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九年,长安开始在全州县进行田亩税制改革。
在各地州县初步完成了方田均税法的基础上,重新丈量了全国土地,按土质分五等征税,旨在解决前朝土地兼并和税负不均的问题。
颁发了《均税诏》,进一步明确了田亩的税收,“......凡天下田土,五等定税,膏腴者多征,硗薄者少取,使富不得苟免,贫不至重困......”
而在这漫长的改革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问题。
有大族勾连衙门,将上等田地定为中等田一逃避赋税,有胥吏借丈量田亩之机,向农户索要鞋袜钱或笔墨费,稍有不从便故意将下等田划为中等,致使民怨沸腾。
更有深谙官场规则的豪强,将千亩肥田统统登记为砂石杂地,或是利用田产寄名的漏洞,将族田分散挂在童生名下,利用生员免赋特权偷漏税银。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长安将在江南忙碌的韩忠献和王介甫都召了回来,韩忠献继续值守内阁,并委任王介甫为参政知事,主持田地税制改革一事,涉及定均税和青苗,以及农田水利等各个方面。
王介甫本就有改革之意,也有诸多建言,长安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知晓历次改革的弊端和失败根源。
有王介甫的实地改革经验,再加上长安的查漏补缺,很快就制定了高效且完善的改革方案。
推广新式鱼鳞册,充分发挥杂科学子的优势,命各州县以朱砂调墨绘制田亩形状,相邻地块须户主联名画押,并加盖特制骑缝官印。
且每三年由御史台随机抽选三府九县进行实地监察,令当地官员当着将鱼鳞册抬至衙前曝晒,若墨色褪变,印文模糊者,出现醋汁涂改迹象的,皆以篡改官册论罪。
而针对胥吏勒索,则创设民执白牌直诉制度。
即农户若遇索贿,可持盖有户部印章的未缴税空白粮牌,到州府的惠农署喊冤,当地官员需即刻停职涉事胥吏。此外更是将此类处罚案例刊印成《均税醒贪录》,刊印后发放各地,派学子在各处粮长门前每日诵读。
对于勾结豪强的官员,则是在吏部考功清吏司增设亩均税考核一项,若有州府出现百亩以上的田等错漏,该州官员当年考评直接定为下下等,且上下全员三年内不得升迁。
针对田产寄名逃税,靠的是隐田首告赏格旧例,即童生主动举报寄名田者,免其本身徭役,若查出名下百亩以上,则取消科举资格。
重锤之下,世林哗然,纵使有议论,也未形成大气候,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查出清退寄名的田地约四十万顷,相当于全部税田总数的十二分之一。
及至承天十三年,新增纳税田亩百万顷,国库增收三成。
虽然不能彻底断绝土地兼并之风,但至少不会再有富者阡陌相连,贫者无立锥之地,税赋却全压在贫苦百姓身上的悲惨情况。
哪怕朱门酒肉臭,但也不会遍地都是冻死骨,养蚕者可以穿上棉布,晒盐人能够吃上盐巴,真正实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富饶的改革核心目标。
这期间,在大力推行经济改革的同时,长安又倡导了文以载道的新文风,削减科举诗词比重,增加策论分量,提高杂科比重,甚至在承天十一年开设了女子科举,开设县蒙学,试点推广蒙童教育,意在培养实用人才。
寂静的福宁殿中,长安站在巨幅疆域图的面前,用指尖轻轻划过新标注的红点,那是彻底完成了方田均税法改革的州县,而今这些红点,终于从熙州和江南三州,蔓延到了全部州县。
从长安意欲改革税制,提高民生经济到如今,整整用了十三载。
耗费的心力自不必提,遇到的艰难也好似还在昨日,但好在,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国库岁入翻倍,农户税负减轻,寒门终究有了上升之阶,豪强再难只手遮天,蛀国抢民,那些曾经反对最激烈的大臣,如今也在奏折里写满了圣明烛照之词。
“今岁蒙学的蜡烛和纸笔,各县都发放完毕了。”满头白发的富彦国,正在同长安汇报蒙学之事。
当初江南道改制结束后,长安将韩忠献召回,协同王介甫进行税制改革,同时也给富彦国找了事务,即在各县内开设蒙学,教化百姓,开民智,进一步打破士族对知识的垄断。
