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瀛州整备与练兵复盘-《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清晨的露水沾在北据点的城垛上,泛着细碎的光。哈桑踩着湿滑的石阶走上城墙,手里握着从辽兵俘虏处缴获的 “守城图”—— 图纸用羊皮绘制,标注着北堡的水井、粮囤、箭楼位置,还有几条通往山后的隐秘小路。他俯身摸了摸城墙的夯土,指尖蹭到昨夜战斗留下的血迹,早已凝固成暗褐色,混着露水的潮气,透着战场后的肃静。

  “将军,降兵都集中在堡外空地上了。” 斥候小队长快步走来,甲胄上的铜扣在晨光中泛着冷光,“共俘辽兵九十七人,其中伤兵二十六人,按您的吩咐,已让医护兵先给他们换药。” 哈桑点头,顺着城墙走向空地 —— 只见降兵们蹲在地上,身上的破烂皮甲已被没收,手里捧着刚分发的耐盐禾饼,眼神里还带着怯意,与昨夜顽抗时判若两人。

  李二郎正带着粮道兵清点降兵的兵器。辽兵的弯刀、弓箭堆在一旁,由专人用麻绳捆扎,弓臂上的牛筋大多已磨损,箭镞也锈迹斑斑。“这些弯刀得送去楚州铁匠铺重铸,” 李二郎拿起一把弯刀,刀刃上的豁口清晰可见,“比咱们的短刀轻,但硬度不够,砍在夯土墙上就卷刃。” 他回头对哈桑说,“降兵里有十二个是铁匠,不如让他们跟着张三师傅修器械,总比闲着好。”

  哈桑走到降兵面前,声音洪亮:“你们若愿归降,编入北伐军辅兵,负责运粮、修城,每日可领两升米;若想回家,待我们统计完籍贯,就发路费,但不许再帮辽人打仗。” 话音刚落,降兵中立刻响起窃窃私语,有几人立刻举手:“我们愿归降!” 其中一个满脸胡茬的辽兵,正是昨夜守哨卡的小卒,“俺是涿州人,被辽人抓来当兵的,早就想回家了。”

  晨露渐渐散去,阳光爬上城墙,晒得人脊背发暖。张三带着民夫和归降的铁匠,开始修复北堡的防御工事。城墙上的箭楼被投石机砸塌了一角,他们用新砍的松树做横梁,再用夯土填补缺口,归降的铁匠则忙着打磨缴获的弯刀,将卷刃的刀刃磨锋利,改造成修城用的工具。“这辽人的铁料还行,” 张三拿起一把磨好的弯刀,在城墙上划了道痕,“就是锻造手艺差,比咱们楚州的铁匠差远了。”

  北堡的粮囤里,赵虎正在核对粮草账目。从西堡、南堡、北堡缴获的粟米共两千一百石,干肉八百斤,加上濠州运来的援军粮草,现有储备够五千人吃一个月。“将军,按王大人的吩咐,要留五百石粟米作为‘应急粮’,储存在地下粮窖,” 赵虎指着账册上的红圈,“其余的分运到三个据点,每个据点留五百石,剩下的运去瀛州城,支援后续北伐筹备。”

  哈桑接过账册,指尖在 “应急粮” 三字上停顿 —— 北宋军制中,“边堡储粮” 需分 “常供粮” 与 “应急粮”,前者用于日常消耗,后者密封在地下粮窖,非战事紧急不得动用,这是他从王晏之送来的《武经总要》里学到的规矩。“粮窖要按楚州的法子,铺三层干草、两层石灰,” 他叮嘱赵虎,“北地潮湿,别让粮食发霉。”

  午间的日头正烈,瀛州城内的议事厅里,王晏之带着宝儿刚抵达。桌上摊着瀛州外围的地图,西、南、北三堡的位置用红笔圈出,旁边标注着攻克时间、伤亡人数、缴获物资。“从 420 章瀛州粮道初战,到 430 章北堡攻克,共四十日,” 王晏之指着地图上的路线,“拔掉辽军据点三个,歼敌两百余人,俘一百八十人,获粮三千石,自身伤五十八人,无阵亡,这个战果超出预期。”

  宝儿翻开《北伐练兵战报》,里面详细记录着每场战斗的细节:“黑水河截粮战,用硫磺烟障阻敌;西堡攻坚,靠撞车破夯土门;南堡夜袭,火油烧床弩;北堡攻山,登山爪、防石棚协同 —— 这些战术都可编入《北伐军规》,供后续部队参考。” 她抬头看向王晏之,“大人,哈桑将军他们改良的投石机、渡桥,楚州工匠想派人来学习,批量制作支援其他战线。”

