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七四回 王世充献策脱樊笼
王世充向靠山王献计,说:老贼宇文化及有意让我去洛阳控制住越王杨侗,以达到他未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心呐。他为了控制我,肯定会把我全家老小都给我扣押了,借此要挟于我。我又不能不去。因为我不去,他也会找第二个人。到那个时候,更难控制了。我去了,我还是大隋的忠臣。所以呢,我现在想个计策:“王驾千岁,要让我去洛阳这件事,您还是让这老贼宇文化及先提出来,让当今圣上答应了。但是,在他要扣押臣的家小的时候,老王爷您务必要把臣的家小抢过来,您说您来扣押!皇上是信任您的,相比这宇文化及,他能不信任您这个叔叔吗?那这样一来,臣的满门家小就落在老王爷您手里了。落在您手里,其实就等于落在朝廷手里。王驾千岁,您是个公正廉明之人,臣信得过您呐,您一定不会难为臣的家小。那么臣也可以在洛阳兢兢业业,为国尽忠。这样,那宇文化及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而臣又能到达洛阳,替国家守洛阳。还能够保护越王杨侗,大隋的国脉呀。而且,臣的家小又在王驾千岁您这里,臣也必不至生二心,也让朝廷对臣放心,而不用听信别人尽的谗言,臣也放心。这样,君臣无疑,小人难作,事相协矣!”
“嗯……”靠山王杨林听到这里,老王爷有点感动了。他没想到,王世充能主动把家小让自己扣下,对自己这么信任,对宇文化及那么惧怕。王世充已然把这个道理说得太透彻了。不错呀,如果王世充的家小被宇文化及扣押,那王世充能不听人家的吗?宇文化及肯定拿着家小威胁王世充,让王世充干什么事,王世充就得干什么事啊,这是人性使然呐。那么,如果王世充的家小在我这里,那王世充也放心,我们朝廷对王世充也放心,再让王世充到洛阳去,王世充一定忠心报国。嘿!王世充真乃贤士也,忠臣也!呵!给王世充两句极高的评语,立刻认为王世充那是无双国士啊。哎呀……老王也感动了。大隋朝,像王世充这样的贤能忠良越来越少了,不多见了。看来之前,本王对王世充是有所偏见了,这个人还得深入了解呀!
老王爷也不能说做自我批评啊,他也不是那种人,只能站起身,用手在王世充肩膀上重重地拍打了几下,“王世充啊,要这样的话,就苦了你了。你自己到中原,与那些反贼鏖战,还得保护越王,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啊。”
“王驾千岁,为我大隋赴汤蹈火,世充我也是在所不惜呀!只求王驾千岁,您一定一定到时候得把我的家小由打老贼那里抢过来。否则的话,卑职到了前线,就一定会被老贼给挟持的。您一定……”
“你放心!世充,你放心!你这样的忠臣本王不保,那就不配在这天地之间站着。这事儿包在我身上了!不但我要要回来。而且,本王还要好生对待尔的家小,就像对待本王的家小一样,让你后顾无忧!”
“多谢王驾千岁!”王世充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好像是发自内心呐。
“哎呀……”杨林不由得眼圈也湿润了,心说:没想到我刚强一生,这些年怎么了,越老越爱动感情了。杨林咬着牙把王世充拽起来,“世充啊,起来起来起来……这事儿是你我之间的秘密,现在不要被外人知晓。”
“那是自然呐,我害怕宇文化及知道啊。宇文化及已然对我产生怀疑了。我从王驾千岁这里走出去,宇文化及就把我叫到他府上了。幸亏我说是王驾千岁您突然派人传唤于臣的,不是臣自己来的,这才瞒住了他呀。”
“嗯,还是你思维缜密呀。好啊,你帮本王继续盯着宇文化及,一旦发现宇文化及有一些什么蛛丝马迹,风吹草动,立刻报与本王得知!只要能把他扳倒,我大隋方有希望。”
“不劳王驾千岁吩咐!”
“好,咱们呢,静观其变吧,看看他何时向皇上提出让你去守洛阳。”
“是!”
