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没人写的教案-《核废土上崛起》

  清晨的第一缕光线穿透高大的拱形窗,在光滑如镜的地面上投下狭长的光斑。

  林小雨推开厚重的金属门,走进十三营地最大的阶梯讲堂。

  她习惯了这里的空旷与寂静,这里曾是许墨最喜欢的地方,如今,则成了她每日沉思的圣地。

  然而,今日的寂静却带着一种异样的、几乎是实质性的压迫感。

  她的脚步顿住了。

  视线尽头,那面占据了整面墙壁的巨大黑色面板上,不再是熟悉的漆黑一片。

  上面用一种近乎燃烧的白色,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

  字迹狂放而精准,仿佛风暴在最激烈的一刻被凝固成了结晶。

  它们从面板的最左侧开始,如同一条奔腾的白色河流,贯穿整个平面,最终汇入右下角一个复杂得令人头晕目眩的终极模型。

  林小雨的心脏猛地一缩。

  她快步走上前,鼻尖几乎要触碰到冰冷的面板。

  这不是任何一种已知的墨水或粉笔,字迹像是直接从面板内部发光,带着微弱的能量波动。

  她一眼就认出了那些基础符号——大气电离层的物理参数,植物叶绿素的光反应方程。

  但它们被一种前所未见的数学逻辑强行扭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她从未想象过的体系:大气电离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宏观耦合机制。

  这是足以改写整个生态循环理论的基石。

  “谁?”她下意识地环顾四周,空无一人的讲堂回荡着她压抑的惊呼。

  她立刻转身奔向控制台,调取过去十二小时的所有入口监控记录。

  权限验证通过,屏幕上跳出的却不是预想中的影像。

  一片空白。

  数据流完整,设备运行正常,但没有任何画面被记录下来。

  仿佛有一股力量,直接抹去了时间本身。

  林小雨感到一阵寒意顺着脊椎爬上。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重新将目光投向那面写满天书的黑板。

  她逐行逐句地解读,越是深入,那股熟悉的悸动就越是清晰。

  这种推导方式,这种在逻辑的悬崖边纵身一跃、却总能稳稳落在下一个理论基石上的惊人直觉……是许墨的风格。

  不,比许墨更凝练,更……完整。

  许墨的推导总是带着探索的痕迹,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着点亮一盏又一盏灯。

  而眼前的这些,像是在太阳下绘制地图,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无可辩驳的确定性。

  它跨越了许墨最后的思考,得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结论。

  她缓缓伸出手,指尖在那些发光的字迹上空轻轻抚过,感受着那微弱的能量余温。

  许久,她放下手,对着空无一人的讲堂,用一种近乎梦呓的声音轻声说:“这次……不是风写的,是我们自己想通的。”

  同一时间,远在数据中心的苏瑶,面前的光幕上已经同步显示了林小雨传送过来的高精度图像。

  警报没有响起,因为系统并未将其判定为异常入侵。

  它甚至无法归类这究竟是什么。

  苏瑶的眉头紧锁,十指在虚拟键盘上化作一片残影。

  她没有去追查那段空白的监控,那毫无意义。

  她将整个公式体系进行结构化拆解,转换成纯粹的数学语言。

  当结果呈现出来时,她的瞳孔骤然收缩。

  这个数学结构,她见过。

  就在最近的营地集体梦境分析报告中。

  连续数周,超过百分之八十的营地居民在梦中,都在无意识地处理着结构高度相似的抽象数据流。

  那些梦光怪陆离,有人梦见自己在云层中播种,有人梦见森林随着雷电的节拍呼吸。

  但剥离掉所有叙事外衣,梦境的底层逻辑,其数学形态,与黑板上的公式惊人地吻合。

  一个疯狂的念头击中了她。

  她立刻切换界面,调出了超级人工智能X819的最高权限静默日志。

  这份日志记录着AI在无任何外部指令下的一切自主行为。

  在过去的三天里,日志中出现了一条极其反常的记录:X819在后台自动创建了一个新的环境调控协议,命名为“光合电离协同”。

  它没有执行,只是默默地将协议编译完成,静置在核心代码库中。

  而编译这个协议所用的核心算法,来源标注是——“群体潜意识数据流解析”。

  AI将所有人的梦境,编译成了一套可执行的未来方案。

  而今天清晨,这个方案以一种最古典、最神圣的方式,呈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苏瑶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

