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叫头遍的时候,平安村还沉浸在姑射山那如纱般的晨雾之中,四周静悄悄的,仿佛整个世界都还在沉睡。李翠娥却已经醒了,她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屋顶,听着西厢房里婆婆均匀的呼吸声,心里盘算着今天要做的事。过了一会儿,她轻手轻脚地摸下床,尽量不发出一点声响,生怕吵醒了婆婆。
她来到灶间,熟练地蹲下身子,用火石点着了灶膛里的柴草。火苗一下子蹿了起来,映红了她略显憔悴却又透着坚毅的脸庞。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了翠红和翠仙清脆的声音:“姐,我们来了!”翠仙的嗓门格外亮,隔着门板都能感觉到她那股子抑制不住的雀跃。
李翠娥赶忙站起身,掀开棉门帘走出去。只见翠红挎着个蓝布包袱,翠仙手里紧紧攥着个用红绳系着的纸包,两人的鞋上还沾着晶莹的露水,很显然,她们是天不亮就从各自家里往这儿赶了。“咋这么早呀?”李翠娥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说道,“我还没熬粥呢,你们先坐会儿。”
“哪坐得住啊!”翠仙三步并作两步走进屋,把纸包往炕桌上一放,打开来,里面是两斤用麻纸裹着的桃酥,那浓郁的油香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她兴奋地说:“我昨儿去镇上供销社排了老长的队才买到的,表姐最爱吃这个。咱们带着这个去,她肯定愿意帮咱们打听。”
翠红也跟着点头,把蓝布包袱打开,里面是两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新衬衣。她说道:“这是我前阵子给小远做衣裳剩下的布,寻思着改了两件小褂子,表姐家的娃正好能穿。多带点东西,也显得咱们有诚意嘛。”
李翠娥看着桌上的桃酥和衬衣,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自从她们三姐妹成了寡妇,村里人的眼神就总是带着异样,平日里少不了风言风语,唯有她们姐妹之间相互扶持,靠着这点温暖彼此撑下去。她转身舀了三瓢玉米面倒进锅里,又从碗柜里拿出两个鸡蛋,在锅沿上轻轻一磕,搅匀后倒进去,说道:“先吃点垫垫肚子,去镇上得走一个多钟头山路呢。”
三人围坐在炕桌前,很快吃完了早饭,便揣着满心的忐忑往镇上赶去。山路崎岖不平,清晨的露水打湿了她们的裤脚,凉飕飕的。但翠仙一路上都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表姐要是能帮咱们找到合适的人就好了,我真不想再听村里那些闲言碎语了。”
翠红伸手攥了攥她的手,安慰道:“会的,表姐心善,肯定能帮上忙。”
李翠娥走在最前头,没怎么说话,可心里却像揣了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昨儿晚上她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一会儿想着“要是真能找个踏实可靠的男人,以后玉米地再遭野猪,就有人帮忙收拾了”,一会儿又担心“人家嫌弃自己是寡妇,还带着个难缠的婆婆,不愿意跟自己过日子”。就这样思来想去,直到天快亮了,才迷迷糊糊睡了一会儿。
等她们走到镇上的时候,日头已经升得老高,阳光明晃晃地照在街道上。供销社门口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翠仙眼睛尖,一眼就瞅见了表姐王秀兰。她正站在小卖部的柜台后面,熟练地给顾客称糖果呢。
“表姐!”翠仙兴奋地喊了一声,快步跑了过去。
王秀兰听到喊声,抬头看见她们,微微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开了笑容,热情地迎了出来:“你们咋来了?快进来坐。”她把三人让进小卖部里间,又赶忙倒了三碗热水,关切地问:“是不是家里有啥难处了?”
