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京城门处的恭迎仪式刚毕,王镜身着玄甲,在荀彧率领的文武百官簇拥下步入都城。
而在此之前,贾诩早已快马加鞭赶回,凭借其老辣的手腕安抚了朝中尚存疑虑的少数人,将一切可能的动荡消弭于无形,整个朝廷已然如臂使指,只待新主定夺。
登基前的礼仪程序旋即启动,主簿杨修奉王镜之命,以刘协名义起草《禅位诏》,昭告天下。
“朕闻五运推移,天命无常。汉室气数已尽,亿兆黎民推戴明主。靖王王镜,英武圣明,德配天地,功盖寰宇。今朕顺天应人,禅位于王镜,以安社稷,以慰苍生。”
诏书宣读之日,文武百官齐聚大殿。
王镜听完诏书后,再三推辞,直至荀彧率百官再三叩请“国不可一日无君,主公若不受天命,天下恐再生祸乱”,王镜这才长叹一声,做出“不得已而受之”的姿态,颔首应允。
禅位仪式终了,王镜随即下旨,封刘协为“山阳公”,赐山阳郡为其封地,许其在封地内沿用汉家正朔,祭祀先祖,且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礼遇。
至此,汉室四百余年的基业正式落幕,新的王朝缓缓拉开序幕。
……
禅位诏书宣读后的第三日,刘协正收拾行囊,预备前往山阳郡就国,伏寿却并未随行。
她站在殿前,褪去华服,只着一袭素色长衫,长发松松挽起,再无珠翠点缀。
“陛下,”她开口时,声音里没有了往日的恭谨,反倒多了几分轻快,“这些年,多谢你护着我。但往后,我不想再做伏皇后了。”
刘协抬眸,见她眼里没有半分怨怼,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澄澈。
他轻声问:“那你想做什么?”
“做我自己。”
“我想走出这宫墙,去看看洛阳城外的邙山,去趟江东的烟水,听说蜀地的雪山直插云霄,我也想去瞧瞧。路上遇到什么新鲜事,便写下来,或许能攒成一本游记。”
刘协望着她,忽然笑了。从少年时一同在宫中度日,到后来共历风雨,他们之间从没有寻常帝后的缠绵,倒更像一对互相取暖的玩伴。他知道她被困在这四方城里有多闷,也懂她此刻眼底的向往。
“好。”他拿起案上的笔,“那就写和离书吧。从此你不是伏皇后,我也不是汉室天子,只当是两个老朋友,各自上路。”
伏寿也笑了,取过另一支笔。两人并肩坐在案前,竹简上的字一笔一划,没有半分迟疑。
“伏寿与刘协,结发数载,然性情各异,志趣不同。今自愿和离,各奔前程。伏寿愿游历山河,刘协赴封地安居。此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刘协写“愿伏氏此后自在随心,遍历山河”,伏寿写“祝山阳公在封地安享岁月,无牵无挂”。
墨迹干透时,伏寿将属于自己的那卷竹简仔细折好,塞进袖中。
她站起身,对着刘协福了一礼,却不再称“陛下”,只道:“伯和,保重。”
“伏姑娘,也保重。”刘协拱手回礼。
宫门开启时,伏寿没有回头,她的身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冬日的晨雾中。
从此,这世上少了一个皇后伏寿,多了一个游历四方的女子伏寿。她的游记或许会流传天下,成为启朝最畅销的闲书。
刘协站在阶上望着她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见,才转身拿起自己的行囊,带着随从,缓缓走向前往山阳郡的车驾。
一场相伴,终以最平和的方式散场。一个去赴一方封地的安稳,一个去寻万里山河的自由。
……
自王镜接受禅让后,登基大典的筹备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宫中礼官援引历代仪制,逐条梳理流程,从祭天的祝文到百官的站位,无一不反复推演,务求周全。
