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网站是通过新闻、搜索、邮箱等功能聚合海量用户。
在前世互联网初期时期的“流量枢纽”。
因广告变现最直接。
是早期风投公司最乐意投资的互联网产品。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互联网初期,门户网站上市数量都最多。
上市之后盈利表现也是最好。
就是后劲不足。
在用户习惯开始进入精准搜索时期,门户网站就开始掉档次。
门户网站用户日均使用时长10~20分钟,也远低于低于飞信。
但高于邮箱,依赖“信息获取”刚需。
越是头部门户,品牌溢价显着,广告定价权也就越强。
前世,雅虎在90年代中期上市时,市值3亿美元。
那时期用户也才1000万,单个用户价值是在30美元左右。
现在虽然才80年代末,但因为张启明通过网吧造就了大量的网民。
现在全球网民数量,并不比90年代末差甚至略强。
不过这些用户,80%以上都是依靠网吧。
在张启明心目中,对繁星门户网单个用户估值,至少15美元起步。
繁星门户网自家老婆在掌控,张启明对其用户数量,也在时刻关注。
目前繁星门户网的用户也在1300万左右。
张启明对其估值是2亿美元。
至于浏览器,在张启明看来这是战略级入口,用户价值依附生态。
其核心价值逻辑,是互联网“基础设施”。
用户访问所有网站的入口,掌握流量分发权,可通过默认搜索、首页广告变现。
但为什么估值不如门户网站和即时通信软件。
就是因为浏览器属于低直接粘性,高战略价值。
用户对浏览器本身粘性低,同时下载几款浏览器都是有可能。
这种软件,对其他互联网公司来说违背战略价值,视其为“生态入口”。
启明科技为方舟系统开发浏览器,深度绑定,推动系统销量,就是最好证明。
前世微软捆绑IE也是如此。
被巨头收购估值远高于独立风险投资。
而且浏览器开发成本和技术壁垒高,需兼容多平台、处理复杂代码。
前世,90年代仅少数公司能研发。
整个90年代也只有三家开发浏览器:网景、微软、Opera。
浏览器如果只用单个用户来估值,顶多也就十美元,到15美元左右一个。
但是他的战略价值非常高。
如果被巨头收购,收购溢价往往单个用户,可以达到50到100美元。
浏览器的估值,依赖巨头的收购,所以在估值上很不稳定。
前世,1995年网景浏览器用户1000万时,估值3亿美元,单用户30美元。
但是后面微软IE开始捆绑竞争,单个用户价值直接降至10~15美元/用户。
互联网邮箱,用户基数往往比较大。
可惜的是粘性与变现能力弱。
核心价值逻辑属于高用户基数,低迁移成本产品。
邮箱是注册其他服务的“必需品”,用户基数庞大,但可多账号并存,粘性低。
用户日均打开1~2次,使用时长<5分钟。
这就导致变现能力极弱。
90年代邮箱几乎无收入,仅靠顶部banner广告。
风险投资公司投资考量,全看“用户规模预期”。
平均单个用户的估值也就8到15美元之间。
花狐邮箱作为第一款互联网邮箱,有头部效应。
估值相对会高一些。
单个用户估值12美元,1300万用户总估值1.56亿美元。
至于杀毒软件这种工具属性强,用户付费意愿分化产品。
其核心价值逻辑,是工具属性,非高频刚需。
前世,90年代末卡巴斯基个人版用户1000万,估值约5000万美元,单用户也就5美元。
可见,盈利能力有多低。
张启明对其单个用户估值范围3~10美元/用户。
“经过我的分析之后,你们认为我的估值还算高吗?”张启明微笑道。
“不高,不高!”何国宇,吴志勇,陈万东三人齐声道。
三人嘴上这么说,其实心里还是没底。
按照张启明给出的估值,360的估值要达到1.5亿美元。
花狐邮箱估值是2亿美元。
飞信估值更是5亿美元。
要是换算成港元,估值最低的杀毒软件,都是价值十几亿港元。
这个估值在香江的众多上市公司中,也足以排进前100名。
飞信就更离谱了。
按照5亿美元的估值,都接近40亿港元的估值。
这个市值,香江上市公司中都没几家。
可要论盈利能力,就不一定比得上人家。
