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树的年轮》
一、槐树下的约定
1987年的夏天总带着股槐花香。林建军蹲在青石板上,看妹妹林晓梅用粉笔在地上画跳房子,槐树叶的影子在她羊角辫上晃啊晃。院门口的老槐树得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皮裂开深深的沟壑,像爷爷脸上的皱纹。
“建军哥,供销社进了新的橘子味汽水!”隔壁的赵晓燕举着玻璃瓶跑进来,红裙子扫过墙角的野蔷薇。她是邮电局赵局长的女儿,辫子上总系着鲜艳的蝴蝶结,和灰扑扑的家属院格格不入。
林建军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手不自觉地摸向裤兜。里面只有两毛三分钱,是他帮王奶奶挑水攒了三天的工钱。晓燕已经把汽水瓶塞到他手里,玻璃上凝着的水珠蹭在他手背上,凉丝丝的。
“我爸发工资了,请客!”晓燕仰头看着老槐树,细碎的阳光透过叶隙落在她脸上,“等我长大了,要考去上海的大学。听说那里的马路比咱们家属院宽十倍,还有能装下一百人的大公交车。”
林建军咕咚咕咚喝下半瓶汽水,橘子味的甜气从喉咙一直窜到心里。他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跳房子旁边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火车:“等我去当火车司机,开着最威风的绿皮火车去上海接你。”
晓燕突然踮起脚,把剩下的半瓶汽水倒进树洞里:“这是我们的约定,让老槐树作证。”树洞里积着陈年的雨水,汽水泡在里面,咕嘟咕嘟响了好一阵子。
那年秋天,赵局长突然被调去省城。搬家那天,晓燕抱着一个铁皮饼干盒跑到槐树下,塞给林建军一把水果糖。她的辫子上还系着红蝴蝶结,只是眼眶红红的:“我把上海的地址写在糖纸上了。”
卡车扬尘而去时,林建军发现最底下的那颗水果糖纸上,除了地址还有一行小字:“等你开火车来。”
二、铁轨上的青春
1992年,林建军真的成了火车司机。他没去成上海,而是被分配到了邻近城市的货运段,开着满身煤烟的蒸汽火车,在矿区和港口之间往返。
第一次独立值乘时,他特意穿了件新洗的蓝布工装。火车鸣着汽笛驶出站台时,他突然想起晓燕说过的上海公交车。眼前这条锈迹斑斑的铁轨,延伸向灰蒙蒙的远方,和想象中的繁华一点也沾不上边。
他给晓燕写过信,按照糖纸上的地址。三个月后收到回信,信封上的字迹已经变了样,娟秀又陌生。晓燕说她考上了复旦大学,正在学国际贸易,还附了张照片:她留着齐耳短发,站在教学楼前,身后是修剪整齐的法国梧桐。
林建军把照片塞进工作证的夹层,每次擦火车头时就拿出来看两眼。矿区的风裹着煤渣,总把照片吹得灰蒙蒙的。他学着别人的样子,用透明胶带把照片封起来,却还是挡不住边角慢慢泛黄。
货运段的生活单调得像铁轨的延伸线。白天听着蒸汽机的轰鸣声,晚上躺在集体宿舍的铁架床上,听老司机们讲荤段子。有次轮到他休班,坐了四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回家属院,特意绕到老槐树下。
树又粗了一圈,树干上多了几个新的刻痕。他踮起脚往树洞里看,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在树下跳房子,动作和当年的晓梅一模一样。
“叔叔,你在找什么?”小姑娘仰起脸问他。
“找……找一颗水果糖。”他摸着粗糙的树皮,突然觉得喉咙发紧。
1995年冬天,矿区突降暴雪。林建军值乘的列车被困在半山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寒风从车窗缝里灌进来,他裹着军大衣还是冻得发抖。通信线被积雪压断了,和外界彻底失去联系。
同车的老司机叹着气说:“这鬼天气,怕是要在这儿过年了。”林建军摸出工作证,借着车头灯的光看晓燕的照片。照片上的她笑得灿烂,仿佛能驱散漫天风雪。
他突然想起晓燕信里说的,上海的冬天也会下雪,但街道上总有暖黄的路灯照着,积雪很快就会化掉。那天夜里,他裹着大衣靠在煤堆上,第一次梦见了上海——不是晓燕描述的样子,而是铁轨铺到了外滩,他开着绿皮火车,从东方明珠塔下慢慢驶过。
七天后雪停了,救援队伍终于赶到。回到货运段时,收发室的大爷递给他一沓积压的信件,最上面那封来自上海。晓燕说她要去美国留学了,在华尔街实习,信里还夹着张纽约街景的明信片。