就这样,王世充告辞了。
接下来的日子,老王爷杨林又借着程咬金刺王杀驾这个案子开始审问其中各个嫌疑人,包括宇文成都、司马德戡、王世充等等等等,只要与这个案子沾边带拐的,连同琼花观老道姜飞熊都过了堂了。
当然了,姜飞熊跟王世充、段达早已经串过供了,应该怎么对付老王爷,人家有一套词儿——大家只要说的都在这个词儿里头,别说破就行。
那老王爷这么一审,矛头直指宇文化及,他要把这个宇文化及给拉到这个案子里来!虽然从这个案子表面上看,宇文化及似乎没在这个案子里。但是,这不有地道吗?
老王爷说:“这地道怎么回事,啊?谁让修建的?宇文化及,是不是你私自挖的?”
宇文化及说:“我冤枉!挖地道的事儿我告诉过陛下,是陛下授意的,不信您问陛下。”
杨林就审,宇文化及就辩。不但如此,宇文化及开始挑拨杨林跟自己儿子宇文成都之间的关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宇文化及说:“成都啊,知人知面不知心呐,你原来老说这靠山王杨林是大隋的干国忠良。当爹的告诉你,很多事儿你不知道啊!”
宇文成都说:“什么事儿我不知道?”
“什么事儿?这么这么这么回事儿……”他就把王世充给他说的杨林有可能勾结李密、勾结程咬金,刺王杀驾之事有可能是杨林干的……告诉了宇文成都。
宇文成都一听,“这不可能吧?”
“怎么不可能啊?!”
“他要杀了皇帝,那谁当皇帝?难道说他要当皇帝不成?那臣子们可不服啊。”
“何必他当啊?他只需要抓住一个傀儡呀。他想立那越王杨侗为帝,行董卓、曹操之事也!”
“啊?!”这么一说,宇文成都本来头脑简单,他哪能拐那么多弯儿啊。经过父亲这么一说,宇文成都对靠山王杨林也产生了怀疑。
尤其是宇文化及老让自己儿子琢磨:“你琢磨琢磨,四平山你都被打成那样了,这杨林被生擒活捉了,怎么又给放回来了,啊?你再琢磨琢磨,杨林已然把那十八国困在了麒麟峪里,要把他召回来,他为什么不来呀?他完全可以把军队交给别人呢,他为什么非得自己在那守着,不惜违抗圣旨呢?你再琢磨琢磨,为什么皇帝一到江都,就被程咬金刺杀了呢?这程咬金不是在四平山附近吗?程咬金不回瓦岗,那也得救麒麟峪呀,他为什么放着瓦岗不回、麒麟峪不救,他跑这江都来了呢,啊?而且他这一来,他又跑了。他这一跑,杨林马上就回来了,而且杨林说是李密给他报的信儿。杨林那领兵带队多少年,怎么会让李密一个假话就给唬回来了呢?嘿,哎呀……这要说他们之间没猫腻儿、他们之间无勾连,我都不相信呐!这里面有疑点呐,成都你仔细琢磨琢磨……”
凡事就怕胡琢磨,本来没什么事儿,越琢磨,这里头越有事儿。越琢磨,这里头越有事儿。宇文成都也对杨林有了疑心呢,等于宇文化及成功地离间了宇文成都和杨林。
老杨林借着这个案子要抓宇文化及,抓得紧了,宇文化及也不失时机地向朝廷抛出一个信息。也就是说,那一天是谁打伤了宇文成都,是谁放火烧了大隋的官兵,这俩人跑哪儿去了?据目击者声称,这俩人可没跟程咬金、李密逃出江都城啊,而是骑着快马拐到了靠山王府后门那条小巷子里去了,有人看见就拐进靠山王府里去了。其实,没人见,就这么咬人呗。“靠山王千岁,您作何解释?”
那杨林能承认吗?他明知道确实这事是自己府上的秦安、夏逢春做的,但这个时候,不能承认啊,只能说:“你血口喷人,胡说八道!我对陛下一片忠心,天日可表,焉能匿藏这些反贼?”
“那不好说呀,有人看见了。再者说了,你都把我说成反贼了,你为何不能成反贼?请陛下明鉴!”
“请陛下明鉴!”
