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在辽军西据点的土墙上凝成细珠,哈桑带着五名斥候趴在半里地外的土坡后,竹制望远镜的镜片映出据点的轮廓 —— 这是座用夯土筑成的方堡,墙高两丈,四角各有一座哨塔,塔上的辽兵正握着弓箭来回踱步,堡门紧闭,门前的空地上散落着几具风干的马骨,显然是辽军用来警示的 “界标”。
“堡墙下有暗沟,” 李二郎凑到哈桑身边,压低声音指着望远镜里的阴影,“沟宽三尺,深约一尺,里面应该埋了尖刺,之前黑水河的竹刺阵就是这个路数。” 哈桑点头,从怀中掏出羊皮图,用炭笔在 “西据点” 旁标注:“四角哨塔各配两人,堡门守军十人,暗沟环绕,暂未发现侧门。” 风从土坡下吹上来,带着据点里飘出的炊烟味,两人赶紧压低身子,生怕被哨塔上的辽兵察觉。
斥候小队长摸出 “听地管”—— 这是根丈长的空心芦苇秆,一端贴在地面,另一端凑在耳边,能听到据点内的动静。“里面有马嘶声,” 小队长皱着眉说,“还有车轮转动的声音,可能藏着粮车或攻城工具。” 哈桑心里一紧,若据点内有重型工具,拔点时会麻烦许多:“再等半个时辰,看有没有辽兵出来取水或运粮,摸清他们的作息。”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土坡上,据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辰时过半,堡门终于 “吱呀” 一声打开,五名辽兵推着一辆水车走出来,朝着不远处的水井走去。“就是现在!” 哈桑给斥候使了个眼色,两名斥候立刻绕到水井旁的芦苇丛埋伏,其余人则继续盯着据点 —— 按计划,要抓个活口问清堡内虚实。
辽兵刚把水车放进井里,芦苇丛里突然窜出两名斥候,竹绳套住为首辽兵的脚踝,不等他呼救,麻布就堵住了嘴。其余辽兵见状,有的想往回跑,有的想拔弯刀反抗,却被哈桑带着人从土坡后冲出,长枪抵住胸口。“别出声!” 哈桑压低声音,刀尖顶住辽兵的咽喉,“敢喊就杀了你!”
押着俘虏返回瀛州的路上,哈桑终于问出了关键信息:西据点内共有辽兵八十人,储存的粟米够十日消耗,堡内有三架 “抛石机”—— 用原木和麻绳制成,能抛三十斤重的石块,还有十辆装满干草的车,似是准备用来防火攻的 “火障车”。“暗沟里的尖刺是木做的,泡过桐油,比竹刺更硬,” 俘虏哆哆嗦嗦地补充,“堡内的水井在中央,要是断了水源,不出三日就能逼他们投降。”
午间的阳光晒得人脊背发暖,瀛州城内的练兵场上,张三正带着民夫改良 “撞车”。这撞车的车头原本是整块硬木,张三让人在前端加装了铁制 “冲头”—— 用楚州铁匠铺送来的熟铁打造,呈锥形,比纯木车头更易撞破夯土墙。“再给车架加两根斜撑,” 张三踩着木梯,指挥民夫用麻绳固定横梁,“上次黑水河缴获的辽军弯刀,磨成碎片嵌在冲头两侧,能刮掉堡墙上的夯土。”
粮道兵们围在一旁,有的帮忙递工具,有的试着推动撞车 —— 改良后的撞车虽重了五十斤,却比之前更稳,推行时车轮在石板路上只发出轻微的 “咕噜” 声。“张师傅,这撞车能撞破辽军的土堡吗?” 一名年轻士兵问道。张三拍了拍冲头,铁面泛着冷光:“两丈高的夯土墙,只要撞对位置,半个时辰就能撞出缺口。”
