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并趁机为大明谋取更多利益-《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朱标见状,心中忐忑,以为叶轩在奏折中说了不利之言,引得父皇反应异常。

  片刻,朱元璋放下奏折,苦笑:“这家伙倒是聪明,料到瞒不过你,提前备了奏折。”

  “什么醉酒,依我看,他是不愿见你,怕见面尴尬。”

  朱元璋的分析确为事实。经此提醒,朱标也觉其中蹊跷。

  叶轩在他面前几乎未饮酒,且回去后短时间内,若真醉,如何能写奏折?

  但这些对朱元璋和朱标来说,并非关键。

  未等朱标多想,朱元璋已将奏折递回:“叶轩的主意可行,值得一试。”

  “至于货币之事,听说已有小国拿我大明钱币回去重铸,我们提出此要求,他们应不会拒绝。”

  朱元璋所言,指安南及附近地区,他们常取中原货币重铸,以解矿产之困。

  甚至边境之地,直接使用中原货币。

  朱标皱眉,迟疑道:“只是父皇,让他们用我们的货币交易,对我们似乎无大利。此举将增加货币铸造,也是一笔开销。”

  “虽能促进商贸,但眼下看,好处并不明显。”

  朱标的想法,代表了多数明朝人的观点。

  叶轩建议朝廷在交涉时,要求对方国际贸易使用大明货币。

  这是后世扩大影响力的手段,但在大明,此手段的影响力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实际上,叶轩的手段远不止增强影响力那么简单。

  叶轩构想,大明货币一旦流入他国,凭借其卓越品质,将迅速瓦解对方国家的货币体系。

  叶轩的真正意图,除了影响力,更在于掌控他国经济。

  国家若失去经济和军事的支撑,政治便如无根之木,任人摆布。

  然而,这些深远考量,在大明尚显超前,多数人难以领悟。

  幸运的是,朱元璋思维敏锐,视野宽广。

  尽管心存疑虑,但他深知叶轩不会信口开河。

  他摆手对朱标说:“详情日后自知,叶轩不会提无用之策。眼下关键是,谁去联络各国?”

  这并非朱元璋夸大其词,而是时代所限,杰出外交人才稀缺。

  官员或武将出身者多不谙文事,文弱书生又缺威严,出使不慎,恐损大明威严。

  至于那些可靠的,或位高权重,或另有重任,朱元璋一时难以物色合适人选。

  片刻沉默后,朱元璋吩咐太监召来任昂。

  “唤任昂来,有要事相商!”

  随后,他问朱标:“依你之见,此法实施后,多久能见成效?”

  此问意在考验朱标。

  朱标虽略感紧张,但仍给出了自己的估算。

  朱元璋听后微微点头,神色稍缓。

  先前的战争虽为大明积累了财富,但也埋下了隐患。

  未来需着手解决这些问题,而联盟获利正好能弥补财富损耗,一举两得。

  父子俩又就叶轩的奏章细谈一番,此时任昂赶到。

  见朱元璋在非正式场合召见,任昂心中忐忑,以为有大事发生。

  朱元璋行事果断,一见任昂,便直截了当地道出自己的打算。

  “你从礼部挑选合适人选,出使周边各国,告知他们的君主,大明欲召集各国议事,让他们派遣能做主之人前来。”

  任昂闻言,面露惊讶,但在朱元璋面前,他不敢有异议,只能低声应承。

  任昂离开后,朱元璋的神色再度变得复杂。

  朱标见状,小心翼翼地问道:“父皇可是还有忧虑?”

  朱元璋微微一笑:“谈不上忧虑,只是觉得大明能有今日之盛,叶轩功不可没。”

  朱标点头正要赞同,但朱元璋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一时语塞。

  “实话告诉你,叶轩功劳越来越大,我都不知该如何封赏了。有时甚至想,若他未娶妻该多好,便能赐他公主,让他成为驸马。”

  朱元璋脸上满是惋惜,显然并非戏言。

  这让朱标也陷入为难,不知该如何面对叶轩。

  大明如今焕然一新,这一切皆归功于叶轩,他的功劳堪比开国元勋。

  然而大明给予叶轩的封赏,却显得微不足道。

  叶轩虽不介意,但日后传扬出去,他人将如何看待大明?

  再者,若朱元璋百年之后,自己继位,又该如何封赏叶轩?

