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元玮安静听着,没有反驳更没有追问,只静静地看着她,似乎在等着她继续往下说。
“我知道夫子与我家大哥是初次见面,不了解其品行学识,但有些东西是藏不住的。”
桑榆自然不会觉得自己凭着一张巧嘴,就能说服靠嘴皮子吃饭的曾经的御史大人。
说到这,她从怀中掏出一沓纸,每张纸上写着篇幅或长或短的文章。
“烦请夫子先看过这些。”
人一旦养成定期书写的习惯,就很难再改掉,见闻、感想、感触等都会激发内心的创作欲与表达欲。
自从家中有了笔墨之后,桑兴嘉书写的频率明显增多,这些都是桑榆从他房间里拿出来的。
虽然行为不大好,但她提前问过桑兴嘉,她能不能看他写的那些东西。
彼时的桑兴嘉极为大方,让她随便看随便用,别嫌弃他写的都是些不入流的文章就是。
当然那种类似于日记类的具有私密性的篇章,哪怕事先得到过桑兴嘉的许可,桑榆也绝不会随意拿出来给旁人看。
一沓零零散散但收拢整齐的纸被桑榆递过来,手上还沾着些许湿泥的柴元玮瞥了一眼,没说话径直绕过她往前面走去。
没想到他竟是连这点面子都不给,桑榆一时怔住,但她很快就反应过来。
正打算追上去继续劝说的时候,却听旁边的雀儿小声提醒:“桑家姐姐,你跟着我爹爹去前面吧。他手上沾了泥,得洗净了才能看的。”
她爹旁的时候还好,但凡跟书卷沾了边,凡事就得斤斤计较。哪怕只是别人的手稿,他也得净手后才肯触碰。
桑榆恍然大悟,合着刚刚柴夫子看她那一眼是让她跟上去,她是一点都没能领悟到。
“多谢雀儿妹妹,改明儿我给你做点甜品送来。”
桑榆笑着朝她点头致谢,而后便连忙朝着柴元玮离开的方向追上去。
正如雀儿所说,柴元玮在前院舀水洗净双手仔细擦干后,朝她伸出手来讨要手稿,桑榆连忙恭敬的双手递上。
其实桑榆带来的这些手稿,里面写的东西并不全是高深莫测之言,也有些随意抒发心情的短篇文章,但柴元玮看得相当认真。
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想要了解另一个文人,最简单容易的法子一定是去读对方的文章。
或许有些人表面上高风亮节,实际背地里蝇营狗苟谁也不知。
从文章中断定一个人的品行或许不够全面,但字里行间足以看出他究竟有没有真材实料。
柴元玮面无表情地看完手中的手稿,心中对那位写下这些文章的桑兴嘉已然有了初步的判断,确实是个有真材实料的人。
不过……他凭什么要因此而改变原本的想法?
“手稿我看完了,你兄长确实是位胸有沟壑的人才,却不是我想寻的弟子,小娘子还是请回吧。”
真是个倔老头!桑榆心中暗骂一句,面上却依旧得维持着笑容。
“柴夫子,我想问问,您想寻什么样的弟子?”
虽是问句,但问出这话的桑榆没等对方回答便自顾自地继续追问:“是刚正不阿有气节的,还是清廉自律耐得住清贫的,亦或者是有着深厚的经学史论功底、文采斐然能言善辩?”
