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厅内,檀木案几沿墙排开,文臣武将各自安坐。王镜端坐主位,目光缓缓扫过座中众人。
周瑜坐在前列,身姿挺拔,一袭浅绿色锦袍,
外披轻纱,修长身形若隐若现,风姿卓然。他头戴玉冠,青丝整齐束起,几缕碎发自然垂落。面容依旧如画中走出般俊美,双眸明亮深邃,高挺的鼻梁下,唇薄而轮廓分明,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儒雅与威严并存的气质。
他刚从交州调回不久,因功升任扬州都督,肩负着诸多军政要务。此刻他眉目沉静,正凝神思索。交州的历练让他更添沉稳,气度从容。
厅内还有几张陌生面孔,显然是近来新归附的人才。
虞翻坐在文官一侧,面容清瘦,目光锐利。
他本是会稽太守王朗的部下功曹,归降后起初默默无闻,后被孙策慧眼识才,提拔为骑都尉。此人本事着实全面,善使长矛,精通医术,还能占卜断卦,注解典籍。只是听说性子太过耿直,一点也不圆滑,平日里与同僚的关系总有些微妙。
不远处的张纮,他早年游学京城,博览群书,后避乱南下,如今担任正议校尉。他与张昭并称“二张”,皆是难得的文才。
议事正题很快展开,周瑜率先出列,拱手道:“主公,荆州之事,臣有拙见。”
“刘表经营荆州十余载,境内安定,百姓富足。中原流民多往投奔,他又大兴官学,招揽名士。表面上对朝廷恭顺,实则对我军严防死守。”
“但刘表不足为惧。真正要提防的是荆州豪族。蔡瑁、蒯越等大族把持实权,内部掣肘,这才是他们的软肋。”
他直起身来,目光炯炯:“臣建议,可先暗中联络蒯越,劝其里应外合。荆州看似稳固,实则内部分裂。我军当速战速决,一举拿下。”王镜听着周瑜的分析,微微颔首,沉吟片刻后问道:“依公瑾之见,派谁去劝降蒯越最为合适?”
周瑜不假思索:“诸葛瑾可当此任。他言辞得体,心思缜密,又善于洞察人心,是最佳人选。”
周瑜话音刚落,站在文臣列中的诸葛瑾便上前一步,身姿透着青年人的清矍,声音清朗。
“主公,臣愿往。”
王镜看向他,温言道:“子瑜,劝降蒯越一事,关乎荆州战局,需审时度势。你可有把握?”
诸葛瑾抬眸,语气笃定:“主公放心。蒯越久在荆州,深知大族与刘表之间的嫌隙,亦明白依附明主方为长久之计。”
“臣此去,会以利害相析。若荆州归降,可保蒯氏一族富贵不失;若顽抗,待城破之日,悔之晚矣。”
“且蒯越与臣曾有旧识,早年在洛阳求学时打过交道,臣还有一族妹,嫁与蒯越的侄子蒯祺,论起来多少有些情面可借。臣定当谨慎行事,不辜负主公与公瑾的信任。”周瑜在一旁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许之色。
议事厅内也一时安静下来,众人皆觉此计可行,目光纷纷投向王镜,静待她拍板定夺。
王镜见诸葛瑾胸有成竹,便抚掌笑道:“好!就命你为使者,即刻备礼启程。所需人手、文书,尽可向府中支取,务必顺遂。”
诸葛瑾再施一礼:“臣遵令。定不负使命。”
……
荆州,襄阳城。
诸葛瑾换了一身商贾打扮,头戴纶巾,身着素色长衫。他缓步走入城中一家雅致的茶楼,二楼早已备好一间僻静的雅室。
茶楼雅间内,檀香袅袅。诸葛瑾静坐案前,指尖轻叩杯沿,目光投向门外。
忽闻脚步声渐近,沉稳有力。
门扉轻启,一道修长身影迈入——正是蒯越。
他身着一袭蓝白相间的华贵长袍,衣袂随步履轻摆,外披一件雪色毛领披风,腰间玉带环扣,镶嵌宝石,光华内敛,却难掩贵气。
他站定时,袍角纹丝不动,举手投足间,尽是世家大族独有的从容气度。
诸葛瑾心中暗叹此人一如既往地不凡。
未等开口,蒯越已微微颔首,嗓音低沉,如寒潭投石:“劳先生久候。”
诸葛瑾先执一礼,语气平和:“异度近来安好?”