靠山王跟宇文化及就为这个案子搅起来了,天天打,天天掐,今天他出一份证据,明天他拿出一份证据,但证据都不是那么充分,都含含糊糊。哎呦,搅和得隋炀帝杨广脑仁儿都疼啊。杨广不爱升朝,但没办法,皇叔在这里,你不升朝啊,他天天往你宫里闯。升朝吧,这老皇叔跟宇文化及不依不饶啊,天天掐,天天碓,吵个脸红脖子粗啊,有时候就要动手。好几次,杨林气得都差一点又暴揍这宇文化及呀。
哎呀,隋炀帝杨广这个气呀,也烦!干嘛呢?大隋都是你们内斗给我消耗完了,都是你们这些臣子!但是,老皇叔他又不敢说。不过呢,两个人这么一互掐对杨广来说还真就起到影响了。起码来说,杨广有点儿不大放心宇文化及和这老皇叔杨林了。宇文化及说杨林勾结程咬金,杨林说宇文化及勾结瓦岗寨。哎呀……到底谁说的对呢?难道说,俩人都说错了吗?但是,说起来,这俩人都有鼻子、有眼儿的,推起理来,一个比一个缜密。哎呀,这都是那程咬金、李密给霍霍的,要没这两个反贼呀,我这俩爱卿也不会打成这模样。
就这样,连查案带举证带辩论就折腾了两个多月呀。
正折腾着呢,突然间有消息传来说:李密在瓦岗站住脚了,人家自称西魏王,立国号为西魏,人家称王建元了。不但如此,还写了一封檄文呐,把陛下您骂了个狗血喷头啊。“陛下,这檄文在此!”有人把檄文呈交给隋炀帝杨广。
杨广打开一看,“咯噔”一下子血压当时二百二啊,差一点没蒙过去。“哎呀!”把杨广气得浑身颤抖,体似筛糠啊。“啪!啪!啪……”拍得龙书案直响。“反贼!反贼!世上最大的反贼就是李密李玄邃!恨寡人当年怎么没看透他呀。要早知他是如此反逆,我早就把他一口一口给吃了!我给他千刀万剐,也不解寡人心头之恨!好大胆子呀,居然他也称王了,啊?!他算个什么东西?!这篇檄文胡说八道,大逆不道,真该诛灭九族!来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金瓜武士过来了,“陛下!”
“我……哎,”杨广一看,我叫金瓜武士干嘛呀?我把谁拖出去啊?谁也不能杀呀。“拟旨!”
“哎……”金瓜武士一听拟旨?那没我们的事儿了,人家金瓜武士出去了。
杨广马上命人拟旨:“给朕全国搜拿李密的亲戚!甭管跟李密有什么关系的,沾边带拐的,全部给我捕获!先投入死囚牢,然后把名单报给朕,朕一一勾画。该死的,立刻处斩!朕要灭掉李密九族!传令下去,各郡各县都给我执行。甭管李密这个亲友他是做什么的,他是多大的官儿,哪怕当朝一品也先给朕撸了撸了撸了撸了嘞!”
大家一听,气得快唱《洗澡歌》了。怎么还“撸了嘞”啊?真是把杨广气坏了。
下了这一道圣旨,李密那些沾边带拐的亲友们招谁惹谁了?嘿,这下子可倒霉了,被抓的得有百十余人呐,全部下了大狱,就听候回头杨广处决吧。
其中就有一位,谁呀?咱前文书说过,晋阳令刘文静刘肇仁,他倒霉了。他怎么倒霉呢?刘肇仁跟李密是姻亲,两人是亲家,那你这亲戚够近的了。圣旨传到太原,留守李渊一看,哎呦,这刘文静可是我的智囊啊,我难道得把他掐监入狱吗?不愿意掐监入狱。
但没办法,这里监视自己有两员大将啊——王威、高君雅,这俩人跟李渊死不对付,在这里一直监视李渊。一看,哎呦,皇上圣旨说了,只要跟这李密有关系的全部掐监入狱。太好了!刘文静这小子最近老到李渊那里嘀嘀咕咕,尤其是给李渊的二儿子那李世民没少出馊主意,这家伙不除掉,在李渊这边就是个雷呀。正好借着皇上的圣旨把刘文静下大狱!一声令下,把刘文静拿了。李渊也不好阻止。
就这样,刘文静被投入大狱,等候处理。
说:“刘文静会落一个什么结果呢?”咱现在不说。怎么呢?现在还顾不上说他的,还有一大堆故事呢。等回头说到他,咱再说。您记住有这么一个茬儿,刘文静被关进监狱去了。
那现在杨广还真就顾不得处理李密这些亲友。为什么呢?哎呀,事儿太多了。这李密刚一称王,洛阳那边告急文书就打来了。怎么?洛阳告急呀!一会儿战报传来:李密占领了兴洛仓;一会儿战报传来:李密占领了回洛仓;一会儿战报又传来:回洛仓又被咱们复夺;一会儿战报又传来:回洛仓又落李密贼人之手。“请陛下速速派援军,洛阳城支撑不住了,东都要失守了!请陛下速下决断!”