林建军把明信片和照片放在一起,工作证变得鼓鼓囊囊的。他对着镜子理了理被煤烟熏黑的头发,发现额头上已经有了细纹,像老槐树的树皮。
三、时光的回响
2008年夏天,林建军接到妹妹的电话,说家属院要拆迁了。他特意请了假回去,绿皮火车已经换成了空调快速,六个小时就到了老家。
家属院变得认不出了,红砖墙斑驳脱落,晾衣绳上的旧床单在风里摇晃。只有院门口的老槐树还立在那里,枝繁叶茂,只是树干上多了个红色的标记——拆迁范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晓梅已经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拉着林建军的手往家走:“哥,还记得吗?小时候你总在这棵树下给我讲故事。”
林建军摸着树干,突然发现树洞里塞着什么东西。他伸手掏出来,是个褪色的铁皮饼干盒,上面印着“上海特产”四个字。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泛黄的信纸,最上面那张是他当年写的,字迹稚嫩:“晓燕,火车头真的很威风……”
“这是赵叔叔搬家前特意放在树洞里的,”晓梅叹了口气,“他说等你回来能看到。赵叔叔前年走了,晓燕姐从美国回来过一次,就站在这棵树下哭了好久。”
林建军捏着那些信纸,手突然抖起来。原来他写的每封信晓燕都收到了,只是她寄来的信,都被父亲藏在了这里。父亲临终前说过,怕他分心,跑车的人不能有牵挂。
拆迁队的推土机轰隆隆开过来时,林建军突然拦住了他们:“这棵树能不能留下?”
工头不耐烦地挥手:“规划里没有,必须挪走。”
“我是开火车的,”林建军的声音突然哽咽,“三十年前,有个女孩在这里和我约定,等我开火车去上海接她。”
那天下午,林建军坐在槐树下,把那些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晓燕说她在美国过得并不好,华尔街的霓虹灯再亮,也照不暖出租屋的冷墙;说她每次看到纽约中央车站的火车,就想起当年家属院的铁轨;说她其实回过一次矿区,远远地看了眼他开的火车,煤烟太大,没敢认。
夕阳把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无尽的铁轨。林建军突然想起1987年的夏天,晓燕把汽水倒进树洞的样子,那咕嘟咕嘟的响声,像极了火车鸣笛的前奏。
四、开往春天的列车
2017年,林建军退休了。他没去南方养老,而是在老槐树附近租了间房子。拆迁后的家属院建起了新的高铁站,每天都有银白色的高铁呼啸而过,快得让人看不清窗外的风景。
他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在晓梅的帮助下加了晓燕的微信。视频里的晓燕头发已经有了银丝,眼角的皱纹和他一样深。她说她早就回国了,在上海开了家小小的进出口公司,专门做家乡的土特产。
“你还记得老槐树吗?”有次视频时,晓燕突然问。
“记得,”林建军对着镜头笑,“我每天都去看它。当年你倒进树洞里的汽水,大概早就长成槐花了。”
高铁站的工作人员认识这个每天来散步的老火车司机,知道他总在那棵老槐树下坐很久。有个年轻的乘务员好奇地问:“大爷,这棵树有什么特别的?”
林建军指着树干上的年轮:“你看,这圈最宽的是1987年,那年夏天特别热,雨水也多。旁边这圈窄的是1995年,下了场大雪,把火车都困住了……”
2023年春天,槐花开得格外盛。林建军接到晓燕的电话,说她要来看老槐树。他特意换上当年的蓝布工装,只是肚子已经挺了起来,袖口也磨出了毛边。
高铁到站时,他捧着一小袋槐花粉站在出站口。晓燕穿着米色风衣,手里拖着个小小的行李箱,看见他就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老林,你的火车呢?”
“早就换成高铁了,”他把槐花粉递过去,“比绿皮火车快十倍,三个小时就到上海。”
他们并肩走在槐树下,花瓣落在晓燕的风衣上。她突然指着树洞:“里面还有汽水吗?”
林建军摇摇头,从口袋里掏出个橘子味的易拉罐:“现在都喝这个了,比当年的甜。”
晓燕打开易拉罐,倒了些在树洞里。水珠渗进泥土里,没发出一点声音。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极了多年前跳房子的格子。
“建军,”晓燕突然说,“下个月我公司有趟去矿区的货,你能不能……陪我去看看?”