蒯越淡淡一笑,回礼道:“一切安好。子瑜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见教?”
二人落座,诸葛瑾亲自为蒯越斟茶,茶汤清澈,香气沁人。他并不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先谈起了荆州的风物人情,又聊及中原局势,言辞间既不刻意逢迎,也不显锋芒,仿佛只是与故友闲谈。
蒯越起初心存戒备,但见诸葛瑾谈吐从容,言语间毫无咄咄逼人之势,渐渐放松了几分。
茶过三巡,诸葛瑾才缓缓道:“当年洛阳一别,没想到会在荆州重逢。还记得那时你说,乱世之中,保一族平安最难,如今看来,这话仍不过时。”
蒯越一双眸子深邃如潭,既含睿智,又藏锋芒。他勾起唇角笑了笑,“子瑜不必绕弯子,那位派你来,无非是劝降。但荆州根基在此,我蒯家世代扎根,岂能说降就降?”
诸葛瑾不接话,反而聊起荆州近况:“听闻蔡瑁近日又在扩充私兵,刘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异度可知,上月你族中子弟想进官学,却被蔡家子弟挤了名额?大族之间看似和睦,实则各怀心思,这荆州的水,可比茶楼的茶要深多了。”
他话锋一转,看向窗外熙攘的街市:“你看那些百姓,乱世里只求安稳。刘表年老体衰,政令不出州府;蔡家跋扈,迟早会吞并其他大族。异度觉得,凭蒯家如今的势力,能挡得住蔡瑁,还是能等刘表百年之后,让蒯家子弟继续在荆州立足?”
蒯越沉默片刻,终于叹道:“子瑜所言,不无道理。但天下能人辈出,我又何必投效靖王殿下?”
诸葛瑾不急不缓,继续道:“我家主公乃天命加身,众望所归,雄才大略,礼贤下士,若再得异度相助,必能安定荆州,使百姓免遭战火。届时,异度之功,当不在张良、陈平之下。”
“……异度若愿归顺,蒯家不仅能保一族平安,子弟还能入仕为官,与蔡家的恩怨,也能一并了结。这不是投降,是为蒯家寻一条更稳的出路。”
蒯越目光闪烁,似在权衡利弊。
诸葛瑾没再逼问,只是慢条斯理地添茶:“异度不妨想想,是继续在荆州的漩涡里与蔡家内斗,等着被蚕食殆尽?还是换个地方,让族人安安稳稳过日子?”
这一句话,终于触动了蒯越的心思。
良久,他重重叹了口气,将茶一饮而尽:“罢了,子瑜所言,句句在理。我蒯越不是不识时务之人,这降,我应了。”
诸葛瑾微微一笑,举杯示意:“异度深明大义,实乃明智之举。”
二人走出雅室,茶楼外已是黄昏,夕阳余晖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一片柔和的金色。蒯越正欲与诸葛瑾作别,忽然目光一凝,望向不远处。
二楼栏杆处,一道身影静静而立。那人头戴轻纱帷帽,如烟似雾。微风拂过,掀起帷帽一角,一双清冷如霜的眸子倏忽闪现,只消一眼便令人心神俱震。
可他还未及细想,风已停,纱幔落回原位,那道身影转身便没入了回廊尽头,仿佛从未出现过。
诸葛瑾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却只见到空荡荡的栏杆,便微笑道:“异度在看什么?”
