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河岸,灯火彻夜通明。黄宝亲自站在浮桥桥头,看着水师士兵将最后一根铁链固定在桥墩上。这座连接南岸骑兵大营的浮桥,此刻被十余艘战舰团团护住,舰上的强弩与投石机对准沿岸,连一只鸟都难以靠近。
“黄将军,铁链已经锁死,浮桥两侧百步内,水师日夜巡逻,绝无死角。”水师吴江躬身禀报。
黄宝点点头,目光扫过桥面。与昨日仓促搭建的浮桥不同,为了保证浮桥安全,利用楠木重新铺了一层,底部更是利用木桩加固,桥头两侧更是立起了临时箭楼。他太清楚上次的教训了,正是因为骑兵无法支援,导致寿春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差点让秦军将水师与骑兵逐步绞杀。
“告诉张文俊,”黄宝对亲卫道,“浮桥若是断了,让他提头来见!”
亲卫领命而去。黄宝望着南岸骑兵大营的灯火,心中稍安。等白起主力到了,寿春若是在失去骑兵与水师,那将只能成为孤城,不攻自破。
“将军,斥候来报,关羽撤到了庐江。”
他转身回城,脚步却依旧沉重。水师战舰只剩十余艘,连河道巡逻都捉襟见肘。而南岸的张文俊,锐气大挫,能否及时支援,击败秦军铁骑还是未知数。
夜色渐深,浮桥的灯火映在肥水之上,泛着细碎的光。黄宝站在城楼,听着浮桥传来铁链撞击的轻响,只觉得这声响是寿春的倒计时。
在肥水双方打的你死我活之时,鼎武关下的旷野上,两军列阵分明。秦军的玄甲方阵如墨色洪流,旌旗上的‘李’字在风中猎猎作响;楚军的银枪阵则如霜雪铺地,‘穆’字帅旗前,老帅穆远山立马横枪,须发虽白,眼神却锐利如鹰。
李靖勒住战马,隔着百步与穆远山遥遥相对。他卸下头盔,露出面容,声音透过风传到楚军阵中:“穆老元帅,别来无恙?当初望原关一战,穆元帅的指挥战术,李靖至今难忘。”
穆远山哈哈一笑,声音洪亮:“李将军客气了。若非当初将军虚虚实实之计,司徒静那丫头,怕是早已被老夫送往帝京。”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只是没想到,当初那个相助司徒静,计谋百出的李帅竟然是大秦的将军。”
“穆帅过奖了。”李靖微微一笑,“当初之事,乃私人义举。今日阵前,乃两国交锋。正巧,本将一直想跟穆老元帅再战一次,如今兵戎相见,也是天数。”
“天数?”穆远山挑眉,“李将军可知,鼎武关乃我大楚帝京咽喉。老夫经营数年,城高池深,粮草充足,你仅仅想靠二十万大军想啃下来?怕是要崩掉几颗牙。”
李靖目光扫过鼎武关的城墙。城高七尺,宽三丈,墙面布满箭孔,关隘两侧的峭壁上隐约可见暗堡,果然是易守难攻的雄关。
“穆帅的布防,滴水不漏。”李靖笑道,“但兵法有云,‘守则不足,攻则有余’。鼎武关虽固,却缺一样东西。”
“哦?”穆远山挑眉,“愿闻其详。”
“锐气。”李靖声音转沉,“边军虽精,却久守关隘,少了破阵杀敌的锋芒。反观我军,自御蛮关起,一路势如破竹,锐气正盛。今日阵前,便是要让元帅看看,这锐气,能否撞开鼎武关的铁门!”
穆远山脸色微变,随即朗声大笑:“不错!可老夫麾下第一军团可不是边军能比拟的。”
“穆帅不妨试试。”李靖身后的杨再兴按捺不住,长枪直指楚军,“我军远道而来,正想试试大楚第一军团将士的勇猛。”
穆远山瞥了杨再兴一眼,对李靖道:“李将军麾下倒是猛将如云。只是不知,比起当初司徒静帐下的第三军团,孰强孰弱?”
