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命名之困-《博士在妮姬世界!开局招募阿米娅》

  指令如精密的齿轮般咬合传递。阿米娅指尖在终端上快速敲击,将博士的命令转化为加密数据流,瞬间分发给可露希尔、术士团指挥部以及地下作业区的“薪火”工程分队。主控室内,代表熔炼任务进度的光条亮起,稳定地向右延伸,旁边跳动着预估完成时间和能量产出数字。工厂的喧嚣隔着厚重的合金门板传来,是金属的碰撞、熔炉的低鸣、还有维什戴尔那辨识度极高的、带着爆破硝烟味的粗粝命令声——一切都沿着博士规划的轨道高效运转。

  博士的目光从忙碌的监控屏幕移开,落回那份揭示地下空腔奥秘的三维结构图上。那层厚度惊人、强度远超合金的天然矿物穹顶,在扫描图上呈现出一种沉稳的灰白色泽,像沉睡巨兽的甲胄。八十米深的岩层将它与地表工厂隔开,也隔开了莱彻菌毯的窥探和可能来自东北方未知威胁的毁灭性打击。这不再仅仅是一个意外发现的地质空腔,它是一个现成的、坚不可摧的战争堡垒核心,一个足以托起整个据点未来的基石。

  “核心地下指挥中枢……”博士低声自语,冰冷的金属面具掩盖了他此刻眼中跳动的精光。他的思维瞬间穿透了眼前的屏幕,延伸向那个已被打通通道、正被工程干员们小心翼翼探入的幽暗空间。

  他仿佛能看到,就在此刻,极光正指挥着她的技术小组,用携带的便携式强光灯将那片亘古的黑暗撕开一道道口子。灯光下,是宽阔到足以容纳重型运输车通行的天然甬道,岩壁光滑而坚固,带着莱彻分泌物钙化后特有的奇异质感。空气净化装置低鸣着,驱散着封闭亿万年的微弱尘埃。再深入,便是那个巨大的、如同远古神殿般的空腔本体。想象中,便携式焚尘之炉已经架设在那片富含红石矿脉的东南侧边缘,术士团的源石技艺光辉与焚尘之炉的能量光晕交相辉映,将冰冷的岩石映照得一片赤红。能量读数正在稳步攀升,五万单位的红石储备,正从沉睡的矿石和莱彻残骸中被源源不断地提炼出来,汇入据点那刚刚因大笔支出而略显干瘪的储备池。

  但这只是开始。博士的思绪如同高速运转的pRtS核心,瞬间构建出未来的蓝图。

  明天,当那支耗费二十万红石巨资召唤而来的罗德岛工程大队——整整两百名经验丰富的工程专家、熟练的技术工人,携带着模块化的重型工程设备、建材打印平台、深层钻探机和大型能量核心——降临此地时,这片深埋地下的空间,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蜕变。

  他仿佛能听到重型钻机的轰鸣,它们将不再是小心翼翼地打通两米直径的通道,而是以工程机械的磅礴伟力,拓宽、加固、延伸出数条连接地表工厂与地下核心的运输大动脉。模块化建材将如同流水般倾泻而下,在极光精准的指挥和工程大队娴熟的操作下,迅速构筑起分层的结构:最底层,将是依托天然空腔形状、被高强度合金和工程聚合物进一步加固的巨型熔炼中心,数座乃至十数座大型焚尘之炉将在这里昼夜不息地轰鸣,将掠夺自废土各处的莱彻残骸和红石矿脉转化为据点生存与扩张的血液——红石能量。中层,将是核心指挥区、数据中心(pRtS 2.0的主服务器阵列将迁移至此,获得最坚固的保护)、军械库、源石技艺增幅矩阵以及最重要的——生命维持系统和应急避难所。上层,靠近穹顶的区域,则将建设为生活区、医疗中心、战术训练场以及小型种植园(利用人造光源和源石能催生技术),为据点提供可持续的生存基础。而那层天然的、坚不可摧的矿物穹顶之上,还将铺设多重复合装甲板和能量偏导护盾发生器,将其防御力提升到一个令人窒息的程度。

  地表工厂,将不再是孤立无援的堡垒,而是这个庞大地下蜂巢的“出入口”和“火力平台”。地表建筑群将被重新规划,依托地下核心的支撑,向着更广阔的区域辐射。防御工事将依托新发现的矿物特性进行升级,沉寂之墙防御矩阵的节点将深入地下,与核心区护盾系统联动。地表将设立多个伪装成废墟或矿坑的诱敌火力点、快速反应部队集结区以及物资周转平台。甚至,可以预见,利用地下空间的隐蔽性和强大的防御力,地表工厂的一部分可以大胆地转型为更具进攻性的“前线基地”,容纳更多的战斗人员、机动载具和远程打击武器。

  这个以地下空腔为核心的立体化据点网络一旦建成,其战略价值将无可估量。它将是:

  永不陷落的要塞: 依托深埋地下的核心和天然矿物穹顶,据点拥有了抵抗超规格打击的资本,无论是领主级莱彻的物理冲击,还是未知的规则级能量侵蚀,都将被这层大地铠甲最大程度地削弱。

  高效的能量熔炉: 大型熔炼中心将极大提升红石能量的获取效率,为据点的运转、召唤、防御和进攻提供澎湃不绝的动力。

  绝对安全的指挥中枢: pRtS 2.0和核心指挥层将处于最严密的保护之下,确保决策链的稳定和信息的绝对安全。

  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完善的生活保障系统和技术研发空间,让据点摆脱了纯粹掠夺者的困境,具备了长期扎根、发展壮大的潜力。

  进攻的跳板:依托坚固的后方,地表力量可以更灵活、更大胆地出击,无论是清扫周边莱彻巢穴掠夺资源,还是向更远方的方舟或未知威胁发起侦察甚至进攻。

  这不仅仅是一个据点的升级,这是一次从“挣扎求生”向“立足发展”的战略性飞跃!一个真正属于罗德岛、属于泰拉文明在这片废土上的“火种基地”!

