有着超凡的洞察力。他不但看出了白起机关的原理,还找到了破解的方法。
"第七柱..."庄贾数了数石柱的位置,"应该是那一根。"
众人来到第七根石柱前,果然发现了更多线索。这根石柱的底座被巧妙地卡住了,一块精心雕琢的楔形石块被嵌入转动装置中,使整个机关无法正常运转。
而在楔形石块上,刻着屈原得意的诗句:
"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
在古代神话中,康回就是共工,因为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愤怒地撞倒了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屈原用这句话暗指白起的改水工程,强行让水流向东南,违背了自然规律。
但更巧妙的是,屈原在这句话后面又刻了自己的破解感悟: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平今日方知,鲧之堵塞虽误,却可用以制敌。禹之疏导虽善,亦可借以破机。堵者,阻其所欲通;疏者,导其所欲阻。一堵一疏,机关立废!"
"妙啊!"李明衍拍案叫绝,"屈原用大禹治水的思路破解白起的机关。白起的九柱机关需要水力推动才能转动,屈原就在关键位置设置阻挡,让机关无法运转。这就是'堵'的智慧。同时,他又疏导了原本的水流路径,让水回归自然流向。这就是'疏'的智慧!"
周文也明白过来:"所以白起的这套水流控制系统现在已经失效了?"
"应该是的,"李明衍点头道,"屈原的破解极其巧妙。他没有破坏机关本身,而是让机关无法发挥作用。这样既保护了古迹,又化解了威胁。"
众人继续在岛上搜寻,果然又发现了屈原留下的更多记录。
在岛的另一侧,众人发现了一个更加有趣的场景:地面上用黑白两色的大石摆出了一个简单的布局图。黑子代表白起的机关位置,白子代表破解后的改动。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个石子布局的一角,用朱砂写着几个大字:"此局,余先胜一筹!"
那种大将军般的豪情和自信,跃然纸上。李明衍仿佛看到了三十多年前,那个刚刚破解了宿敌阴谋的三闾大夫,在这里摆弄石头,记录自己的胜利时的心情。
"这就是真正的隔空对弈!"周文激动地说道。
李明衍仔细观察着石子的摆放,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水利原理:"屈原不仅破解了这一处机关,还推演出了白起整个布局的思路。这种战略眼光...确实配得上'先胜一筹'这个评价。"
在另一块石头上,刻着屈原破解成功后的感慨:
"平自少年时便随楚王左右。那时楚王信重于我,有事必商,军国大政,多出我手。忆昔年与怀王议事时,王常言:'子言是也,寡人从之。'君臣相得,如鱼得水。那时何等意气风发,以为可以辅佐明君,重现楚国雄风!"
"今日破解秦将机关,恍如重回当年运筹之时。思路通达,机关明朗,心中快意,不减当年分毫!纵然身在江野,心系社稷,忠君爱国之志,至死不渝!"
这段话让众人都深受感动。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屈原在破解白起机关的过程中,重新找回了当年作为楚国谋主时的自信和成就感。虽然已经被流放,但智斗强敌的快意,让他仿佛又回到了与怀王并肩作战的美好时光。
阿漓托着下巴说:"屈大夫虽然被君王误解,但他的忠诚和才华,在与白起的斗智中完全展现出来了。"
"不仅如此,"李明衍看着这些石刻,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屈原选择将《天问》作为密码载体,真是绝妙的安排。表面上是哲学诗歌,实际上是技术手册。既能流传后世,又不会被敌人识破。"
彭越虽然不太懂诗歌,但也被屈原的智慧震撼:"屈先生真厉害,一个人就破解了白起的机关。"
"而且,"李明衍继续分析,"从屈原的记录来看,他不仅破解了机关,还详细研究了白起的整体布局。这意味着..."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投向云梦泽的南方:"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天问》的线索,应该还能找到更多的机关节点。"
子彻兴奋地说道:"那我们赶紧去下一个地方!我想看看屈大夫还留下了什么惊喜。"
"不急,"李明衍制止了众人的冲动,"我们先把这里的情况完全搞清楚。"
他重新审视着九柱机关的布局,脑中飞速计算着水流的变化:"如果我没有推测错,这套机关的作用应该是控制这一片水域的流向..."
