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胤禵-《清穿:摆烂后康熙听到了我的心声》

  与元宝同一批接种的,还有十三个与他同龄的儿童。

  这些人只有四个是自愿的,剩下那些基本都是冲着获得胤礽的青眼,强行将自己不喜欢的儿孙送过来了。

  但胤礽不在乎,他只要天下人真切地看到牛痘预防天花的效果。

  太医院花了一年的时间研究牛痘,发现重上痘的人半个多月后就会对天花产生抗性,有了元宝和那十三个儿童的佐证,所有收到消息的人都陷入了狂喜当中。

  天花是这个时代最恐怖的瘟疫之一。

  寻常人光是听说,就足以让他们色变。

  现在居然有手段能够防治天花,这让他们怎么能不心动?

  胤礽开始组织太医院的人在内外城,乃至城郊开展种痘教学。

  太医院有左右院判两人,每日只留其中一个,外加四个太医留在宫里头,其余人都被胤礽派了出去。

  令胤礽没想到的是,这件事在民间传开之后,京城里头的洋人也盯上了这门技术。

  这些洋人并非外城那些冲着做生意来的,而是冲着“学术交流”而来。

  在胤礽登基之前,他们在康熙那里的分量极重,只要是个番邦人,哪怕只会念上几句圣经,康熙都能包了他们的衣食住行。

  可胤礽就没有这个臭毛病。

  他能养着洋人,但洋人也要有让他能利用的点。

  胤礽上位之后,就把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洋人全部赶了出去。

  剩下那些,基本都在宫里宫外担任着差事,想像之前那样拿着俸禄不干活是不可能的了。

  当然,被理藩院认证过的各国使臣,胤礽并没有驱赶。

  但他们的待遇也与之前的天差地别。

  以前康熙心情好了,就会有大把的银子撒出去,所以他们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但是现在,胤礽不提供使臣俸禄,使臣在京城驻扎的一切花销,由他们的国家提供。

  许多人心里头不满,但也只能受着。

  不过胤礽也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他知道以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而且他受够了将英吉利语言作为世界通用语的日子。

  所以打算从这个时代开始布局。

  许多番邦使臣对大清的语言不算太精通,但也能正常交流。

  他让这些人在外城开设语言教学班,在中学生里头筛选语言天赋出众的人,送到使臣那里学习。

  其实中学生再培养外语技能,已经太晚了,可在如今这个时代开设幼教,根本不会有几个人愿意将孩子送出来。

  而且小孩子太容易被人欺骗,但凡使臣里头出现几个坏种,就算培养出的翻译再优秀,他也不敢用。

  胤礽始终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人,永远都是华夏人。

  其他国家的危险,都太浮于表面了。

  玩心机手段,华夏人可是开山鼻祖。

  所以培养婴幼儿这个念头,只在胤礽的脑子里头转了一圈,就被他踢了出去。

  等他将翻译培养出来的时候,周边国家应该也都有了大清的驻地。

  番邦使臣都求到了胤礽跟前儿,他自然没有藏着掖着的道理。

  但他教学也是有个前提的。

  那就是拿矿来换。

  胤礽可不像康熙,被人追捧几句就优越感爆棚。

  他最看重的还是实质性的好处。

  现在大清最紧缺的还是钢铁,煤炭等战略物资,当然黄金白银胤礽也不嫌弃。

  这几年开发出来的矿场不少,但矿这玩意儿,谁会嫌多呢?

  他将条件摆出来之后,所有使臣都面色难看地回去传消息询问去了。

  这种事儿他们根本没办法做主。

  不过也没让胤礽等太久,大半个月之后,几乎所有使臣都同意了胤礽的条件。

  其中最大方的还是老毛子。

  老毛子直接承诺送给大清一座黄金矿和一座煤矿,位置还都在两国边境线的附近。

  胤礽喜滋滋的在朝中挑选人手去验货。

  本来,他打算把老五和老七的儿子派过去的。

  但胤禵却主动请缨,要去北方边境驻扎,顺便接手那两座矿场。

  胤禵也是没办法了。

  当初,他加入到了胤禩的阵营之中,但几个兄长联合起来造反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肯带上他。

  眼睁睁地看着胤礽被推上皇位,胤禵心里头是极不舒服的。

  但凡有哪个人在那场叛乱中拉上他,让他也能成为从龙之功的受益者,他也不至于那么憋屈。

  可他又没办法明说,于是在胤礽上位之后,他就打着孝顺的名义,频繁的往启祥宫跑。

  只不过他的算盘打错了,他一直以为康熙是猝不及防,被逼无奈之下才痛失皇位。

  想撺掇着康熙再把皇位夺回去。

  可他不知道的是,胤礽接了禅让圣旨,顺利登基之后,包括胤礽在内的六个皇子,手中掌握的势力加起来,早就超过了康熙能动用的力量。

  所以他蹦哒了两年,没成功让康熙夺回皇位不说,还把自己搞成了兄弟们孤立的对象。

  这几年在京城的日子过得极为艰难。

  他早年看不上的兄长,比如十二十三,他们如今都已经是贝勒了,且眼瞅着再积攒一些功勋就能再进一步,成为郡王。

  而他呢?

  他入朝办差这么些年居然还只是个贝子。

  当初二哥开恩,将四妃放出宫时,德妃也在其中。

  胤禵的贝子府是没资格荣养德妃的,但德妃就认准了胤禵,死活不去胤禛的亲王府。

  叫胤禛成了满朝文武茶余饭后的谈资。

  好在胤禛早就习惯了德妃的偏心,当场就求着胤礽满足了德妃的心愿。

  德妃收拾收拾就住进了胤禵的贝子府。

  然而德妃哪里住得惯贝子府那样狭小的院子,但她为了撑颜面,愣是隐忍了几年的时间。

  六年时间过去,德妃对胤禵给她挣体面的信心已经全然消磨殆尽了。

  于是便开始四处挑刺儿。

  她倒没有针对胤禵这个宝贝儿子,可家里头上上下下,哪怕是她的大孙子,她都会阴阳怪气地讽刺。

  说他们跟胤禛的嫡长子弘晖没法比。

  人就怕对比。

  胤禵也不例外。

  当他听到德妃开始拿他的孩子跟弘晖做比较之时,他便明白,德妃后悔住到贝子府了。

  这叫一向心高气傲的胤禵如何能接受?

  他想过跟胤禛低头,让他去跟胤礽说说情。

  可胤禛如今根本不在大清境内,他连给胤禛递信都找不到门路。

  直到这回,他才瞧见了一丝丝的曙光。

  胤禵知道,如果他不抓住这次的机会,再想出头,怕是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