李翠娥有些局促地搓了搓手,把桃酥和衬衣递过去,说道:“表姐,我们……我们是来求你帮个忙的。”
王秀兰接过东西,看了看三人的神色,心里大概明白了几分,但还是故意问:“啥忙啊?只要我能办到的,肯定帮。”
翠仙憋不住,抢先开口说道:“表姐,我们想让你帮我们留意留意,有没有合适的男人……我们想找个能一起过日子的人。”
这话一出口,原本热闹的小卖部里瞬间安静了下来,仿佛时间都停滞了。王秀兰端着碗的手顿了顿,眉头轻轻皱了起来,说:“你们咋突然想这事了?村里人的闲话你们还没听够啊?”
翠红眼圈有点红,声音低低地说道:“表姐,我们也不想的。可你瞧瞧,翠娥家玉米地遭了野猪,根本没人帮忙;我家小远在学校被人欺负,我去跟人家理论,反倒被骂得狗血淋头;翠仙去买化肥,都被人故意抬价……我们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李翠娥也跟着说道:“表姐,我们不是想攀高枝,就想找个老实本分、能真心对我们好的人。以后不管是下地干活,还是家里有个啥急事,能有个人搭把手就行。”
王秀兰看着三人可怜巴巴的模样,心里不禁软了下来。她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太清楚寡妇在村里的难处了——没个男人撑腰,就像没根的草,风一吹就倒,日子别提多艰难了。她轻轻叹了口气,说道:“你们的难处我都知道,可这事不好办啊。一来是合适的人不好找,二来是村里的闲话多,我要是帮你们打听,说不定还得被人戳脊梁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翠仙一听急了,赶紧拉着王秀兰的胳膊,急切地说:“表姐,我们不怕闲话了,只要能找到好人家,再难我们都能扛。你就帮我们留意留意吧,我们一辈子都记你的好。”
王秀兰被她缠得没办法,又看了看翠娥和翠红那恳切的眼神,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行吧,我帮你们留意着。不过你们也别抱太大希望,合适的人不好碰。”
三人一听,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一半,连忙不迭地向王秀兰道谢。
正说着,小卖部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男人走了进来,手里还拎着个工具箱。他一边走一边说:“秀兰,给我拿包烟。”
王秀兰应了一声,转身去拿烟,又回头对三人使了个眼色,小声说:“这是我邻居,叫赵四海,他媳妇去年因病走了,自己开了个修车铺,日子过得还算殷实。我帮你们问问。”
翠娥、翠红、翠仙瞬间紧张起来,齐刷刷地看向赵四海。只见他约莫四十岁左右,中等身材,脸上带着点风霜,看上去还算老实。
王秀兰把烟递给赵四海,笑着说:“四海,跟你说个事。我这三个妹子,都是老实人,家里男人走得早,想找个踏实过日子的人。你身边有没有合适的?”
赵四海愣了一下,目光在三人身上扫了一圈,最后落在翠娥身上——毕竟翠娥是三人里年纪最大的,看着也最稳重。他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事我还真没留意过。不过……”他话锋一转,看向翠娥,“你家里还有老人吧?要是再嫁,老人那边能同意吗?会不会以后经常来闹?”
翠娥心里“咯噔”一下,刚想说“我婆婆那边我会劝”,赵四海又接着问:“还有,你前夫的抚恤金还能领多久啊?我听说寡妇都能领抚恤金,要是领完了,日子会不会不好过?”
这话一出,翠娥、翠红、翠仙的脸瞬间变得煞白。她们原本以为赵四海是个老实人,没想到他一开口就问这些实际得近乎刻薄的问题——根本不是在关心她们,而是在算计她们的处境。
翠娥强压着心里的不舒服,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抚恤金的事不劳你费心,我自己能养活自己。谢谢你啊,要是有合适的,再麻烦你。”
赵四海也听出了她的冷淡,讪讪地笑了笑,付了烟钱就走了。
等赵四海走了,王秀兰无奈地叹了口气:“你们也别往心里去,他就是这么个人,凡事都先想着实际的。我再帮你们留意别的,肯定能找到合适的。”
三人嘴上说着“没事”,可心里却凉了半截。翠仙眼圈红红的,小声嘟囔着:“咋会这样啊……他咋不问我们为人咋样,就问这些呢?”