他指着凹陷周围的几条水道:"你们看,从这个位置出发,有四条主要的水道通向不同方向。九柱机关可以通过调节水流,改变这四条水道的水量分配。"
李明衍走到凹陷边缘,指着远处的水面:"如果白起控制了这个枢纽,他就能决定云梦泽北部三分之一的水流走向。丰水时可以引导洪水冲击楚军防线,枯水时可以断绝楚国的漕运水道。"
这个分析让众人恍然大悟。庄贾点头道:"这确实是个关键节点,但还不足以控制整个云梦泽。"
"没错,"李明衍继续分析,"白起的布局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这个九柱机关只是其中一环,破解了它,相当于切断了白起控制网络的一条臂膀。"
周文若有所思:"所以屈原虽然破解了这里,但白起的整体布局依然存在威胁?"
"应该是这样,"李明衍点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屈原要继续深入云梦泽,寻找其他的控制节点。单独破解一个机关,只能局部化解威胁,要彻底瓦解白起的布局,必须找到所有的关键节点。"
彭越恍然大悟:"怪不得屈原在《天问》里留下了那么多线索,原来还有更多的机关等着我们呢。"
邓起实在地说道:"那咱们确实得抓紧时间,看看后面还有什么东西。"
李明衍环视着这个被破解的机关,心中对整个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屈原的这次破解,虽然没有彻底瓦解白起的布局,但确实削弱了秦国对云梦泽北部的控制能力。这对楚国来说,已经是相当重要的胜利了。"
李明衍站在九柱中央,环视四周,心中对白起的战略眼光不得不佩服。这种跨越地理和时间的控制手段,确实是战国时代最高水平的战略布局。
同时,他对屈原的敬意也更加深厚。这位被后世誉为爱国诗人的楚国大夫,在最艰难的处境中,凭借一己之力破解了关乎国家存亡的巨大威胁。
"走吧,"李明衍收拾起复杂的心情,"我们去下一个节点。我有预感,接下来屈原留给我们的惊喜,会更加精彩。"
在竹筏重新启航时,李明衍回头看了一眼那九根石柱。夕阳西下,它们的身影投在水面上,如同九位沉默的守护者。而屈原破解机关时留下的楔形石块,依然牢牢地卡在第七柱的转动装置中,向后人无声地诉说着三十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智力对决。
这一刻,李明衍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屈原:白发飘飘,衣袂飞扬,在这荒凉的岛屿上孤军奋战,用智慧为国家筑起最后的防线。
天问天问,问的是天地宇宙的奥秘,也是忠臣义士的无奈和坚持。
"按照墨子先师的水系图,"李明衍展开那份珍贵的临摹图,手指在上面轻点,"这座岛屿的位置极其关键。它位于云梦泽的几何中心,如果要控制整个水系的流向,这里就是最佳的调控枢纽。"
周文凑过来观察:"矩子,您看这岛的形状也很奇特。从远处看像是天然形成,但仔细观察..."
"像是一个巨大的印章,"庄贾接过话头,"而且这种规整的圆形,在天然岛屿中极其罕见。"
随着竹筏的接近,那座岛屿的细节逐渐清晰。岛屿直径约有二三里,高出水面十余丈,四周的岸线呈现出异常规整的弧形。最引人注目的是,岛屿的北面有一处深深的凹陷,仿佛被什么巨力挖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阿漓忽然轻呼一声:"明衍哥,你们看那个缺口!"
众人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处凹陷呈现出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凹陷的边缘齐整如切,底部平坦,深度目测有三四丈。最奇特的是,这个凹陷正对着来路的水流方向,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蓄水池。
"这哪里是天然的缺口,"邓起直言不讳地说道,"分明是人工挖出来的!"
李明衍心中一动,想起了《天问》中的那句诗:"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窴,就是填的意思。洪泉极深,为何要填埋它?
"彭越,把竹筏划到那个缺口附近,"李明衍吩咐道,"我们下去仔细看看。"
竹筏在缺口边缘停稳,众人纷纷跳上岸。这个巨大的人工凹陷近看更加震撼,底部的石壁光滑如镜,显然经过精心打磨。而在凹陷的最深处,赫然立着九根巨大的石柱!
"九根石柱..."李明衍喃喃自语,"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坟在古文中有堆积、建造的意思。九个方位,为何要在此建造?
周文和庄贾也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九根石柱呈圆形排列,每根都有两人合抱粗细,高约一丈五尺。柱子的表面光滑,上面刻着复杂的纹路,初看像是装饰,仔细观察却发现另有玄机。
"这些纹路..."庄贾仔细观察着最近的一根石柱,"好像是水流的图案!"
