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药在李仁走后便一直思索对策。
大周各地方官上报时,为了政绩,都说地方安居乐业,依她所见,未必如此。
她为了百姓,也为找到让李仁翻转局面的机会,必须破开当下的局面。
李嘉回宫后,凤药冷静观察许久。
虽不再为千书令,关于皇上的政令,她想知道总能知道。
李嘉并无为君之材,他的心思本不在政事之上,对于繁杂的国事,表现极为不耐。
他心地不坏,但生长于宫内,从未吃过苦,一出生便身在高位。
令他对富贵、权力、百姓疾苦,全不在意。
他是个漂亮、生命力旺盛、多情、任性的贵公子。
但做皇帝所需要的勤奋与对江山的野心,对百姓的爱护、对官员的统御,他一点兴趣也无。
他连做个守成皇帝也不合格。
因为李嘉上书想去赈灾,众大臣没人想和他抢功劳。
皇上怎么会不知自己这个儿子的心思?
徐棠和他的风流事,早被绮眉一桩桩告到元心跟前。
好一通哭闹。
贵妃得知儿子如此荒唐,和异国王太后,绮眉小姑搞在一处,气愤不已,却无约束之力。
儿子出去一趟,再回来如脱缰的野马,不听训诫。
他连皇位都不在乎,元心又能拿他如何?
……
她给李仁传递书信,交待他在青州要行德政,切勿干涉军务。
信里嘱咐玉郎为她查几个人。
其中就有新封德妃之父,沈大人。
德妃就是从前的沈妃,之前未给封号,李仁离京,不但升了沈大人的官位,还给了沈妃封号。
太子只会在李嘉与李瑄之间产生。
然而立李嘉有外戚之嫌,恐怕李瑄可能性还更大些。
凤药卸任千书令,所有政事皇上只能亲力亲为。
某天早朝时,突然昏倒,太医嘱咐需卧床休息不可过度操劳。
皇帝龙体欠安,更让不甚清明的朝局更加动荡不安。
……
中间皇帝清醒一次,马上下旨道,“召凤药前来侍疾,其余人等一概不见。”
凤药听召前去登仙台,走在路上,心中感慨万千。
一来感慨皇上在危难之时最信任的仍然是她。
二来感慨皇上敏感多思,年纪愈长疑心愈重。
他心中分明知晓,贵妃与德妃暗中较劲。
为平衡曹家势力,他不但用徐家制衡曹家,李嘉回来后,沈大人官位一升再升。
谁也不晓得帝王心中究竟看重哪个皇子多些。
凤药怀着沉沉心思,再次来到登仙台。
君臣相见,分外感慨,她缓缓跪下道,“臣来迟了。”
“唉。”皇上长长叹息一声,像放下心似的,怨道,“你倒心硬,一次不来见朕。”
“他们都算计朕,朕只信你。”
“臣只是怕皇上不愿见凤药。”
“还说气话。”
“朕从未将你当作外人,你倒真与朕置气。”
但终究有什么东西和从前不同了。
凤药唤来桃子,说这是太医院杏子最好的徒弟,药被桃子一一验看,亲手煎制。
皇上心中像放下块大石头,对凤药道,“你守着朕,朕能歇个好觉。”
空气微热,凤药在床榻旁为皇上打扇,温声道,“连日来皇上累了,睡吧,臣守在这里,哪也不去。”
看着李瑕凹陷的脸颊,暗沉的面色,凤药内心五味杂陈。
皇上一觉醒来,天幕低垂,星子初升,他觉得心中畅快许多,却见凤药闭着眼睛,还在轻柔打扇。
“有劳你,叫宫女来伺候,你看着就行。”
凤药睁开眼,目若星辰,微笑道,“这么大的殿内,只皇上与臣在,倒让人心静。”
“皇上,臣想进言。”
“讲。”
“求皇上立左右丞相之职,左相管军务,右相管民政,臣曾兼任太宰之职,事务甚是庞杂,若有两人帮衬,再选拔能干年轻的内阁,皇上可减轻大半政务之劳。”
“凤药可有人选?”
“圣心裁决,岂容臣随意置喙?”
