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之地,尽在朝廷之手。
富彦国想到了过往的数年里,先帝为了江南道发愁的那些不眠之夜,想到了那些枉死在江南之地的同僚们,一时间情难自抑,老泪纵横。
富彦国:“圣人,历代先祖无一不想收复失地,富民强国,唯有圣人呐.......”
长安一直等他平复好心情后,才又道:“这还只是开始。”
“朕准备改制江南道,将其拆分为几个州府,以嘉陵江为标,沿途划分府县,但有高山或险峰处,必须要分州而治。”
富彦国明了,也赞同道:“州府呈犬牙交错之势,才能保证稳定。”
随后又有疑问:“可是如此大的动作,新建立的各州县官员从何而来?”
长安:“基层官吏到位了,能保证民生农事正常就可以,其余的人可以慢慢选。”
“富卿,算上刚结束的恩科,已经有三批进士了,不愁没有人干活。”
这就是为什么要恩科不断的原因,想要解决冗官的问题,单单弄一批出去支教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的补充新人,才能像掺沙子一样,打破固有的官员团体。
最重要的是,这些新的官员,都是天子门生。
富彦国:“圣人思虑周详,安排得当,老臣佩服!”
和富彦国通气之后,大朝会上,长安就宣布了此事,并让群臣建言献策,为江南几州府的设立做好准备。
消息传到江南道,三家豪族被迁移走的阴影还没散,这又是一道响雷劈来,转运使简直是欲哭无泪,但又不敢妄动,毕竟禁军还没走呢。
禁军震慑了江南道诸人,但是朝廷上还有出身江南大族的官员。
他们对这突然的旨意就反应不一,有积极响应的,也有暗地串联抵制的,只是后者人数很少,如今已经没人敢在明面上给圣人使绊子了,毕竟脑袋扛不住大刀。
长安做事一向是谋定而后动,做足了充足的准备,那就迅速推进,于是在下一次的大朝会上,直接宣布了同内阁商议的结果。
以江南道地域辽阔,物阜民丰,然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政令难以下达乡里为由,将其拆分为三州,东为越州,西为楚州,南为吴州。
巨大的舆图上,江南道的山川河流清晰可见,三条朱砂画出的线条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三部分。
韩忠献:“以嘉陵江为界,江东为越州,江西为楚州。”
长安走下台阶,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南面吴州则以武山为天然屏障,各州治所设在何处,诸位可畅所欲言。”
工部尚书:“楚州与蕃诸部接壤,当设重兵把守,臣建议州治设在江陵,此地为水陆要冲,易守难攻。”
长安:“准。”
富彦国:“越州富庶,州治可选在余槐,吴州多山,福宁位置适中。”
长安:“皆准。”
随后又坐回去,“越州刺史由原杭州知府林中升任,楚州刺史由兵部郎中赵肃调任,吴州刺史由大名府知府刘鹏博担任。”
“各州别驾长史等职,半数由现任官员中考核优异者调任,半数由承天元年以来的新科进士充任,但是经义科和杂科要各占一半。”
“朕记得承天二年的经义科状元张景澄是江南人士,出身贫寒,但心怀天下,便让他回故乡任越州长史吧。”
“此外,江南水系复杂,划分州县需考虑水利灌溉,承天元年的杂科状元封兆年,赐工部员外郎,专司水利勘察。”
“众卿,还有什么问题么?”
韩忠献:“圣人,江南三州的界限好划分,但是具体的县还需要实地勘察,怕是时间上会延迟一些。”
长安点头:“朕知道,让朕提到的几人交接完衙门事务后,直接去赴任吧,爱卿为朝廷特使,前去督办,禁军随行,王介甫也会继续留在江南,辅助你开展这些事务。”
韩忠献:“遵旨。”
朝会结束后,韩忠献被引至后殿。
长安交代:“韩卿,你要紧盯着三州各县的划分,不要让富户全都在一县,贫苦人家困于一地,懂么?”
韩忠献:“臣明白。”
长安将话说得更透了一些:“各县经济平衡了,才能齐头并进发展,才能实现最低的关卡杂税,从而让货物流转起来。”
“货物动起来,才能变成银钱。”
韩忠献:“圣人放心,臣一定做好此事!”
长安:“还有一事,要劳烦爱卿费心。”
韩忠献:“臣不敢当。”
长安:“江南才女众多,女子书院也初见成效,有些繁琐的庶务,也可以让她们来帮些小忙,哪怕只是帮着写写算算,也能快一些对吧。”
韩忠献知道这是想进一步推女子出仕的意思,但事到如今也没必要反对了,于是就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
等他辞别长安,前往江南督办事务时,路上有了空闲的时间,才仔细复盘圣人这些连环套路。
恩科推出杂科和女子书院,这是起势。
西征之前,用采购军需之事,推动江南道女子书院的铺设。
西征大胜后,解决江南道豪族勾缠难题,拆分州县,以新派官员为由,提升杂科进士的地位,并让女子书院协助,这是助势。
这样一来,天下人就都知道,杂科进士同样能得到重用,不比经义科进士差什么,那以后在江南之地,报考杂科的人数就会有有显着的提升。
而女子书院既然能帮忙勘测县碑等,也就能辅助汪云英的工作,女子进出衙门,就会变得习以为常。
此般潜移默化之下,再有女官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一步步的筹谋,一个一个目标的实现,怪不得先帝要坚持立储,简直就是天选之君。
韩忠献握着手中的圣旨,在心里猜度,如今幽云早已恢复了民生,西夏道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再加上对江南的整治,不出几年,国库和各地的粮仓就都能堆满了。
到那时,以他对圣人的了解,应该是又要出征了。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江南道拆分顺利,上下官员和商人们全都配合。
只是,这些人真的会坐以待毙么?