翠红拍了拍她的背,安慰道:“别难过,这样的人就算成了,以后日子也过不到一起去。咱们再等等,总会有好人心的。”
从表姐家出来,三人没心思在镇上多待,拖着有些沉重的脚步顺着山路往村里走。太阳渐渐西斜,把她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山路两旁的玉米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无声的安慰。
走到村口的时候,正好碰见老支书扛着锄头往家走。老支书看见她们神色不对,停下脚步,关切地问:“你们这是咋了?去镇上办事不顺利?”
李翠娥把找表姐帮忙,又遇到赵四海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声音里带着点委屈。
老支书听完,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轻轻拍了拍李翠娥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娃儿,别灰心。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那些只看你身份、算计你好处的人,本来就不是你的良人。慢慢来,总会有懂你们、疼你们的人出现。”
这话就像一股暖流,缓缓淌进了三人的心里。李翠娥抬起头,看着老支书慈祥的眼神,用力点了点头:“嗯,支书,我们知道了。”
往村里走的路上,翠仙的情绪渐渐好了起来:“姐,老支书说得对,咱们不能因为一次不顺就放弃。以后咱们再让表姐多留意,肯定能找到好人家。”
翠红也跟着点头:“对,咱们三个一起努力,肯定能把日子过好。”
李翠娥看着身边的两个姐妹,心里又燃起了希望。虽然第一次“征婚”尝试就碰了壁,但至少她们迈出了第一步——只要敢往前走,总有一天能走到有光的地方。
回到村里时,天已经黑透了。李翠娥把姐妹俩送到家门口,才慢慢往自己家走。她轻轻推开院门,看见婆婆房间的灯还亮着,深吸了一口气,准备迎接婆婆可能有的盘问。可没想到,刚走进屋里,就看见婆婆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放在桌上,微笑着说:“回来了?走了一天山路,肯定饿了,快吃点吧。”
李翠娥一下子愣在原地,心里又暖又酸。她知道,往后的路还会有很多艰难险阻,但只要有姐妹的陪伴,有这碗热粥的暖意,她就能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秀兰还真没少帮忙留意。她四处打听,托了不少人,可合适的人却始终没出现。村里的风言风语倒是又多了起来,有人说“这三个寡妇还想再嫁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还有人说“肯定是想找个男人养着,好吃懒做”。这些话传到了三姐妹的耳朵里,她们心里虽然不好受,但也没太往心里去。
这天,翠红去学校接小远放学,刚走到校门口,就听见几个家长在小声议论:“听说那三个寡妇到处托人找男人呢,也不看看自己啥身份。”“就是,寡妇再嫁,说出去都丢人。”翠红气得脸通红,可又不想在孩子面前发作,只好拉着小远匆匆离开。
回到家后,翠红把这事告诉了翠娥和翠仙。翠娥咬着牙说:“咱们别管他们说啥,咱们自己的日子自己过。”翠仙也气鼓鼓地说:“对,等咱们找到了好男人,让他们都闭嘴。”
尽管遭遇了这些挫折和流言蜚语,但三姐妹并没有放弃。她们一边继续操持着家里的农活和家务,一边等待着王秀兰的消息。
又过了些日子,王秀兰终于带来了一个消息。她在镇上的一个亲戚认识一个叫孙大强的男人,是邻村的,在镇上的工厂里上班,为人老实本分,前几年老婆跟人跑了,一个人带着个孩子,日子过得也不容易。王秀兰觉得这人跟三姐妹还挺合适,就约了双方在镇上的茶馆见面。
三姐妹得知这个消息后,既兴奋又紧张。翠娥特意找出一件干净的衣服换上,翠红把小远托付给邻居照顾,翠仙则细心地梳了梳头发。她们早早地来到了茶馆,坐在角落里,眼睛不时地看向门口。
