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文郁却并不在意梁帝的感受,他觉得自己身为大司马大将军。
若仅仅为了捉拿两个逆贼,就亲自率领几万人马,千里迢迢前往崇安城,实在是有失身份,大材小用,这简直就是在打自己的脸。
就在这个时候,禁军副统领周泰,挺身而出,单膝跪地,高声说道:“陛下,臣愿前往!”
周泰虽身为禁军副统领,在二皇子登基为帝的过程中,也立下了不少功劳。
然而,除了官升一级之外,并未得到其他丰厚的赏赐,他心中一直心有不甘。
对于崇安城的情况,他也略有耳闻,知道不过区区三千兵马。
他寻思着,若能顺利拿下崇安城,将曹寿与萧以宁捉拿回来,这可是一件大功,到时候加官进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皇子见有人站出来替自己解围,也不管周泰之前是否有过独当一面领军打仗的经验,当即说道:“周爱卿,你果然忠心可嘉!朕命你为讨逆先锋,即刻点齐五万精兵,出征崇安城。
若能将曹寿与萧以宁这两个逆贼给朕活着带回来,朕定当重重有赏,绝不亏待你!”
周泰激昂地回应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愿以死效命,为陛下铲除逆贼!”
周泰话音刚落,朝堂之中,侍郎严舟当即就要站出来进言。
可还未等他开口,却被文郁用眼神制止,并冲着他微微摇头。
严舟见状,便不再言语。
这时,二皇子看向殿下的众臣,再次说道:“如今天气炎热,朕已决定,三日后为父皇发引。
朕本不愿在此时动兵,但曹寿与萧以宁这两个逆贼实在太过猖獗,不容姑息。
周泰,你即刻回去领兵点将,大军定于三日后出发,务必将那两个逆贼给朕抓回来,到时,我要亲自拿他们来祭奠父皇。”
周泰大声回应道:“臣遵旨!陛下放心,臣哪怕拼上性命,也要将逆贼擒获,凯旋而归!”
二皇子微微点头,说道:“好,退下吧!”
随后宣布退朝。
文郁回到府中,侍郎严舟也随他一同来到文府。
严舟早已投靠文郁,一进府,他便忍不住说道:“大将军,您今日在朝堂上为何阻拦我?这周泰虽说官居禁军副统领之位,可他此前从未独自领军打过仗,毫无经验可言。
他此次带着五万大军,这不是去送死吗?
且不说崇安城远在千里之外,光是大军的钱粮供应就是个大问题。
其次,崇安城也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据我所知,那曹寿可不是个善茬。
他虽承袭的父亲的爵位,但他绝非等闲之辈。”
文郁冷笑一声,说道:“我岂会不知这些?
陛下新登基,急于树立权威,彰显自己的决策英明。
而且陛下让我去,被我拒绝,结果有人主动站出来请缨,我却横加阻拦,这不是更会让陛下猜忌我别有心思吗?
如果不出我所料的话,周泰此去,必全军覆没。”
严舟满脸疑惑,问道:“将军既如此预料,那陛下让您去时,您为何不接下这差事?”
文郁又是一声冷哼,眼神中满是不屑,缓缓说道:“哼,如果我听从陛下的命令,领兵出征,将曹寿与长宁公主这两人捉回来。
在陛下眼中,这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是我应该做的。
而且就算我把他们二人带回来,对我而言又有何意义?
我已然是大司马、大将军,陛下又该如何赏赐予我?
陛下根本就不会因此对我另眼相看,依旧不会真正重视我们这些人。
只有让周泰惨败,陛下才会意识到,这天下并非他想象中那般轻易就能掌控,才会重视我们这些人。”
严舟恍然大悟,不禁赞叹道:“将军这招真是高啊!”
