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从图尔伯德街角起身,吹过边境岗哨,也吹进我心底未曾翻阅的章节。铁门在边境军人的肩膀间缓缓打开,我迈过那道线,一步踏进阿富汗国土,脚掌落在扎兰季的黄沙上,像落入一首低沉而绵长的地面乐章。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页角写下:“第473章,扎兰季。”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踏进阿富汗。
很多人对这个国家有太多标签——战火、遗忘、边境、危机。但在扎兰季,我不想寻找宏大叙述中的那面镜子,我更想看见另一面:一个属于普通人、属于活着、属于微小却真实的“生活的诗意”。
我沿着城东的黄土小道行走,迎面驶来一辆刷着褪色蓝漆的旧皮卡,车顶绑着几把木椅与铁盆,尘土扬起,车尾坐着几个小孩,穿着泛白校服,却满脸笑意。
司机是个三十多岁的青年,他停下车,看我像看外星人:“你要去学校?”
“我更想知道,学校还在坚持教什么?”我答。
他笑:“还教写字,哪怕没有笔;还教地理,哪怕很多地图不再印我们。”
我坐上车斗,跟随他们抵达城外一座临时搭建的砖瓦屋。屋顶破旧,四周全是沙墙,但中间竖着一块黑板,一位女教师正带着孩子们背诵诗句——是当地诗人写给河流的祷词:
“如果你曾在石头中流淌, 那么你也能在沙里开花。”
我在《地球交响曲》写下:“风可以吹乱黑板,但吹不走这些孩子的眼神。那是扎兰季最强硬的信仰。”
扎兰季夹在沙丘与古渠之间,是尼姆鲁兹省的省会,更像是一段驿道的喘息。
我徒步前往北城郊外的扎拉尔坎德渠。传说它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此地至今赖以灌溉的生命脉络。
渠水不湍急,却意外地清澈,水面上映出天光沙影。我看见几位农人蹲在渠边,徒手掏出淤泥。胡须花白的老人朝我挥手,喊道:“水,是沙漠的脉搏!”
他递给我干枣与一瓢渠水,说:“我们靠这渠种田,也靠它讲祖先的故事。”
“搬走过吗?”我问。
“搬走就断了水的根。”他说。
我在《地球交响曲》写下:“扎兰季的根不在城墙,不在战火之后的废墟,而在这条旧渠,在风沙之间缓慢却坚定地奔流着的记忆。”
中午,我步入扎兰季的巴扎集市。
香料的味道从巷子深处飘来,藏红花、炭火、驴皮与甜茶交错于空气中。人群中有来自赫拉特的布商,也有牵着骆驼的部族旅人。
我走入一个铜器与地图混杂的小摊,摊主是个二十岁的少年,戴红色头巾,正擦拭一张泛黄丝绸地图。图上,一条古道从中国喀什出发,经扎兰季通向大马士革。
“你知道这是什么路?”我问。
他摇头:“我没离开过扎兰季。祖父说,我们的风曾吹过长城,也吹过两河。”
我笑了:“你的风走得比你远。”
他递给我一张手绘小图:“让它继续走。”
我写下:“每一个摆摊的少年,都是某段历史的继承人。他们卖的不是货,而是时间的碎片。”
从集市拐角,我被一个女孩悄悄带入一间不起眼的小院。院墙半塌,墙后竟有一道地下台阶。
“这是我们的图书馆。”她低声说。
台阶下,是一个改建的地窖,顶棚用塑料布封住灰尘。墙上钉着铁钉,挂满了影印本和破旧课本,还有用棉布装订的诗抄、地图、绘本。一个中年男人坐在油灯前,正在抄写一本讲天文学的手抄本。
他说:“我们没什么藏书,但每一本都有人抄过。风可以吹毁建筑,记忆不能。”
我沉默许久。
在《地球交响曲》写下:“地下书屋,是扎兰季人的星图,他们在黑暗中点灯,是为了照见下一代的眼睛。”
傍晚,我前往沙卡里亚清真寺。它藏在蔷薇灌木之间,墙体斑驳,宣礼塔上鸽影盘旋。
我脱鞋入殿,空无一人,夕光从拱窗洒入,落在祷毯之上,宛如金色时间的碎片。
我静坐其间,心绪沉入某种深渊,又被那光轻轻托起。
伊玛目步入,递我一盏灯。
“祈祷不需要语言。”他说,“这城市不靠喧哗留名,而靠静默中的坚持。”
我记下:“扎兰季,是地图上最低调的音节,却用最朴素的光,照亮信仰的回音。”
夜色临,我沿城东驿道行走。那曾是连接阿富汗与伊朗的古路,如今仅剩石碑残痕与骆驼粪印。
一尊残破雕像立于荒丘,仅存一只眼珠,凝望东南。
一位赶驼老者问我:“你是远方写书人?”
