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逛庙会家里人买礼物-《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赵泽在院里坐了一会儿,几人晒着太阳,闲聊些日常琐事。

  一直到快未时,他才起身告辞。

  临走时还不忘回头嘱咐一句:“我过两天再来,咱们一起逛庙会。”

  “知道了。”

  林向安笑着送他出了会馆大门,目送他骑马远去。

  赵泽一走,林向安便叮嘱林远、王和信,若是有人来找,便说他要闭门苦读,不便见客。

  说罢,便也真照此行事。

  天未亮便起身,清晨在屋中背书。

  待吃过早食,他便去藏书阁待着。

  白日里攻经义、习制艺、练杂文,夜里温习史书,偶尔翻阅前人记录的策论与名家讲疏。

  偶有灵感时,便在小册子上随手记下片言只语,待日后细加整理。

  若有人登门拜访,林向安一律不见,由林远代为出面婉言谢客。

  唯独赵泽若来,他才会出面招呼。

  与他这般闭门不出的情形相比,会馆里其他举子倒是热闹得很。

  正月里,不少人赶庙会、烧香祈福、走亲访友、应酬聚会,几乎日日应接不暇。

  大堂中更是时常能听到喧笑声,有人带了花灯回来,有人讲庙会上看戏、掷骰子的趣事,说得绘声绘色。

  可林向安对此全无兴趣。

  本就时日无多,更应该安心读书。

  直到正月初四这天上午,林向安吃过早膳,正坐在书案前整理昨夜笔记,想着再过一会儿便去藏书阁。

  谁知这时,赵泽就冒着一股寒气踏了屋里。

  手里的披风裹着东西,抱在怀里。

  他一进屋就嚷:“哎呀,冷死我了!”

  说话间就将披风拿开,然后露出了一个朱红雕漆食盒。

  他的脸颊、手指冻得通红。

  “我快马赶过来的,这里面糕点还是热的,是我娘给我爹做的,我拿了些来,你们赶紧尝尝。”

  李宝珠做了些家乡特色糕点,准备让大儿子赵渊给带去赵康平那。

  结果赵泽看到了,便央求他娘多做些,说是要送朋友。

  这不趁热好吃,便拿披风裹着食盒,便匆忙赶过来了。

  林向安从书案后起身,瞧见他的样子,眉头微微一皱:“这么冷的天你骑马,披风裹身上就是,护着个食盒干什么?”

  一边说着,一边接过他手里的食盒。

  食盒并不凉,反而还有淡淡的暖意,显然一路防护的很好。

  这行为看着很傻,却是赵泽的心意,林向安不忍责备。

  转头朝林远吩咐道:

  “阿远,把枣炭赶紧点上。”

  平日白天屋里并不生炭火,多是夜里才取暖。

  林向安接过食盒后,转身从架上取了个瓷杯,倒了杯姜茶递给赵泽:“先暖暖身子。”

  这姜茶是会馆每日例备的,专为驱寒养气所用。

  赵泽接过茶,小口小口地啜着,热气扑面而来,先暖了唇齿,又顺着喉咙直暖到胃里,忍不住轻“嘶”一声。

  瞬间感觉身上暖和些了。

  便指着食盒说道:

  “你们可得赶紧尝尝,这点心热的时候最好吃。都是我娘做的,地道的家乡味儿,可香了。”

  林向安看着他脸冻得通红,耳垂都泛着红光,又见他一脸期待,不由得笑了笑,语气也软了几分:

  “行,那就先谢你,我们一大早就有口福了。”

  说着便揭开食盒的盖子,里面有两份。

  揭开碗盖,还有淡淡的热气。

  一份是芝麻酥糖,一份是桔红糕。

  林向安随手拿起一块芝麻酥糖,轻轻咬了一口,入口即碎,满口酥香。

  又尝了桔红糕,糕体柔软,甜而不腻,带着橘香的清爽。

  “嗯,真好吃。”

  他笑着弯了弯眼角,随即将盘子递给王和信:“来,尝尝。”

  王和信跑过来,忙不迭接过来,一边吃一边赞道:

  “哎哟,这糕点真香,不油不腻,还有果子香,阿泽,你娘手艺真不赖!”

  赵泽听了这话,笑得嘴都合不拢:“那当然了。”

  这时,林远正在外头忙着生炭,手上还沾着些灰。

  林向安便亲手取了块桔红糕,走到门口递到他嘴边:“来,趁热吃。”

  林远笑着三两口就吃完了。

  “软糯香甜,好吃。”

  赵泽听了,也乐得眉开眼笑。

  三人见他得意的模样,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很快枣炭就生好了,便将烘笼提到赵泽身旁。

  “今天我带你们去逛庙会。”

  .......