哎呀!杨广一看,都没了脉了,洛阳那是朕的东都啊,焉能落入贼人之手啊?赶紧升朝议事,把文武百官全集中起来了,大家商议对策。那东都不能不救啊。
一商议,哎,出来一个对策,那就是急调河北的薛世雄领兵去袭击瓦岗,迫使李密回师救援,先解洛阳之围。同时,还得派出一员上将去驻守洛阳帮助越王杨侗。大家普遍认为:越王年岁太小了,现在还不是掌大局的时候,必须派一位老成持重的上将军才能够抵抗贼军、守住洛阳啊。那派谁去呢?
这时,宇文化及一看机会到了。宇文化及出班说:“陛下,臣保举一人最为适合不过。”
“哦?何人呢?”
“不是别人,正是琼花太守、江都宫监王世充。王世充这样好、那样好,这样忠心、那样忠诚……为陛下监造的江都宫您看怎么样?多好啊!王世充文才武略都特别出众。所以,请陛下任琼花太守、江都宫监王世充为援洛大总管,速速带着江淮之军救援东都!”
“嗯!这个人选特别好!”隋炀帝对王世充非常信任,也非常喜爱呀。自己一到江都,各种金银珠宝,那一个劲地往自己宫内送啊。美女更甭说了,把自己侍候得非常好。“王世充这个人呢,我也听说了,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好!哎呀……只不过有点不放心王世充啊……”
这时,宇文化及秘密就向杨广上书:可以把王世充的家小扣下来做人质,那王世充就不能不忠于大隋了。
杨广一看,“好!那就把这些人质扣在你那里吧。让王世充立刻率领大军五万携带粮草北援东都!”
王世充接到圣旨,他笑了:“这下子,我终于逃脱了龙潭虎穴!”
喜欢隋唐群英传:最全隋唐演义
王世充向靠山王献计,说:老贼宇文化及有意让我去洛阳控制住越王杨侗,以达到他未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心呐。他为了控制我,肯定会把我全家老小都给我扣押了,借此要挟于我。我又不能不去。因为我不去,他也会找第二个人。到那个时候,更难控制了。我去了,我还是大隋的忠臣。所以呢,我现在想个计策:“王驾千岁,要让我去洛阳这件事,您还是让这老贼宇文化及先提出来,让当今圣上答应了。但是,在他要扣押臣的家小的时候,老王爷您务必要把臣的家小抢过来,您说您来扣押!皇上是信任您的,相比这宇文化及,他能不信任您这个叔叔吗?那这样一来,臣的满门家小就落在老王爷您手里了。落在您手里,其实就等于落在朝廷手里。王驾千岁,您是个公正廉明之人,臣信得过您呐,您一定不会难为臣的家小。那么臣也可以在洛阳兢兢业业,为国尽忠。这样,那宇文化及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而臣又能到达洛阳,替国家守洛阳。还能够保护越王杨侗,大隋的国脉呀。而且,臣的家小又在王驾千岁您这里,臣也必不至生二心,也让朝廷对臣放心,而不用听信别人尽的谗言,臣也放心。这样,君臣无疑,小人难作,事相协矣!”
“嗯……”靠山王杨林听到这里,老王爷有点感动了。他没想到,王世充能主动把家小让自己扣下,对自己这么信任,对宇文化及那么惧怕。王世充已然把这个道理说得太透彻了。不错呀,如果王世充的家小被宇文化及扣押,那王世充能不听人家的吗?宇文化及肯定拿着家小威胁王世充,让王世充干什么事,王世充就得干什么事啊,这是人性使然呐。那么,如果王世充的家小在我这里,那王世充也放心,我们朝廷对王世充也放心,再让王世充到洛阳去,王世充一定忠心报国。嘿!王世充真乃贤士也,忠臣也!呵!给王世充两句极高的评语,立刻认为王世充那是无双国士啊。哎呀……老王也感动了。大隋朝,像王世充这样的贤能忠良越来越少了,不多见了。看来之前,本王对王世充是有所偏见了,这个人还得深入了解呀!
