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入主中宫-《有了空间还怕啥,潇洒自在过一生》

  张思星得到消息,带着助手连夜飞奔到了都城,联手王元娘,给长孙老侯爷医治。王元娘也顾不上暴露异能了,用了空间的解毒水给老侯爷打上吊针,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法子了。张思星也用了外科的放血排毒,针灸拔罐各种方法,还喝了不少增强体力的中药。

  最后,老侯爷的病情稳定了,青衣君却让他继续装病,只要老侯爷一天不好,皇帝就会内疚。王相父子天天在皇帝面前一副如丧考妣的模样,长孙家的儿孙也纷纷上书朝廷,要求上都城给老侯爷侍疾。

  皇帝迫于压力,夺了英王的兵权,让他当个武散官,没了实职。尚书左仆射的杨二大人也外贬常州为刺史,秘书监的杨五大人也外调到安州当刺史。李蕴封了安定郡王,这是皇子中最低的爵位,给的封地在河北道定州,过了年之后就得去封地就藩。

  王相跟青衣君谈论了这件事,觉得宫里太过危险,随时都会出状况,妹妹不知道能不能适应。王元娘笑笑:“妹妹是一粒种子,种在后宫最高的位置上,随着发芽成长,根系使劲往下扎,早晚成为一棵大树。”随后读了一句诗:百丈倚青松,缠绵成一家。

  王相点头,妹妹有这志气,愿意让众人乘凉。他也只能依着她的意思,尽力配合她。王元娘需要一队暗卫,不要多,三十人,女多男少。皇宫大内,男子行走不方便,主要在外面听信办事。还需要一个专业的经营团队,帮她经管宫外的产业。

  王元娘还有个打算,已经跟青青商量过了,准备把青衣君祠挪入空间,她住惯了。进了宫,去青衣君祠的机会就很少了,既然有芥子空间,青青又有本事,可以收进去,位置就放在王博士别墅的附近。那里有一座灵气逼人的无名小山,猛一看,跟青衣山有点相似呢。

  把决定跟王相说了,如果青蛇把青衣君祠收走,希望王相出面,在原来的位置上再重新盖一座祠堂,再种上牡丹花。到时候,她会提供一部分钱帛、花苗。

  因为要封正宫皇后的事,大家这个年也没过好,各处都认真准备。皇帝厌恶杨家,让他们年前就去了各自的任地。安定郡王杨蕴去封地前也罚闭门思过,抄写孝经一百遍。

  承辉六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城外的青衣君祠不翼而飞,连周围的桃树也都不见了。只余一块比原来的高地低了很多的平地,所有的人惊疑不定,议论纷纷。有许多人坚信,这是青衣君做的,她是真的成神了。她住惯了青衣君祠,现在要飞升,舍不下这个居所,一并带走了。

  宫里的杨蕴有点心虚,青衣君可是长孙老侯爷的亲外孙女,会不会找自己的麻烦,给老侯爷报仇。都说她死得冤枉,得先皇封号,死后成神。原以为就是个传说,没当回事,现在看来,说不定是真的。

  因为正月十九是封后大典,年前就通知了各路藩王,毕竟是皇家的事,这些宗室子弟应该来贺喜的。梁王一赶到都城,就听说这桩奇事,亲自去看了一眼,青衣君祠的位置果然什么都没有了。他心里十分懊恼,青衣君要真成神了,能放过自己吗?

  自从曾秀云入了宫,梁王回到封地,心情十分烦躁。他几次想杀了一对儿女,觉得他们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是两个孩子长得跟他有几分相似,他又拿不定主意了,要万一是自己孩子,杀了不就绝后了吗。

  梁王妃跳出来反对杀子,她态度强硬,表示两个孩子她愿意养,就当自己的孩子。要是皇帝开恩,让孩子继承王位最好,要是不让,她嫁妆丰厚,也存了不少钱,完全可以过富贵的正常生活。

  卢氏出身名门,很有见识,她知道现在处境尴尬,先帝赐婚,身为梁王妃,不能自主和离。梁王又可能没有种,自己肯定无后,收养两个孩子,算是解闷。反正外人也不知道,皇帝不肯把皇家这种破事弄得人尽皆知。

  梁王也妥协了,他本就没有大本事,以前全靠曾秀云和常久山的帮扶。现在这两个人没有了,开始倚重梁王妃,不至于言听计从,大多数事不再与她争执。梁王日日忧心,过得不大好,整个人面黄肌瘦,鬓边有了白发,背都微微驼了。

