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早,天色尚未放亮,街巷仍笼在夜色之中。
街头只偶尔有几道行人剪影,踽踽而行。
林向安与段昊初早早起身,整装待发。
会馆门前的灯笼尚未尽数熄灭,风一吹,微光摇曳,映得地上斑驳一片。
考虑到此行路远,又需穿过内城关卡,会馆管事特意安排了一位熟识衙门的衙役领路。
那人姓李,为人干练,熟悉城中道路,也晓得几处关口的通融之法。
他手中提着一盏红底黑字的灯笼,正面写着“浙籍文魁”四字,字迹挺拔醒目,表明二人身份。
如此一来,不仅方便通行,也省去不少麻烦。
三人一道出了会馆,沿街西行。
天虽未大亮,街面上却已有了些动静。
街角的茶水挑子、馒头铺子、早点摊已陆续开张,蒸笼里的热气升腾,在晨风中缭绕成雾,将街边灯光映得朦胧一片。
不多时,三人行至一家临街的早食铺前,见其整洁干净,便入内歇脚。
林向安和段昊初也一并招呼那名引路的李衙役入座,一同吃了早食。
铺中人不多,店家手脚利索,热食很快便端了上来。
几样简单的早点,热气扑面,倒也暖了胃。
饭后稍作整理,三人继续上路。
往西走了一段,便抵达崇文门。
李衙役走在前头,早早将灯笼举起,远远便有守门兵卒看见,点头示意。
到得城门前,门卫果然依规拦下盘问。
但见灯笼上“浙江文魁”字样,再细看是熟面孔,态度也随之缓和了几分。
李衙役与守门人打了个招呼,寒暄几句后,对方只略翻了林向安与段昊初二人的举人凭证与拜帖。
随后查看了随身包裹与入城缘由,未作多问,便放行。
比起先前进城时那般层层查问,这次倒是顺利得多。
穿过城门,三人继续往西安门方向行去。
一路绕过几条街巷,街道逐渐宽敞,房舍也愈发整齐有序。
此时日头已隐隐升起,晨曦洒落在青瓦灰墙上,街上的行人渐多,车马往来,也开始热闹起来。
又走了一阵,终于抵达目的地。
眼前是一处幽静小巷尽头的宅邸,门扉紧闭,门前并无门人站岗。
四周安静,唯有晨风掠过树梢的轻响。
林向安上前几步,举手叩响门环。
不多时,门内传来脚步声,随即“吱呀”一声轻响,门缝被人从里缓缓推开。
探出头来的,是一位年纪不大的仆从,身着灰布短褂,神色谨慎,语气压低:
“哪位贵客?”
林向安微微上前,拱手施礼,语气温和:
“在下浙江举人林向安,同行者为段昊初。我二人持本省学宪宋大人荐书,特来拜访许大人,求教学问,劳烦通禀。”
话音一落,他便双手捧出拜匣,匣盖微启,露出其中红笺名刺,其上工整书写着:“晚生林向安顿首百拜”。
段昊初亦向前一步,将拜匣递给了门人。
那仆人先是扫了两人一眼,又低头细看拜匣盖上的名刺。
虽也见过不少人登门求见,但多数不过是慕名而来,未得入内,皆被老爷婉拒。
如今这两人口中有浙江学政的亲笔荐信。
浙江学政可是宋道衡,是老爷的至交,眼下却不可怠慢。
他神色一敛,语气也随之恭谨起来,朝两人点头道:
“原是宋学宪荐来的相公,老爷今儿恰好在府休沐,正在书房中饮早茶。二位请稍候,我这便去通报。”
说罢收下拜匣,轻轻掩上门扉,脚步声渐远,显是匆匆往二门去了。
林向安与段昊初随即退后两步,站定廊下,垂手肃立,静候回音。
那位引路的李姓衙役见事已妥,也便告辞准备回去。
林向安随即从怀中取出一个薄薄的红封,轻轻塞到他手中,笑着拱手道:
“今日多承照应,烦劳你一路奔波。新年佳节,聊表心意,还望笑纳。”
李衙役一怔,旋即面露喜色,连连点头称谢,道:
“多谢林相公!日后若再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开口。”
他拱手作别,转身而去。
段昊初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不由暗暗赞叹。
林向安虽年纪尚轻,却待人接物有礼有度,处世沉稳得体,举止间透出一份不疾不徐的分寸感。
