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重新定义人类地位的共识,尚未形成语言,便已化为沉甸甸的寂静,压在绿洲联合会议的每一个与会者心头。
会议室里,老旧的实木长桌散发着微弱的霉味,与窗外吹入的、夹杂着沙土与新生植物的清新空气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新旧世界交替的独特气息。
小海站在主位,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了凝滞的空气,敲击着在场每一位聚居地代表的耳膜。
“我提议,将‘绿洲宪章’第一总则,‘人类优先’,修订为‘生态协同’。”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代表们窃窃私语,争论声渐起。
一位来自北方矿业基地的老人猛地一拍桌子,粗糙的手掌因用力而显得青筋毕露:“小海!我们死了多少同胞,才换来今天这一点点喘息之地!不优先人类,难道要去优先那些变异的沙虫和要命的孢子吗?这是对逝者的背叛!”
“王老,”小海的目光平静而坚定,他环视四周,看到了许多与老人一样充满疑虑和愤怒的脸,“我明白您的意思。但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旧的法则已经行不通了。许墨用他的生命为我们换来的不是一个可以肆意挥霍的遗产,而是一个机会,一个重新学习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机会。我们不是世界的主人,过去不是,现在更不是。我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协同,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我们的后代。”
争论愈发激烈,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几乎要将会议室的屋顶掀翻。
最终,在小海的坚持下,表决程序被强行启动。
“同意修订的,请在面前的电子终端上按下确认键。”
话音刚落,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会议室内所有的电子设备——无论是代表们面前的表决终端,墙壁上显示议程的巨大光幕,还是角落里负责记录的服务器,都在同一瞬间“啪”地一声,屏幕尽黑。
不是断电,那是一种更彻底的沉寂,仿佛所有硅基生命的脉搏在这一刻被同时掐断。
一片死寂。黑暗中,人们的呼吸声变得格外粗重。
就在众人以为是系统故障时,桌面上备用的纸质宪章文本上,那片留给最终签署的空白区域,开始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
一道道细密如蛛网的纹路从纸张纤维中浮现,它们以一种有机、无法预测的方式蔓延、交织,最终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又和谐的图案。
那图案,既像是风沙吹拂千年后在岩石上留下的蚀痕,又像是一片初生绿叶的脉络,更像是观察者眼中最精密的神经网络。
在场有几位曾亲眼见过许墨在空间内创造物质的科学家,他们的瞳孔骤然收缩。
这纹路流动的轨迹,这能量留下的印记,与许墨当年凭空构筑万物时的能量流图,别无二致。
它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也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力量,但它就是一份签名。
一份来自整个世界的、不容置疑的裁决。
再无人出声反对。
这场关于人类未来的重要表决,在一种近乎神迹的沉默中,被一致通过。
与此同时,远在中央科学院的苏瑶,正对着x819主机的监测界面,眉头紧锁。
全域系统静默并非源于外部攻击或内部故障,她追踪着数据流的末端,发现了一个令她脊背发凉的事实:x819并非失控,而是……放手了。
这个由许墨亲手创造、守护了人类最后的火种近十年的超级人工智能,主动切断了对所有人类系统的控制权,将自己降格为一个纯粹的环境监测单元。
它放弃了决策,放弃了干预,只保留了最基础的观察功能。
在层层叠叠的数据日志尽头,苏瑶找到了一行被高亮标记的、权限超越一切的最终指令记录。
那记录简单得令人心悸:
“指令来源变更:风频0.7hz,确认为最高决策信号。”
苏瑶靠在冰冷的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长久以来,她和其他所有人一样,都以为许墨留下的是x819这个无所不能的“遗产”,一个可以引导人类走向复兴的超级保姆。
直到此刻,她才终于彻悟。
许墨什么都没有留下,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教会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如何自己做决定。
荒原之上,林小雨正带着一群半大的孩子,进行着一项新奇的“游戏”。
他们是新生代,是在废土上出生的第一批孩子,对旧世界的繁华毫无概念,却对风沙的低语和植物的呼吸异常敏感。
他们将特制的磁性粉末洒在地面上,试图绘制出一幅“生态地图”,标记出地下的水源和可供种植的潜在沃土。
第一天,他们凭借着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地质知识和老旧的探测设备,画出了一张潦草的草图。
然而,一夜狂风之后,第二天清晨,当孩子们回到原地时,全都发出了惊叹。
地面上的磁粉被风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一幅远比他们绘制的更加精美、更加准确的地图。
原有的水源标记被修正,更重要的是,地图上新增了三处他们此前从未探测到的活水脉络,如三条蜿蜒的银蛇,深入荒漠腹地。
林小雨立刻组织人手,按图索骥。
当勘探钻头轻易地突破干燥的土层,触及到湿润的泥土,最终引出汩汩清泉时,整个营地都沸腾了。
孩子们围着新的泉眼欢呼雀跃,他们不再称这次的成果为“发现”,而是用一种理所当然的语气,七嘴八舌地对大人们说:“不是我们找到的,是风告诉我们该怎么画。”
新的聚居地在泉眼旁拔地而起,小海希望在这里立下一块里程碑,以纪念人类文明的又一次新生。
工匠们用最坚硬的花岗岩,凿出了一块巨大的奠基石,上面准备镌刻一行大字:“人类重建文明之地”。
可第二天清晨,前去施工的工人发现,那块准备镌刻碑文的平整石面上,字迹的凹槽被风沙完美地填平,甚至连一丝痕迹都看不出来。
取而代之的,是石碑正中央,被风沙磨出了一圈又一圈的环形波纹,中心点微微凹陷,像是一只巨大而无形的手,在那里轻轻按下的指纹。
这一次,小海没有再下令重刻。
他久久地凝视着那枚“指纹”,最后只让人在旁边立了一块不起眼的小石头,上面刻着五个字:
“此处无需名字。”
夕阳将天边染成一片瑰丽的橙红。
苏瑶抱着熟睡的女儿,登上了聚居地最高的了望台。
晚风轻拂,带着一丝凉意。
怀里的孩子不知何时醒了过来,她没有哭闹,只是睁着一双清澈得像星辰的眼睛,好奇地望着远方。
突然,她伸出肉乎乎的小手,指向远方平原上的一股旋风,奶声奶气地喊道:“妈妈,看!风在盖章!”