蒯越收回视线,心中波澜未平,面上却不动声色:“没什么,只是觉得这茶楼景致甚好。”
诸葛瑾含笑点头:“确实雅致。异度若有闲暇,不妨常来。”蒯越却没应声,脑海中仍浮现那一瞥。他忽然想起什么,看向诸葛瑾时,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与了然。
……
王镜收到郭嘉的来信时,正值深夜。
她展开信笺,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笔锋凌厉却又不失洒脱,正是郭嘉的手笔。
信中所言,条理分明,字字切中要害。
主公明鉴:
荆州之战,敌我之势已明。我方有三利,荆州有三弊,此战必胜。
其一,军势之利。
我军平定江东,横扫北方,远征乌桓匈奴,将士久经沙场,锐不可当。水师战力冠绝南方,顺江而下,三日可抵襄阳城下,此乃速战之利。反观荆州军,久处太平,士卒懈怠,刘表又无进取之心,防线徒有其表,一旦遇袭,必生混乱。
其二,内应之利。
荆州豪族与刘表早已貌合神离。蔡瑁掌兵权却心怀私念,蒯越虽为名士,却更重家族存续。昔日他曾劝刘表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足见其深谋远虑,绝非甘为刘表殉葬之人。若许以保蒯氏富贵,参与荆州政务,蒯越必愿倒戈。而刘表对豪族猜忌日深,蔡、蒯两家明争暗斗,正是我方可乘之机。
荆州可取,然不及蒯异度之智。其人深谋,晓畅时务,乃栋梁才。
得荆州不过增寸土,得异度方为长策。当以诚心纳之,许以重任,必为我用。
其三,道义之利。
中原流民涌入荆州多年,刘表虽收纳却未能尽数安抚,近年赋税加重,百姓怨声渐起。我军若以轻徭薄赋为旗号,沿途收拢民心,荆州百姓必不抗拒我军入境。此乃人心所向。
…
王镜读至此处,唇角微扬。郭嘉所言,与她心中所想竟分毫不差。即便他此刻不在身边,二人却似心有灵犀,所思所谋皆如出一辙。
她继续往下看,信末附了一首小诗。
山迢迢,水迢迢,
铁甲寒霜染战袍。
夜深独听潮。
风萧萧,雨萧萧,
锦字回文慰寂寥。
归期何日招?
山路遥远,水路漫长,冰冷的铁甲和寒霜沾满了战袍。深夜里,独自一人听着潮水声声。
风声呼啸,雨声淅沥,唯有你写来的回文锦书,能慰藉这份孤寂。归乡的日子,到底要等到何时才能定下呢?
王镜眸中闪过一丝柔和,取过纸笔,研墨时手腕微顿,笔尖落纸。
朝思君,暮思君,
案上兵书字字沉。
烛花落又新。
江之滨,海之滨,
万里征帆一片云。
何时共展衾?
以郭嘉的聪慧,定能读懂这问句里藏的调笑。
最后一笔落下,她将信纸轻轻吹干,折成小巧的方形。
她抬眸望向窗外夜色,心中已有决断。
荆州,该取了。
周瑜坐在前列,身姿挺拔,一袭浅绿色锦袍,
外披轻纱,修长身形若隐若现,风姿卓然。他头戴玉冠,青丝整齐束起,几缕碎发自然垂落。面容依旧如画中走出般俊美,双眸明亮深邃,高挺的鼻梁下,唇薄而轮廓分明,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儒雅与威严并存的气质。
他刚从交州调回不久,因功升任扬州都督,肩负着诸多军政要务。此刻他眉目沉静,正凝神思索。交州的历练让他更添沉稳,气度从容。
厅内还有几张陌生面孔,显然是近来新归附的人才。
虞翻坐在文官一侧,面容清瘦,目光锐利。
他本是会稽太守王朗的部下功曹,归降后起初默默无闻,后被孙策慧眼识才,提拔为骑都尉。此人本事着实全面,善使长矛,精通医术,还能占卜断卦,注解典籍。只是听说性子太过耿直,一点也不圆滑,平日里与同僚的关系总有些微妙。
不远处的张纮,他早年游学京城,博览群书,后避乱南下,如今担任正议校尉。他与张昭并称“二张”,皆是难得的文才。
议事正题很快展开,周瑜率先出列,拱手道:“主公,荆州之事,臣有拙见。”
“刘表经营荆州十余载,境内安定,百姓富足。中原流民多往投奔,他又大兴官学,招揽名士。表面上对朝廷恭顺,实则对我军严防死守。”
“但刘表不足为惧。真正要提防的是荆州豪族。蔡瑁、蒯越等大族把持实权,内部掣肘,这才是他们的软肋。”
他直起身来,目光炯炯:“臣建议,可先暗中联络蒯越,劝其里应外合。荆州看似稳固,实则内部分裂。我军当速战速决,一举拿下。”王镜听着周瑜的分析,微微颔首,沉吟片刻后问道:“依公瑾之见,派谁去劝降蒯越最为合适?”