富彦国想到了过往的数年里,先帝为了江南道发愁的那些不眠之夜,想到了那些枉死在江南之地的同僚们,一时间情难自抑,老泪纵横。
富彦国:“圣人,历代先祖无一不想收复失地,富民强国,唯有圣人呐.......”
长安一直等他平复好心情后,才又道:“这还只是开始。”
“朕准备改制江南道,将其拆分为几个州府,以嘉陵江为标,沿途划分府县,但有高山或险峰处,必须要分州而治。”
富彦国明了,也赞同道:“州府呈犬牙交错之势,才能保证稳定。”
随后又有疑问:“可是如此大的动作,新建立的各州县官员从何而来?”
长安:“基层官吏到位了,能保证民生农事正常就可以,其余的人可以慢慢选。”
“富卿,算上刚结束的恩科,已经有三批进士了,不愁没有人干活。”
这就是为什么要恩科不断的原因,想要解决冗官的问题,单单弄一批出去支教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的补充新人,才能像掺沙子一样,打破固有的官员团体。
最重要的是,这些新的官员,都是天子门生。
富彦国:“圣人思虑周详,安排得当,老臣佩服!”
和富彦国通气之后,大朝会上,长安就宣布了此事,并让群臣建言献策,为江南几州府的设立做好准备。
消息传到江南道,三家豪族被迁移走的阴影还没散,这又是一道响雷劈来,转运使简直是欲哭无泪,但又不敢妄动,毕竟禁军还没走呢。
禁军震慑了江南道诸人,但是朝廷上还有出身江南大族的官员。
他们对这突然的旨意就反应不一,有积极响应的,也有暗地串联抵制的,只是后者人数很少,如今已经没人敢在明面上给圣人使绊子了,毕竟脑袋扛不住大刀。
长安做事一向是谋定而后动,做足了充足的准备,那就迅速推进,于是在下一次的大朝会上,直接宣布了同内阁商议的结果。
以江南道地域辽阔,物阜民丰,然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政令难以下达乡里为由,将其拆分为三州,东为越州,西为楚州,南为吴州。
巨大的舆图上,江南道的山川河流清晰可见,三条朱砂画出的线条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三部分。
韩忠献:“以嘉陵江为界,江东为越州,江西为楚州。”
长安走下台阶,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南面吴州则以武山为天然屏障,各州治所设在何处,诸位可畅所欲言。”
工部尚书:“楚州与蕃诸部接壤,当设重兵把守,臣建议州治设在江陵,此地为水陆要冲,易守难攻。”
长安:“准。”
富彦国:“越州富庶,州治可选在余槐,吴州多山,福宁位置适中。”
长安:“皆准。”
随后又坐回去,“越州刺史由原杭州知府林中升任,楚州刺史由兵部郎中赵肃调任,吴州刺史由大名府知府刘鹏博担任。”
“各州别驾长史等职,半数由现任官员中考核优异者调任,半数由承天元年以来的新科进士充任,但是经义科和杂科要各占一半。”
“朕记得承天二年的经义科状元张景澄是江南人士,出身贫寒,但心怀天下,便让他回故乡任越州长史吧。”
“此外,江南水系复杂,划分州县需考虑水利灌溉,承天元年的杂科状元封兆年,赐工部员外郎,专司水利勘察。”
“众卿,还有什么问题么?”
韩忠献:“圣人,江南三州的界限好划分,但是具体的县还需要实地勘察,怕是时间上会延迟一些。”
长安点头:“朕知道,让朕提到的几人交接完衙门事务后,直接去赴任吧,爱卿为朝廷特使,前去督办,禁军随行,王介甫也会继续留在江南,辅助你开展这些事务。”
韩忠献:“遵旨。”
朝会结束后,韩忠献被引至后殿。
长安交代:“韩卿,你要紧盯着三州各县的划分,不要让富户全都在一县,贫苦人家困于一地,懂么?”
韩忠献:“臣明白。”
长安将话说得更透了一些:“各县经济平衡了,才能齐头并进发展,才能实现最低的关卡杂税,从而让货物流转起来。”
“货物动起来,才能变成银钱。”
韩忠献:“圣人放心,臣一定做好此事!”
长安:“还有一事,要劳烦爱卿费心。”
韩忠献:“臣不敢当。”
长安:“江南才女众多,女子书院也初见成效,有些繁琐的庶务,也可以让她们来帮些小忙,哪怕只是帮着写写算算,也能快一些对吧。”
韩忠献知道这是想进一步推女子出仕的意思,但事到如今也没必要反对了,于是就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
等他辞别长安,前往江南督办事务时,路上有了空闲的时间,才仔细复盘圣人这些连环套路。
恩科推出杂科和女子书院,这是起势。
西征之前,用采购军需之事,推动江南道女子书院的铺设。
西征大胜后,解决江南道豪族勾缠难题,拆分州县,以新派官员为由,提升杂科进士的地位,并让女子书院协助,这是助势。
这样一来,天下人就都知道,杂科进士同样能得到重用,不比经义科进士差什么,那以后在江南之地,报考杂科的人数就会有有显着的提升。
而女子书院既然能帮忙勘测县碑等,也就能辅助汪云英的工作,女子进出衙门,就会变得习以为常。
此般潜移默化之下,再有女官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一步步的筹谋,一个一个目标的实现,怪不得先帝要坚持立储,简直就是天选之君。
韩忠献握着手中的圣旨,在心里猜度,如今幽云早已恢复了民生,西夏道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再加上对江南的整治,不出几年,国库和各地的粮仓就都能堆满了。
到那时,以他对圣人的了解,应该是又要出征了。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江南道拆分顺利,上下官员和商人们全都配合。
只是,这些人真的会坐以待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