不一会儿,王秀兰带着孙大强走了进来。孙大强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工作服,头发有些凌乱,但眼神看上去很温和。他看到三姐妹,有些腼腆地笑了笑,打了个招呼。
大家坐下后,开始有些拘谨地聊了起来。孙大强先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然后说:“我知道你们的事,我觉得咱们都是苦命人,要是能一起过日子,互相帮衬,肯定能把日子过好。”
翠娥点了点头,说:“我们也是这么想的,只要能踏实过日子就行。”
接着,大家又聊了一些生活上的琐事,气氛渐渐融洽了起来。可就在这时,孙大强突然话锋一转,说:“不过,我得先把丑话说在前头。我这孩子从小没妈,脾气有点倔,你们要是跟我过日子,得好好对他。还有,我在工厂上班,平时比较忙,家里的农活和家务可能得你们多担待。”
翠娥、翠红、翠仙听了,心里有些犹豫。她们能理解孙大强的担忧,但她们自己也有难处啊。翠娥家里有婆婆要照顾,翠红带着小远,翠仙也有自己的家务事。而且,她们也希望未来的丈夫能多分担一些,而不是把所有的担子都压在她们身上。
翠娥想了想,说:“大强兄弟,我们肯定会对孩子好的。但家里的事,也得大家一起分担才行。我们也有自己的难处,你看……”
孙大强没等翠娥说完,就皱起了眉头,说:“我一个人在外面挣钱也不容易啊,家里的事不就该女人多做点吗?”
气氛一下子又变得尴尬起来。翠红和翠仙对视了一眼,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王秀兰见状,赶紧打圆场:“大家都别着急,慢慢商量嘛。都是为了以后能好好过日子。”
可孙大强似乎有些固执,坚持自己的想法。翠娥心里有些失望,她觉得孙大强虽然看上去老实,但在一些事情上却不太能理解她们的难处。
这次见面最终不欢而散。从茶馆出来后,三姐妹的心情都很沉重。翠仙忍不住哭了起来:“为啥找个合适的人就这么难啊?”翠红也红着眼圈说:“难道我们真的就找不到幸福了吗?”
李翠娥看着两个妹妹,强忍着泪水说:“别哭,咱们不能灰心。这才两次,就当是经验教训了。以后肯定还会有机会的。”
回到村里后,三姐妹又陷入了沉思。她们知道,征婚这条路还很长,困难重重,但她们不想放弃。她们决定继续等待,继续寻找,相信总有一天,能遇到那个真正能与她们携手走过一生的人。
日子依旧在平淡中度过,三姐妹一边承受着村里人的流言蜚语,一边期待着命运的转机。她们在田间劳作时,会互相鼓励;在家里休息时,会一起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她们的坚强和执着,就像姑射山下的野草,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又过了一段时间,村里来了个外乡人,大家都叫他小傻子。其实他并不傻,只是为人憨厚老实,做事一根筋,所以得了这么个称呼。小傻子是来村里收购山货的,听说了三姐妹的事,对她们的遭遇很是同情。小傻子性格开朗、心地善良,他觉得三姐妹勇敢追求幸福的精神很可贵。
小傻子每次来村里,都会找三姐妹聊聊天,帮她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会帮李翠娥把玉米地里的杂草除掉,会帮翠红修理家里坏掉的桌椅,还会帮翠仙把沉重的化肥扛到家里。时间久了,三姐妹和小傻子渐渐熟悉起来,也对他产生了好感。小傻子也发现,三姐妹不仅勤劳善良,而且都很有主见,他的心里也对她们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感觉。
有一天,小傻子鼓起勇气对李翠娥说:“翠娥姐,我觉得你们都是特别好的人。我想问问,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和我一起过日子?我虽然没什么钱,还是个外乡人,但我有力气,能干活,我会努力给你们幸福的。”
李翠娥听了,心里既惊喜又犹豫。她看了看翠红和翠仙,翠红和翠仙也都一脸惊讶地看着小傻子。
小傻子接着说:“我知道你们可能觉得太突然了,但我是认真的。我在外面……"
喜欢我们村里的爱情故事