  屋里暖炭烧得正旺,赵泽歇了一阵子,身上总算暖和了些,整个人气色好了不少。

  林向安这才整装收拾,赵川不日就要回乡,想着正好趁此机会买些京城的物件,让他带回去给家里人。

  于是,一行四人出了门,离开了会馆。

  这时街上已渐热闹起来。

  小贩推着货担,边走边吆喝,糖葫芦、爆米花、各式糕点的香气随风飘散。

  孩童在街头巷尾追逐打闹,笑声清脆。

  门前红灯高挂,铺子两侧贴着新春对联,不少人家门口还挂着火红的福字。

  街角巷口尽是年味,喜气洋洋。

  他们一路向西,穿过宣武门大街,不多时便到了琉璃厂。

  琉璃厂的庙会果然热闹非凡。

  人头攒动,热闹喧腾,叫卖声、说书声、锣鼓声交织一片。

  两旁摊贩密密排开,铺子里堆满了古玩字画、灯笼等。

  街角还有穿着戏装的艺人踩着高跷,一边敲锣打鼓,一边扯着嗓子招徕人群。

  前头还有一拨舞龙舞狮的队伍,锣鼓喧天,气势十足。

  赵泽眼睛一亮,拉着林向安就往前头人堆里钻,嘴里还嚷着:“快快快,往前面站,看得清!”

  王和信、林远赶紧跟上。

  舞狮正表演到精彩处,一个腾空翻跃,惹得人群掌声雷动。

  赵泽也拍着手叫好,脸上尽是兴奋。

  那舞狮的队伍表演完,照例挨个讨赏,拿着鼓槌敲着铜锣走过来。

  赵泽也不含糊,伸手往衣兜里一摸,摸出两个碎银,随手一扔。

  讨赏的艺人眼睛都亮了,连连作揖致谢,脸上笑开了花。

  林向安站在一旁,看着赵泽豪气赏钱的模样,不禁失笑,却也没出声阻拦。

  他知道赵泽这性子,欢喜热闹,心里有点什么就摆在脸上。

  也正是这份不加遮掩的直爽,才让人觉得亲近。

  舞狮一散,热闹劲儿未歇。

  几人继续顺着街市往前走,一路看摊挑物。

  两边摊位挤得密密麻麻。

  挑的人眼花缭乱。

  林向安一直没找到特别合心意的礼物。

  林家多是妇孺,想着趁此机会买些首饰送给家里人。

  京城的款式花样丰富,手艺也更精巧。

  不论是自家人佩戴,还是日后给林桥娶亲添妆,这些东西总归是少不了的。

  赵泽听说他想买首饰,便笑着招呼道:

  “跟我来!前门大街西边有条珠宝街,全是金银铺和首饰楼,保准你挑不过来。”

  前门大街位于正阳门外,来往客流络绎不绝,是进京的主要通道。

  因着人流密集,这里自然而然聚起了京城最热闹的商业圈。

  前门大街两侧,衍生出许多专业市场街巷。

  珠宝街便是其一,在大街西侧。

  几人沿着西侧街巷往里走,两旁金银铺子鳞次栉比。

  街上人来人往,各家门前都颇为热闹。

  赵泽径直领着他们往天宝楼走去。

  天宝楼是他娘常光顾的铺子,他跟着来过几次。

  林向安三人随着他穿过两家铺子,便看到前方一间门面颇大的首饰楼。

  门匾上“天宝楼”三字,用金漆篆书书写,字体古朴沉稳,颇有些年头。

  门口雕花木格窗棂擦得锃亮,陈设也极讲究。

  远远望去就透着一股雅致气派。

  还未踏入铺中,那种高档铺子的气息,便已扑面而来。

  刚要进门,忽然身后有人唤了一声:

  “哎?阿泽?你怎么也来了?”

  几人回头一看,只见郑佑正从一辆马车上跳下来,很快跑到赵泽身边,露出诧异的神情。

  “怎么,给你娘买首饰?”

  紧跟着,杨道也从车上下来,他很快就注意到赵泽身边的人。

  视线在林向安身上稍一顿,眼里多了几分了然。

  难怪郑佑这几日还抱怨赵泽人影都见不着,敢情是去找旧友去了。

  赵泽怔了一下,随即摇头笑道:“不是,陪朋友来挑些东西。”

  郑佑这才注意到赵泽身旁的人,顺势侧头看过去。

  待看清林向安的脸,神情立刻一变,惊讶道:“哎哟,是你啊!”