“说!如今倒学得藏着掖着。”
凤药不肯轻言,只推托说,“臣言尽于此,再多嘴就是僭越。”
“秦尚宫,朕下旨让你进言推选丞相人选,你再不说就是抗旨。”
凤药这才说出中意的大臣,左相徐忠或曹二郎,右相赵培房大人。
皇上闭目点头,“朕会斟酌,留下桃子,你晚上莫出宫留宿落月阁吧。”
……
出登仙台,凤药唤来小桂子,目光深幽,“桂公公,替我散布消息,皇上会立左右丞相,人选是徐忠和赵培房大人。”
“你知道怎么说?”
“姑姑放心,自然知道。”
过不几日,皇上果然立徐忠为左丞相,赵培房为右丞相加户部尚书职。
消息传来时,凤药正在仁和殿中处理宫内细务。
英武殿,小桂子的徒弟来上报差事时把消息悄悄递过来。
凤药站在院中遥望登仙台,心绪万千——
宫中一次人事变动,一个政策下达,大周角落的百姓的生活就随之产生变化。
所以她要趁着还能左右皇帝心思时,在重要位置上放上最能干又清廉的官员。
徐忠与赵培房是她观察经年之人,她早想在合适的时机推举二人。
小桂子将消息放出,最后出的结果若真和凤药推选的一样,大家自然晓得这个女人虽然受了贬谪,但仍然有着巨大能量。
……
宫中暗探遍布,好在凤药手中有名录。
便总在给众宫人训话混杂细作时,将“皇上身为明君,如日月经天,泽被四海,大家当差更该用心”,诸如此类之言挂在嘴边。
她人却是不肯轻易到登仙台去的。
恪守臣道,不争宠,不邀功,是她行为的基本准则。
没人比她更懂龙体渐衰的帝王心思。
现在的皇上最厌恶积极在面前表现自己的臣子。
她心中时常感慨,怎么就走到了现在这一步?
对皇上,只有赤胆忠心是没用的,她要的,一直是通过皇上之手,令大周国泰民安。
她无情吗?也许对某些人,她的确无情无义,甚至十分冷酷。
可对更多人,她又是最有情之人。
她手上拿着玉郎给出的调查,一时感到热血沸腾,一时又如坠入冰窟。
如今上报的折子净是花团锦簇歌功颂德的文字。
玉郎的信上,展示着另一种生活。
她向未央宫走去——如今的德妃居于此处。
大周各地方官上报时,为了政绩,都说地方安居乐业,依她所见,未必如此。
她为了百姓,也为找到让李仁翻转局面的机会,必须破开当下的局面。
李嘉回宫后,凤药冷静观察许久。
虽不再为千书令,关于皇上的政令,她想知道总能知道。
李嘉并无为君之材,他的心思本不在政事之上,对于繁杂的国事,表现极为不耐。
他心地不坏,但生长于宫内,从未吃过苦,一出生便身在高位。
令他对富贵、权力、百姓疾苦,全不在意。
他是个漂亮、生命力旺盛、多情、任性的贵公子。
但做皇帝所需要的勤奋与对江山的野心,对百姓的爱护、对官员的统御,他一点兴趣也无。
他连做个守成皇帝也不合格。
因为李嘉上书想去赈灾,众大臣没人想和他抢功劳。
皇上怎么会不知自己这个儿子的心思?
徐棠和他的风流事,早被绮眉一桩桩告到元心跟前。
好一通哭闹。
贵妃得知儿子如此荒唐,和异国王太后,绮眉小姑搞在一处,气愤不已,却无约束之力。
儿子出去一趟,再回来如脱缰的野马,不听训诫。
他连皇位都不在乎,元心又能拿他如何?