林建军看着远处飞驰而过的高铁,银白色的车身反射着阳光,像一条闪光的河流。他想起自己开了一辈子的绿皮火车,想起那些在铁轨上度过的日日夜夜,想起树洞里那颗早已融化的水果糖。
“好啊,”他说,“正好让你看看,现在的火车,比当年的威风多了。”
槐花还在落,轻飘飘的,像无数个被风吹起的约定。老槐树静静地立在那里,年轮一圈圈向外延伸,把所有的等待和思念,都藏进了深深的树心里
喜欢火柴人战争:依娜魔塔
一、槐树下的约定
1987年的夏天总带着股槐花香。林建军蹲在青石板上,看妹妹林晓梅用粉笔在地上画跳房子,槐树叶的影子在她羊角辫上晃啊晃。院门口的老槐树得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皮裂开深深的沟壑,像爷爷脸上的皱纹。
“建军哥,供销社进了新的橘子味汽水!”隔壁的赵晓燕举着玻璃瓶跑进来,红裙子扫过墙角的野蔷薇。她是邮电局赵局长的女儿,辫子上总系着鲜艳的蝴蝶结,和灰扑扑的家属院格格不入。
林建军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手不自觉地摸向裤兜。里面只有两毛三分钱,是他帮王奶奶挑水攒了三天的工钱。晓燕已经把汽水瓶塞到他手里,玻璃上凝着的水珠蹭在他手背上,凉丝丝的。
“我爸发工资了,请客!”晓燕仰头看着老槐树,细碎的阳光透过叶隙落在她脸上,“等我长大了,要考去上海的大学。听说那里的马路比咱们家属院宽十倍,还有能装下一百人的大公交车。”
林建军咕咚咕咚喝下半瓶汽水,橘子味的甜气从喉咙一直窜到心里。他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跳房子旁边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火车:“等我去当火车司机,开着最威风的绿皮火车去上海接你。”
晓燕突然踮起脚,把剩下的半瓶汽水倒进树洞里:“这是我们的约定,让老槐树作证。”树洞里积着陈年的雨水,汽水泡在里面,咕嘟咕嘟响了好一阵子。
那年秋天,赵局长突然被调去省城。搬家那天,晓燕抱着一个铁皮饼干盒跑到槐树下,塞给林建军一把水果糖。她的辫子上还系着红蝴蝶结,只是眼眶红红的:“我把上海的地址写在糖纸上了。”
卡车扬尘而去时,林建军发现最底下的那颗水果糖纸上,除了地址还有一行小字:“等你开火车来。”
二、铁轨上的青春
1992年,林建军真的成了火车司机。他没去成上海,而是被分配到了邻近城市的货运段,开着满身煤烟的蒸汽火车,在矿区和港口之间往返。
第一次独立值乘时,他特意穿了件新洗的蓝布工装。火车鸣着汽笛驶出站台时,他突然想起晓燕说过的上海公交车。眼前这条锈迹斑斑的铁轨,延伸向灰蒙蒙的远方,和想象中的繁华一点也沾不上边。
他给晓燕写过信,按照糖纸上的地址。三个月后收到回信,信封上的字迹已经变了样,娟秀又陌生。晓燕说她考上了复旦大学,正在学国际贸易,还附了张照片:她留着齐耳短发,站在教学楼前,身后是修剪整齐的法国梧桐。
林建军把照片塞进工作证的夹层,每次擦火车头时就拿出来看两眼。矿区的风裹着煤渣,总把照片吹得灰蒙蒙的。他学着别人的样子,用透明胶带把照片封起来,却还是挡不住边角慢慢泛黄。
货运段的生活单调得像铁轨的延伸线。白天听着蒸汽机的轰鸣声,晚上躺在集体宿舍的铁架床上,听老司机们讲荤段子。有次轮到他休班,坐了四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回家属院,特意绕到老槐树下。
树又粗了一圈,树干上多了几个新的刻痕。他踮起脚往树洞里看,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在树下跳房子,动作和当年的晓梅一模一样。
“叔叔,你在找什么?”小姑娘仰起脸问他。
“找……找一颗水果糖。”他摸着粗糙的树皮,突然觉得喉咙发紧。
1995年冬天,矿区突降暴雪。林建军值乘的列车被困在半山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寒风从车窗缝里灌进来,他裹着军大衣还是冻得发抖。通信线被积雪压断了,和外界彻底失去联系。
同车的老司机叹着气说:“这鬼天气,怕是要在这儿过年了。”林建军摸出工作证,借着车头灯的光看晓燕的照片。照片上的她笑得灿烂,仿佛能驱散漫天风雪。
他突然想起晓燕信里说的,上海的冬天也会下雪,但街道上总有暖黄的路灯照着,积雪很快就会化掉。那天夜里,他裹着大衣靠在煤堆上,第一次梦见了上海——不是晓燕描述的样子,而是铁轨铺到了外滩,他开着绿皮火车,从东方明珠塔下慢慢驶过。
七天后雪停了,救援队伍终于赶到。回到货运段时,收发室的大爷递给他一沓积压的信件,最上面那封来自上海。晓燕说她要去美国留学了,在华尔街实习,信里还夹着张纽约街景的明信片。
林建军把明信片和照片放在一起,工作证变得鼓鼓囊囊的。他对着镜子理了理被煤烟熏黑的头发,发现额头上已经有了细纹,像老槐树的树皮。
三、时光的回响
2008年夏天,林建军接到妹妹的电话,说家属院要拆迁了。他特意请了假回去,绿皮火车已经换成了空调快速,六个小时就到了老家。
家属院变得认不出了,红砖墙斑驳脱落,晾衣绳上的旧床单在风里摇晃。只有院门口的老槐树还立在那里,枝繁叶茂,只是树干上多了个红色的标记——拆迁范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晓梅已经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拉着林建军的手往家走:“哥,还记得吗?小时候你总在这棵树下给我讲故事。”
林建军摸着树干,突然发现树洞里塞着什么东西。他伸手掏出来,是个褪色的铁皮饼干盒,上面印着“上海特产”四个字。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泛黄的信纸,最上面那张是他当年写的,字迹稚嫩:“晓燕,火车头真的很威风……”
“这是赵叔叔搬家前特意放在树洞里的,”晓梅叹了口气,“他说等你回来能看到。赵叔叔前年走了,晓燕姐从美国回来过一次,就站在这棵树下哭了好久。”
林建军捏着那些信纸,手突然抖起来。原来他写的每封信晓燕都收到了,只是她寄来的信,都被父亲藏在了这里。父亲临终前说过,怕他分心,跑车的人不能有牵挂。
拆迁队的推土机轰隆隆开过来时,林建军突然拦住了他们:“这棵树能不能留下?”
