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遗老的谋划-《四合院:妙笔神探李天佑》

  满清贵族将转移资产到海外的事儿,在后世不是秘密,但此时却鲜有人知。

  娄半城不禁讶异问:“你怎么知道的?”

  猜测得到印证,李天佑什么也没解释,继续问:“朱钧之也是龙叔介绍给您认识的吗?”

  娄半城否认:“不是,他是汇F银行的林经理帮忙引荐。”

  留置室里还有其他人,他对此事并没有深入说明,但后世曾跟银行等金融机构打过交道的李天佑,大致能领会到娄半城的意思。

  50年代的香江金融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监管不严,以银行主导为主要特征。

  换而言之,娄半城多半使了不少钱财,才从银行经理处得到这个帮忙引荐的机会。

  这显然不是他们今天谈话的重点,李天佑想了想:“那封讹诈信您还留着吗?”

  虽然二组已对娄家名下的房产进行了搜查,但狡兔三窟,谁也不能保证娄家的产业就只有明面上这些。

  娄半城摇摇头,看完后他第一时间就把讹诈信给烧了。

  李天佑再问:“那20万G币您转给他了没?”

  娄半城摇头苦笑:“我这还没拿定主意呢,你们就把我‘扣’这儿了!”

  李天佑隐约能够猜出对方的顾忌,按照当前0.472的汇率,20万G币实则不到10万RMB,对普通人来讲是天文数字,但对娄家来说不过是毛毛雨。

  可讹诈的事儿一旦开了头,只要娄半城一日身处内地,就永远得被龙叔拿捏在手里。

  他皱起眉头:“娄同志,您把龙叔咋帮您倒腾钱到香江的事儿细说下。”

  建国后,汇F银行在四九城的分行于1953年停业,并返还了所有储户本金,仅保留与内地金融机构的汇票业务。

  既然龙叔敢拿此事讹诈娄半城,走得定然不是明面上的道。

  而商人天性谨慎,无论如何都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此这条暗路,势必格外安全隐蔽,能够保障他们将资金少量多次地转移。

  李天佑的问题直指关键。

  娄半城也没隐瞒,照实交代了详情。

  50年代初期,超过75万内地民众因战乱逃往了香江,虽属非法移民,但香江政府也并未采取强硬手段,而是实施“抵垒政策”,也就是只要在达到市区时未被抓获,便可在香江居留。

  不少中下层的满清遗老,也趁着这段时间混入了香江。

  也不知是深植于心的阶层观念,还是实打实金钱的诱惑,此后的日子里,他们便来往两岸,帮着做起了“偷渡”的买卖。

  娄半城不仅把“偷渡”的过程说得十分详细,还把亲信每次携带的金额也一并交代了清楚。

  等对方说完的时候,李天佑光是做记录就花了小半本稿纸。

  他将记录的内容拿给娄半城:“您瞅瞅哪儿有问题没?”

  娄半城接过来,仔仔细细地核对了半天,才在末尾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出了留置室,李天佑直奔董志明办公室。

  见他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董志明便觉不妙,赶忙起身问:“又出啥幺蛾子了?”

  对方上一次露出这种表情,还是在禀明“黑熊”身份的时候,难不成这会儿又冒出了个“白犬”?

  就在董志明胡乱猜想时,手里突然被塞进了个本子。

  他疑惑地问:“这是啥玩意?”

  “我跟娄半城的谈话记录。”

  小半本的谈话记录,除开几十次“偷渡”的日期、金额等,也才剩下两、三页内容,董志明没一会儿就看完了。

  “砰!”

  董志明一拳砸在了办公桌上,语气里有压抑不住的火气:“我还当这帮人踏踏实实过着日子呢,哪成想背地里净干这事儿!”

  作为四九城里土生土长的汉人,他对曾奴役民众多年的满族人有着难言的不满。

  (剧情纯属虚构,切勿代入现实,各民族团结!!!)

  与董志明相比,李天佑看待事情要客观许多:“尝过权柄甜头的主儿,多半儿扔不下这念想,但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建国后,组织对满清遗老采取的政策以“改造而非报复,包容而非排斥”为原则,体现了理性与包容。

  董志明闭上双眼深呼吸了好几次,不断告诫自己要冷静。

  片刻后,他才睁开眼睛,看向李天佑,征询了其对这件事的看法。

  有着“超前”全局观的李天佑,早就琢磨出了龙叔等人此举的意图,他语气克制:“这帮人明着是帮人跑腿捞钱的‘串串儿’,暗地里是要攥住‘民族资本家’的小辫子,碍着国家搞建设。”

  连娄半城都折在了遗老们手里,更别说四九城别的“民族资本家”了。

  虽说清末时期,“士农工商”的传统社会等级结构逐渐瓦解,“工、商”的地位开始上升,可跟贵族之间仍隔着天堑。

  商人们能看到的,只有靠着变卖家产、过得落魄的底层遗老,却不知道贵族们早带着巨额财富潜逃海外,活得格外滋润,甚至...

  时局动荡、刻板印象,再加上还有个走黑路子的龙叔打掩护,商人们才会一个接着一个落入这个圈套中。

  董志明一边听着一边思索,他很是认同李天佑的观点,只不过有一点想不通。

  他瞥了对方一眼:“你哪家亲戚是‘民族资本家’啊?”

  李天佑一愣,不知对方是什么意思。

  李爷爷以前确实经营着家景泰蓝作坊,但其恪守旧制,讲究家族手艺传长不传幼。

  整个小作坊中,打杂的只有作为次子的李父一人。

  没过几年,李父也就跟其几个叔叔一样,背起行囊另谋出路,只留下古板的李爷爷和继承家业的李大伯维持作坊的日常运作了。

  没有雇佣劳动力,且经营规模较小,李家父子被认定为个体手工业者,而非民族资本家。

  董志明也清楚李家的底细,语重心长:“转移资产这事儿,龙叔等人有错,娄半城等‘民族资本家’也有错。”

  喜欢四合院:妙笔神探李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