据点内,王晏之派来的参军正在清点粮草。宝儿送来的账册上,新到的五千石耐盐禾已入库,加上黑水河缴获的千石粟米,瀛州现有粮食共六千五百石。“按拔点计划,攻打西据点需五十人,每日消耗粮食三十石,” 参军指着账册对李二郎说,“王大人已下令,从濠州调两百石干肉和三千斤慈姑糕过来,确保士兵们有体力作战。”
李二郎接过账册,翻到 “物资清单” 页 —— 上面标注着新到的二十副牛皮甲、五十柄短刀,还有宝儿特意准备的 “防火油布”:“这油布浸过石灰水,能防辽军的火攻,攻城时盖在撞车上,不怕他们扔火把。” 参军点头,从怀中掏出一封信:“王大人还说,若西据点拔得顺利,下一步就攻打南、北两据点,让你们提前制定协同计划。”
傍晚的天空渐渐转阴,风也比中午烈了些,吹得城墙上的旗帜猎猎作响。王阿福赶着牛车,载着二十捆艾草和十瓮草药,刚到瀛州城外,就听到路边的草丛里传来动静。“谁在那里?” 王阿福握紧赶车的木鞭,警惕地扫视四周 —— 这是他第一次单独护送物资,心里虽慌,却记得李四叮嘱的 “遇袭先躲”,悄悄将牛车往路边的土坡后挪了挪。
草丛里钻出十余名辽军残部,他们穿着破烂的皮甲,手里的弯刀豁了口,显然是黑水河一战逃散的士兵。“把车上的东西留下,饶你不死!” 为首的辽兵嘶吼着,举刀朝牛车冲来。王阿福没有硬拼,而是迅速摸出腰间的 “信号笛”—— 这是宝儿给的竹制短笛,笛声尖锐,能传三里远。
笛声刚响,远处就传来马蹄声 —— 李二郎带着十名粮道兵赶来了!他们是按计划来城外接应物资的,没想到刚好遇上辽军残部。“放下武器!” 李二郎嘶吼着,竹矛直刺辽兵,粮道兵们紧随其后,将残部团团围住。辽军本就士气低落,见援兵已到,纷纷扔下武器投降,只有为首的辽兵还想反抗,被李二郎的短刀架住脖子,动弹不得。
“阿福,你没事吧?” 李二郎扶起吓得脸色发白的王阿福,看到牛车完好,才松了口气。王阿福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车上的艾草:“这些是张师傅要的,说拔点时铺在堡墙下,能防滑。” 李二郎点头,让人将俘虏押回据点,自己则帮着赶车,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
瀛州据点的灯火亮起来时,哈桑已将西据点的探查结果整理成详报。他和李二郎、张三围在桌前,羊皮图上的西据点被标注得密密麻麻:“暗沟的木刺用火烧就能破坏,” 张三指着暗沟的位置,“我们可以在夜里带干草过去,点燃后再填土,就能开出通道。” 哈桑点头,在图上画了条箭头:“我带三十人从正面用撞车攻城,吸引辽军注意力;李二郎带二十人,从侧面的土坡绕到堡后,找机会破坏水井。”
“辽军的抛石机是个麻烦,” 李二郎皱着眉说,“要是他们往撞车上扔石块,咱们的人会受伤。” 张三笑着从墙角拖过一架 “新玩意”—— 这是用竹篾编的 “防石盾”,盾面铺着三层麻布,中间夹着晒干的芦苇,“这盾能挡住三十斤的石块,攻城时架在撞车两侧,保准安全。”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在盾上,石块弹开,盾面只留下浅浅的痕迹。
深夜的楚州,王晏之收到了哈桑的探查详报。他坐在灯下,在 “拔点计划” 上批复:“同意西据点作战方案,濠州援兵五十人、粮草两百石明日启程,由赵虎统领,配合瀛州部队行动。” 宝儿端来一碗热粥,看到批复上的 “三日拔点” 字样,忍不住问:“大人,为何要限定三日?” 王晏之放下笔,望着窗外的月光:“辽军丢了粮队,肯定会向其他据点求援,我们必须在援军到来前拔掉西堡,不然会陷入被动。”