这一点,他自问尚有所不及。
街头只偶尔有几道行人剪影,踽踽而行。
林向安与段昊初早早起身,整装待发。
会馆门前的灯笼尚未尽数熄灭,风一吹,微光摇曳,映得地上斑驳一片。
考虑到此行路远,又需穿过内城关卡,会馆管事特意安排了一位熟识衙门的衙役领路。
那人姓李,为人干练,熟悉城中道路,也晓得几处关口的通融之法。
他手中提着一盏红底黑字的灯笼,正面写着“浙籍文魁”四字,字迹挺拔醒目,表明二人身份。
如此一来,不仅方便通行,也省去不少麻烦。
三人一道出了会馆,沿街西行。
天虽未大亮,街面上却已有了些动静。
街角的茶水挑子、馒头铺子、早点摊已陆续开张,蒸笼里的热气升腾,在晨风中缭绕成雾,将街边灯光映得朦胧一片。
不多时,三人行至一家临街的早食铺前,见其整洁干净,便入内歇脚。
林向安和段昊初也一并招呼那名引路的李衙役入座,一同吃了早食。
铺中人不多,店家手脚利索,热食很快便端了上来。
几样简单的早点,热气扑面,倒也暖了胃。
饭后稍作整理,三人继续上路。
往西走了一段,便抵达崇文门。
李衙役走在前头,早早将灯笼举起,远远便有守门兵卒看见,点头示意。
到得城门前,门卫果然依规拦下盘问。
但见灯笼上“浙江文魁”字样,再细看是熟面孔,态度也随之缓和了几分。
李衙役与守门人打了个招呼,寒暄几句后,对方只略翻了林向安与段昊初二人的举人凭证与拜帖。
随后查看了随身包裹与入城缘由,未作多问,便放行。
比起先前进城时那般层层查问,这次倒是顺利得多。
穿过城门,三人继续往西安门方向行去。
一路绕过几条街巷,街道逐渐宽敞,房舍也愈发整齐有序。
此时日头已隐隐升起,晨曦洒落在青瓦灰墙上,街上的行人渐多,车马往来,也开始热闹起来。
又走了一阵,终于抵达目的地。
眼前是一处幽静小巷尽头的宅邸,门扉紧闭,门前并无门人站岗。
四周安静,唯有晨风掠过树梢的轻响。
林向安上前几步,举手叩响门环。
不多时,门内传来脚步声,随即“吱呀”一声轻响,门缝被人从里缓缓推开。
探出头来的,是一位年纪不大的仆从,身着灰布短褂,神色谨慎,语气压低:
“哪位贵客?”
林向安微微上前,拱手施礼,语气温和:
“在下浙江举人林向安,同行者为段昊初。我二人持本省学宪宋大人荐书,特来拜访许大人,求教学问,劳烦通禀。”
话音一落,他便双手捧出拜匣,匣盖微启,露出其中红笺名刺,其上工整书写着:“晚生林向安顿首百拜”。
段昊初亦向前一步,将拜匣递给了门人。
那仆人先是扫了两人一眼,又低头细看拜匣盖上的名刺。
虽也见过不少人登门求见,但多数不过是慕名而来,未得入内,皆被老爷婉拒。
如今这两人口中有浙江学政的亲笔荐信。
浙江学政可是宋道衡,是老爷的至交,眼下却不可怠慢。
他神色一敛,语气也随之恭谨起来,朝两人点头道:
“原是宋学宪荐来的相公,老爷今儿恰好在府休沐,正在书房中饮早茶。二位请稍候,我这便去通报。”
说罢收下拜匣,轻轻掩上门扉,脚步声渐远,显是匆匆往二门去了。
林向安与段昊初随即退后两步,站定廊下,垂手肃立,静候回音。
那位引路的李姓衙役见事已妥,也便告辞准备回去。
林向安随即从怀中取出一个薄薄的红封,轻轻塞到他手中,笑着拱手道:
“今日多承照应,烦劳你一路奔波。新年佳节,聊表心意,还望笑纳。”
李衙役一怔,旋即面露喜色,连连点头称谢,道:
“多谢林相公!日后若再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开口。”
他拱手作别,转身而去。
段昊初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不由暗暗赞叹。
林向安虽年纪尚轻,却待人接物有礼有度,处世沉稳得体,举止间透出一份不疾不徐的分寸感。
这一点,他自问尚有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