确实如庄贾所说,每根石柱上的纹路都描绘着不同的水流形态:有的是激流,有的是漩涡,有的是波浪,有的是细流。九种不同的水流图案,对应着九个不同的方位。
"这是一套水流控制系统!"李明衍恍然大悟,"这九根石柱不是装饰,而是机关!"
他仔细观察石柱的底座,果然发现了异常。每根石柱的底部都有精密的转动装置,虽然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但机械结构依然清晰可见。
"矩子,您看这里!"子彻在其中一根石柱旁发现了异常,"这根柱子被动过!"
众人围拢过去,只见那根石柱的底座明显有被转动的痕迹。而在石柱的侧面,竟然隐约可见凿击的痕迹,仿佛有人试图破坏这套机关。
"有人破解过这个机关,"李明衍断言道,"而且破解的手法很巧妙,没有粗暴地破坏,而是找到了正确的开启方法。"
正当众人研究着这些破解痕迹时,韩谈在凹陷的边缘发现了更重要的线索:"先生,这里有石刻!"
众人急忙赶过去,只见在凹陷边缘的一块平整岩石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文字的风格古朴而工整,正是屈原的手笔:
"屈平观此地形,见白起之巧思,不禁心折。此岛本为泽中要冲,白起凿池立柱,以控水势。九柱应九方,水到柱转,可引泽水东西南北,随心所欲。真乃神工鬼斧,巧夺天工!"
"然白起虽巧,不知古有先例。昔鲧治水,堵塞为先,故积水为患。禹继其志,疏导为本,化害为利。白起此术,正合鲧道,终必有患。"
"平仔细观察,终悟其机关。此九柱之转动,全仗水力推动。若阻其转动之力,则机关自废。平遍寻古法,终在第七柱处找到关键..."
读到这里,李明衍不禁对屈原的智慧深感敬佩。这位楚国三闾大夫不仅诗才绝世,在水利技术方面也有着超凡的洞察力。他不但看出了白起机关的原理,还找到了破解的方法。
"第七柱..."庄贾数了数石柱的位置,"应该是那一根。"
众人来到第七根石柱前,果然发现了更多线索。这根石柱的底座被巧妙地卡住了,一块精心雕琢的楔形石块被嵌入转动装置中,使整个机关无法正常运转。
而在楔形石块上,刻着屈原得意的诗句:
"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
在古代神话中,康回就是共工,因为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愤怒地撞倒了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屈原用这句话暗指白起的改水工程,强行让水流向东南,违背了自然规律。
但更巧妙的是,屈原在这句话后面又刻了自己的破解感悟: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平今日方知,鲧之堵塞虽误,却可用以制敌。禹之疏导虽善,亦可借以破机。堵者,阻其所欲通;疏者,导其所欲阻。一堵一疏,机关立废!"
"妙啊!"李明衍拍案叫绝,"屈原用大禹治水的思路破解白起的机关。白起的九柱机关需要水力推动才能转动,屈原就在关键位置设置阻挡,让机关无法运转。这就是'堵'的智慧。同时,他又疏导了原本的水流路径,让水回归自然流向。这就是'疏'的智慧!"
周文也明白过来:"所以白起的这套水流控制系统现在已经失效了?"
"应该是的,"李明衍点头道,"屈原的破解极其巧妙。他没有破坏机关本身,而是让机关无法发挥作用。这样既保护了古迹,又化解了威胁。"
众人继续在岛上搜寻,果然又发现了屈原留下的更多记录。
在岛的另一侧,众人发现了一个更加有趣的场景:地面上用黑白两色的大石摆出了一个简单的布局图。黑子代表白起的机关位置,白子代表破解后的改动。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个石子布局的一角,用朱砂写着几个大字:"此局,余先胜一筹!"
那种大将军般的豪情和自信,跃然纸上。李明衍仿佛看到了三十多年前,那个刚刚破解了宿敌阴谋的三闾大夫,在这里摆弄石头,记录自己的胜利时的心情。
"这就是真正的隔空对弈!"周文激动地说道。
李明衍仔细观察着石子的摆放,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水利原理:"屈原不仅破解了这一处机关,还推演出了白起整个布局的思路。这种战略眼光...确实配得上'先胜一筹'这个评价。"
在另一块石头上,刻着屈原破解成功后的感慨:
"平自少年时便随楚王左右。那时楚王信重于我,有事必商,军国大政,多出我手。忆昔年与怀王议事时,王常言:'子言是也,寡人从之。'君臣相得,如鱼得水。那时何等意气风发,以为可以辅佐明君,重现楚国雄风!"