泗州的仓库里,李四还在给明日要送的物资打包。他将 “止血粉” 分装成小袋,每袋都用桑皮纸包好,上面写着 “外用” 二字:“这些粉要分发给每个士兵,拔点时受伤了能及时止血。” 农兵们忙着将干草和麻绳装上车,干草是用来填暗沟的,麻绳则要绑在撞车上,防止攻城时散架。“李师傅,瀛州的士兵们能打赢吗?” 一名农兵问道。李四笑着点头:“哈桑大哥和李队长都是经过实战的,还有张师傅的攻城工具,肯定能拔掉辽堡。”
天快亮时,晨雾又起,瀛州城内的士兵们已收拾好行装。哈桑检查着士兵们的甲胄,李二郎调试着撞车的冲头,张三则将防石盾搬到马车上 —— 拔点战的一切准备都已就绪。王阿福站在城门口,望着远去的队伍,手里握着刚从俘虏身上搜出的辽军弯刀,心里想着:等他们回来,一定要请他们讲讲拔点的故事,将来自己也要像他们一样,为北伐出力。
风从城外吹进来,带着辽军据点方向的气息。哈桑骑在马上,回头望了眼瀛州城的轮廓,又看了看身边的士兵们,大声喊道:“兄弟们,拔掉西据点,咱们就离燕云近了一步!出发!” 马蹄声在晨雾中响起,队伍朝着辽军西据点的方向前进,阳光渐渐穿透雾层,给队伍的影子镀上一层金边,像是在预示着拔点战的胜利。
辽军西据点的哨塔上,辽兵还在来回踱步,他们不知道,一支准备充分的北伐队伍已在途中,用不了多久,这座坚固的土堡就会被攻破,成为北伐练兵路上又一个被拔掉的 “障碍”。而在更远的楚州、泗州、濠州,无数人还在为这场拔点战忙碌着 —— 粮草在运输,工具在改良,援军在赶路,所有人都在期待着胜利的消息,期待着北伐的脚步能再快一些,离收复燕云的目标再近一些。
“堡墙下有暗沟,” 李二郎凑到哈桑身边,压低声音指着望远镜里的阴影,“沟宽三尺,深约一尺,里面应该埋了尖刺,之前黑水河的竹刺阵就是这个路数。” 哈桑点头,从怀中掏出羊皮图,用炭笔在 “西据点” 旁标注:“四角哨塔各配两人,堡门守军十人,暗沟环绕,暂未发现侧门。” 风从土坡下吹上来,带着据点里飘出的炊烟味,两人赶紧压低身子,生怕被哨塔上的辽兵察觉。
斥候小队长摸出 “听地管”—— 这是根丈长的空心芦苇秆,一端贴在地面,另一端凑在耳边,能听到据点内的动静。“里面有马嘶声,” 小队长皱着眉说,“还有车轮转动的声音,可能藏着粮车或攻城工具。” 哈桑心里一紧,若据点内有重型工具,拔点时会麻烦许多:“再等半个时辰,看有没有辽兵出来取水或运粮,摸清他们的作息。”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土坡上,据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辰时过半,堡门终于 “吱呀” 一声打开,五名辽兵推着一辆水车走出来,朝着不远处的水井走去。“就是现在!” 哈桑给斥候使了个眼色,两名斥候立刻绕到水井旁的芦苇丛埋伏,其余人则继续盯着据点 —— 按计划,要抓个活口问清堡内虚实。
辽兵刚把水车放进井里,芦苇丛里突然窜出两名斥候,竹绳套住为首辽兵的脚踝,不等他呼救,麻布就堵住了嘴。其余辽兵见状,有的想往回跑,有的想拔弯刀反抗,却被哈桑带着人从土坡后冲出,长枪抵住胸口。“别出声!” 哈桑压低声音,刀尖顶住辽兵的咽喉,“敢喊就杀了你!”