这般繁杂的准备,一晃便耗去了两月有余,终于定下建安六年冬月初二为登基吉日——此日经观星台测算,恰是“日月同辉,五星聚奎”的大吉之兆。
大典当日,皇宫正殿含元殿已焕然一新。殿中央高筑九级玉阶,阶上设九龙盘绕的金漆御座,黄绸座屏,两侧立着仙鹤、金瓜、朝天镫等全套仪仗,各类鎏金器物在宫灯映照下熠熠生辉。
御座前的香案上,早已备好三足鼎、青铜爵与祭天用的太牢礼器,案旁香炉袅袅直上,寓意“通天达地”。
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文东武西,静候新帝驾临。
……
寝殿内室,王镜正在更衣,殿内光线柔和,将她的轮廓镀上一层朦胧光晕,更添几分神圣威严。
身后,十数名侍从垂首恭立,一人捧冕冠,另一人托描金锦盒,内盛玉佩、绶带。
她立于铜镜前,微微抬臂,任由郭嘉与荀彧上前为她整理龙袍。
此刻她身着正式衮冕礼服,比先前仓促间黄袍加身时更为隆重。
明黄色的龙袍上,袍身以金线绣满云海纹与盘龙纹,龙目以明珠点缀。衣襟处缀着深蓝色锦缎滚边,腰间束赤红玉带,垂落的丝绦如流霞倾泻。
郭嘉指尖轻拂过袍上金线,将每一道褶皱抚平,眼中含笑:“这龙纹绣得极好,金龙盘云,正合陛下气度。”
荀彧则垂眸系紧玉带,动作一丝不苟,细查玉器饰物,未见遗漏,才直起身,脸上噙着浅淡的笑意。
郭嘉见荀彧退开半步,又上前为她披上一件玄色绣金披风,笑意更深了些:“能亲手为殿下更衣,是嘉之幸。想当年初见时,谁能料到今日?”
荀彧则后退半步,端详片刻,忽然深深一揖:“今日之后,天下当知明主。百姓盼太平久矣,陛下定能不负苍生。”
他向来克制的语气里,罕见地流露出一丝激动。
王镜没有立即回应。她抬手轻触冕冠垂旒,玉珠相撞,发出清脆声响。
“这冠……有些重。”她忽然道。
郭嘉轻笑:“天下重担,自是不轻。”
“不过以陛下之能,必能举重若轻。”
荀彧则正色补充:“古制冕冠,十二旒蔽目,是要陛下视而不见,不被琐事蒙蔽;玉珠在耳,是要陛下听而不闻,不为谗言所惑。但臣等知道,陛下心如明镜。”
王镜对着铜镜,缓缓挺直了脊背。镜中的身影,在那身礼服的映衬下,愈发显得沉稳如山。
“走吧。”她转身,袍角翻飞,“该去接受天下人的朝拜了。”
郭嘉与荀彧相视一笑,同时躬身:“诺。”
钟鼓齐鸣中,王镜缓步踏入含元殿,礼官高唱:
“新帝临朝,天命归位——”
杨修手捧诏书上前,以清朗之声念道:“朕承天命,统御万方。汉祚已终,景元当立。自今日起,国号‘启’,定都翊京,改元景元,大赦天下,与民更始……”
诏书历数王镜功绩,宣告汉室终结、新朝建立,字字掷地有声。
诏书宣读完毕,登基仪式转入祭天告祖环节。王镜先是移步至殿外祭天高台,亲自点燃香烛,祝文曰:“臣王镜,承天命,继大统,当勤政爱民,兴国安邦,不负苍天之望。”礼毕,再转入太庙,祭拜历代先帝灵位,宣告“以启代汉,非为篡逆,实乃顺天应人,愿承先祖遗志,开创盛世”。并立王氏宗庙,定新朝礼制。
待祭典结束,王镜重返含元殿,升上御座。
她微微仰头,透过冕旒垂下的十二串白玉珠望向阶下。
那些圆润的珠子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将百官的身影切割成细碎的光斑,朝服、玉笏、诏书,都在珠影间若隐若现。
她抬手按了按冕冠的系带,指尖触到冰凉的玉石,
忽然觉得这顶冠冕比当年披过的最重的铠甲还要沉。不是分量沉,是压在肩上的东西。
方才祭天时祝文里的“勤政爱民”,诏书里的“兴国安邦”,还有百官叩首时,一声声“万岁”。
她忽然想起初平元年春寒,自己还只是个弱质贵女,空有医术却身不由己,被李傕、郭汜等人胁迫至军营,与董卓、王允周旋。
那时阶下这些人,有的还在为汉室奔走,有的已在乱世中择主而事,谁能想到多年后,会齐齐跪在自己面前山呼万岁?