  两个孩子倒也不笨,大致知道些什么,成了惊弓之鸟,躲着梁王走。见梁王妃肯护着他们,就竭尽所能地表现出依赖巴结,一句一个母妃,比对亲娘可尊敬多了。这不光是嫡母,还是他们的护身符呢。

  皇帝问过王相,青衣君祠是怎么回事?王相把之前想好的话说了:“陛下,臣梦见青衣君说,元娘当了皇后,王家与皇家成了亲戚,皇帝是有情人,一定会对妹妹好。她放心了,要飞升,舍不得青衣君祠,就一并带走。交待臣在原址重新盖一座青衣君祠,就按原来的规制,墙外种上桃树,院里种满牡丹。工程竣工,明年的春天,她会把牡丹花王还回来。”

  皇帝半信半疑,这么大一座建筑凭空消失了,非常人能做到。想着之前的韦西洲失踪案,高平王犯天遣案,说不得是青衣君做的,只有神仙,才有这么大的能耐。想到这里觉得还得做些什么,别得罪了青衣君才好。

  皇帝下了口谕:“青衣君是先皇加封,如今成神飞升,留话让重盖青衣君祠。命工部派人,协助王相,尽快恢复青衣君祠的原貌。”

  皇帝还想让户部拨款,王相客气拒绝了,说青衣君有话,这个钱她会赐下来。王相想着,要是钱是户部出的,活儿是工部干的,青衣君祠自家就不好意思代为管理了。青衣君祠每年的花展可是能赚不少钱呢,管理权万不能失。

  正月十六起,各方都更加忙碌,忙了好几天,各色才齐全。皇后的嫁妆全送了过来,便是几方尽力压缩嫁妆了,内侍省姜大监看了王家的嫁妆单子,厚厚一大叠子,写得密密麻麻的,也是吓了一跳,皇后家真是富有。

  正月十八的傍晚,帝后大婚,大宴群臣,宫里开了宫宴。

  后宫的妃嫔虽个个心里有事,也不敢在这正式的场合出洋相,就怕皇帝收拾她们。杨家的下场就在前面,伴君如伴虎啊。只能暗暗在心里羡慕嫉妒恨,这王元娘真是好命,一个二婚老女人,竟能从皇宫正门抬进来,当上一国皇后。

  整个东陈这是头一例啊,皇帝登基之后才大婚,自然仪式重大。

  不过,众臣子到此时却想开了,王元娘当皇后很妙啊。她的年龄使她显得稳重,既能压住那些年轻的妃嫔,又不会被那些中年的妃嫔小瞧,更不会妖媚惑主。文有右相父子可倚重,武有长孙一脉死挺,大公主又比较能容得下这夫家的姑姑,不会因为自己亲娘没当上皇后而恼恨。

  皇帝也十分高兴,费了这么大的劲才娶到的媳妇,肯定珍惜啊。入宫之后,两个人过得甜甜蜜蜜,恩恩爱爱,一点也不像中年夫妻的样子。

  正月十九,上午举行封后大典,在太极宫正殿之上,皇帝让马忠宣读封后圣旨,老宗正为身着大礼服的皇后加冕,新后接受众臣朝拜。然后,老宗正领着帝后去太庙祭拜祖先,宗室的长辈和皇帝的兄弟们观礼,把皇后的名讳记入宗室族谱。

  帝后携宗室成员、文武重臣,登上皇宫的宫墙上,接受驻都城的留守司官员、藩镇节度使派的使者、外邦使臣代表的朝贺。

  别人都是高高兴兴的,只有梁王,见了皇后的面之后如雨淋的蛤蟆,又是惊吓又是害怕。王皇后怎么与前梁王妃王善一长得如此相像呢?就是气质上有明显得不同。王善一温和胆小,低眉顺眼,过得小心翼翼。王元娘锐利自信,满脸笑容,大大方方。

  皇帝看着各处递来的礼单,眉飞色舞,觉得这场大婚挺划算,大礼收得手软,他的私库增加了一倍的东西。

  王皇后看皇帝一眼,笑笑:“陛下,咱们大婚,宫里宫外都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大局已定,当论功行赏。特别是后宫的姐妹们,得让妾来放赏,您可不能把各处献上来的东西全充入自己的私库啊。”

  皇帝心里一咯噔,不过他马上露出笑脸:“还是皇后想得周到,是该赏,皇后拿个章程,赏了吧。”

  王皇后吩咐马忠:“马总管,本宫那里需要配置的人员都到位了吗?”