"今日破解秦将机关,恍如重回当年运筹之时。思路通达,机关明朗,心中快意,不减当年分毫!纵然身在江野,心系社稷,忠君爱国之志,至死不渝!"
这段话让众人都深受感动。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屈原在破解白起机关的过程中,重新找回了当年作为楚国谋主时的自信和成就感。虽然已经被流放,但智斗强敌的快意,让他仿佛又回到了与怀王并肩作战的美好时光。
阿漓托着下巴说:"屈大夫虽然被君王误解,但他的忠诚和才华,在与白起的斗智中完全展现出来了。"
"不仅如此,"李明衍看着这些石刻,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屈原选择将《天问》作为密码载体,真是绝妙的安排。表面上是哲学诗歌,实际上是技术手册。既能流传后世,又不会被敌人识破。"
彭越虽然不太懂诗歌,但也被屈原的智慧震撼:"屈先生真厉害,一个人就破解了白起的机关。"
"而且,"李明衍继续分析,"从屈原的记录来看,他不仅破解了机关,还详细研究了白起的整体布局。这意味着..."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投向云梦泽的南方:"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天问》的线索,应该还能找到更多的机关节点。"
子彻兴奋地说道:"那我们赶紧去下一个地方!我想看看屈大夫还留下了什么惊喜。"
"不急,"李明衍制止了众人的冲动,"我们先把这里的情况完全搞清楚。"
他重新审视着九柱机关的布局,脑中飞速计算着水流的变化:"如果我没有推测错,这套机关的作用应该是控制这一片水域的流向..."
他指着凹陷周围的几条水道:"你们看,从这个位置出发,有四条主要的水道通向不同方向。九柱机关可以通过调节水流,改变这四条水道的水量分配。"
李明衍走到凹陷边缘,指着远处的水面:"如果白起控制了这个枢纽,他就能决定云梦泽北部三分之一的水流走向。丰水时可以引导洪水冲击楚军防线,枯水时可以断绝楚国的漕运水道。"
这个分析让众人恍然大悟。庄贾点头道:"这确实是个关键节点,但还不足以控制整个云梦泽。"
"没错,"李明衍继续分析,"白起的布局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这个九柱机关只是其中一环,破解了它,相当于切断了白起控制网络的一条臂膀。"
周文若有所思:"所以屈原虽然破解了这里,但白起的整体布局依然存在威胁?"
"应该是这样,"李明衍点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屈原要继续深入云梦泽,寻找其他的控制节点。单独破解一个机关,只能局部化解威胁,要彻底瓦解白起的布局,必须找到所有的关键节点。"
彭越恍然大悟:"怪不得屈原在《天问》里留下了那么多线索,原来还有更多的机关等着我们呢。"
邓起实在地说道:"那咱们确实得抓紧时间,看看后面还有什么东西。"
李明衍环视着这个被破解的机关,心中对整个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屈原的这次破解,虽然没有彻底瓦解白起的布局,但确实削弱了秦国对云梦泽北部的控制能力。这对楚国来说,已经是相当重要的胜利了。"
李明衍站在九柱中央,环视四周,心中对白起的战略眼光不得不佩服。这种跨越地理和时间的控制手段,确实是战国时代最高水平的战略布局。
同时,他对屈原的敬意也更加深厚。这位被后世誉为爱国诗人的楚国大夫,在最艰难的处境中,凭借一己之力破解了关乎国家存亡的巨大威胁。
"走吧,"李明衍收拾起复杂的心情,"我们去下一个节点。我有预感,接下来屈原留给我们的惊喜,会更加精彩。"
在竹筏重新启航时,李明衍回头看了一眼那九根石柱。夕阳西下,它们的身影投在水面上,如同九位沉默的守护者。而屈原破解机关时留下的楔形石块,依然牢牢地卡在第七柱的转动装置中,向后人无声地诉说着三十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智力对决。
这一刻,李明衍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屈原:白发飘飘,衣袂飞扬,在这荒凉的岛屿上孤军奋战,用智慧为国家筑起最后的防线。
天问天问,问的是天地宇宙的奥秘,也是忠臣义士的无奈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