老王爷也不能说做自我批评啊,他也不是那种人,只能站起身,用手在王世充肩膀上重重地拍打了几下,“王世充啊,要这样的话,就苦了你了。你自己到中原,与那些反贼鏖战,还得保护越王,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啊。”
“王驾千岁,为我大隋赴汤蹈火,世充我也是在所不惜呀!只求王驾千岁,您一定一定到时候得把我的家小由打老贼那里抢过来。否则的话,卑职到了前线,就一定会被老贼给挟持的。您一定……”
“你放心!世充,你放心!你这样的忠臣本王不保,那就不配在这天地之间站着。这事儿包在我身上了!不但我要要回来。而且,本王还要好生对待尔的家小,就像对待本王的家小一样,让你后顾无忧!”
“多谢王驾千岁!”王世充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好像是发自内心呐。
“哎呀……”杨林不由得眼圈也湿润了,心说:没想到我刚强一生,这些年怎么了,越老越爱动感情了。杨林咬着牙把王世充拽起来,“世充啊,起来起来起来……这事儿是你我之间的秘密,现在不要被外人知晓。”
“那是自然呐,我害怕宇文化及知道啊。宇文化及已然对我产生怀疑了。我从王驾千岁这里走出去,宇文化及就把我叫到他府上了。幸亏我说是王驾千岁您突然派人传唤于臣的,不是臣自己来的,这才瞒住了他呀。”
“嗯,还是你思维缜密呀。好啊,你帮本王继续盯着宇文化及,一旦发现宇文化及有一些什么蛛丝马迹,风吹草动,立刻报与本王得知!只要能把他扳倒,我大隋方有希望。”
“不劳王驾千岁吩咐!”
“好,咱们呢,静观其变吧,看看他何时向皇上提出让你去守洛阳。”
“是!”
就这样,王世充告辞了。
接下来的日子,老王爷杨林又借着程咬金刺王杀驾这个案子开始审问其中各个嫌疑人,包括宇文成都、司马德戡、王世充等等等等,只要与这个案子沾边带拐的,连同琼花观老道姜飞熊都过了堂了。
当然了,姜飞熊跟王世充、段达早已经串过供了,应该怎么对付老王爷,人家有一套词儿——大家只要说的都在这个词儿里头,别说破就行。
那老王爷这么一审,矛头直指宇文化及,他要把这个宇文化及给拉到这个案子里来!虽然从这个案子表面上看,宇文化及似乎没在这个案子里。但是,这不有地道吗?
老王爷说:“这地道怎么回事,啊?谁让修建的?宇文化及,是不是你私自挖的?”
宇文化及说:“我冤枉!挖地道的事儿我告诉过陛下,是陛下授意的,不信您问陛下。”
杨林就审,宇文化及就辩。不但如此,宇文化及开始挑拨杨林跟自己儿子宇文成都之间的关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宇文化及说:“成都啊,知人知面不知心呐,你原来老说这靠山王杨林是大隋的干国忠良。当爹的告诉你,很多事儿你不知道啊!”
宇文成都说:“什么事儿我不知道?”
“什么事儿?这么这么这么回事儿……”他就把王世充给他说的杨林有可能勾结李密、勾结程咬金,刺王杀驾之事有可能是杨林干的……告诉了宇文成都。
宇文成都一听,“这不可能吧?”
“怎么不可能啊?!”
“他要杀了皇帝,那谁当皇帝?难道说他要当皇帝不成?那臣子们可不服啊。”
“何必他当啊?他只需要抓住一个傀儡呀。他想立那越王杨侗为帝,行董卓、曹操之事也!”