她完成了从诸侯到帝王的转身。
是时势造人,还是人定胜天?或许都有。
祭天告祖时,那些牌位后的帝王,从未想过江山会交到一个女子手中。
可当年在乱军之中,护着百姓杀出重围的是她;在朝堂之上,力排众议推行新策的是她;如今接受禅让、安定天下的,也只能是她。
此刻,她终于能在这最高处,回答当年的自己。
这御座,从来不该只属于男子,而她,将是第一个坐得堂堂正正的女子帝王。
自此,女子称帝不再是异数。
往后,朝堂有女子帝王临朝,沙场有女将挥戈,文坛有女墨客着书,市井有女掌柜兴业,医馆之中,女医官妙手回春;观星台里,女国师推演天象历法;工坊之内,女工匠巧制奇器;商队路上,女镖师护货千里……
草原之上,女子单于统驭部落,扬鞭射雕,号令千骑;书院讲台,女博士讲授经史子集;乐坊之内,女乐师奏乐惊四座……
各行各业,女子翘楚辈出,如繁星渐次点亮天幕,再无性别桎梏。
“朕知,千百年来,帝王皆为男子。但天命所归,不在性别,而在民心。朕既承此位,便不会懈怠——税赋当减,流民当安,边疆当固,这天下,朕会守好。”
话音刚落,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山呼: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震九霄,翊京百姓亦于宫外遥拜,欢呼雷动。
是夜,翊京灯火通明,百姓载歌载舞,共庆新朝诞生。
而在此之前,贾诩早已快马加鞭赶回,凭借其老辣的手腕安抚了朝中尚存疑虑的少数人,将一切可能的动荡消弭于无形,整个朝廷已然如臂使指,只待新主定夺。
登基前的礼仪程序旋即启动,主簿杨修奉王镜之命,以刘协名义起草《禅位诏》,昭告天下。
“朕闻五运推移,天命无常。汉室气数已尽,亿兆黎民推戴明主。靖王王镜,英武圣明,德配天地,功盖寰宇。今朕顺天应人,禅位于王镜,以安社稷,以慰苍生。”
诏书宣读之日,文武百官齐聚大殿。
王镜听完诏书后,再三推辞,直至荀彧率百官再三叩请“国不可一日无君,主公若不受天命,天下恐再生祸乱”,王镜这才长叹一声,做出“不得已而受之”的姿态,颔首应允。
禅位仪式终了,王镜随即下旨,封刘协为“山阳公”,赐山阳郡为其封地,许其在封地内沿用汉家正朔,祭祀先祖,且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礼遇。
至此,汉室四百余年的基业正式落幕,新的王朝缓缓拉开序幕。
……
禅位诏书宣读后的第三日,刘协正收拾行囊,预备前往山阳郡就国,伏寿却并未随行。
她站在殿前,褪去华服,只着一袭素色长衫,长发松松挽起,再无珠翠点缀。
“陛下,”她开口时,声音里没有了往日的恭谨,反倒多了几分轻快,“这些年,多谢你护着我。但往后,我不想再做伏皇后了。”
刘协抬眸,见她眼里没有半分怨怼,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澄澈。
他轻声问:“那你想做什么?”