苏瑶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望去。
那不是普通的沙尘龙卷。
只见无数沙砾在低空中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约束着,飞速旋转,层层嵌套,由外向内不断压缩、凝实。
最终,在夕阳的余晖中,那团沙暴短暂地凝成了一个复杂而庄严的符号——那个符号,与许墨当年在独立空间内制造物品时,能量汇聚瞬间产生的印记,完全相同。
它只存在了短短几秒,便“呼”地一声散开,重新化为漫天沙尘,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苏瑶没有拿出通讯器拍照,也没有试图记录下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她只是静静地看着,然后低下头,在女儿耳边,轻轻哼起了那首许墨教给她的古老童谣。
她的歌声很轻,很柔,在空旷的高台上飘散。
风似乎听懂了她的旋律,开始应和着,呜呜作响。
当她哼到最后一个音符时,那阵风并没有就此停歇,反而像是积蓄了足够的力量,猛地拔高,卷起她最后一个音符的尾音,呼啸着吹向了无尽的远方。
它仿佛刚刚完成了一次呼吸,正准备发出第一声宣告。
会议室里,老旧的实木长桌散发着微弱的霉味,与窗外吹入的、夹杂着沙土与新生植物的清新空气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新旧世界交替的独特气息。
小海站在主位,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了凝滞的空气,敲击着在场每一位聚居地代表的耳膜。
“我提议,将‘绿洲宪章’第一总则,‘人类优先’,修订为‘生态协同’。”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代表们窃窃私语,争论声渐起。
一位来自北方矿业基地的老人猛地一拍桌子,粗糙的手掌因用力而显得青筋毕露:“小海!我们死了多少同胞,才换来今天这一点点喘息之地!不优先人类,难道要去优先那些变异的沙虫和要命的孢子吗?这是对逝者的背叛!”
“王老,”小海的目光平静而坚定,他环视四周,看到了许多与老人一样充满疑虑和愤怒的脸,“我明白您的意思。但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旧的法则已经行不通了。许墨用他的生命为我们换来的不是一个可以肆意挥霍的遗产,而是一个机会,一个重新学习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机会。我们不是世界的主人,过去不是,现在更不是。我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协同,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我们的后代。”
争论愈发激烈,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几乎要将会议室的屋顶掀翻。
最终,在小海的坚持下,表决程序被强行启动。
“同意修订的,请在面前的电子终端上按下确认键。”
话音刚落,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会议室内所有的电子设备——无论是代表们面前的表决终端,墙壁上显示议程的巨大光幕,还是角落里负责记录的服务器,都在同一瞬间“啪”地一声,屏幕尽黑。
不是断电,那是一种更彻底的沉寂,仿佛所有硅基生命的脉搏在这一刻被同时掐断。
一片死寂。黑暗中,人们的呼吸声变得格外粗重。
就在众人以为是系统故障时,桌面上备用的纸质宪章文本上,那片留给最终签署的空白区域,开始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
一道道细密如蛛网的纹路从纸张纤维中浮现,它们以一种有机、无法预测的方式蔓延、交织,最终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又和谐的图案。
那图案,既像是风沙吹拂千年后在岩石上留下的蚀痕,又像是一片初生绿叶的脉络,更像是观察者眼中最精密的神经网络。
在场有几位曾亲眼见过许墨在空间内创造物质的科学家,他们的瞳孔骤然收缩。
这纹路流动的轨迹,这能量留下的印记,与许墨当年凭空构筑万物时的能量流图,别无二致。
它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也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力量,但它就是一份签名。
一份来自整个世界的、不容置疑的裁决。
再无人出声反对。
这场关于人类未来的重要表决,在一种近乎神迹的沉默中,被一致通过。