文郁闻言,沉默不语,一双眼睛深邃而冰冷,仿佛已经预见了周泰的悲惨结局。
他在心中暗自思量,周泰此去,必定凶多吉少,而周泰的失败,将成为自己与二皇子博弈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周泰自领命后,便匆匆回到军营,开始紧锣密鼓地挑选精兵强将。
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必须挑选出最精锐的士兵,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三日后,五万大军集结完毕,在城外整齐列阵。
周泰身着崭新的战甲,威风凛凛地骑在高头大马上,俯瞰着眼前整齐排列的将士们,高声喊道:“兄弟们!此次出征,是陛下对我等的信任!
那崇安城的曹寿与萧以宁竟敢公然违抗圣命,犯上作乱,乃是罪大恶极之徒!
我等身为大梁的将士,定要奋勇杀敌,将逆贼一举擒获,为陛下分忧,为大梁的江山社稷立下赫赫战功!”
将士们齐声高呼,士气高昂,声震四野。
随后,周泰率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往崇安城进军。
与此同时,整个金陵城被一片肃穆且压抑的氛围所笼罩。
今日,正是梁武帝发引的日子。
出殡的队伍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从皇宫缓缓延伸而出,向着城外的皇陵行进。
天空阴霾沉沉,厚重的乌云仿佛压在人们的心头,仿佛连老天爷也在为逝去的帝王默哀。
金陵城的主干道上,早已净街,两旁站满了身着素服的百姓。
他们神情哀伤,眼中噙着泪水,静静地观望着送葬队伍。
街道两侧的店铺皆紧闭门窗,门前悬挂着白色的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诉着这位帝王的离去。
送葬队伍最前方,是身着重孝的二皇子。
他头戴白色的孝帽,身披长长的麻衣,腰间系着一根粗麻绳,一步一趋,看似悲痛万分。
然而,若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他那红肿的眼眶中,泪水更多是出于形式而非真心。
梁武帝的皇陵乃是梁武帝与卫皇后的合葬陵。
自梁武帝登基那年起,便开始动工建造,历经无数能工巧匠之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直至五年前才最终竣工。
卫皇后早年间不幸崩逝,棺椁一直暂存别处,待陵墓建成,才将其迁往主陵地宫。
若仅仅为了捉拿两个逆贼,就亲自率领几万人马,千里迢迢前往崇安城,实在是有失身份,大材小用,这简直就是在打自己的脸。
就在这个时候,禁军副统领周泰,挺身而出,单膝跪地,高声说道:“陛下,臣愿前往!”
周泰虽身为禁军副统领,在二皇子登基为帝的过程中,也立下了不少功劳。
然而,除了官升一级之外,并未得到其他丰厚的赏赐,他心中一直心有不甘。
对于崇安城的情况,他也略有耳闻,知道不过区区三千兵马。
他寻思着,若能顺利拿下崇安城,将曹寿与萧以宁捉拿回来,这可是一件大功,到时候加官进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皇子见有人站出来替自己解围,也不管周泰之前是否有过独当一面领军打仗的经验,当即说道:“周爱卿,你果然忠心可嘉!朕命你为讨逆先锋,即刻点齐五万精兵,出征崇安城。
若能将曹寿与萧以宁这两个逆贼给朕活着带回来,朕定当重重有赏,绝不亏待你!”
周泰激昂地回应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愿以死效命,为陛下铲除逆贼!”
周泰话音刚落,朝堂之中,侍郎严舟当即就要站出来进言。
可还未等他开口,却被文郁用眼神制止,并冲着他微微摇头。
严舟见状,便不再言语。
这时,二皇子看向殿下的众臣,再次说道:“如今天气炎热,朕已决定,三日后为父皇发引。
朕本不愿在此时动兵,但曹寿与萧以宁这两个逆贼实在太过猖獗,不容姑息。
周泰,你即刻回去领兵点将,大军定于三日后出发,务必将那两个逆贼给朕抓回来,到时,我要亲自拿他们来祭奠父皇。”
周泰大声回应道:“臣遵旨!陛下放心,臣哪怕拼上性命,也要将逆贼擒获,凯旋而归!”