“啊?!”这么一说,宇文成都本来头脑简单,他哪能拐那么多弯儿啊。经过父亲这么一说,宇文成都对靠山王杨林也产生了怀疑。
尤其是宇文化及老让自己儿子琢磨:“你琢磨琢磨,四平山你都被打成那样了,这杨林被生擒活捉了,怎么又给放回来了,啊?你再琢磨琢磨,杨林已然把那十八国困在了麒麟峪里,要把他召回来,他为什么不来呀?他完全可以把军队交给别人呢,他为什么非得自己在那守着,不惜违抗圣旨呢?你再琢磨琢磨,为什么皇帝一到江都,就被程咬金刺杀了呢?这程咬金不是在四平山附近吗?程咬金不回瓦岗,那也得救麒麟峪呀,他为什么放着瓦岗不回、麒麟峪不救,他跑这江都来了呢,啊?而且他这一来,他又跑了。他这一跑,杨林马上就回来了,而且杨林说是李密给他报的信儿。杨林那领兵带队多少年,怎么会让李密一个假话就给唬回来了呢?嘿,哎呀……这要说他们之间没猫腻儿、他们之间无勾连,我都不相信呐!这里面有疑点呐,成都你仔细琢磨琢磨……”
凡事就怕胡琢磨,本来没什么事儿,越琢磨,这里头越有事儿。越琢磨,这里头越有事儿。宇文成都也对杨林有了疑心呢,等于宇文化及成功地离间了宇文成都和杨林。
老杨林借着这个案子要抓宇文化及,抓得紧了,宇文化及也不失时机地向朝廷抛出一个信息。也就是说,那一天是谁打伤了宇文成都,是谁放火烧了大隋的官兵,这俩人跑哪儿去了?据目击者声称,这俩人可没跟程咬金、李密逃出江都城啊,而是骑着快马拐到了靠山王府后门那条小巷子里去了,有人看见就拐进靠山王府里去了。其实,没人见,就这么咬人呗。“靠山王千岁,您作何解释?”
那杨林能承认吗?他明知道确实这事是自己府上的秦安、夏逢春做的,但这个时候,不能承认啊,只能说:“你血口喷人,胡说八道!我对陛下一片忠心,天日可表,焉能匿藏这些反贼?”
“那不好说呀,有人看见了。再者说了,你都把我说成反贼了,你为何不能成反贼?请陛下明鉴!”
“请陛下明鉴!”
靠山王跟宇文化及就为这个案子搅起来了,天天打,天天掐,今天他出一份证据,明天他拿出一份证据,但证据都不是那么充分,都含含糊糊。哎呦,搅和得隋炀帝杨广脑仁儿都疼啊。杨广不爱升朝,但没办法,皇叔在这里,你不升朝啊,他天天往你宫里闯。升朝吧,这老皇叔跟宇文化及不依不饶啊,天天掐,天天碓,吵个脸红脖子粗啊,有时候就要动手。好几次,杨林气得都差一点又暴揍这宇文化及呀。
哎呀,隋炀帝杨广这个气呀,也烦!干嘛呢?大隋都是你们内斗给我消耗完了,都是你们这些臣子!但是,老皇叔他又不敢说。不过呢,两个人这么一互掐对杨广来说还真就起到影响了。起码来说,杨广有点儿不大放心宇文化及和这老皇叔杨林了。宇文化及说杨林勾结程咬金,杨林说宇文化及勾结瓦岗寨。哎呀……到底谁说的对呢?难道说,俩人都说错了吗?但是,说起来,这俩人都有鼻子、有眼儿的,推起理来,一个比一个缜密。哎呀,这都是那程咬金、李密给霍霍的,要没这两个反贼呀,我这俩爱卿也不会打成这模样。
就这样,连查案带举证带辩论就折腾了两个多月呀。
正折腾着呢,突然间有消息传来说:李密在瓦岗站住脚了,人家自称西魏王,立国号为西魏,人家称王建元了。不但如此,还写了一封檄文呐,把陛下您骂了个狗血喷头啊。“陛下,这檄文在此!”有人把檄文呈交给隋炀帝杨广。
杨广打开一看,“咯噔”一下子血压当时二百二啊,差一点没蒙过去。“哎呀!”把杨广气得浑身颤抖,体似筛糠啊。“啪!啪!啪……”拍得龙书案直响。“反贼!反贼!世上最大的反贼就是李密李玄邃!恨寡人当年怎么没看透他呀。要早知他是如此反逆,我早就把他一口一口给吃了!我给他千刀万剐,也不解寡人心头之恨!好大胆子呀,居然他也称王了,啊?!他算个什么东西?!这篇檄文胡说八道,大逆不道,真该诛灭九族!来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金瓜武士过来了,“陛下!”
“我……哎,”杨广一看,我叫金瓜武士干嘛呀?我把谁拖出去啊?谁也不能杀呀。“拟旨!”