她来到灶间,熟练地蹲下身子,用火石点着了灶膛里的柴草。火苗一下子蹿了起来,映红了她略显憔悴却又透着坚毅的脸庞。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了翠红和翠仙清脆的声音:“姐,我们来了!”翠仙的嗓门格外亮,隔着门板都能感觉到她那股子抑制不住的雀跃。
李翠娥赶忙站起身,掀开棉门帘走出去。只见翠红挎着个蓝布包袱,翠仙手里紧紧攥着个用红绳系着的纸包,两人的鞋上还沾着晶莹的露水,很显然,她们是天不亮就从各自家里往这儿赶了。“咋这么早呀?”李翠娥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说道,“我还没熬粥呢,你们先坐会儿。”
“哪坐得住啊!”翠仙三步并作两步走进屋,把纸包往炕桌上一放,打开来,里面是两斤用麻纸裹着的桃酥,那浓郁的油香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她兴奋地说:“我昨儿去镇上供销社排了老长的队才买到的,表姐最爱吃这个。咱们带着这个去,她肯定愿意帮咱们打听。”
翠红也跟着点头,把蓝布包袱打开,里面是两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新衬衣。她说道:“这是我前阵子给小远做衣裳剩下的布,寻思着改了两件小褂子,表姐家的娃正好能穿。多带点东西,也显得咱们有诚意嘛。”
李翠娥看着桌上的桃酥和衬衣,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自从她们三姐妹成了寡妇,村里人的眼神就总是带着异样,平日里少不了风言风语,唯有她们姐妹之间相互扶持,靠着这点温暖彼此撑下去。她转身舀了三瓢玉米面倒进锅里,又从碗柜里拿出两个鸡蛋,在锅沿上轻轻一磕,搅匀后倒进去,说道:“先吃点垫垫肚子,去镇上得走一个多钟头山路呢。”
三人围坐在炕桌前,很快吃完了早饭,便揣着满心的忐忑往镇上赶去。山路崎岖不平,清晨的露水打湿了她们的裤脚,凉飕飕的。但翠仙一路上都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表姐要是能帮咱们找到合适的人就好了,我真不想再听村里那些闲言碎语了。”
翠红伸手攥了攥她的手,安慰道:“会的,表姐心善,肯定能帮上忙。”
李翠娥走在最前头,没怎么说话,可心里却像揣了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昨儿晚上她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一会儿想着“要是真能找个踏实可靠的男人,以后玉米地再遭野猪,就有人帮忙收拾了”,一会儿又担心“人家嫌弃自己是寡妇,还带着个难缠的婆婆,不愿意跟自己过日子”。就这样思来想去,直到天快亮了,才迷迷糊糊睡了一会儿。
等她们走到镇上的时候,日头已经升得老高,阳光明晃晃地照在街道上。供销社门口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翠仙眼睛尖,一眼就瞅见了表姐王秀兰。她正站在小卖部的柜台后面,熟练地给顾客称糖果呢。
“表姐!”翠仙兴奋地喊了一声,快步跑了过去。
王秀兰听到喊声,抬头看见她们,微微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开了笑容,热情地迎了出来:“你们咋来了?快进来坐。”她把三人让进小卖部里间,又赶忙倒了三碗热水,关切地问:“是不是家里有啥难处了?”
李翠娥有些局促地搓了搓手,把桃酥和衬衣递过去,说道:“表姐,我们……我们是来求你帮个忙的。”
王秀兰接过东西,看了看三人的神色,心里大概明白了几分,但还是故意问:“啥忙啊?只要我能办到的,肯定帮。”
翠仙憋不住,抢先开口说道:“表姐,我们想让你帮我们留意留意,有没有合适的男人……我们想找个能一起过日子的人。”
这话一出口,原本热闹的小卖部里瞬间安静了下来,仿佛时间都停滞了。王秀兰端着碗的手顿了顿,眉头轻轻皱了起来,说:“你们咋突然想这事了?村里人的闲话你们还没听够啊?”
