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百年大族-《红楼群芳谱》

  “金陵!”

  “古来繁华!”

  “钟哥儿,你这首曲子……令人闻之,金陵的繁华、风流气象皆在其中。”

  “钟哥儿,你……真是……。”

  “……”

  一曲笛音,悠扬天地间。

  观钟哥儿立于窗前双手持玉笛,将一曲《金陵曲》吹出,林黛玉凝视许久。

  深深叹道。

  钟哥儿的曲子,总是那般动人心弦。

  这首《金陵曲》也是一样,繁华盛世,雍容大气,同钟哥儿先前所作的《伽罗》,略有一脉相承。

  “这首曲子,还没有彻底完整,还需要稍稍修正一些。”

  “接下来落下工尺谱,就可刻印出去了。”

  握着手中玉笛。

  这是金陵专门请人崭新打造的,尽管也有现成的玉笛,自己……不愿意用别人用过的。

  除非是不一样的人儿。

  笛子!

  自己原本不太会,好在身边有会的,采星、妙彤她们都会,故而,自己也会了。

  “金大师之名,又要传诵了。”

  林黛玉掩嘴轻笑。

  “小神医,你的曲子,真真是唱遍江南了。”

  对于小神医的本事,林山早已经服气了。

  “钟哥儿,接下来你在元和那里求学,吴县距离那里也不远,也就百里左右。”

  “听族兄说……一些林家族人,也有定居在元和的。”

  林黛玉说到另外一事。

  钟哥儿这一次去苏州府,主要目的是求学,是元和之地的竹林草堂,虽然不太了解。

  但!

  从地图上看,元和、吴县都是苏州城的属地,元和距离吴县不远的。

  吴县!

  林家祖籍之地,林家祖上也是有爵位的,是以,那时定居在苏州府吴县之地。

  后来,爹爹因做官,便是去扬州了。

  祖籍之地,只留下一些族人和仆人在打理。

  “从吴县前往元和,有一条专门的水道,如今之时,若是顺利的话,顶多两三个时辰就可到达。”

  元和!

  林山不太了解,自己的老家在吴县城外一处区域,对于元和那里有去过,了解不多。

  竹林草堂。

  有耳闻,听说那里很有名气,还有大儒坐镇,每一次举业都有不少人取中。

  自己?

  非读书之人,于那些关注更不多了。

  “接下来前往元和求学。”

  “采星他们,就交托于妹妹了。”

  元和!

  秦钟不了解。

  老师于自己的书信,便是让自己去元和竹林草堂求学。

  此外,还有另外一些书信,是老师的一些朋友,让自己替他拜访一些。

  金陵有一位!

  自己已经拜访过了,那是一位金陵府衙的同知,是一位五品官,年岁同老师相仿。

  老师所言,若非十多年前的一事,那位好友当擢升至六部侍郎层次。

  苏州府有两封书信。

  一封是竹林草堂的。

  一封是江苏巡抚衙门的一位道员!

  江苏巡抚衙门驻地在苏州城,吴县与之挨着,治所都在一城!

  还有一封是江苏太仓州的,是送给那里一位知县的,也是因当年之事被贬至此。

  老师之言,一应书信,在年前送到就行。

  太仓州在苏州府东侧,距离很近很近,接下来抽个时间,将书信送达并不难。

  求学!

  拖家带口行不通。

  一如在白石书院求学,身边只是多福他们。

  采星他们不好跟随,有林黛玉在,倒是可以一块作伴。

  “钟哥儿,放心好了。”

  “我也喜欢采星她们在我身边。”

  林黛玉很是点点头。

  “香菱的事情,也交托于妹妹了。”

  “有我在金陵得到的一些信息,找到香菱的老家应该不难。”

  “希望也可顺利的找到香菱家人。”

  采星她们足可自理,和林黛玉待在一块,彼此照应,无论是对采星她们,还是对林黛玉,都是极好的。

  “苏州城吴县,阊门!”

  “地图上看……,在吴县以西!”

  “钟哥儿,到达吴县,我就差人去打听。”

  “族兄也可有力。”

  “如钟哥儿所言,香菱眉间一点胭脂痣,很是显眼,只要小时候见过香菱的,肯定可以打听出来。”

  这件事,钟哥儿昨儿和自己闲聊说过。

  林黛玉明眸一转,落于香菱身上,果然可以找到香菱的家人,也算是一件功德之事。

  自己在吴县空闲的时间很多,可以找一找。

  也算是替钟哥儿分担一下。

  “阊门!”

  “小神医,姑娘!”

  “那件事就交给我好了,我亲自派人去,明儿到达吴县,若是顺利,很快就有消息。”

  林山一礼。

  “香菱,看来……你很快就能够见到家人了。”

  紫鹃拉着香菱的手臂,为之欢喜。

  “那些拐子真不是好人。”

  晴雯对那些拐子再次表达愤怒,小拳头握紧,很是晃了晃。

  “我……。”

  “多谢少爷,多少姑娘,多谢林少爷!”

  香菱只觉一颗心此刻在不住跳动。

  真的要见到家人了?

  自己的家在阊门之地?

  不知道爹娘现在是一个什么样子?

  不知道他们是否还都在?