这话戳中了李靖内心。第三军团随他征战数月,最后尽数战死,是他心中憾事。他眼神一沉:“战场之上,唯有胜负,无分新旧。”
“好一个胜负!”穆远山猛地提枪,枪尖直指李靖,“李将军若敢攻城,老夫便让你尝尝鼎武关的厉害!只是念在当初你我虽为敌,却也算‘知己’,给你三日时间考虑,退兵,或死战!”
李靖重新戴上头盔,玄甲在阳光下泛出冷光:“穆帅的好意心领了。三日之后,我在关内设宴,与穆帅共饮庆功酒。”
“哈哈哈!”穆远山大笑,“那老夫便在关上备着毒酒,等着李将军来饮!”
说罢,他调转马头,楚军阵列如潮水般退回关内。关门缓缓落下,沉重的声响回荡在两军上空。
李靖望着紧闭的鼎武关,对身旁的张良道:“穆远山老狐狸,老谋深算,不仅想要试探我军虚实,更是在拖延时间。”
张良微微颔首:“他知道我军现在粮草有限,想耗到我军自乱。只是他没想到,望原关的一幅行军图,让我们找到了云雾沼泽那条废弃的道路。”
李靖眼中闪过锐光:“所以,三日之期,正好也让他放松警惕。”
他回头看向冉闵、许褚、养由基:“各将回营整备,三日后,按计划行事。先将前方那三道沟壑填了!”
关外的风渐渐平息,秦军开始扎营。鼎武关的城楼上,穆远山望着秦军的背影,手指轻轻敲击着垛口。他想起当初面对李靖的乏力感。明明军力优势于司徒静,却被他奇思妙想的兵法弄得他们团团转。此时他心中竟生出一丝复杂,李靖,这是他戎马一生,唯二没能看透的对手,另外一个正是那位武安君。
“传我命令,加强关后巡逻。”穆远山突然道。
亲卫一愣:“将军,关后可是我们的地盘,秦军应该......”
“照做!”穆远山打断他,语气凝重,“李靖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从不可能的地方找出正确的路。”
关下的秦军大营升起炊烟,鼎武关的城门紧闭如铁,双方各自安排后续。谁也不知道,三日后的较量,才是重中之重。究竟是李靖的奇袭得手,还是穆远山的坚守奏效。
“黄将军,铁链已经锁死,浮桥两侧百步内,水师日夜巡逻,绝无死角。”水师吴江躬身禀报。
黄宝点点头,目光扫过桥面。与昨日仓促搭建的浮桥不同,为了保证浮桥安全,利用楠木重新铺了一层,底部更是利用木桩加固,桥头两侧更是立起了临时箭楼。他太清楚上次的教训了,正是因为骑兵无法支援,导致寿春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差点让秦军将水师与骑兵逐步绞杀。
“告诉张文俊,”黄宝对亲卫道,“浮桥若是断了,让他提头来见!”
亲卫领命而去。黄宝望着南岸骑兵大营的灯火,心中稍安。等白起主力到了,寿春若是在失去骑兵与水师,那将只能成为孤城,不攻自破。
“将军,斥候来报,关羽撤到了庐江。”
他转身回城,脚步却依旧沉重。水师战舰只剩十余艘,连河道巡逻都捉襟见肘。而南岸的张文俊,锐气大挫,能否及时支援,击败秦军铁骑还是未知数。
夜色渐深,浮桥的灯火映在肥水之上,泛着细碎的光。黄宝站在城楼,听着浮桥传来铁链撞击的轻响,只觉得这声响是寿春的倒计时。
在肥水双方打的你死我活之时,鼎武关下的旷野上,两军列阵分明。秦军的玄甲方阵如墨色洪流,旌旗上的‘李’字在风中猎猎作响;楚军的银枪阵则如霜雪铺地,‘穆’字帅旗前,老帅穆远山立马横枪,须发虽白,眼神却锐利如鹰。
李靖勒住战马,隔着百步与穆远山遥遥相对。他卸下头盔,露出面容,声音透过风传到楚军阵中:“穆老元帅,别来无恙?当初望原关一战,穆元帅的指挥战术,李靖至今难忘。”