……
她给李仁传递书信,交待他在青州要行德政,切勿干涉军务。
信里嘱咐玉郎为她查几个人。
其中就有新封德妃之父,沈大人。
德妃就是从前的沈妃,之前未给封号,李仁离京,不但升了沈大人的官位,还给了沈妃封号。
太子只会在李嘉与李瑄之间产生。
然而立李嘉有外戚之嫌,恐怕李瑄可能性还更大些。
凤药卸任千书令,所有政事皇上只能亲力亲为。
某天早朝时,突然昏倒,太医嘱咐需卧床休息不可过度操劳。
皇帝龙体欠安,更让不甚清明的朝局更加动荡不安。
……
中间皇帝清醒一次,马上下旨道,“召凤药前来侍疾,其余人等一概不见。”
凤药听召前去登仙台,走在路上,心中感慨万千。
一来感慨皇上在危难之时最信任的仍然是她。
二来感慨皇上敏感多思,年纪愈长疑心愈重。
他心中分明知晓,贵妃与德妃暗中较劲。
为平衡曹家势力,他不但用徐家制衡曹家,李嘉回来后,沈大人官位一升再升。
谁也不晓得帝王心中究竟看重哪个皇子多些。
凤药怀着沉沉心思,再次来到登仙台。
君臣相见,分外感慨,她缓缓跪下道,“臣来迟了。”
“唉。”皇上长长叹息一声,像放下心似的,怨道,“你倒心硬,一次不来见朕。”
“他们都算计朕,朕只信你。”
“臣只是怕皇上不愿见凤药。”
“还说气话。”
“朕从未将你当作外人,你倒真与朕置气。”
但终究有什么东西和从前不同了。
凤药唤来桃子,说这是太医院杏子最好的徒弟,药被桃子一一验看,亲手煎制。
皇上心中像放下块大石头,对凤药道,“你守着朕,朕能歇个好觉。”
空气微热,凤药在床榻旁为皇上打扇,温声道,“连日来皇上累了,睡吧,臣守在这里,哪也不去。”
看着李瑕凹陷的脸颊,暗沉的面色,凤药内心五味杂陈。
皇上一觉醒来,天幕低垂,星子初升,他觉得心中畅快许多,却见凤药闭着眼睛,还在轻柔打扇。
“有劳你,叫宫女来伺候,你看着就行。”
凤药睁开眼,目若星辰,微笑道,“这么大的殿内,只皇上与臣在,倒让人心静。”
“皇上,臣想进言。”
“讲。”
“求皇上立左右丞相之职,左相管军务,右相管民政,臣曾兼任太宰之职,事务甚是庞杂,若有两人帮衬,再选拔能干年轻的内阁,皇上可减轻大半政务之劳。”
“凤药可有人选?”
“圣心裁决,岂容臣随意置喙?”
“说!如今倒学得藏着掖着。”
凤药不肯轻言,只推托说,“臣言尽于此,再多嘴就是僭越。”
“秦尚宫,朕下旨让你进言推选丞相人选,你再不说就是抗旨。”
凤药这才说出中意的大臣,左相徐忠或曹二郎,右相赵培房大人。
皇上闭目点头,“朕会斟酌,留下桃子,你晚上莫出宫留宿落月阁吧。”
……
出登仙台,凤药唤来小桂子,目光深幽,“桂公公,替我散布消息,皇上会立左右丞相,人选是徐忠和赵培房大人。”
“你知道怎么说?”
“姑姑放心,自然知道。”
过不几日,皇上果然立徐忠为左丞相,赵培房为右丞相加户部尚书职。
消息传来时,凤药正在仁和殿中处理宫内细务。
英武殿,小桂子的徒弟来上报差事时把消息悄悄递过来。
凤药站在院中遥望登仙台,心绪万千——
宫中一次人事变动,一个政策下达,大周角落的百姓的生活就随之产生变化。
所以她要趁着还能左右皇帝心思时,在重要位置上放上最能干又清廉的官员。
徐忠与赵培房是她观察经年之人,她早想在合适的时机推举二人。
小桂子将消息放出,最后出的结果若真和凤药推选的一样,大家自然晓得这个女人虽然受了贬谪,但仍然有着巨大能量。
……
宫中暗探遍布,好在凤药手中有名录。
便总在给众宫人训话混杂细作时,将“皇上身为明君,如日月经天,泽被四海,大家当差更该用心”,诸如此类之言挂在嘴边。
她人却是不肯轻易到登仙台去的。
恪守臣道,不争宠,不邀功,是她行为的基本准则。
没人比她更懂龙体渐衰的帝王心思。
现在的皇上最厌恶积极在面前表现自己的臣子。
她心中时常感慨,怎么就走到了现在这一步?
对皇上,只有赤胆忠心是没用的,她要的,一直是通过皇上之手,令大周国泰民安。
她无情吗?也许对某些人,她的确无情无义,甚至十分冷酷。
可对更多人,她又是最有情之人。
她手上拿着玉郎给出的调查,一时感到热血沸腾,一时又如坠入冰窟。
如今上报的折子净是花团锦簇歌功颂德的文字。
玉郎的信上,展示着另一种生活。
她向未央宫走去——如今的德妃居于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