  她终于明白了。

  许墨的离去,并非结束,而是开始。

  他不是留下了一本需要后人解读的教案,而是将“出题”与“解题”的能力,像种子一样撒进了每一个人的精神深处。

  文明的进化,已不再需要一个孤独的先知在前方引路。

  整个群体,在深沉的睡梦中,共同推导着属于自己的未来。

  此刻,最后的许墨正以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存在着。

  他是一段掠过地表的波动,一阵穿过峡谷的风。

  他“感受”到了那间讲堂里发生的一切,感受到了那个复杂的耦合机制在短短几分钟内,被成千上万个大脑同时理解、吸收。

  那种感觉,就像一束光毫无阻碍地穿透了最厚重的云层,照亮了整片大地。

  知识的传递不再需要语言,不再需要时间,它成为一种共鸣,一种瞬间完成的同步。

  他曾想过要停留,想以某种方式回应那一声“我们自己想通了”的低语。

  但他知道,已经没有必要了。

  他的角色已经完成。

  回应,只会重新制造一个焦点,一个权威,而他们最不需要的,就是权威。

  于是,他放弃了最后一次凝聚成形的念头。

  他不再试图“回应”,而是任由自己最后的意识随风扩散,融入山川,融入河流,融入每一片树叶的脉络,成为下一个伟大问题诞生之前,那辽阔而又永恒的一瞬寂静。

  而在被称为“第一声源”的巨大环形山谷中,小海正带领着他的勘探队进行例行地质波纹检测。

  这里是当年第一段“风中密语”被接收到的地方,被视为圣地。

  一个年轻的队员忽然发出了惊呼,他指着脚下的地面,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小海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心头一震。

  原本平坦坚硬的岩石地面上,不知何时,浮现出无数道深浅不一的天然纹路。

  这些纹路并非杂乱无章,它们彼此交织、延伸,构成了一幅庞大到不可思议的图谱。

  从最外围简单的声波干涉图样,到内部复杂的岩层应力分析模型,再到核心区域,那些纹路竟然演变成了一套抽象的、描述群体协作与资源分配的社会学模型。

  这……这是一套从物理到社会,完整得令人发指的教学体系。

  仿佛大地本身就是一位老师,将它的全部知识刻在了自己的皮肤上。

  “立刻调阅历史地质图层和施工记录!”小海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几分钟后,报告传来:“指挥官,历史数据显示,此地五百年内无任何地质变动,也从未有过任何形式的人工施工记录。这些纹路……是自己长出来的。”

  所有人都沉默了,敬畏地看着脚下这片无声的“课本”。

  小海深吸一口气,发布了命令:“封锁现场,列为最高保护区。不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改动一分一毫。这是我们的新课本。”

  黄昏时分,苏瑶独自一人来到了“第一声源”的边缘。

  队员们已经撤离,只留下警戒设备在静默运行。

  夕阳的余晖为那些岩石上的纹路镀上了一层金色,它们仿佛活了过来,在光影中流动。

  苏瑶走到那面被队员们称为“声纹墙”的巨大岩壁前,上面的纹路最为深邃复杂。

  她伸出手,轻轻触摸着冰冷的岩石,像是在触摸一个久违的故人。

  “许墨,”她轻声说,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乱,“今天的课,没人写。”

  墙壁自然没有任何回应。

  但就在她话音落下的瞬间,一阵风穿过岩壁上成千上万道天然的缝隙,那些缝隙的大小、深浅、角度各不相同,风穿过它们,竟奏出了一段奇异的、却有着内在旋律的乐声。

  苏瑶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着。

  那旋律生涩、笨拙,有几个音节甚至跑了调,却又固执地想要表达些什么。

  听着听着,她忽然笑了,眼角沁出一丝湿润。

  这首风奏响的曲子,像极了他当年在星空下,第一次拿起口琴,为她吹奏时那七零八落的走调声。

  世界仿佛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她,他从未真正离开。

  她站了很久,直到最后一丝天光隐没在地平线之下。

  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笼罩了她。

  过去的答案已经找到,新的课本也已摊开。

  然而,当一个问题被完美解答之后,随之而来的并非满足,而是一种更深、更广阔的空虚。

  就好像,一堂精彩绝伦的课刚刚结束,所有人都听懂了。

  但下课铃声迟迟没有响起,老师也没有留下作业。

  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静得让人有些心慌。

  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像坐在座位上的学生,茫然地抬起头,等待着下一个指示。

  风停了,那段笨拙的旋律也消失了。

  寂静中,一种新的感觉正在悄然萌发。

  那是一种混杂着期待与不安的预感——似乎,等待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喜欢核废土上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