翠红眼圈有点红,声音低低地说道:“表姐,我们也不想的。可你瞧瞧,翠娥家玉米地遭了野猪,根本没人帮忙;我家小远在学校被人欺负,我去跟人家理论,反倒被骂得狗血淋头;翠仙去买化肥,都被人故意抬价……我们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李翠娥也跟着说道:“表姐,我们不是想攀高枝,就想找个老实本分、能真心对我们好的人。以后不管是下地干活,还是家里有个啥急事,能有个人搭把手就行。”
王秀兰看着三人可怜巴巴的模样,心里不禁软了下来。她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太清楚寡妇在村里的难处了——没个男人撑腰,就像没根的草,风一吹就倒,日子别提多艰难了。她轻轻叹了口气,说道:“你们的难处我都知道,可这事不好办啊。一来是合适的人不好找,二来是村里的闲话多,我要是帮你们打听,说不定还得被人戳脊梁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翠仙一听急了,赶紧拉着王秀兰的胳膊,急切地说:“表姐,我们不怕闲话了,只要能找到好人家,再难我们都能扛。你就帮我们留意留意吧,我们一辈子都记你的好。”
王秀兰被她缠得没办法,又看了看翠娥和翠红那恳切的眼神,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行吧,我帮你们留意着。不过你们也别抱太大希望,合适的人不好碰。”
三人一听,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一半,连忙不迭地向王秀兰道谢。
正说着,小卖部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男人走了进来,手里还拎着个工具箱。他一边走一边说:“秀兰,给我拿包烟。”
王秀兰应了一声,转身去拿烟,又回头对三人使了个眼色,小声说:“这是我邻居,叫赵四海,他媳妇去年因病走了,自己开了个修车铺,日子过得还算殷实。我帮你们问问。”
翠娥、翠红、翠仙瞬间紧张起来,齐刷刷地看向赵四海。只见他约莫四十岁左右,中等身材,脸上带着点风霜,看上去还算老实。
王秀兰把烟递给赵四海,笑着说:“四海,跟你说个事。我这三个妹子,都是老实人,家里男人走得早,想找个踏实过日子的人。你身边有没有合适的?”
赵四海愣了一下,目光在三人身上扫了一圈,最后落在翠娥身上——毕竟翠娥是三人里年纪最大的,看着也最稳重。他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事我还真没留意过。不过……”他话锋一转,看向翠娥,“你家里还有老人吧?要是再嫁,老人那边能同意吗?会不会以后经常来闹?”
翠娥心里“咯噔”一下,刚想说“我婆婆那边我会劝”,赵四海又接着问:“还有,你前夫的抚恤金还能领多久啊?我听说寡妇都能领抚恤金,要是领完了,日子会不会不好过?”
这话一出,翠娥、翠红、翠仙的脸瞬间变得煞白。她们原本以为赵四海是个老实人,没想到他一开口就问这些实际得近乎刻薄的问题——根本不是在关心她们,而是在算计她们的处境。
翠娥强压着心里的不舒服,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抚恤金的事不劳你费心,我自己能养活自己。谢谢你啊,要是有合适的,再麻烦你。”
赵四海也听出了她的冷淡,讪讪地笑了笑,付了烟钱就走了。
等赵四海走了,王秀兰无奈地叹了口气:“你们也别往心里去,他就是这么个人,凡事都先想着实际的。我再帮你们留意别的,肯定能找到合适的。”
三人嘴上说着“没事”,可心里却凉了半截。翠仙眼圈红红的,小声嘟囔着:“咋会这样啊……他咋不问我们为人咋样,就问这些呢?”