  一股混杂着成就感与野心的热流,罕见地在博士那被无数战术推演和冰冷决策占据的心底悄然涌动。他仿佛已经看到,在不久的将来,这座依托天然奇迹和泰拉工程伟力铸就的堡垒,如同一颗深埋地底却锋芒毕露的獠牙,牢牢钉在这片猩红的废土之上。它将吸引流散的幸存者,震慑窥伺的莱彻,甚至…成为撬动方舟那庞然大物的支点!

  一个念头自然而然地、无比强烈地浮现出来:如此重要的地方,它需要一个名字。一个足以承载其厚重、象征其力量、预示其未来的名字。

  博士的思绪瞬间从宏大的蓝图抽离,陷入了另一种专注。他站在主控台前,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冰冷的金属台面,面具下的眉头微微蹙起。

  “堡垒?太直白,太常见。”他立刻否决了这个最先跳入脑海的词汇。这名字配不上它的潜力,也缺乏独特性。

  “深巢?暗影要塞?”他尝试着与地下特性关联。但前者听起来像是某种虫族的巢穴,后者则带着一股阴郁诡秘的气息,与他心中那坚不可摧、充满发展活力的据点形象相去甚远。

  “磐石据点?大地之盾?”这强调了防御,但似乎又忽略了它作为熔炉核心和未来跳板的进攻性与发展性。太片面。

  “薪火堡垒?”他想到了刚刚抵达的工程分队代号。这个名字寓意不错,象征着希望与传承,但总觉得…不够有力,不够独特,似乎还差那么一点气势。

  “泰拉方舟?”博士的指尖顿了一下。这个名字承载着太多的重量。方舟,象征着文明的延续与火种的保存。但“方舟”二字,在妮姬世界有着特定的、令人警惕的含义——那座囚禁着舒恩意志、奴役着无数妮姬的钢铁囚笼。用这个名字,是否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心理抵触?而且,这个名字似乎过于宏大,更像是一个终极目标,而非眼前这个正在崛起的据点。

  “罗德岛地下城?”务实,直接点明了归属。但…过于平淡,缺乏想象空间,也难以体现这个据点融合了废土资源、罗德岛技术以及妮姬世界特性的独特之处。

  一个又一个名字在博士脑海中闪过,又被迅速否决。每一个似乎都抓住了某个特质,但又都差了点意思。要么不够响亮,要么寓意不够精准,要么缺乏独特性,要么容易引起歧义。命名,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竟比规划一场针对暴君级莱彻的斩首行动还要耗费心神。

  他需要一个名字,既能体现它深埋地下的坚固本质(矿物穹顶),又能彰显它作为能量核心(红石熔炉)和指挥中枢的地位,最好还能蕴含一丝对未来的展望(火种、据点网络起点),同时听起来要简洁有力,易于记忆和传播。

  “矿物穹顶…能量核心…指挥中枢…火种…起点…”博士低声咀嚼着这些关键词,试图从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穹顶核心?核心穹顶?起点熔炉?源点堡垒?……”

  他反复推敲着组合,但总感觉不够满意。要么拗口,要么依然未能完全涵盖所有的特质。

  时间在主控室恒定的微光中悄然流逝。屏幕上的熔炼进度条稳步推进,工厂内外的喧嚣似乎都成了遥远的背景音。博士如同一个在词汇迷宫中探寻出口的旅人,沉浸在这场无声的头脑风暴里。

  然而,完美的名字并未如期降临。那些闪过的词汇组合,最终都未能点燃博士心中那名为“就是它了”的确认火花。

  一丝不易察觉的烦躁,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小石子,在博士冷静的心湖里荡开微澜。他习惯于掌控,习惯于精准高效地解决问题。命名这种带着主观审美和象征意义的事情,反而让他感到一种陌生的束缚。他意识到,这或许不是靠战术推演和逻辑分析就能立刻得出最优解的难题。

  他需要沉淀,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观察这个据点未来的发展,去感受它逐渐成型后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也许,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在目睹一次熔炉喷发的壮丽景象,或是在指挥一场依托新据点防御体系大获全胜的战斗后,那个最恰当的名字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

  博士缓缓吐出一口无声的气息,敲击台面的手指停了下来。他最后看了一眼屏幕上那个被重点标注的地下空腔结构图,将心中翻涌的命名念头暂时按下。

  “罢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在他脑中形成。名字很重要,但并非此刻最紧迫的事务。眼下,确保那五万红石安全熔炼,迎接即将到来的工程大队,完成一级据点的升级,以及应对东北方那始终悬在头顶的未知威胁,才是真正刻不容缓的重中之重。

  就让这个承载着未来希望的地下核心,暂时保留它的无名状态吧。它的名字,终将在其崛起的过程中,由它的力量与功绩来书写。

  博士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专注,彻底从命名的思绪中抽离,再次投向了监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和工厂内外无数需要他决策的细节。无名,并不妨碍它成为废土上最令人瞩目的獠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