  毕竟他还年轻,未来还有无限可能,不知还会立下多少赫赫战功。

  第363章 大明号召周边诸国会盟!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大明不断派遣使者出使各国。

  一时间,大明朝野内外猜测纷纷。

  有人认为朱元璋意图将兵锋转向西南,毕竟西南地区部落众多,蒙元梁王残部仍在与明军交战。

  但也有人认为,朱元璋可能是想安抚西南,继而继续北上。

  朱元璋迟迟未表态,令众多揣测无确切答案。

  朝堂风云变幻,众人心绪各异。

  大明使者分批而出,消息传递却仍迟缓。两月后,首批使者方至邻邦。

  西南小国素来敬畏中原,加之大明声威正盛,无论是否建交,皆对使者礼遇有加。部分国家更借欢迎仪式宣扬与中原联系,狡猾者则散布消息于商路,以提升自身地位,俨然以中原友邦或臣属自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阿瓦王宫,阿瓦王面色奇异,问相国:“大明使至,意在何为?”

  相国面露难色:“不论其意,赴约方为上策,免被白古抢先。”

  阿瓦王闻言,神色愈重。阿瓦与白古表面合作,实则暗斗不断,皆欲吞并对方。

  阿瓦王旋即决定,遣相国使大明以表诚意,料想相国会拒绝,不料相国爽快应允。

  白古王朝,情形相仿,却有所不同。白古王直遣太子出使,意在以诚动大明,谋得利益。

  此类情形,不胜枚举。

  1259年

  遵照朱元璋的旨意,任昂确保无一国遗漏,连遥远的瓜哇国也派遣了使节。

  使节们持续不断地抵达各国,历时甚久。

  在云南的茂密丛林深处,梁王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愁容满面。

  近期,他的军队屡遭明军重创,势力范围日渐萎缩。

  就连身为梁王的他,也不得不暂避山中,借助地形之利以求自保。

  此刻,手下刚传来消息,大明皇帝已遣使联络周边多国。

  一股不祥的预感瞬间笼罩了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的心头。

  一旁的幕僚窥见其心意,轻声建议:“大王,我们或许应寻机逃往缅邦,再绕道北上与陛下会合。”

  话音未落,一名将领便激动地反驳:“你这是何意?要让大王逃跑吗?黄金家族的子孙怎能抛下领地逃命——”

  将领话说一半,突然意识到不妥,连忙单膝跪地,准备请罪。

  毕竟,他们的皇帝已弃元大都逃回草原,若真如其言,皇帝又岂有资格再称黄金家族。

  平日里,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定会严惩此人。

  但时局不同以往,一来正值用人之时,二来对方所言亦非全无道理。

  他摆手示意:“我们还是派人去打探消息吧!若汉人真欲动武,我们也只能随机应变!”

  幕僚与将领闻言,连忙应承,各自行动起来。

  东察合台汗国的王宫内,秃黑鲁帖木儿汗听完禀报,面色严峻。

  不久前,帕竹郎氏家族归顺大明并接受册封,使东察合台直接与大明接壤。

  身为黄金家族的子孙,尽管岁月流转,秃黑鲁帖木儿汗心中仍怀有蒙古一体的信念。

  因此,他将明军视为仇敌,帕竹郎氏则被视为背叛者,时刻准备与之交战。

  他原本计划,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兵力与武器充足后,联合其他汗国,共同对抗明军,夺回失地,重振黄金家族的辉煌。

  然而,如今其他汗国并无联合之意,部分蒙古地区甚至战乱不断,元庭内部亦是纷争不休,全然不顾失去的中原。

  此时,大明派遣大批使者前往周边小国,其中不少与东察合台汗国接壤,这让秃黑鲁帖木儿汗心生忧虑。

  “是否该派人质问那些昔日友好的邦国?”他自言自语,太师连忙提醒:

  “大汗,此时联络那些善变的小国无益,不如直接派使节前往大明!”

  秃黑鲁帖木儿汗误以为太师建议投降,正要发怒,太师连忙解释:“大汗,我们可以假意和谈,以迷惑对方,同时也能探明大明皇帝的真实意图!”

  秃黑鲁帖木儿汗考虑片刻,虽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同意了。

  远在他方的叶轩,绝不会料到,他的一个计谋,竟让整个亚洲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

  若他知晓,或许只会觉得计划完美,并趁机为大明谋取更多利益。

  第364章 诸国惶恐!争相朝拜大明!

  冬至之际,大明。

  祭祖仪式结束后,朱元璋于大殿再次接受群臣朝贺。

  群臣退去后,朱元璋从袖中取出一封信札,递给朱标。

  见朱标犹豫,朱元璋笑道:“看看吧!”

  朱标虽感疑惑,但仍接过信札展开。

  阅毕,他方知这是礼部呈上的各国使者名单。

  文中记载,部分国家竟亲自到访。

  大明的影响力已令这些国家深感震撼,似有归顺之意。

  朱标合上信札,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祝贺道:“父皇威名远播,万邦来贺,万王敬服!”

  此语虽有夸张,但形容当下大明,却也贴切。

  朱元璋笑而摆手,随即提醒朱标:“客套话就免了,人虽多,面子有了,但问题一个未解!”

  喜欢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