翠红拍了拍她的背,安慰道:“别难过,这样的人就算成了,以后日子也过不到一起去。咱们再等等,总会有好人心的。”
从表姐家出来,三人没心思在镇上多待,拖着有些沉重的脚步顺着山路往村里走。太阳渐渐西斜,把她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山路两旁的玉米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无声的安慰。
走到村口的时候,正好碰见老支书扛着锄头往家走。老支书看见她们神色不对,停下脚步,关切地问:“你们这是咋了?去镇上办事不顺利?”
李翠娥把找表姐帮忙,又遇到赵四海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声音里带着点委屈。
老支书听完,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轻轻拍了拍李翠娥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娃儿,别灰心。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那些只看你身份、算计你好处的人,本来就不是你的良人。慢慢来,总会有懂你们、疼你们的人出现。”
这话就像一股暖流,缓缓淌进了三人的心里。李翠娥抬起头,看着老支书慈祥的眼神,用力点了点头:“嗯,支书,我们知道了。”
往村里走的路上,翠仙的情绪渐渐好了起来:“姐,老支书说得对,咱们不能因为一次不顺就放弃。以后咱们再让表姐多留意,肯定能找到好人家。”
翠红也跟着点头:“对,咱们三个一起努力,肯定能把日子过好。”
李翠娥看着身边的两个姐妹,心里又燃起了希望。虽然第一次“征婚”尝试就碰了壁,但至少她们迈出了第一步——只要敢往前走,总有一天能走到有光的地方。
回到村里时,天已经黑透了。李翠娥把姐妹俩送到家门口,才慢慢往自己家走。她轻轻推开院门,看见婆婆房间的灯还亮着,深吸了一口气,准备迎接婆婆可能有的盘问。可没想到,刚走进屋里,就看见婆婆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放在桌上,微笑着说:“回来了?走了一天山路,肯定饿了,快吃点吧。”
李翠娥一下子愣在原地,心里又暖又酸。她知道,往后的路还会有很多艰难险阻,但只要有姐妹的陪伴,有这碗热粥的暖意,她就能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秀兰还真没少帮忙留意。她四处打听,托了不少人,可合适的人却始终没出现。村里的风言风语倒是又多了起来,有人说“这三个寡妇还想再嫁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还有人说“肯定是想找个男人养着,好吃懒做”。这些话传到了三姐妹的耳朵里,她们心里虽然不好受,但也没太往心里去。
这天,翠红去学校接小远放学,刚走到校门口,就听见几个家长在小声议论:“听说那三个寡妇到处托人找男人呢,也不看看自己啥身份。”“就是,寡妇再嫁,说出去都丢人。”翠红气得脸通红,可又不想在孩子面前发作,只好拉着小远匆匆离开。
回到家后,翠红把这事告诉了翠娥和翠仙。翠娥咬着牙说:“咱们别管他们说啥,咱们自己的日子自己过。”翠仙也气鼓鼓地说:“对,等咱们找到了好男人,让他们都闭嘴。”
尽管遭遇了这些挫折和流言蜚语,但三姐妹并没有放弃。她们一边继续操持着家里的农活和家务,一边等待着王秀兰的消息。
又过了些日子,王秀兰终于带来了一个消息。她在镇上的一个亲戚认识一个叫孙大强的男人,是邻村的,在镇上的工厂里上班,为人老实本分,前几年老婆跟人跑了,一个人带着个孩子,日子过得也不容易。王秀兰觉得这人跟三姐妹还挺合适,就约了双方在镇上的茶馆见面。
三姐妹得知这个消息后,既兴奋又紧张。翠娥特意找出一件干净的衣服换上,翠红把小远托付给邻居照顾,翠仙则细心地梳了梳头发。她们早早地来到了茶馆,坐在角落里,眼睛不时地看向门口。