穆远山哈哈一笑,声音洪亮:“李将军客气了。若非当初将军虚虚实实之计,司徒静那丫头,怕是早已被老夫送往帝京。”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只是没想到,当初那个相助司徒静,计谋百出的李帅竟然是大秦的将军。”
“穆帅过奖了。”李靖微微一笑,“当初之事,乃私人义举。今日阵前,乃两国交锋。正巧,本将一直想跟穆老元帅再战一次,如今兵戎相见,也是天数。”
“天数?”穆远山挑眉,“李将军可知,鼎武关乃我大楚帝京咽喉。老夫经营数年,城高池深,粮草充足,你仅仅想靠二十万大军想啃下来?怕是要崩掉几颗牙。”
李靖目光扫过鼎武关的城墙。城高七尺,宽三丈,墙面布满箭孔,关隘两侧的峭壁上隐约可见暗堡,果然是易守难攻的雄关。
“穆帅的布防,滴水不漏。”李靖笑道,“但兵法有云,‘守则不足,攻则有余’。鼎武关虽固,却缺一样东西。”
“哦?”穆远山挑眉,“愿闻其详。”
“锐气。”李靖声音转沉,“边军虽精,却久守关隘,少了破阵杀敌的锋芒。反观我军,自御蛮关起,一路势如破竹,锐气正盛。今日阵前,便是要让元帅看看,这锐气,能否撞开鼎武关的铁门!”
穆远山脸色微变,随即朗声大笑:“不错!可老夫麾下第一军团可不是边军能比拟的。”
“穆帅不妨试试。”李靖身后的杨再兴按捺不住,长枪直指楚军,“我军远道而来,正想试试大楚第一军团将士的勇猛。”
穆远山瞥了杨再兴一眼,对李靖道:“李将军麾下倒是猛将如云。只是不知,比起当初司徒静帐下的第三军团,孰强孰弱?”
这话戳中了李靖内心。第三军团随他征战数月,最后尽数战死,是他心中憾事。他眼神一沉:“战场之上,唯有胜负,无分新旧。”
“好一个胜负!”穆远山猛地提枪,枪尖直指李靖,“李将军若敢攻城,老夫便让你尝尝鼎武关的厉害!只是念在当初你我虽为敌,却也算‘知己’,给你三日时间考虑,退兵,或死战!”
李靖重新戴上头盔,玄甲在阳光下泛出冷光:“穆帅的好意心领了。三日之后,我在关内设宴,与穆帅共饮庆功酒。”
“哈哈哈!”穆远山大笑,“那老夫便在关上备着毒酒,等着李将军来饮!”
说罢,他调转马头,楚军阵列如潮水般退回关内。关门缓缓落下,沉重的声响回荡在两军上空。
李靖望着紧闭的鼎武关,对身旁的张良道:“穆远山老狐狸,老谋深算,不仅想要试探我军虚实,更是在拖延时间。”
张良微微颔首:“他知道我军现在粮草有限,想耗到我军自乱。只是他没想到,望原关的一幅行军图,让我们找到了云雾沼泽那条废弃的道路。”
李靖眼中闪过锐光:“所以,三日之期,正好也让他放松警惕。”
他回头看向冉闵、许褚、养由基:“各将回营整备,三日后,按计划行事。先将前方那三道沟壑填了!”
关外的风渐渐平息,秦军开始扎营。鼎武关的城楼上,穆远山望着秦军的背影,手指轻轻敲击着垛口。他想起当初面对李靖的乏力感。明明军力优势于司徒静,却被他奇思妙想的兵法弄得他们团团转。此时他心中竟生出一丝复杂,李靖,这是他戎马一生,唯二没能看透的对手,另外一个正是那位武安君。
“传我命令,加强关后巡逻。”穆远山突然道。
亲卫一愣:“将军,关后可是我们的地盘,秦军应该......”
“照做!”穆远山打断他,语气凝重,“李靖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从不可能的地方找出正确的路。”
关下的秦军大营升起炊烟,鼎武关的城门紧闭如铁,双方各自安排后续。谁也不知道,三日后的较量,才是重中之重。究竟是李靖的奇袭得手,还是穆远山的坚守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