  希望他们所有都好好的。

  自己就要找到他们了。

  ……

  ……

  运河南下。

  顺风而行,速度极快。

  途径镇江府、常州府的繁华之地,因时间之故,沿途并没有靠岸停留,直奔苏州府吴县。

  吴县!

  矗立于运河之旁,码头在城外三五里开外。

  林山于此熟悉,一应诸般,都有动静,一行人带上行李,乘坐马车,便是前往吴县城中的林府!

  那里是占地很大,门楣亦是阔然,非寻常仕宦之家可比,就是一些砖瓦漆料……看上去颇有岁月斑驳的痕迹。

  林家,在吴县之地,也是百家大族,虽然子嗣单薄一些,祖上亦是辉煌过。

  于那些,秦钟了解过。

  “姑娘!”

  “于这里可还记得?”

  “这里是林家的祖籍祖宅之地。”

  “当年叔父没有前往扬州做官的时候,就是在这里居住。”

  “这些年来,叔父虽然一直在扬州为官,这里都有人专门看守的,都有不断的修缮、整理。”

  “今岁以来,我也来过两次。”

  “这是舟伯!”

  “姑娘,可还有些印象?”

  “舟伯在这里待了一辈子,婶婶当年嫁入林家的时候,就是舟伯亲自处理内外之事的。”

  “舟伯,这就是姑娘!”

  “数年前入京的姑娘,如今回来了。”

  “舟伯,这位是秦公子,这一次叔父身患重病,多亏秦公子医道相助,叔父才转危为安。”

  “……”

  行入巨大的宅院,早有一应仆从、侍女前来伺候。

  林山于此熟悉很多,伸手一礼,指着身侧一位须发白皙的老者介绍着,其人年岁当超过六十。

  气色还好,身着一件江南常见的青衫布袍,不为华丽,却很干净,浑身上下,亦是透露着干练干劲。

  “舟伯!”

  秦钟一礼。

  眼前这位舟伯,也是林家作为世家大族的一个象征,一辈子都在林家,可见一斑。

  “舟伯?”

  “我……我好像有些印象!”

  “好像……好像记忆中,有一次爹娘和我乘船出行,有一位老伯伯撑船。”

  “阳城湖!”

  “对,是阳城湖,是去抓螃蟹的。”

  “我依稀记得有这一次,不知道是不是!”

  林黛玉看向林山身侧的老伯。

  舟伯?

  有些陌生。

  却……端量数眼,黛眉微挑,思绪运转,又好像有些印象,就是不太清晰了,其中一件事好像和舟伯有关。

  也不知道是否是他,都已经很久远了。

  “老奴谢过秦公子!”

  “秦公子,少爷的病……多亏您了。”

  “扬州那里的书信也有传来,多亏您了。”

  “老奴给您磕头了!”

  “万幸上天庇佑,少爷无大碍。”

  “小姐!”

  “老奴终于再见到您了。”

  “小姐!”

  “您生的和当年少奶奶很像很像,少奶奶……。”

  “小姐您在吴县这里也就住了三四年,后来……便是和少爷、少奶奶一块去扬州了。”

  “谁知道……。”

  “小姐!”

  “阳城湖!”

  “却有那一次,少奶奶一时兴起,想要亲自前往北边的阳城湖抓一些大螃蟹来吃。”

  “少爷和小姐都去了。”

  “老奴就在身边!”

  “看到小姐,老奴便是忍不住想起少奶奶。”

  “……”

  须发洁白的舟伯已然情绪激动的忍不住跪地叩首,前一刻还无比欢喜的面上,这一次……老泪横流。

  自己在林家呆了一辈子。

  曾服侍过老爷,后来有服侍着少爷,后来又看到小少爷、小姐的出生,可惜,上天对林家不公平。

  小少爷那样的小人儿,竟然……。

  小姐!

  万幸。

  还有小姐,小姐还好,却也是身有宿疾,令人担忧牵挂不已,好像听说也好转不少。

  也是……秦公子出手诊治?

  不由……更为感激,双膝跪地,以头叩地,不住深深一礼。

  “……”

  “老伯,使不得!”

  “快快请起!”

  秦钟最见不得这样的礼仪。

  “……”

  “舟伯!”

  “快请起。”

  “快起。”

  “……”

  林黛玉已然有些神色伤感起来。

  爹爹。

  母亲!

  娘已经离开自己很久了。

  爹爹这一次又遇到大危险,若非钟哥儿,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实在是……后怕不已。

  听到舟伯说道往昔那般事,一时有感,心中酸楚横生,观舟伯跪礼,连忙近前搀扶。

  心绪有动,含水清眸忍不住晶莹汇聚,眼睛不由的通红起来。

  “老奴!”

  “少爷无事,再次见到小姐,老奴真是欢喜。”

  “小姐,收到您要回来的消息,我早早将后罩房收拾好了,和当年一般的模样。”

  “……”

  舟伯起身,泪流满面。

  自己是林家的奴才,可老爷、少爷、少奶奶他们当自己是一家人,自己因年岁大了,不能够跟着少爷一块待在扬州。

  自己能做的就是将这座老宅,还有林家的一些祖产守护好,不让少爷多费心。

  现在小姐也回来了。

  实在是开心。

  小姐当初离开这里的时候,还很小,现在……一晃数年,小姐都要长大了。

  眉眼间,和少奶奶生的愈发相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