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北堡探山与攻具新筹-《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清晨的露水滴在哈桑的皮靴上,泛着冷光。他带着八名斥候,踩着南据点后山的碎石路往北据点走 —— 这是条猎人踩出的小路,两侧的灌木上还挂着昨夜的霜粒,风从山涧吹上来,带着松针的清苦,刮得人脸颊发疼。远处的北据点藏在山坳里,土黄色的城墙与山体融为一体,若不仔细看,几乎分辨不出哪里是山、哪里是堡。

  “前面有哨卡。” 斥候小队长突然停步,指着半山腰的阴影处 —— 那里隐约能看到木栅栏的轮廓,两名辽兵正靠在栅栏上打盹,手里的弓箭斜挎在肩上,脚边堆着几块磨圆的石块。哈桑示意众人蹲下,从怀中掏出竹制望远镜:“哨卡两侧是陡坡,下面有碎石堆,辽兵要是往下滚石,咱们连躲的地方都没有。”

  李二郎凑过来,用炭笔在羊皮图上勾勒地形:“从这里到北据点,共三里山路,有两个哨卡,中间还有一段‘一线天’—— 路面只有三尺宽,一侧是悬崖,一侧是峭壁。” 他抬头望着山顶,晨雾还没散尽,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山岩上,泛着刺眼的光:“得先摸清楚哨卡的换岗时间,不然攻山时会被滚石砸惨。”

  两人正说着,山腰的哨卡突然有了动静 —— 换岗的辽兵扛着长枪走过来,与打盹的士兵交接后,开始沿着栅栏巡逻。“换岗时间半个时辰。” 哈桑低声记下,“咱们绕到哨卡后面的树林,看看能不能找到上山的小路。” 斥候们跟着他,踩着厚厚的松针往树林走,脚步轻得像猫,生怕惊动哨卡的辽兵。

  树林深处,一条被落叶覆盖的小路渐渐显露出来。“这是猎人走的路,” 李二郎蹲下身,拨开落叶,露出新鲜的脚印,“看脚印的大小,应该是最近几天有人走过。” 他带头往小路走,路面虽窄,却比主路平缓,两侧的树木刚好能遮挡视线。走了约半里地,前方突然传来 “哗啦” 声 —— 是辽兵在哨卡上挪动石块的声音,众人赶紧停下,屏住呼吸,直到声音消失才继续前行。

  午间的阳光终于驱散晨雾,晒得山路发烫。哈桑带着斥候返回南据点时,张三正带着民夫改良 “防石棚”。新改良的防石棚用竹篾编织成拱形,上面铺着两层厚麻布,中间夹着晒干的芦苇,比之前的平板结构更能分散石块的冲击力。“再在棚顶加一层薄铁皮,” 张三踩着木梯,指挥民夫用铁钉固定,“辽兵的石块要是从高处滚下来,铁皮能挡住大部分力道。”

  旁边的空地上,民夫们正忙着制作 “登山爪”—— 用熟铁打造的弯钩,绑在鞋底,能勾住山岩的缝隙,防止爬山时打滑。“每个士兵配一副,” 张三拿起一副登山爪,在石板上试了试,弯钩牢牢抓住石面,“攻山时,就算是陡坡也能爬上去。” 粮道兵们围在一旁,有的试着穿戴登山爪,有的帮忙打磨弯钩,整个南据点都弥漫着备战的紧张氛围。

  南堡的粮囤里,赵虎正在清点粮草。濠州运来的三百石干肉和五千斤慈姑糕已入库,加上南堡缴获的八百石粟米,现有粮食共九千三百石。“攻打北据点至少需要五日,每日消耗粮食六十石,” 赵虎对着账册念叨,“山路运粮难,得预留三百石备用,防止中途出意外。” 他让人将慈姑糕切成小块,用油纸包好,每个士兵分发十五块,作为攻山时的 “应急口粮”—— 这糕耐饿,揣在怀里也不占地方。

  傍晚的风渐渐起了,吹得南堡的旗帜猎猎作响。王阿福带着新一批物资赶来了,车上装着治疗跌打损伤的草药、绷带,还有李四特意准备的 “防滑草鞋”—— 用稻草编织,鞋底缠着麻绳,比普通草鞋更防滑。刚到山脚下,就遇到了麻烦:山路陡峭,牛车根本上不去,只能靠人扛。