周瑜不假思索:“诸葛瑾可当此任。他言辞得体,心思缜密,又善于洞察人心,是最佳人选。”
周瑜话音刚落,站在文臣列中的诸葛瑾便上前一步,身姿透着青年人的清矍,声音清朗。
“主公,臣愿往。”
王镜看向他,温言道:“子瑜,劝降蒯越一事,关乎荆州战局,需审时度势。你可有把握?”
诸葛瑾抬眸,语气笃定:“主公放心。蒯越久在荆州,深知大族与刘表之间的嫌隙,亦明白依附明主方为长久之计。”
“臣此去,会以利害相析。若荆州归降,可保蒯氏一族富贵不失;若顽抗,待城破之日,悔之晚矣。”
“且蒯越与臣曾有旧识,早年在洛阳求学时打过交道,臣还有一族妹,嫁与蒯越的侄子蒯祺,论起来多少有些情面可借。臣定当谨慎行事,不辜负主公与公瑾的信任。”周瑜在一旁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许之色。
议事厅内也一时安静下来,众人皆觉此计可行,目光纷纷投向王镜,静待她拍板定夺。
王镜见诸葛瑾胸有成竹,便抚掌笑道:“好!就命你为使者,即刻备礼启程。所需人手、文书,尽可向府中支取,务必顺遂。”
诸葛瑾再施一礼:“臣遵令。定不负使命。”
……
荆州,襄阳城。
诸葛瑾换了一身商贾打扮,头戴纶巾,身着素色长衫。他缓步走入城中一家雅致的茶楼,二楼早已备好一间僻静的雅室。
茶楼雅间内,檀香袅袅。诸葛瑾静坐案前,指尖轻叩杯沿,目光投向门外。
忽闻脚步声渐近,沉稳有力。
门扉轻启,一道修长身影迈入——正是蒯越。
他身着一袭蓝白相间的华贵长袍,衣袂随步履轻摆,外披一件雪色毛领披风,腰间玉带环扣,镶嵌宝石,光华内敛,却难掩贵气。
他站定时,袍角纹丝不动,举手投足间,尽是世家大族独有的从容气度。
诸葛瑾心中暗叹此人一如既往地不凡。
未等开口,蒯越已微微颔首,嗓音低沉,如寒潭投石:“劳先生久候。”
诸葛瑾先执一礼,语气平和:“异度近来安好?”
蒯越淡淡一笑,回礼道:“一切安好。子瑜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见教?”
二人落座,诸葛瑾亲自为蒯越斟茶,茶汤清澈,香气沁人。他并不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先谈起了荆州的风物人情,又聊及中原局势,言辞间既不刻意逢迎,也不显锋芒,仿佛只是与故友闲谈。
蒯越起初心存戒备,但见诸葛瑾谈吐从容,言语间毫无咄咄逼人之势,渐渐放松了几分。
茶过三巡,诸葛瑾才缓缓道:“当年洛阳一别,没想到会在荆州重逢。还记得那时你说,乱世之中,保一族平安最难,如今看来,这话仍不过时。”
蒯越一双眸子深邃如潭,既含睿智,又藏锋芒。他勾起唇角笑了笑,“子瑜不必绕弯子,那位派你来,无非是劝降。但荆州根基在此,我蒯家世代扎根,岂能说降就降?”
诸葛瑾不接话,反而聊起荆州近况:“听闻蔡瑁近日又在扩充私兵,刘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异度可知,上月你族中子弟想进官学,却被蔡家子弟挤了名额?大族之间看似和睦,实则各怀心思,这荆州的水,可比茶楼的茶要深多了。”
他话锋一转,看向窗外熙攘的街市:“你看那些百姓,乱世里只求安稳。刘表年老体衰,政令不出州府;蔡家跋扈,迟早会吞并其他大族。异度觉得,凭蒯家如今的势力,能挡得住蔡瑁,还是能等刘表百年之后,让蒯家子弟继续在荆州立足?”
蒯越沉默片刻,终于叹道:“子瑜所言,不无道理。但天下能人辈出,我又何必投效靖王殿下?”
诸葛瑾不急不缓,继续道:“我家主公乃天命加身,众望所归,雄才大略,礼贤下士,若再得异度相助,必能安定荆州,使百姓免遭战火。届时,异度之功,当不在张良、陈平之下。”
“……异度若愿归顺,蒯家不仅能保一族平安,子弟还能入仕为官,与蔡家的恩怨,也能一并了结。这不是投降,是为蒯家寻一条更稳的出路。”
蒯越目光闪烁,似在权衡利弊。
诸葛瑾没再逼问,只是慢条斯理地添茶:“异度不妨想想,是继续在荆州的漩涡里与蔡家内斗,等着被蚕食殆尽?还是换个地方,让族人安安稳稳过日子?”