“做我自己。”
“我想走出这宫墙,去看看洛阳城外的邙山,去趟江东的烟水,听说蜀地的雪山直插云霄,我也想去瞧瞧。路上遇到什么新鲜事,便写下来,或许能攒成一本游记。”
刘协望着她,忽然笑了。从少年时一同在宫中度日,到后来共历风雨,他们之间从没有寻常帝后的缠绵,倒更像一对互相取暖的玩伴。他知道她被困在这四方城里有多闷,也懂她此刻眼底的向往。
“好。”他拿起案上的笔,“那就写和离书吧。从此你不是伏皇后,我也不是汉室天子,只当是两个老朋友,各自上路。”
伏寿也笑了,取过另一支笔。两人并肩坐在案前,竹简上的字一笔一划,没有半分迟疑。
“伏寿与刘协,结发数载,然性情各异,志趣不同。今自愿和离,各奔前程。伏寿愿游历山河,刘协赴封地安居。此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刘协写“愿伏氏此后自在随心,遍历山河”,伏寿写“祝山阳公在封地安享岁月,无牵无挂”。
墨迹干透时,伏寿将属于自己的那卷竹简仔细折好,塞进袖中。
她站起身,对着刘协福了一礼,却不再称“陛下”,只道:“伯和,保重。”
“伏姑娘,也保重。”刘协拱手回礼。
宫门开启时,伏寿没有回头,她的身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冬日的晨雾中。
从此,这世上少了一个皇后伏寿,多了一个游历四方的女子伏寿。她的游记或许会流传天下,成为启朝最畅销的闲书。
刘协站在阶上望着她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见,才转身拿起自己的行囊,带着随从,缓缓走向前往山阳郡的车驾。
一场相伴,终以最平和的方式散场。一个去赴一方封地的安稳,一个去寻万里山河的自由。
……
自王镜接受禅让后,登基大典的筹备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宫中礼官援引历代仪制,逐条梳理流程,从祭天的祝文到百官的站位,无一不反复推演,务求周全。
这般繁杂的准备,一晃便耗去了两月有余,终于定下建安六年冬月初二为登基吉日——此日经观星台测算,恰是“日月同辉,五星聚奎”的大吉之兆。
大典当日,皇宫正殿含元殿已焕然一新。殿中央高筑九级玉阶,阶上设九龙盘绕的金漆御座,黄绸座屏,两侧立着仙鹤、金瓜、朝天镫等全套仪仗,各类鎏金器物在宫灯映照下熠熠生辉。
御座前的香案上,早已备好三足鼎、青铜爵与祭天用的太牢礼器,案旁香炉袅袅直上,寓意“通天达地”。
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文东武西,静候新帝驾临。
……
寝殿内室,王镜正在更衣,殿内光线柔和,将她的轮廓镀上一层朦胧光晕,更添几分神圣威严。
身后,十数名侍从垂首恭立,一人捧冕冠,另一人托描金锦盒,内盛玉佩、绶带。
她立于铜镜前,微微抬臂,任由郭嘉与荀彧上前为她整理龙袍。
此刻她身着正式衮冕礼服,比先前仓促间黄袍加身时更为隆重。
明黄色的龙袍上,袍身以金线绣满云海纹与盘龙纹,龙目以明珠点缀。衣襟处缀着深蓝色锦缎滚边,腰间束赤红玉带,垂落的丝绦如流霞倾泻。
郭嘉指尖轻拂过袍上金线,将每一道褶皱抚平,眼中含笑:“这龙纹绣得极好,金龙盘云,正合陛下气度。”
荀彧则垂眸系紧玉带,动作一丝不苟,细查玉器饰物,未见遗漏,才直起身,脸上噙着浅淡的笑意。
郭嘉见荀彧退开半步,又上前为她披上一件玄色绣金披风,笑意更深了些:“能亲手为殿下更衣,是嘉之幸。想当年初见时,谁能料到今日?”
