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年代文里的泼辣寡妇12-《快穿之得闲》

  吕珠两口子今年刚刚新婚。

  也只能背井离乡,今年样本多任务重,并没有回去老家过年。

  常常吃完饭,教员就继续摆弄着他的实验器具,或者写论文。

  陶蒲跟人熟络后,开始展现出他好学的那一面。

  经常向助手提问。

  把人问得直挠头。

  小孩子的思维是天马行空。

  飘忽得众人抓不住,但又时常能语出惊人,为几人提供灵感。

  两个助手又爱又恨。

  不过闲暇时,还是喜欢带着小陶蒲出去玩。

  还会碰到许多职员家属或者附近的小孩子。

  就这样,农校成了他最常待的第二个场所,有了更多的伙伴,人也渐渐开朗大方了起来。

  夏有米放任他自由。

  不过,几次悄摸负伤后,居然主动向她请教拳脚功夫的要点。

  看在他坚强不屈的份上。

  夏有米教了他最实用的。

  嘻嘻。

  欺负他的人有福了。

  小陶蒲正以一天一个样的惊人速度成长着。

  夏有米则一头扎入新一轮的研究辅助工作。

  日复一日。

  坚持,实验,错误,修正。

  培育,收获,育种,继续。

  这两年里,最初的十株雄性不育水稻已增加到了三百多株。

  也在农校开启了大田实验。

  一列列详尽的数据被记录。

  终于,在两年后。

  随着论文的完成,这一阶段的辛劳汗水结出果实。

  文章影响巨大,不仅验证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可行。

  还点醒了全国的水稻育种,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进展。

  更是教员科研生涯的转折。

  大家喜出望外,传递着这份喜悦。

  期间虽然辛苦,但大家团结一致,投入了全部时间和精力。

  一个个都不再细嫩。

  顶着烈日工作已成了习惯。

  ......

  但很快,夏天。

  一场危机袭来。

  原本就随着成果的浮现,有些闹腾的声音。

  (删减一大段)

  这场即将到来的“危机”,才正式给“不怀好意的人”递了刀子。

  如今,还有上级指派的“工作组”。

  祸在旦夕。

  夏有米私下跟众人商议着,田间已栽种下去的搬不走,只能先不管,他们不会嚣张到破坏即将成熟的。

  得将实验苗藏起来。

  这历经过数代培育出来的,若是被毁坏,这两年白干。

  为了保护更多样本,他们紧急拉来一车同样的破罐子,这还是当初用自己工资凑钱陆续买的。

  因为样本多消耗快,不能使用的那一批被集中存放着,陶蒲还搬了几个回去自己培养小禾苗。

  看夏有米要收集替换罐子,还把自己培育长成的几钵禾苗贡献出来。

  见大小孩一脸认真。

  夏有米也并没推辞,他们的替换品越多,才能保下更多希望。

  几人连夜将实验中的水稻秧苗全部替换。

  重新简单标记。

  即便是有几个错乱,系统也给扫描记录,只要渡过了这一劫。

  后续归位不成问题。

  在夜色掩护下。

  胆大地行动着。

  等到第二日,

  能摆在大家面前的,全都是正常植株。

  而非他们经过数代培育的不育系禾苗。

  那些实验用的秧苗。

  被悄悄运到了系统圈定的一块果园内,周围有臭水沟和苗木的遮盖。

  他们借着朴实农人和看顾秧田的便利,完成了偷龙转凤。

  直到那批替换的苗。

  真被那些人打砸、破坏、粉碎与挑衅,才感到劫后余生。

  他们的试验差点面临夭折。

  还没等松一口气,

  祸不单行。

  教员即将面对调任的安排,研究工作可能就此中断。

  一直到,准备要离开前夜。

  教员的报告资料都准备好。

  讽刺的是,

  “工作组”连夜翻教员档案,准备再找出一些“麻烦”,新账旧账一起算时。

  居然发现了一封国家科委给省科委发的函文。

  因为那篇文章引起了上面的高度重视,所以,函中肯定了教员几人的研究和成果,要求继续全力支持,不得有所干扰。

  如此,转危为安。

  这时,才悄悄将秧苗换回。

  好歹没耽误了进度,让研究出现倒退。

  保卫战后,几人更是坚定。

  夏有米更是成了编外一员。

  了解到这位同志对植株发现的关键性,领导直接批准她成为了农民好助手的身份。

  正好对应了领导人提倡的“砸碎束缚妇女的一切枷锁和绊脚石,昂首阔步前进”。(1)

  发扬妇女顶起半边天精神。

  他当场还要写大字报宣扬,被夏有米死死拦下了。

  反复说明低调行事的好处,才将兴头上的人劝住。

  今年七月。

  以教员和他两个学生助手为主,夏有米和教员妻子吕珠为辅,五人组的“科研团队”正式成立。

  从此,众人由单打独斗,升级为有经费、有组织的“正规军”。(2)

  ......

  他们带着无比崇高的热情和光明正大,收完了几年的新稻,眼下,新的问题迫在眉睫。

  夏有米能不能跟去海南。

  在这两年高强度实验中,已经发现了,生长地过于接近的母本,所孕育出来的种子根本无法实现增产。

  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验,他们将目光投向远缘地的野生稻。

  这与想要缩短科研周期,前往气候更加温暖的地方进行研究不谋而合。

  海南岛便是首选。

  而,这时候的海南农场,生活条件艰苦,也许还会面临许多极端天气。

  教员和助手三人,是早就做好了准备的。

  只等论文发布后,申请到项目的批准和经费支持就下海南。

  但这次,并没有批准夏有米和吕珠同去。

  当下,

  教员儿子刚满月,吕珠出于身体方面还是照顾幼儿的责任方面,都无法继续跟去。

  而陶蒲在今年正月已经进入小学的课堂,立秋后不久将迎来第二学期。

  尽管,上面已经了解到他们的尴尬关系。

  也同情她的遭遇。

  甚至还有妇女组织上门,专程帮她去陶家索要了赡养费用。

  因为那陶老二牺牲的补贴都被他们拿去,要不是邹姑姑留下的赡养费,都挺不过几天。

  低调了这么久的老陶家,再次被人议论。

  可,即便是她贡献足够,家里条件允许,教员也拿着替夏有米写好的材料申请随组。

  但还是遭到拒绝。

  到最后,只得了一句口头承诺允许支援,就下了结论,经费也分配完毕。

  助手欲哭无泪啊,这么努力好用的夏姐,还是被箍在了世俗身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