不一会儿,王秀兰带着孙大强走了进来。孙大强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工作服,头发有些凌乱,但眼神看上去很温和。他看到三姐妹,有些腼腆地笑了笑,打了个招呼。
大家坐下后,开始有些拘谨地聊了起来。孙大强先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然后说:“我知道你们的事,我觉得咱们都是苦命人,要是能一起过日子,互相帮衬,肯定能把日子过好。”
翠娥点了点头,说:“我们也是这么想的,只要能踏实过日子就行。”
接着,大家又聊了一些生活上的琐事,气氛渐渐融洽了起来。可就在这时,孙大强突然话锋一转,说:“不过,我得先把丑话说在前头。我这孩子从小没妈,脾气有点倔,你们要是跟我过日子,得好好对他。还有,我在工厂上班,平时比较忙,家里的农活和家务可能得你们多担待。”
翠娥、翠红、翠仙听了,心里有些犹豫。她们能理解孙大强的担忧,但她们自己也有难处啊。翠娥家里有婆婆要照顾,翠红带着小远,翠仙也有自己的家务事。而且,她们也希望未来的丈夫能多分担一些,而不是把所有的担子都压在她们身上。
翠娥想了想,说:“大强兄弟,我们肯定会对孩子好的。但家里的事,也得大家一起分担才行。我们也有自己的难处,你看……”
孙大强没等翠娥说完,就皱起了眉头,说:“我一个人在外面挣钱也不容易啊,家里的事不就该女人多做点吗?”
气氛一下子又变得尴尬起来。翠红和翠仙对视了一眼,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王秀兰见状,赶紧打圆场:“大家都别着急,慢慢商量嘛。都是为了以后能好好过日子。”
可孙大强似乎有些固执,坚持自己的想法。翠娥心里有些失望,她觉得孙大强虽然看上去老实,但在一些事情上却不太能理解她们的难处。
这次见面最终不欢而散。从茶馆出来后,三姐妹的心情都很沉重。翠仙忍不住哭了起来:“为啥找个合适的人就这么难啊?”翠红也红着眼圈说:“难道我们真的就找不到幸福了吗?”
李翠娥看着两个妹妹,强忍着泪水说:“别哭,咱们不能灰心。这才两次,就当是经验教训了。以后肯定还会有机会的。”
回到村里后,三姐妹又陷入了沉思。她们知道,征婚这条路还很长,困难重重,但她们不想放弃。她们决定继续等待,继续寻找,相信总有一天,能遇到那个真正能与她们携手走过一生的人。
日子依旧在平淡中度过,三姐妹一边承受着村里人的流言蜚语,一边期待着命运的转机。她们在田间劳作时,会互相鼓励;在家里休息时,会一起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她们的坚强和执着,就像姑射山下的野草,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又过了一段时间,村里来了个外乡人,大家都叫他小傻子。其实他并不傻,只是为人憨厚老实,做事一根筋,所以得了这么个称呼。小傻子是来村里收购山货的,听说了三姐妹的事,对她们的遭遇很是同情。小傻子性格开朗、心地善良,他觉得三姐妹勇敢追求幸福的精神很可贵。
小傻子每次来村里,都会找三姐妹聊聊天,帮她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会帮李翠娥把玉米地里的杂草除掉,会帮翠红修理家里坏掉的桌椅,还会帮翠仙把沉重的化肥扛到家里。时间久了,三姐妹和小傻子渐渐熟悉起来,也对他产生了好感。小傻子也发现,三姐妹不仅勤劳善良,而且都很有主见,他的心里也对她们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感觉。
有一天,小傻子鼓起勇气对李翠娥说:“翠娥姐,我觉得你们都是特别好的人。我想问问,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和我一起过日子?我虽然没什么钱,还是个外乡人,但我有力气,能干活,我会努力给你们幸福的。”
李翠娥听了,心里既惊喜又犹豫。她看了看翠红和翠仙,翠红和翠仙也都一脸惊讶地看着小傻子。
小傻子接着说:“我知道你们可能觉得太突然了,但我是认真的。我在外面……"
喜欢我们村里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