工头不耐烦地挥手:“规划里没有,必须挪走。”
“我是开火车的,”林建军的声音突然哽咽,“三十年前,有个女孩在这里和我约定,等我开火车去上海接她。”
那天下午,林建军坐在槐树下,把那些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晓燕说她在美国过得并不好,华尔街的霓虹灯再亮,也照不暖出租屋的冷墙;说她每次看到纽约中央车站的火车,就想起当年家属院的铁轨;说她其实回过一次矿区,远远地看了眼他开的火车,煤烟太大,没敢认。
夕阳把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无尽的铁轨。林建军突然想起1987年的夏天,晓燕把汽水倒进树洞的样子,那咕嘟咕嘟的响声,像极了火车鸣笛的前奏。
四、开往春天的列车
2017年,林建军退休了。他没去南方养老,而是在老槐树附近租了间房子。拆迁后的家属院建起了新的高铁站,每天都有银白色的高铁呼啸而过,快得让人看不清窗外的风景。
他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在晓梅的帮助下加了晓燕的微信。视频里的晓燕头发已经有了银丝,眼角的皱纹和他一样深。她说她早就回国了,在上海开了家小小的进出口公司,专门做家乡的土特产。
“你还记得老槐树吗?”有次视频时,晓燕突然问。
“记得,”林建军对着镜头笑,“我每天都去看它。当年你倒进树洞里的汽水,大概早就长成槐花了。”
高铁站的工作人员认识这个每天来散步的老火车司机,知道他总在那棵老槐树下坐很久。有个年轻的乘务员好奇地问:“大爷,这棵树有什么特别的?”
林建军指着树干上的年轮:“你看,这圈最宽的是1987年,那年夏天特别热,雨水也多。旁边这圈窄的是1995年,下了场大雪,把火车都困住了……”
2023年春天,槐花开得格外盛。林建军接到晓燕的电话,说她要来看老槐树。他特意换上当年的蓝布工装,只是肚子已经挺了起来,袖口也磨出了毛边。
高铁到站时,他捧着一小袋槐花粉站在出站口。晓燕穿着米色风衣,手里拖着个小小的行李箱,看见他就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老林,你的火车呢?”
“早就换成高铁了,”他把槐花粉递过去,“比绿皮火车快十倍,三个小时就到上海。”
他们并肩走在槐树下,花瓣落在晓燕的风衣上。她突然指着树洞:“里面还有汽水吗?”
林建军摇摇头,从口袋里掏出个橘子味的易拉罐:“现在都喝这个了,比当年的甜。”
晓燕打开易拉罐,倒了些在树洞里。水珠渗进泥土里,没发出一点声音。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极了多年前跳房子的格子。
“建军,”晓燕突然说,“下个月我公司有趟去矿区的货,你能不能……陪我去看看?”
林建军看着远处飞驰而过的高铁,银白色的车身反射着阳光,像一条闪光的河流。他想起自己开了一辈子的绿皮火车,想起那些在铁轨上度过的日日夜夜,想起树洞里那颗早已融化的水果糖。
“好啊,”他说,“正好让你看看,现在的火车,比当年的威风多了。”
槐花还在落,轻飘飘的,像无数个被风吹起的约定。老槐树静静地立在那里,年轮一圈圈向外延伸,把所有的等待和思念,都藏进了深深的树心里
喜欢火柴人战争:依娜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