二皇子微微点头,说道:“好,退下吧!”
随后宣布退朝。
文郁回到府中,侍郎严舟也随他一同来到文府。
严舟早已投靠文郁,一进府,他便忍不住说道:“大将军,您今日在朝堂上为何阻拦我?这周泰虽说官居禁军副统领之位,可他此前从未独自领军打过仗,毫无经验可言。
他此次带着五万大军,这不是去送死吗?
且不说崇安城远在千里之外,光是大军的钱粮供应就是个大问题。
其次,崇安城也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据我所知,那曹寿可不是个善茬。
他虽承袭的父亲的爵位,但他绝非等闲之辈。”
文郁冷笑一声,说道:“我岂会不知这些?
陛下新登基,急于树立权威,彰显自己的决策英明。
而且陛下让我去,被我拒绝,结果有人主动站出来请缨,我却横加阻拦,这不是更会让陛下猜忌我别有心思吗?
如果不出我所料的话,周泰此去,必全军覆没。”
严舟满脸疑惑,问道:“将军既如此预料,那陛下让您去时,您为何不接下这差事?”
文郁又是一声冷哼,眼神中满是不屑,缓缓说道:“哼,如果我听从陛下的命令,领兵出征,将曹寿与长宁公主这两人捉回来。
在陛下眼中,这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是我应该做的。
而且就算我把他们二人带回来,对我而言又有何意义?
我已然是大司马、大将军,陛下又该如何赏赐予我?
陛下根本就不会因此对我另眼相看,依旧不会真正重视我们这些人。
只有让周泰惨败,陛下才会意识到,这天下并非他想象中那般轻易就能掌控,才会重视我们这些人。”
严舟恍然大悟,不禁赞叹道:“将军这招真是高啊!”
文郁闻言,沉默不语,一双眼睛深邃而冰冷,仿佛已经预见了周泰的悲惨结局。
他在心中暗自思量,周泰此去,必定凶多吉少,而周泰的失败,将成为自己与二皇子博弈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周泰自领命后,便匆匆回到军营,开始紧锣密鼓地挑选精兵强将。
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必须挑选出最精锐的士兵,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三日后,五万大军集结完毕,在城外整齐列阵。
周泰身着崭新的战甲,威风凛凛地骑在高头大马上,俯瞰着眼前整齐排列的将士们,高声喊道:“兄弟们!此次出征,是陛下对我等的信任!
那崇安城的曹寿与萧以宁竟敢公然违抗圣命,犯上作乱,乃是罪大恶极之徒!
我等身为大梁的将士,定要奋勇杀敌,将逆贼一举擒获,为陛下分忧,为大梁的江山社稷立下赫赫战功!”
将士们齐声高呼,士气高昂,声震四野。
随后,周泰率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往崇安城进军。
与此同时,整个金陵城被一片肃穆且压抑的氛围所笼罩。
今日,正是梁武帝发引的日子。
出殡的队伍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从皇宫缓缓延伸而出,向着城外的皇陵行进。
天空阴霾沉沉,厚重的乌云仿佛压在人们的心头,仿佛连老天爷也在为逝去的帝王默哀。
金陵城的主干道上,早已净街,两旁站满了身着素服的百姓。
他们神情哀伤,眼中噙着泪水,静静地观望着送葬队伍。
街道两侧的店铺皆紧闭门窗,门前悬挂着白色的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诉着这位帝王的离去。
送葬队伍最前方,是身着重孝的二皇子。
他头戴白色的孝帽,身披长长的麻衣,腰间系着一根粗麻绳,一步一趋,看似悲痛万分。
然而,若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他那红肿的眼眶中,泪水更多是出于形式而非真心。
梁武帝的皇陵乃是梁武帝与卫皇后的合葬陵。
自梁武帝登基那年起,便开始动工建造,历经无数能工巧匠之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直至五年前才最终竣工。
卫皇后早年间不幸崩逝,棺椁一直暂存别处,待陵墓建成,才将其迁往主陵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