这一句话,终于触动了蒯越的心思。
良久,他重重叹了口气,将茶一饮而尽:“罢了,子瑜所言,句句在理。我蒯越不是不识时务之人,这降,我应了。”
诸葛瑾微微一笑,举杯示意:“异度深明大义,实乃明智之举。”
二人走出雅室,茶楼外已是黄昏,夕阳余晖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一片柔和的金色。蒯越正欲与诸葛瑾作别,忽然目光一凝,望向不远处。
二楼栏杆处,一道身影静静而立。那人头戴轻纱帷帽,如烟似雾。微风拂过,掀起帷帽一角,一双清冷如霜的眸子倏忽闪现,只消一眼便令人心神俱震。
可他还未及细想,风已停,纱幔落回原位,那道身影转身便没入了回廊尽头,仿佛从未出现过。
诸葛瑾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却只见到空荡荡的栏杆,便微笑道:“异度在看什么?”
蒯越收回视线,心中波澜未平,面上却不动声色:“没什么,只是觉得这茶楼景致甚好。”
诸葛瑾含笑点头:“确实雅致。异度若有闲暇,不妨常来。”蒯越却没应声,脑海中仍浮现那一瞥。他忽然想起什么,看向诸葛瑾时,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与了然。
……
王镜收到郭嘉的来信时,正值深夜。
她展开信笺,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笔锋凌厉却又不失洒脱,正是郭嘉的手笔。
信中所言,条理分明,字字切中要害。
主公明鉴:
荆州之战,敌我之势已明。我方有三利,荆州有三弊,此战必胜。
其一,军势之利。
我军平定江东,横扫北方,远征乌桓匈奴,将士久经沙场,锐不可当。水师战力冠绝南方,顺江而下,三日可抵襄阳城下,此乃速战之利。反观荆州军,久处太平,士卒懈怠,刘表又无进取之心,防线徒有其表,一旦遇袭,必生混乱。
其二,内应之利。
荆州豪族与刘表早已貌合神离。蔡瑁掌兵权却心怀私念,蒯越虽为名士,却更重家族存续。昔日他曾劝刘表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足见其深谋远虑,绝非甘为刘表殉葬之人。若许以保蒯氏富贵,参与荆州政务,蒯越必愿倒戈。而刘表对豪族猜忌日深,蔡、蒯两家明争暗斗,正是我方可乘之机。
荆州可取,然不及蒯异度之智。其人深谋,晓畅时务,乃栋梁才。
得荆州不过增寸土,得异度方为长策。当以诚心纳之,许以重任,必为我用。
其三,道义之利。
中原流民涌入荆州多年,刘表虽收纳却未能尽数安抚,近年赋税加重,百姓怨声渐起。我军若以轻徭薄赋为旗号,沿途收拢民心,荆州百姓必不抗拒我军入境。此乃人心所向。
…
王镜读至此处,唇角微扬。郭嘉所言,与她心中所想竟分毫不差。即便他此刻不在身边,二人却似心有灵犀,所思所谋皆如出一辙。
她继续往下看,信末附了一首小诗。
山迢迢,水迢迢,
铁甲寒霜染战袍。
夜深独听潮。
风萧萧,雨萧萧,
锦字回文慰寂寥。
归期何日招?
山路遥远,水路漫长,冰冷的铁甲和寒霜沾满了战袍。深夜里,独自一人听着潮水声声。
风声呼啸,雨声淅沥,唯有你写来的回文锦书,能慰藉这份孤寂。归乡的日子,到底要等到何时才能定下呢?
王镜眸中闪过一丝柔和,取过纸笔,研墨时手腕微顿,笔尖落纸。
朝思君,暮思君,
案上兵书字字沉。
烛花落又新。
江之滨,海之滨,
万里征帆一片云。
何时共展衾?
以郭嘉的聪慧,定能读懂这问句里藏的调笑。
最后一笔落下,她将信纸轻轻吹干,折成小巧的方形。
她抬眸望向窗外夜色,心中已有决断。
荆州,该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