我答:“我是用脚走字的人。”
他说:“它曾是边界守望者,没人记得名字了。”
“你记得吗?”我问。
他答:“我记得它的姿势。”
我写下:“很多名字会被沙埋,但姿态与望向远方的背影,会刻进旅人骨里。”
我回到旅馆,在油灯下展开地图。对面榻上坐着一位德国记者和一位喀布尔来的地质学家。
“你知道吗,”那地质学家用略哑的嗓音说,“扎兰季地下,还有没被挖出的青铜矿。”
“但这里埋藏最深的,不是矿。”我说。
“是什么?”
“是人们继续生活的勇气。”
他们一时无言,只听窗外风声如旧,仿佛一支持续千年的埙调。
我记下:“旅人不靠远走证明意义,而在沉默中看见他人仍愿种花、点灯、教诗。”
清晨,我背起行囊,走出城门。沙丘彼岸,日光缓缓升起,一少年正吹笛,那调子像风沙中筛出的呼吸,沙哑而动人。
我立于高坡,看见城中尘烟微起、屋顶上鸽子升腾,仿佛为这段旅程系上尾音。
扎兰季,我会记住你。
拉什卡尔加,你是赫尔曼德河畔的守望,是旅途中新的句点,是尚未奏响的旋律。
我来了。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页角写下:“第473章,扎兰季。”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踏进阿富汗。
很多人对这个国家有太多标签——战火、遗忘、边境、危机。但在扎兰季,我不想寻找宏大叙述中的那面镜子,我更想看见另一面:一个属于普通人、属于活着、属于微小却真实的“生活的诗意”。
我沿着城东的黄土小道行走,迎面驶来一辆刷着褪色蓝漆的旧皮卡,车顶绑着几把木椅与铁盆,尘土扬起,车尾坐着几个小孩,穿着泛白校服,却满脸笑意。
司机是个三十多岁的青年,他停下车,看我像看外星人:“你要去学校?”
“我更想知道,学校还在坚持教什么?”我答。
他笑:“还教写字,哪怕没有笔;还教地理,哪怕很多地图不再印我们。”
我坐上车斗,跟随他们抵达城外一座临时搭建的砖瓦屋。屋顶破旧,四周全是沙墙,但中间竖着一块黑板,一位女教师正带着孩子们背诵诗句——是当地诗人写给河流的祷词:
“如果你曾在石头中流淌, 那么你也能在沙里开花。”
我在《地球交响曲》写下:“风可以吹乱黑板,但吹不走这些孩子的眼神。那是扎兰季最强硬的信仰。”
扎兰季夹在沙丘与古渠之间,是尼姆鲁兹省的省会,更像是一段驿道的喘息。
我徒步前往北城郊外的扎拉尔坎德渠。传说它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是此地至今赖以灌溉的生命脉络。
渠水不湍急,却意外地清澈,水面上映出天光沙影。我看见几位农人蹲在渠边,徒手掏出淤泥。胡须花白的老人朝我挥手,喊道:“水,是沙漠的脉搏!”