  “阿福,要不我去叫些士兵来帮忙?” 车夫擦着额头的汗,望着陡峭的山路发愁。王阿福摇头:“不用,咱们先把物资卸下来,分批次扛上去。” 他带头扛起一袋草药,踩着碎石往山上走,麻绳草鞋牢牢抓住地面,比想象中稳当。车夫和随行的农兵也跟着学,有的扛草药,有的抬绷带箱,虽然累得气喘吁吁,却没人抱怨 —— 他们知道,这些物资是攻山士兵的 “救命符”,不能耽误。

  南堡的议事厅里,哈桑正和众人研究北据点的防御图。“两个哨卡是攻山的关键,” 哈桑指着图上的红点,“咱们分两路行动,一路带登山爪从后山小路爬上去,破坏哨卡的木栅栏;另一路推着防石棚从主路攻,吸引辽兵的注意力。” 李二郎点头:“我带二十人走后山小路,哈桑大哥你带五十人从主路攻,这样前后夹击,辽兵肯定顾不过来。”

  张三拿出刚画好的 “投石机改良图”:“北据点在山上,普通的投石机打不到,我把木臂再加长两尺,弓弦换成三根牛筋,能抛六十斤重的石块,刚好能砸到北堡的城头。” 他指着图纸上的细节,“还在投石兜上装了钩子,能勾住城头的木栅栏,拉倒后就能作为攻城的跳板。” 哈桑和李二郎看着图纸,都点了点头,心里对攻山更有信心了。

  深夜的楚州,王晏之收到了哈桑的探山详报。他坐在灯下,在 “攻山计划” 上批复:“同意分路攻山方案,楚州已派五十名擅长爬山的厢军前往南据点,明日即可抵达,协助攻山。” 宝儿端来一碗热粥,看到批复上的 “五日筹备” 字样,忍不住问:“大人,为何要留五日筹备?” 王晏之放下笔,望着窗外的月光:“北据点的山地防御比南堡复杂,滚石和陡坡都是大麻烦,必须准备充分,而且辽军可能会从山后调援兵,咱们得留足应对时间。”

  泗州的仓库里,李四还在给明日要送的物资打包。他将治疗跌打损伤的草药分装成小袋,每袋都用桑皮纸包好,上面写着 “外敷” 二字:“攻山时容易摔跤,这些草药要多送些,” 李四对农兵们说,“还有这些干野菜,用水泡开就能吃,能给士兵们补充维生素,避免在山上生病。” 农兵们忙着将干野菜装进陶瓮,每个陶瓮能装两百斤,刚好够攻山士兵吃三日。

  天快亮时,第一缕阳光照在南堡的城头上。擅长爬山的厢军已抵达,正在空地上演练登山 —— 他们穿着轻便的皮甲,脚上绑着登山爪,沿着模拟的陡坡快速攀爬,动作灵活得像猴子。“这些厢军都是常年在山区巡逻的,” 赵虎对哈桑说,“有他们帮忙,攻山会顺利很多。” 哈桑点头,让人将防石棚和投石机搬到山脚下,准备明日的攻山演练。

  王阿福也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返回泗州。他望着南堡外的山路,心里想着:下次再来,一定要看到北据点被攻克,看到北伐军的旗帜插在山巅上。他踩着防滑草鞋,沿着山路往下走,脚步比来时稳了许多 —— 这次攻山筹备,他不仅学会了扛物资,还摸清了山路的特点,下次再送物资,肯定能更快。

  南堡的备战还在继续。士兵们忙着练习穿戴登山爪,民夫们忙着改良投石机,厢军们则忙着熟悉山路 —— 每个人都在为攻山做准备,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坚定的表情。他们知道,北据点是瀛州外围最后一个辽军据点,只要攻克它,瀛州的北伐练兵就能圆满完成,离收复燕云的目标也会更近一步。

  傍晚的风渐渐停了,夕阳的余晖洒在南堡的城头上。哈桑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的北据点,心里充满了期待 —— 攻山的准备已基本就绪,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就能像攻克西堡、南堡一样,拿下北据点,为北伐练兵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在楚州、泗州、濠州,无数人还在为这场攻山战忙碌着 —— 粮草在运输,工具在改良,援兵在赶路,所有人都在期待着胜利的消息,期待着北伐的脚步能再快一些,离收复燕云的目标再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