凡适龄孩童,无论贫富,无论性别,皆可入蒙学。
蒙学的纸笔都是朝廷下发的,低价的羊毫笔和桑皮纸,外加更低价的白蜡,无一不吸引着贫苦之家孩子们入学。
而蒙学教授的是三百千之类的基础知识,但也增设了算数等实用之学,让更多的人能看懂政令,不再轻易被胥吏蒙骗。
最重要的是,长安坚持蒙学不分学堂,男童女童俱可同班学习。
这样的蒙学,也许在州府大城会遭到反对,但是在乡野之地,却没有遇到抵触,免费上学,不用花钱买纸笔,还能认字学算数,哪怕只读三年,也能去镇子里找个体面的活计,比在地里刨食强多了。
而去蒙学的女童也不少,圣人都是女子,还出了个女状元,最关键的学堂每日中午还管饭,哪怕是个杂粮馍馍也够孩子吃了,这不就省了家里的粮食。
当时长安知道这些后,也不意外,不管是奔着什么来的,只要能减少弃婴溺婴就行,杂粮馍馍的钱,抄没的那些豪强家产早就够了。
富彦国:“圣人说的不错,蒙学的确是要先设在县里,如今各县的蒙学情况都很好,各地的教谕也会不定期的去查看。”
长安:“那下一步,就在州府开设蒙学吧,有了各县的先例,再开设男女同堂的学院,应该不会惹得世人斥责了吧。”
富彦国:“是,早在去年,就有几个州府上折子问过,能否多开设蒙学,圣人当初说的,走乡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当真是大才。”
长安:可不敢当。
说完这些,富彦国长叹一口气:“只是圣人,蒙学推广一事,您怕是要另选贤了,老臣已经年逾七十,实在是有心无力了。”
长安:“富卿是要弃朕而去么?”
富彦国摇头:“圣人如今贤臣众多,老臣早就该告老了,如今得见税改和蒙学的成效,死而无憾了。”
长安看着他苍老的面容,心中突然生出了无限感慨:“富卿,能否再为朕站好最后一班岗,有你守在京里,朕才能无后顾之忧。”
富彦国似有所感的抬起了头,只见圣人面容整肃,语带铿锵。
长安:“朕要去东征,打下辽国。”
“这一日,朕已经等了十几年,誓要将他们这些年吃下去的每一粒粮,掠夺走的每一匹绢,全都连本带利的拿回来。”
“朕希望你坐镇后方,也希望你亲眼看着朕大胜归来,毕竟当初约定好了,咱们君臣可是要开创盛世的。”
在各地州县初步完成了方田均税法的基础上,重新丈量了全国土地,按土质分五等征税,旨在解决前朝土地兼并和税负不均的问题。
颁发了《均税诏》,进一步明确了田亩的税收,“......凡天下田土,五等定税,膏腴者多征,硗薄者少取,使富不得苟免,贫不至重困......”
而在这漫长的改革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问题。
有大族勾连衙门,将上等田地定为中等田一逃避赋税,有胥吏借丈量田亩之机,向农户索要鞋袜钱或笔墨费,稍有不从便故意将下等田划为中等,致使民怨沸腾。
更有深谙官场规则的豪强,将千亩肥田统统登记为砂石杂地,或是利用田产寄名的漏洞,将族田分散挂在童生名下,利用生员免赋特权偷漏税银。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长安将在江南忙碌的韩忠献和王介甫都召了回来,韩忠献继续值守内阁,并委任王介甫为参政知事,主持田地税制改革一事,涉及定均税和青苗,以及农田水利等各个方面。
王介甫本就有改革之意,也有诸多建言,长安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知晓历次改革的弊端和失败根源。
有王介甫的实地改革经验,再加上长安的查漏补缺,很快就制定了高效且完善的改革方案。
推广新式鱼鳞册,充分发挥杂科学子的优势,命各州县以朱砂调墨绘制田亩形状,相邻地块须户主联名画押,并加盖特制骑缝官印。
且每三年由御史台随机抽选三府九县进行实地监察,令当地官员当着将鱼鳞册抬至衙前曝晒,若墨色褪变,印文模糊者,出现醋汁涂改迹象的,皆以篡改官册论罪。
而针对胥吏勒索,则创设民执白牌直诉制度。
即农户若遇索贿,可持盖有户部印章的未缴税空白粮牌,到州府的惠农署喊冤,当地官员需即刻停职涉事胥吏。此外更是将此类处罚案例刊印成《均税醒贪录》,刊印后发放各地,派学子在各处粮长门前每日诵读。
对于勾结豪强的官员,则是在吏部考功清吏司增设亩均税考核一项,若有州府出现百亩以上的田等错漏,该州官员当年考评直接定为下下等,且上下全员三年内不得升迁。