耐心听她问完这些问题,等她不再开口说话时,柴元玮才神色莫名地看了她一眼。
要不是知道面前的小娘子自己从未在京城见过,他怕是都要误以为她是自己的知己故交。
身为一名御史,柴元玮确实是有找一名学生、收一名弟子的想法。
但他想要的弟子绝不仅仅是跟着他学习经史子集,更是‘政治继承人’与‘学术门生’的结合体。
这年头‘师徒如父子’绝不仅仅是一句空谈,行拜师礼后,弟子是要为老师送年礼过寿,以后养老送终的。
既然选择做清贫的御史,柴元玮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在官场上左右逢迎,只打算做好自己的本职,做好‘天子耳目。’
他若是收徒,不能给弟子什么政治地位与保障,甚至弟子在成为文官之后有着各种风险,性命都难以保全。
所以他对弟子的要求特别高,可以说若是有一人能拥有桑榆刚刚说的那些品质再加上并非家中独子,那他或许会考虑考虑。
这事他只对两位多年老友说过,旁人绝对无从知晓,但面前的小娘子却能一眼看透他的心思,真是一颗七窍玲珑心。
“你既然知道我的想法,又何苦继续相逼呢。”
柴元玮叹息一声,做他的弟子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被流放的御史虽有名望,但何日能重回朝堂,何日又会被找个由头重新定罪。朝不保夕还要连累家人,他真的有些心累。
“柴夫子,正是因为知晓你的想法,所以我才极力推荐我兄长。”
“他完美符合你的要求,或许在经学史论方面还有欠缺,但这点小瑕疵您教上两年仔细调教绝对能补救。”
桑榆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让原本已经准备转身送客的柴元玮身形一滞,陷入沉思之中。
他感觉桑榆的话,似乎有点道理,却又感觉她是在诡辩,一时间理不清思绪。
见到他停住不动,桑榆眼前一亮,知道他这是被自己说动了,连忙趁热打铁。
“我家兄长不贪财不好色,在京城时便一心向学,秉性纯良。在来到岭南后,体会过百姓疾苦知晓他们生存不易。”
“且家中有生意进项,他不会在钱财上有短缺,绝对是个爱民如子、清廉自律的好官。”
本就有些意动的柴元玮听完这番话后,愈加心动,若是真按她这么说,桑兴嘉好像真的是他能找到的最为合适的弟子人选。
桑榆说完后一直密切关注着柴元玮的神情,但他什么想法态度都不表露在脸上,对着面无表情的一张脸她实在是猜不透对方在想什么。
喜欢流放三千里,我靠厨艺带飞全家
“我知道夫子与我家大哥是初次见面,不了解其品行学识,但有些东西是藏不住的。”
桑榆自然不会觉得自己凭着一张巧嘴,就能说服靠嘴皮子吃饭的曾经的御史大人。
说到这,她从怀中掏出一沓纸,每张纸上写着篇幅或长或短的文章。
“烦请夫子先看过这些。”
人一旦养成定期书写的习惯,就很难再改掉,见闻、感想、感触等都会激发内心的创作欲与表达欲。
自从家中有了笔墨之后,桑兴嘉书写的频率明显增多,这些都是桑榆从他房间里拿出来的。
虽然行为不大好,但她提前问过桑兴嘉,她能不能看他写的那些东西。
彼时的桑兴嘉极为大方,让她随便看随便用,别嫌弃他写的都是些不入流的文章就是。
当然那种类似于日记类的具有私密性的篇章,哪怕事先得到过桑兴嘉的许可,桑榆也绝不会随意拿出来给旁人看。
一沓零零散散但收拢整齐的纸被桑榆递过来,手上还沾着些许湿泥的柴元玮瞥了一眼,没说话径直绕过她往前面走去。
没想到他竟是连这点面子都不给,桑榆一时怔住,但她很快就反应过来。
正打算追上去继续劝说的时候,却听旁边的雀儿小声提醒:“桑家姐姐,你跟着我爹爹去前面吧。他手上沾了泥,得洗净了才能看的。”
她爹旁的时候还好,但凡跟书卷沾了边,凡事就得斤斤计较。哪怕只是别人的手稿,他也得净手后才肯触碰。
桑榆恍然大悟,合着刚刚柴夫子看她那一眼是让她跟上去,她是一点都没能领悟到。
“多谢雀儿妹妹,改明儿我给你做点甜品送来。”
桑榆笑着朝她点头致谢,而后便连忙朝着柴元玮离开的方向追上去。
正如雀儿所说,柴元玮在前院舀水洗净双手仔细擦干后,朝她伸出手来讨要手稿,桑榆连忙恭敬的双手递上。
其实桑榆带来的这些手稿,里面写的东西并不全是高深莫测之言,也有些随意抒发心情的短篇文章,但柴元玮看得相当认真。
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想要了解另一个文人,最简单容易的法子一定是去读对方的文章。
或许有些人表面上高风亮节,实际背地里蝇营狗苟谁也不知。
从文章中断定一个人的品行或许不够全面,但字里行间足以看出他究竟有没有真材实料。
柴元玮面无表情地看完手中的手稿,心中对那位写下这些文章的桑兴嘉已然有了初步的判断,确实是个有真材实料的人。
不过……他凭什么要因此而改变原本的想法?