喜欢香江1985之科技之王
在前世互联网初期时期的“流量枢纽”。
因广告变现最直接。
是早期风投公司最乐意投资的互联网产品。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互联网初期,门户网站上市数量都最多。
上市之后盈利表现也是最好。
就是后劲不足。
在用户习惯开始进入精准搜索时期,门户网站就开始掉档次。
门户网站用户日均使用时长10~20分钟,也远低于低于飞信。
但高于邮箱,依赖“信息获取”刚需。
越是头部门户,品牌溢价显着,广告定价权也就越强。
前世,雅虎在90年代中期上市时,市值3亿美元。
那时期用户也才1000万,单个用户价值是在30美元左右。
现在虽然才80年代末,但因为张启明通过网吧造就了大量的网民。
现在全球网民数量,并不比90年代末差甚至略强。
不过这些用户,80%以上都是依靠网吧。
在张启明心目中,对繁星门户网单个用户估值,至少15美元起步。
繁星门户网自家老婆在掌控,张启明对其用户数量,也在时刻关注。
目前繁星门户网的用户也在1300万左右。
张启明对其估值是2亿美元。
至于浏览器,在张启明看来这是战略级入口,用户价值依附生态。
其核心价值逻辑,是互联网“基础设施”。
用户访问所有网站的入口,掌握流量分发权,可通过默认搜索、首页广告变现。
但为什么估值不如门户网站和即时通信软件。
就是因为浏览器属于低直接粘性,高战略价值。
用户对浏览器本身粘性低,同时下载几款浏览器都是有可能。
这种软件,对其他互联网公司来说违背战略价值,视其为“生态入口”。
启明科技为方舟系统开发浏览器,深度绑定,推动系统销量,就是最好证明。
前世微软捆绑IE也是如此。
被巨头收购估值远高于独立风险投资。
而且浏览器开发成本和技术壁垒高,需兼容多平台、处理复杂代码。
前世,90年代仅少数公司能研发。
整个90年代也只有三家开发浏览器:网景、微软、Opera。
浏览器如果只用单个用户来估值,顶多也就十美元,到15美元左右一个。
但是他的战略价值非常高。
如果被巨头收购,收购溢价往往单个用户,可以达到50到100美元。
浏览器的估值,依赖巨头的收购,所以在估值上很不稳定。
前世,1995年网景浏览器用户1000万时,估值3亿美元,单用户30美元。
但是后面微软IE开始捆绑竞争,单个用户价值直接降至10~15美元/用户。
互联网邮箱,用户基数往往比较大。
可惜的是粘性与变现能力弱。
核心价值逻辑属于高用户基数,低迁移成本产品。
邮箱是注册其他服务的“必需品”,用户基数庞大,但可多账号并存,粘性低。
用户日均打开1~2次,使用时长<5分钟。
这就导致变现能力极弱。
90年代邮箱几乎无收入,仅靠顶部banner广告。
风险投资公司投资考量,全看“用户规模预期”。
平均单个用户的估值也就8到15美元之间。
花狐邮箱作为第一款互联网邮箱,有头部效应。
估值相对会高一些。
单个用户估值12美元,1300万用户总估值1.56亿美元。
至于杀毒软件这种工具属性强,用户付费意愿分化产品。
其核心价值逻辑,是工具属性,非高频刚需。
前世,90年代末卡巴斯基个人版用户1000万,估值约5000万美元,单用户也就5美元。
可见,盈利能力有多低。
张启明对其单个用户估值范围3~10美元/用户。
“经过我的分析之后,你们认为我的估值还算高吗?”张启明微笑道。
“不高,不高!”何国宇,吴志勇,陈万东三人齐声道。
三人嘴上这么说,其实心里还是没底。
按照张启明给出的估值,360的估值要达到1.5亿美元。
花狐邮箱估值是2亿美元。
飞信估值更是5亿美元。
要是换算成港元,估值最低的杀毒软件,都是价值十几亿港元。
这个估值在香江的众多上市公司中,也足以排进前100名。
飞信就更离谱了。
按照5亿美元的估值,都接近40亿港元的估值。
这个市值,香江上市公司中都没几家。
可要论盈利能力,就不一定比得上人家。
喜欢香江1985之科技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