“哎……”金瓜武士一听拟旨?那没我们的事儿了,人家金瓜武士出去了。
杨广马上命人拟旨:“给朕全国搜拿李密的亲戚!甭管跟李密有什么关系的,沾边带拐的,全部给我捕获!先投入死囚牢,然后把名单报给朕,朕一一勾画。该死的,立刻处斩!朕要灭掉李密九族!传令下去,各郡各县都给我执行。甭管李密这个亲友他是做什么的,他是多大的官儿,哪怕当朝一品也先给朕撸了撸了撸了撸了嘞!”
大家一听,气得快唱《洗澡歌》了。怎么还“撸了嘞”啊?真是把杨广气坏了。
下了这一道圣旨,李密那些沾边带拐的亲友们招谁惹谁了?嘿,这下子可倒霉了,被抓的得有百十余人呐,全部下了大狱,就听候回头杨广处决吧。
其中就有一位,谁呀?咱前文书说过,晋阳令刘文静刘肇仁,他倒霉了。他怎么倒霉呢?刘肇仁跟李密是姻亲,两人是亲家,那你这亲戚够近的了。圣旨传到太原,留守李渊一看,哎呦,这刘文静可是我的智囊啊,我难道得把他掐监入狱吗?不愿意掐监入狱。
但没办法,这里监视自己有两员大将啊——王威、高君雅,这俩人跟李渊死不对付,在这里一直监视李渊。一看,哎呦,皇上圣旨说了,只要跟这李密有关系的全部掐监入狱。太好了!刘文静这小子最近老到李渊那里嘀嘀咕咕,尤其是给李渊的二儿子那李世民没少出馊主意,这家伙不除掉,在李渊这边就是个雷呀。正好借着皇上的圣旨把刘文静下大狱!一声令下,把刘文静拿了。李渊也不好阻止。
就这样,刘文静被投入大狱,等候处理。
说:“刘文静会落一个什么结果呢?”咱现在不说。怎么呢?现在还顾不上说他的,还有一大堆故事呢。等回头说到他,咱再说。您记住有这么一个茬儿,刘文静被关进监狱去了。
那现在杨广还真就顾不得处理李密这些亲友。为什么呢?哎呀,事儿太多了。这李密刚一称王,洛阳那边告急文书就打来了。怎么?洛阳告急呀!一会儿战报传来:李密占领了兴洛仓;一会儿战报传来:李密占领了回洛仓;一会儿战报又传来:回洛仓又被咱们复夺;一会儿战报又传来:回洛仓又落李密贼人之手。“请陛下速速派援军,洛阳城支撑不住了,东都要失守了!请陛下速下决断!”
哎呀!杨广一看,都没了脉了,洛阳那是朕的东都啊,焉能落入贼人之手啊?赶紧升朝议事,把文武百官全集中起来了,大家商议对策。那东都不能不救啊。
一商议,哎,出来一个对策,那就是急调河北的薛世雄领兵去袭击瓦岗,迫使李密回师救援,先解洛阳之围。同时,还得派出一员上将去驻守洛阳帮助越王杨侗。大家普遍认为:越王年岁太小了,现在还不是掌大局的时候,必须派一位老成持重的上将军才能够抵抗贼军、守住洛阳啊。那派谁去呢?
这时,宇文化及一看机会到了。宇文化及出班说:“陛下,臣保举一人最为适合不过。”
“哦?何人呢?”
“不是别人,正是琼花太守、江都宫监王世充。王世充这样好、那样好,这样忠心、那样忠诚……为陛下监造的江都宫您看怎么样?多好啊!王世充文才武略都特别出众。所以,请陛下任琼花太守、江都宫监王世充为援洛大总管,速速带着江淮之军救援东都!”
“嗯!这个人选特别好!”隋炀帝对王世充非常信任,也非常喜爱呀。自己一到江都,各种金银珠宝,那一个劲地往自己宫内送啊。美女更甭说了,把自己侍候得非常好。“王世充这个人呢,我也听说了,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好!哎呀……只不过有点不放心王世充啊……”
这时,宇文化及秘密就向杨广上书:可以把王世充的家小扣下来做人质,那王世充就不能不忠于大隋了。
杨广一看,“好!那就把这些人质扣在你那里吧。让王世充立刻率领大军五万携带粮草北援东都!”
王世充接到圣旨,他笑了:“这下子,我终于逃脱了龙潭虎穴!”
喜欢隋唐群英传:最全隋唐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