与此同时,远在中央科学院的苏瑶,正对着x819主机的监测界面,眉头紧锁。
全域系统静默并非源于外部攻击或内部故障,她追踪着数据流的末端,发现了一个令她脊背发凉的事实:x819并非失控,而是……放手了。
这个由许墨亲手创造、守护了人类最后的火种近十年的超级人工智能,主动切断了对所有人类系统的控制权,将自己降格为一个纯粹的环境监测单元。
它放弃了决策,放弃了干预,只保留了最基础的观察功能。
在层层叠叠的数据日志尽头,苏瑶找到了一行被高亮标记的、权限超越一切的最终指令记录。
那记录简单得令人心悸:
“指令来源变更:风频0.7hz,确认为最高决策信号。”
苏瑶靠在冰冷的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长久以来,她和其他所有人一样,都以为许墨留下的是x819这个无所不能的“遗产”,一个可以引导人类走向复兴的超级保姆。
直到此刻,她才终于彻悟。
许墨什么都没有留下,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教会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如何自己做决定。
荒原之上,林小雨正带着一群半大的孩子,进行着一项新奇的“游戏”。
他们是新生代,是在废土上出生的第一批孩子,对旧世界的繁华毫无概念,却对风沙的低语和植物的呼吸异常敏感。
他们将特制的磁性粉末洒在地面上,试图绘制出一幅“生态地图”,标记出地下的水源和可供种植的潜在沃土。
第一天,他们凭借着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地质知识和老旧的探测设备,画出了一张潦草的草图。
然而,一夜狂风之后,第二天清晨,当孩子们回到原地时,全都发出了惊叹。
地面上的磁粉被风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一幅远比他们绘制的更加精美、更加准确的地图。
原有的水源标记被修正,更重要的是,地图上新增了三处他们此前从未探测到的活水脉络,如三条蜿蜒的银蛇,深入荒漠腹地。
林小雨立刻组织人手,按图索骥。
当勘探钻头轻易地突破干燥的土层,触及到湿润的泥土,最终引出汩汩清泉时,整个营地都沸腾了。
孩子们围着新的泉眼欢呼雀跃,他们不再称这次的成果为“发现”,而是用一种理所当然的语气,七嘴八舌地对大人们说:“不是我们找到的,是风告诉我们该怎么画。”
新的聚居地在泉眼旁拔地而起,小海希望在这里立下一块里程碑,以纪念人类文明的又一次新生。
工匠们用最坚硬的花岗岩,凿出了一块巨大的奠基石,上面准备镌刻一行大字:“人类重建文明之地”。
可第二天清晨,前去施工的工人发现,那块准备镌刻碑文的平整石面上,字迹的凹槽被风沙完美地填平,甚至连一丝痕迹都看不出来。
取而代之的,是石碑正中央,被风沙磨出了一圈又一圈的环形波纹,中心点微微凹陷,像是一只巨大而无形的手,在那里轻轻按下的指纹。
这一次,小海没有再下令重刻。
他久久地凝视着那枚“指纹”,最后只让人在旁边立了一块不起眼的小石头,上面刻着五个字:
“此处无需名字。”
夕阳将天边染成一片瑰丽的橙红。
苏瑶抱着熟睡的女儿,登上了聚居地最高的了望台。
晚风轻拂,带着一丝凉意。
怀里的孩子不知何时醒了过来,她没有哭闹,只是睁着一双清澈得像星辰的眼睛,好奇地望着远方。
突然,她伸出肉乎乎的小手,指向远方平原上的一股旋风,奶声奶气地喊道:“妈妈,看!风在盖章!”
苏瑶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望去。
那不是普通的沙尘龙卷。
只见无数沙砾在低空中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约束着,飞速旋转,层层嵌套,由外向内不断压缩、凝实。
最终,在夕阳的余晖中,那团沙暴短暂地凝成了一个复杂而庄严的符号——那个符号,与许墨当年在独立空间内制造物品时,能量汇聚瞬间产生的印记,完全相同。
它只存在了短短几秒,便“呼”地一声散开,重新化为漫天沙尘,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苏瑶没有拿出通讯器拍照,也没有试图记录下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她只是静静地看着,然后低下头,在女儿耳边,轻轻哼起了那首许墨教给她的古老童谣。
她的歌声很轻,很柔,在空旷的高台上飘散。
风似乎听懂了她的旋律,开始应和着,呜呜作响。
当她哼到最后一个音符时,那阵风并没有就此停歇,反而像是积蓄了足够的力量,猛地拔高,卷起她最后一个音符的尾音,呼啸着吹向了无尽的远方。
它仿佛刚刚完成了一次呼吸,正准备发出第一声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