押着俘虏返回瀛州的路上,哈桑终于问出了关键信息:西据点内共有辽兵八十人,储存的粟米够十日消耗,堡内有三架 “抛石机”—— 用原木和麻绳制成,能抛三十斤重的石块,还有十辆装满干草的车,似是准备用来防火攻的 “火障车”。“暗沟里的尖刺是木做的,泡过桐油,比竹刺更硬,” 俘虏哆哆嗦嗦地补充,“堡内的水井在中央,要是断了水源,不出三日就能逼他们投降。”
午间的阳光晒得人脊背发暖,瀛州城内的练兵场上,张三正带着民夫改良 “撞车”。这撞车的车头原本是整块硬木,张三让人在前端加装了铁制 “冲头”—— 用楚州铁匠铺送来的熟铁打造,呈锥形,比纯木车头更易撞破夯土墙。“再给车架加两根斜撑,” 张三踩着木梯,指挥民夫用麻绳固定横梁,“上次黑水河缴获的辽军弯刀,磨成碎片嵌在冲头两侧,能刮掉堡墙上的夯土。”
粮道兵们围在一旁,有的帮忙递工具,有的试着推动撞车 —— 改良后的撞车虽重了五十斤,却比之前更稳,推行时车轮在石板路上只发出轻微的 “咕噜” 声。“张师傅,这撞车能撞破辽军的土堡吗?” 一名年轻士兵问道。张三拍了拍冲头,铁面泛着冷光:“两丈高的夯土墙,只要撞对位置,半个时辰就能撞出缺口。”
据点内,王晏之派来的参军正在清点粮草。宝儿送来的账册上,新到的五千石耐盐禾已入库,加上黑水河缴获的千石粟米,瀛州现有粮食共六千五百石。“按拔点计划,攻打西据点需五十人,每日消耗粮食三十石,” 参军指着账册对李二郎说,“王大人已下令,从濠州调两百石干肉和三千斤慈姑糕过来,确保士兵们有体力作战。”
李二郎接过账册,翻到 “物资清单” 页 —— 上面标注着新到的二十副牛皮甲、五十柄短刀,还有宝儿特意准备的 “防火油布”:“这油布浸过石灰水,能防辽军的火攻,攻城时盖在撞车上,不怕他们扔火把。” 参军点头,从怀中掏出一封信:“王大人还说,若西据点拔得顺利,下一步就攻打南、北两据点,让你们提前制定协同计划。”
傍晚的天空渐渐转阴,风也比中午烈了些,吹得城墙上的旗帜猎猎作响。王阿福赶着牛车,载着二十捆艾草和十瓮草药,刚到瀛州城外,就听到路边的草丛里传来动静。“谁在那里?” 王阿福握紧赶车的木鞭,警惕地扫视四周 —— 这是他第一次单独护送物资,心里虽慌,却记得李四叮嘱的 “遇袭先躲”,悄悄将牛车往路边的土坡后挪了挪。
草丛里钻出十余名辽军残部,他们穿着破烂的皮甲,手里的弯刀豁了口,显然是黑水河一战逃散的士兵。“把车上的东西留下,饶你不死!” 为首的辽兵嘶吼着,举刀朝牛车冲来。王阿福没有硬拼,而是迅速摸出腰间的 “信号笛”—— 这是宝儿给的竹制短笛,笛声尖锐,能传三里远。
笛声刚响,远处就传来马蹄声 —— 李二郎带着十名粮道兵赶来了!他们是按计划来城外接应物资的,没想到刚好遇上辽军残部。“放下武器!” 李二郎嘶吼着,竹矛直刺辽兵,粮道兵们紧随其后,将残部团团围住。辽军本就士气低落,见援兵已到,纷纷扔下武器投降,只有为首的辽兵还想反抗,被李二郎的短刀架住脖子,动弹不得。
“阿福,你没事吧?” 李二郎扶起吓得脸色发白的王阿福,看到牛车完好,才松了口气。王阿福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车上的艾草:“这些是张师傅要的,说拔点时铺在堡墙下,能防滑。” 李二郎点头,让人将俘虏押回据点,自己则帮着赶车,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