他递给我干枣与一瓢渠水,说:“我们靠这渠种田,也靠它讲祖先的故事。”
“搬走过吗?”我问。
“搬走就断了水的根。”他说。
我在《地球交响曲》写下:“扎兰季的根不在城墙,不在战火之后的废墟,而在这条旧渠,在风沙之间缓慢却坚定地奔流着的记忆。”
中午,我步入扎兰季的巴扎集市。
香料的味道从巷子深处飘来,藏红花、炭火、驴皮与甜茶交错于空气中。人群中有来自赫拉特的布商,也有牵着骆驼的部族旅人。
我走入一个铜器与地图混杂的小摊,摊主是个二十岁的少年,戴红色头巾,正擦拭一张泛黄丝绸地图。图上,一条古道从中国喀什出发,经扎兰季通向大马士革。
“你知道这是什么路?”我问。
他摇头:“我没离开过扎兰季。祖父说,我们的风曾吹过长城,也吹过两河。”
我笑了:“你的风走得比你远。”
他递给我一张手绘小图:“让它继续走。”
我写下:“每一个摆摊的少年,都是某段历史的继承人。他们卖的不是货,而是时间的碎片。”
从集市拐角,我被一个女孩悄悄带入一间不起眼的小院。院墙半塌,墙后竟有一道地下台阶。
“这是我们的图书馆。”她低声说。
台阶下,是一个改建的地窖,顶棚用塑料布封住灰尘。墙上钉着铁钉,挂满了影印本和破旧课本,还有用棉布装订的诗抄、地图、绘本。一个中年男人坐在油灯前,正在抄写一本讲天文学的手抄本。
他说:“我们没什么藏书,但每一本都有人抄过。风可以吹毁建筑,记忆不能。”
我沉默许久。
在《地球交响曲》写下:“地下书屋,是扎兰季人的星图,他们在黑暗中点灯,是为了照见下一代的眼睛。”
傍晚,我前往沙卡里亚清真寺。它藏在蔷薇灌木之间,墙体斑驳,宣礼塔上鸽影盘旋。
我脱鞋入殿,空无一人,夕光从拱窗洒入,落在祷毯之上,宛如金色时间的碎片。
我静坐其间,心绪沉入某种深渊,又被那光轻轻托起。
伊玛目步入,递我一盏灯。
“祈祷不需要语言。”他说,“这城市不靠喧哗留名,而靠静默中的坚持。”
我记下:“扎兰季,是地图上最低调的音节,却用最朴素的光,照亮信仰的回音。”
夜色临,我沿城东驿道行走。那曾是连接阿富汗与伊朗的古路,如今仅剩石碑残痕与骆驼粪印。
一尊残破雕像立于荒丘,仅存一只眼珠,凝望东南。
一位赶驼老者问我:“你是远方写书人?”
我答:“我是用脚走字的人。”
他说:“它曾是边界守望者,没人记得名字了。”
“你记得吗?”我问。
他答:“我记得它的姿势。”
我写下:“很多名字会被沙埋,但姿态与望向远方的背影,会刻进旅人骨里。”
我回到旅馆,在油灯下展开地图。对面榻上坐着一位德国记者和一位喀布尔来的地质学家。
“你知道吗,”那地质学家用略哑的嗓音说,“扎兰季地下,还有没被挖出的青铜矿。”
“但这里埋藏最深的,不是矿。”我说。
“是什么?”
“是人们继续生活的勇气。”
他们一时无言,只听窗外风声如旧,仿佛一支持续千年的埙调。
我记下:“旅人不靠远走证明意义,而在沉默中看见他人仍愿种花、点灯、教诗。”
清晨,我背起行囊,走出城门。沙丘彼岸,日光缓缓升起,一少年正吹笛,那调子像风沙中筛出的呼吸,沙哑而动人。
我立于高坡,看见城中尘烟微起、屋顶上鸽子升腾,仿佛为这段旅程系上尾音。
扎兰季,我会记住你。
拉什卡尔加,你是赫尔曼德河畔的守望,是旅途中新的句点,是尚未奏响的旋律。
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