荀彧则后退半步,端详片刻,忽然深深一揖:“今日之后,天下当知明主。百姓盼太平久矣,陛下定能不负苍生。”
他向来克制的语气里,罕见地流露出一丝激动。
王镜没有立即回应。她抬手轻触冕冠垂旒,玉珠相撞,发出清脆声响。
“这冠……有些重。”她忽然道。
郭嘉轻笑:“天下重担,自是不轻。”
“不过以陛下之能,必能举重若轻。”
荀彧则正色补充:“古制冕冠,十二旒蔽目,是要陛下视而不见,不被琐事蒙蔽;玉珠在耳,是要陛下听而不闻,不为谗言所惑。但臣等知道,陛下心如明镜。”
王镜对着铜镜,缓缓挺直了脊背。镜中的身影,在那身礼服的映衬下,愈发显得沉稳如山。
“走吧。”她转身,袍角翻飞,“该去接受天下人的朝拜了。”
郭嘉与荀彧相视一笑,同时躬身:“诺。”
钟鼓齐鸣中,王镜缓步踏入含元殿,礼官高唱:
“新帝临朝,天命归位——”
杨修手捧诏书上前,以清朗之声念道:“朕承天命,统御万方。汉祚已终,景元当立。自今日起,国号‘启’,定都翊京,改元景元,大赦天下,与民更始……”
诏书历数王镜功绩,宣告汉室终结、新朝建立,字字掷地有声。
诏书宣读完毕,登基仪式转入祭天告祖环节。王镜先是移步至殿外祭天高台,亲自点燃香烛,祝文曰:“臣王镜,承天命,继大统,当勤政爱民,兴国安邦,不负苍天之望。”礼毕,再转入太庙,祭拜历代先帝灵位,宣告“以启代汉,非为篡逆,实乃顺天应人,愿承先祖遗志,开创盛世”。并立王氏宗庙,定新朝礼制。
待祭典结束,王镜重返含元殿,升上御座。
她微微仰头,透过冕旒垂下的十二串白玉珠望向阶下。
那些圆润的珠子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将百官的身影切割成细碎的光斑,朝服、玉笏、诏书,都在珠影间若隐若现。
她抬手按了按冕冠的系带,指尖触到冰凉的玉石,
忽然觉得这顶冠冕比当年披过的最重的铠甲还要沉。不是分量沉,是压在肩上的东西。
方才祭天时祝文里的“勤政爱民”,诏书里的“兴国安邦”,还有百官叩首时,一声声“万岁”。
她忽然想起初平元年春寒,自己还只是个弱质贵女,空有医术却身不由己,被李傕、郭汜等人胁迫至军营,与董卓、王允周旋。
那时阶下这些人,有的还在为汉室奔走,有的已在乱世中择主而事,谁能想到多年后,会齐齐跪在自己面前山呼万岁?
她完成了从诸侯到帝王的转身。
是时势造人,还是人定胜天?或许都有。
祭天告祖时,那些牌位后的帝王,从未想过江山会交到一个女子手中。
可当年在乱军之中,护着百姓杀出重围的是她;在朝堂之上,力排众议推行新策的是她;如今接受禅让、安定天下的,也只能是她。
此刻,她终于能在这最高处,回答当年的自己。
这御座,从来不该只属于男子,而她,将是第一个坐得堂堂正正的女子帝王。
自此,女子称帝不再是异数。
往后,朝堂有女子帝王临朝,沙场有女将挥戈,文坛有女墨客着书,市井有女掌柜兴业,医馆之中,女医官妙手回春;观星台里,女国师推演天象历法;工坊之内,女工匠巧制奇器;商队路上,女镖师护货千里……
草原之上,女子单于统驭部落,扬鞭射雕,号令千骑;书院讲台,女博士讲授经史子集;乐坊之内,女乐师奏乐惊四座……
各行各业,女子翘楚辈出,如繁星渐次点亮天幕,再无性别桎梏。
“朕知,千百年来,帝王皆为男子。但天命所归,不在性别,而在民心。朕既承此位,便不会懈怠——税赋当减,流民当安,边疆当固,这天下,朕会守好。”
话音刚落,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山呼: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震九霄,翊京百姓亦于宫外遥拜,欢呼雷动。
是夜,翊京灯火通明,百姓载歌载舞,共庆新朝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