瀛州据点的灯火亮起来时,哈桑已将西据点的探查结果整理成详报。他和李二郎、张三围在桌前,羊皮图上的西据点被标注得密密麻麻:“暗沟的木刺用火烧就能破坏,” 张三指着暗沟的位置,“我们可以在夜里带干草过去,点燃后再填土,就能开出通道。” 哈桑点头,在图上画了条箭头:“我带三十人从正面用撞车攻城,吸引辽军注意力;李二郎带二十人,从侧面的土坡绕到堡后,找机会破坏水井。”
“辽军的抛石机是个麻烦,” 李二郎皱着眉说,“要是他们往撞车上扔石块,咱们的人会受伤。” 张三笑着从墙角拖过一架 “新玩意”—— 这是用竹篾编的 “防石盾”,盾面铺着三层麻布,中间夹着晒干的芦苇,“这盾能挡住三十斤的石块,攻城时架在撞车两侧,保准安全。”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在盾上,石块弹开,盾面只留下浅浅的痕迹。
深夜的楚州,王晏之收到了哈桑的探查详报。他坐在灯下,在 “拔点计划” 上批复:“同意西据点作战方案,濠州援兵五十人、粮草两百石明日启程,由赵虎统领,配合瀛州部队行动。” 宝儿端来一碗热粥,看到批复上的 “三日拔点” 字样,忍不住问:“大人,为何要限定三日?” 王晏之放下笔,望着窗外的月光:“辽军丢了粮队,肯定会向其他据点求援,我们必须在援军到来前拔掉西堡,不然会陷入被动。”
泗州的仓库里,李四还在给明日要送的物资打包。他将 “止血粉” 分装成小袋,每袋都用桑皮纸包好,上面写着 “外用” 二字:“这些粉要分发给每个士兵,拔点时受伤了能及时止血。” 农兵们忙着将干草和麻绳装上车,干草是用来填暗沟的,麻绳则要绑在撞车上,防止攻城时散架。“李师傅,瀛州的士兵们能打赢吗?” 一名农兵问道。李四笑着点头:“哈桑大哥和李队长都是经过实战的,还有张师傅的攻城工具,肯定能拔掉辽堡。”
天快亮时,晨雾又起,瀛州城内的士兵们已收拾好行装。哈桑检查着士兵们的甲胄,李二郎调试着撞车的冲头,张三则将防石盾搬到马车上 —— 拔点战的一切准备都已就绪。王阿福站在城门口,望着远去的队伍,手里握着刚从俘虏身上搜出的辽军弯刀,心里想着:等他们回来,一定要请他们讲讲拔点的故事,将来自己也要像他们一样,为北伐出力。
风从城外吹进来,带着辽军据点方向的气息。哈桑骑在马上,回头望了眼瀛州城的轮廓,又看了看身边的士兵们,大声喊道:“兄弟们,拔掉西据点,咱们就离燕云近了一步!出发!” 马蹄声在晨雾中响起,队伍朝着辽军西据点的方向前进,阳光渐渐穿透雾层,给队伍的影子镀上一层金边,像是在预示着拔点战的胜利。
辽军西据点的哨塔上,辽兵还在来回踱步,他们不知道,一支准备充分的北伐队伍已在途中,用不了多久,这座坚固的土堡就会被攻破,成为北伐练兵路上又一个被拔掉的 “障碍”。而在更远的楚州、泗州、濠州,无数人还在为这场拔点战忙碌着 —— 粮草在运输,工具在改良,援军在赶路,所有人都在期待着胜利的消息,期待着北伐的脚步能再快一些,离收复燕云的目标再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