  马忠笑呵呵地道:“宫里有定例,皇后娘娘可以有一个总管,配十六名太监,十六名宫女。名单备下了,请娘娘遴选。”

  王皇后点头,拿过名单看了一眼:“马总管,叫马明给本宫当大总管吧。他之前负责后宫的打扫,对地形和各处熟悉。十六名太监给找些忠诚能干的,宫女找温厚有耐心的,都在二十岁左右的,太老或太小的不要,太机灵活泼的不要,爱说爱笑的不要。”

  马忠心里有数,他是王相的人,早就商量过安排好了。满面笑容地应了,又看皇帝的脸色,看皇帝也没有反对的意思,便遵命照办了。

  皇帝笑道:“明珠刚进宫,就这么了解情况了,看来事先调查了不少情况。”

  王皇后笑笑,解释道:“陛下,臣妾出身不显,空降成一国皇后,后宫里妃嫔多有不服,肯定要做下眼线。马明这人在宫里自成一派,跟哪个宫也没有直接联系,好掌控。妾自来不喜欢多嘴多舌,眼神乱转的机灵鬼,就喜欢沉静自持,懂规矩的下人。”

  晚上,皇帝又来缠明珠,她就有些推拒了。皇帝有些不满:“明珠,才刚成婚,你就开始嫌弃朕了?”

  王皇后笑了,她有个情况,还没顾上跟皇帝说呢。这会儿只得解释:“怎么会呢?妾有件事要告诉陛下,腊月初二的事还记得吧?咱们也是有缘,妾腹中有孩子了,才一个多月,神医谷的张思星给诊出来的。”

  皇帝一怔,自年前腊月初二两人定情,之后也私会过几次,怎么这么巧?皇后又不是二十来岁小姑娘,身体状况亦不是最佳,怀孕倒是迅捷。

  王皇后道:“妾梦见青衣君了,姐姐说妾年龄不小了,实在耽误不起,得赶紧给陛下生个嫡子才好。原来还好笑,这个年龄了,哪有那么容易,没想到借陛下的龙气,心想事成了。”

  皇帝一听青衣君,松口气,这孩子是在青衣君祠有的,肯定是青衣君保佑。将来,这孩子是个有福气的,要是个男孩,那就是嫡出皇子啊。想到这里,心情好起来,脸上的笑容压也压不住。

  新婚七日之后,一切恢复正常。皇帝住在太极宫东殿,每日得按时上朝。皇后选太极宫西边的坤宁宫,把自己的嫁妆安置在这里,还让内侍省发下来许多摆设。虽不至于说金碧辉煌,却处处透露着低调的奢华。

  马明一步登天,成了皇后跟前的大总管。他心里明白,这是给王相和马太监面子,把自己划归自己人的范畴。心里又感激又得意,准备大显身手一番,帮助皇后娘娘坐稳后宫。皇后交给马明的第一件事,买五百只鸽子,放养在皇后花园里,每天喂几盆稻谷。

  皇后还选了一个二十二岁自梳的姑姑慧真做坤宁宫女主事,负责管理坤宁宫的下人们。

  六局二十四司的人员配置暂时没怎么动,还维持现状。提拔了一位叫徐四英的女子做尚宫局的司正,徐氏识字,有一身好武艺,刚直孤僻,不讲人情。她长得五大三粗,本来在后院做打扫工作,马明揣测皇后的心思,把徐氏的情况说清楚了,推荐给娘娘,看是否能用。

  据马明介绍,徐氏当年家里条件还不错,可惜后母当家,时常发生争执。徐氏不满意继母给她找的婚事,打伤了继母,还给了父亲一巴掌。家族宗祠不想家丑外扬,不许徐父去告女儿忤逆不孝,也不能听任徐氏在家搅闹,把她送入宫中当宫女。

  还提拔一个女红处负责洗衣的宫女陈希正,让她做了尚宫局的司簿。陈氏是官宦女眷,家族一个长辈犯了事,她受了牵连,罚入宫里为奴。陈氏相貌清秀,为人清正,文化水平高,字写得好,算筹用得溜。

  为什么要提起这两个人呢?因为王皇后早料到,后宫那些老人不会服气自己这个皇后。皇宫常用的手段,马忠早提醒过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