  眼前这张面孔,林向安倒并不陌生,那日在茶馆,曾见过一面,只是当时并未说话。

  他记得沐云衡曾提醒,说此人是武安侯之子,名叫郑佑。

  至于他身后的那位,模样也似曾见过。

  能与赵泽、郑佑同行,想来出身亦不凡。

  林向安心中虽已有几分猜测,面上却不动声色。

  仍站在一旁,只略一颔首,做出一副略带疑惑的样子:“你是?”

  被郑佑这一嗓子拦下,赵泽有些不耐。

  但林向安已开口回应,便索性给双方正式介绍:

  “这是我师兄林向安,浙江来的新科举人;后头这两个是他兄弟,一个叫林远,一个叫王和信,都是我发小,一块儿长大的。”

  他又转向林向安,手指一一示意道:“这位是郑佑,武安侯家的公子,旁边这位叫杨道,是户部杨侍郎的四子。”

  明显怕他们轻视自己的朋友,把师兄的名头放在了前面,不仅显示交情。

  同时也有意抬高他的重要,后面也强调了他举人的身份。

  林向安点了点头,神色从容,拱手致意:“郑公子、杨公子,久仰。”

  林远和王和信也连忙跟着作揖,恭敬地行了礼。

  原本之前赵泽就跟他们提醒过,林向安是他爹的徒弟,关系很好。

  登时拱一拱手,客气地还礼:“林举人,失敬了。”

  杨道站在一旁,神情淡淡,朝林向安略一点头,轻轻“嗯”了一声。

  赵泽撇了撇嘴,似乎不愿他们多说话,转头问:“你俩来这儿买什么?”

  郑佑笑着答道:“给小孩子挑个贺礼。”

  郑佑的大姐嫁给了杨道的二哥,年前刚生下一个儿子。

  今日前去杨家拜年,郑佑嫌杨府闷,便叫杨道一起出来逛逛,顺便给新出生的小外甥挑份贺礼。

  “我大姐前些日子生了个大胖小子,我这当舅舅的,总得意思意思。”

  话虽轻巧,语气里却透着几分真情。

  虽说府里早有准备,但郑佑自小丧母,是由大姐一手带大的,姐弟情分极重,这份贺礼他自是要亲自挑选。

  赵泽听了,只好道:“正好,那就一块进去看看吧。”

  杨道家里兄弟姐妹多,他是家中第四子,上有兄长两位,幼时并不受宠。

  只是他性子坚韧,读书有天分,今年更是中了举人。

  如今家中对他另眼相待,寄予厚望。

  他与二哥向来关系亲厚,听郑佑提及,便爽快跟来。

  几人便一同踏入天宝楼。

  铺中香气清幽,陈设雅致。

  四壁皆是嵌镜木雕,楠木长架上陈列着各式头面,金钏、玉镯、银簪、步摇,尽数陈列在绒面托盘中。

  刚踏进铺子门槛,掌柜眼尖,一眼就认出了赵泽与郑佑,立刻满脸堆笑迎上来,语气格外热络:

  “哎哟,几位爷稀客,快请里边坐,可是来挑节礼的?”

  掌柜眼尖,一见是熟面孔,便满脸堆笑迎了上来。

  赵泽懒懒抬眼扫了他一眼,语气闲闲地道:

  “他们俩要给小孩子买贺礼,你去招呼他们吧。”

  说着,抬手往身后一指:“我们这边想看看些首饰。”

  掌柜立刻心领神会,忙不迭点头哈腰:“明白明白!那我让伙计带两位爷往里走,小孩子的贺礼都摆在内间,正好方便挑。”

  话音刚落,有穿青褂经验丰富的大伙计迎了上来,恭恭敬敬地朝郑佑和杨道一拱手,引他们往内室去了。

  郑佑原本还想着跟着赵泽看看,但见赵泽一脸“你快点进去别碍事”的神情,不禁一脸无语。

  他翻了个白眼,索性也懒得理,扯了扯杨道衣袖,往里走。

  正事要紧,等买好了再说。

  掌柜这才转回身来,满脸堆笑地看向赵泽:

  “赵小公子,这边想看看点什么?是姑娘们用的首饰,还是长辈戴的?”

  赵泽没直接搭话,只侧头朝林向安一挑下巴,语气随意却透着几分亲近意味:

  “他想给家里人挑点礼物,你帮我好生招待。”

  林向安闻言,微微一笑,朝掌柜点了点头。

  掌柜心中一动,眼前这位虽不熟面孔,衣着也不算讲究,可既是赵公子带来的朋友,也不敢怠慢。

  当即笑着弯身作请,引着两人往左边首饰柜台走去。

  一边走,一边殷勤地问道:

  “这位公子想看看哪一类?玉镯耳坠,还是簪钗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