  王晏之点头,从怀中掏出朝廷的批复:“枢密院已同意,将瀛州练兵的经验推广到河北、河东各路,还拨了五千两银子,用于改良攻城器械。” 他起身走向门外,“走,去北堡看看,哈桑他们应该还在整备防务。”

  傍晚的风渐渐起了,带着山涧的凉意,吹得北堡的旗帜猎猎作响。王晏之抵达时,哈桑正带着士兵在堡外挖 “环城壕”—— 按北宋边堡防御规制,壕宽三丈,深一丈,底部埋竹尖,壕沿种荆棘,与城墙形成双重防线。“大人!” 哈桑快步迎上来,将北堡的守城图递过去,“这是辽兵留下的图纸,后山有两条小路,已派斥候驻守,防止辽军偷袭。”

  王晏之接过图纸,仔细翻看:“做得好。” 他指着壕沟,“再在壕外五十步设‘斥堠铺’,派两人昼夜值守,发现敌情就点燃烽燧 —— 瀛州是北伐前线,不能有半点疏忽。” 他回头对宝儿说,“把北堡的防御布局画下来,送回楚州,作为其他边堡改建的范本。”

  归降的辽兵铁匠们还在忙碌,他们将磨好的弯刀改造成 “修城斧”,刀刃加宽,便于劈砍木材。“将军,这斧比辽人的弯刀好用!” 一个铁匠举着新做的斧头,兴奋地说,“俺们以前在辽营,只能做粗活,现在能做正经工具,还能领米,比跟着辽人强多了。” 哈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将来北伐收复燕云,你们就能回家了。”

  北堡的议事厅里,众人围坐在一起,复盘四十日的练兵战。“最大的收获,是练出了‘多兵种协同’的能力,” 李二郎率先开口,“粮道兵能守能战,斥候善侦查,民夫会修械,连归降的辽兵都能派上用场,这比单纯打赢几场仗更重要。” 张三点头:“器械改良也关键,从最初的竹矛、木盾,到现在的铁冲头撞车、防石棚,咱们的工具越来越趁手,伤亡也越来越少。”

  王晏之听着,不时在纸上记录:“瀛州练兵,不仅是练战力,更是练‘后勤与战术的衔接’—— 粮草能及时运到前线,器械能按需改良,伤兵能快速救治,这才是打赢北伐的根本。” 他看向哈桑,“接下来,你们要做三件事:一是整编降兵,挑精壮编入辅兵;二是加固三堡防务,储备足够粮草;三是训练新兵,把瀛州的经验教给他们。”

  深夜的北堡,灯火通明。士兵们忙着加固壕沟,归降的辽兵在磨制工具,民夫们将新到的草药搬进仓库。王阿福带着最后一批物资赶来,车上装着李四送来的 “防瘟汤” 和新烤的耐盐禾饼:“李师傅说,天气转暖,容易闹疫病,这汤要每天给士兵们喝一碗。” 他看着忙碌的众人,笑着说,“咱们瀛州现在像个铁疙瘩,辽军再来,肯定讨不到好!”

  哈桑接过汤碗,递给身边的士兵:“辛苦你了,阿福。” 他望着窗外的月光,心里想着:四十日的练兵战,从粮道初战到北堡攻克,从生疏到熟练,从伤亡到胜利,瀛州的士兵们已成长为能打硬仗的队伍。而这,只是北伐的开始 —— 未来收复燕云的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保持这份协同与坚韧,胜利就不会太远。

  天快亮时,第一缕阳光照在北堡的城墙上。士兵们已收起帐篷,归降的辽兵也编入了辅兵队伍,开始学习北伐军的纪律。王晏之带着宝儿准备返回楚州,临行前,他对哈桑说:“朝廷可能会在三个月后启动北伐主力战,你们要抓紧时间整备,瀛州的担子,还很重。”

  哈桑挺直脊背,郑重行礼:“请大人放心,瀛州上下,定守住北伐前线,为收复燕云全力以赴!”

  风从山巅吹过,带着松针的清苦,也带着北伐军的决心。北堡的城墙上,新换的 “宋” 字旗在晨光中舒展,壕沟里的竹尖泛着冷光,斥堠铺的烽燧静静矗立 —— 这一切,都在诉说着瀛州练兵的成果,也在预示着北伐大军即将到来的征程。而在楚州、泗州、濠州,更多的粮草在运输,更多的器械在改良,更多的士兵在训练,所有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让大宋的旗帜,重新插满燕云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