“手稿我看完了,你兄长确实是位胸有沟壑的人才,却不是我想寻的弟子,小娘子还是请回吧。”
真是个倔老头!桑榆心中暗骂一句,面上却依旧得维持着笑容。
“柴夫子,我想问问,您想寻什么样的弟子?”
虽是问句,但问出这话的桑榆没等对方回答便自顾自地继续追问:“是刚正不阿有气节的,还是清廉自律耐得住清贫的,亦或者是有着深厚的经学史论功底、文采斐然能言善辩?”
耐心听她问完这些问题,等她不再开口说话时,柴元玮才神色莫名地看了她一眼。
要不是知道面前的小娘子自己从未在京城见过,他怕是都要误以为她是自己的知己故交。
身为一名御史,柴元玮确实是有找一名学生、收一名弟子的想法。
但他想要的弟子绝不仅仅是跟着他学习经史子集,更是‘政治继承人’与‘学术门生’的结合体。
这年头‘师徒如父子’绝不仅仅是一句空谈,行拜师礼后,弟子是要为老师送年礼过寿,以后养老送终的。
既然选择做清贫的御史,柴元玮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在官场上左右逢迎,只打算做好自己的本职,做好‘天子耳目。’
他若是收徒,不能给弟子什么政治地位与保障,甚至弟子在成为文官之后有着各种风险,性命都难以保全。
所以他对弟子的要求特别高,可以说若是有一人能拥有桑榆刚刚说的那些品质再加上并非家中独子,那他或许会考虑考虑。
这事他只对两位多年老友说过,旁人绝对无从知晓,但面前的小娘子却能一眼看透他的心思,真是一颗七窍玲珑心。
“你既然知道我的想法,又何苦继续相逼呢。”
柴元玮叹息一声,做他的弟子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被流放的御史虽有名望,但何日能重回朝堂,何日又会被找个由头重新定罪。朝不保夕还要连累家人,他真的有些心累。
“柴夫子,正是因为知晓你的想法,所以我才极力推荐我兄长。”
“他完美符合你的要求,或许在经学史论方面还有欠缺,但这点小瑕疵您教上两年仔细调教绝对能补救。”
桑榆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让原本已经准备转身送客的柴元玮身形一滞,陷入沉思之中。
他感觉桑榆的话,似乎有点道理,却又感觉她是在诡辩,一时间理不清思绪。
见到他停住不动,桑榆眼前一亮,知道他这是被自己说动了,连忙趁热打铁。
“我家兄长不贪财不好色,在京城时便一心向学,秉性纯良。在来到岭南后,体会过百姓疾苦知晓他们生存不易。”
“且家中有生意进项,他不会在钱财上有短缺,绝对是个爱民如子、清廉自律的好官。”
本就有些意动的柴元玮听完这番话后,愈加心动,若是真按她这么说,桑兴嘉好像真的是他能找到的最为合适的弟子人选。
桑榆说完后一直密切关注着柴元玮的神情,但他什么想法态度都不表露在脸上,对着面无表情的一张脸她实在是猜不透对方在想什么。
喜欢流放三千里,我靠厨艺带飞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