针对田产寄名逃税,靠的是隐田首告赏格旧例,即童生主动举报寄名田者,免其本身徭役,若查出名下百亩以上,则取消科举资格。
重锤之下,世林哗然,纵使有议论,也未形成大气候,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查出清退寄名的田地约四十万顷,相当于全部税田总数的十二分之一。
及至承天十三年,新增纳税田亩百万顷,国库增收三成。
虽然不能彻底断绝土地兼并之风,但至少不会再有富者阡陌相连,贫者无立锥之地,税赋却全压在贫苦百姓身上的悲惨情况。
哪怕朱门酒肉臭,但也不会遍地都是冻死骨,养蚕者可以穿上棉布,晒盐人能够吃上盐巴,真正实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富饶的改革核心目标。
这期间,在大力推行经济改革的同时,长安又倡导了文以载道的新文风,削减科举诗词比重,增加策论分量,提高杂科比重,甚至在承天十一年开设了女子科举,开设县蒙学,试点推广蒙童教育,意在培养实用人才。
寂静的福宁殿中,长安站在巨幅疆域图的面前,用指尖轻轻划过新标注的红点,那是彻底完成了方田均税法改革的州县,而今这些红点,终于从熙州和江南三州,蔓延到了全部州县。
从长安意欲改革税制,提高民生经济到如今,整整用了十三载。
耗费的心力自不必提,遇到的艰难也好似还在昨日,但好在,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国库岁入翻倍,农户税负减轻,寒门终究有了上升之阶,豪强再难只手遮天,蛀国抢民,那些曾经反对最激烈的大臣,如今也在奏折里写满了圣明烛照之词。
“今岁蒙学的蜡烛和纸笔,各县都发放完毕了。”满头白发的富彦国,正在同长安汇报蒙学之事。
当初江南道改制结束后,长安将韩忠献召回,协同王介甫进行税制改革,同时也给富彦国找了事务,即在各县内开设蒙学,教化百姓,开民智,进一步打破士族对知识的垄断。
凡适龄孩童,无论贫富,无论性别,皆可入蒙学。
蒙学的纸笔都是朝廷下发的,低价的羊毫笔和桑皮纸,外加更低价的白蜡,无一不吸引着贫苦之家孩子们入学。
而蒙学教授的是三百千之类的基础知识,但也增设了算数等实用之学,让更多的人能看懂政令,不再轻易被胥吏蒙骗。
最重要的是,长安坚持蒙学不分学堂,男童女童俱可同班学习。
这样的蒙学,也许在州府大城会遭到反对,但是在乡野之地,却没有遇到抵触,免费上学,不用花钱买纸笔,还能认字学算数,哪怕只读三年,也能去镇子里找个体面的活计,比在地里刨食强多了。
而去蒙学的女童也不少,圣人都是女子,还出了个女状元,最关键的学堂每日中午还管饭,哪怕是个杂粮馍馍也够孩子吃了,这不就省了家里的粮食。
当时长安知道这些后,也不意外,不管是奔着什么来的,只要能减少弃婴溺婴就行,杂粮馍馍的钱,抄没的那些豪强家产早就够了。
富彦国:“圣人说的不错,蒙学的确是要先设在县里,如今各县的蒙学情况都很好,各地的教谕也会不定期的去查看。”
长安:“那下一步,就在州府开设蒙学吧,有了各县的先例,再开设男女同堂的学院,应该不会惹得世人斥责了吧。”
富彦国:“是,早在去年,就有几个州府上折子问过,能否多开设蒙学,圣人当初说的,走乡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当真是大才。”
长安:可不敢当。
说完这些,富彦国长叹一口气:“只是圣人,蒙学推广一事,您怕是要另选贤了,老臣已经年逾七十,实在是有心无力了。”
长安:“富卿是要弃朕而去么?”
富彦国摇头:“圣人如今贤臣众多,老臣早就该告老了,如今得见税改和蒙学的成效,死而无憾了。”
长安看着他苍老的面容,心中突然生出了无限感慨:“富卿,能否再为朕站好最后一班岗,有你守在京里,朕才能无后顾之忧。”
富彦国似有所感的抬起了头,只见圣人面容整肃,语带铿锵。
长安:“朕要去东征,打下辽国。”
“这一日,朕已经等了十几年,誓要将他们这些年吃下去的每一粒粮,掠夺走的每一匹绢,全都连本带利的拿回来。”
“朕希望你坐镇后方,也希望你亲眼看着朕大胜归来,毕竟当初约定好了,咱们君臣可是要开创盛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