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第一局文斗-《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掌柜得了老太史的首肯,当即精神一振,拍了拍手,唤伙计们赶紧收拾残局、调换桌椅。

  一边布置场地,一边暗自盘算:

  这会儿桌椅茶壶损坏不少,若能借着文斗热闹,不但挽回损失,兴许还能赚上一笔。

  于是他一面吩咐人手去找人备题,一面叫来几个机灵伙计,悄悄安排起“赚头”。

  不到半炷香工夫,前厅已然换了模样。

  东西两侧清出一整片空地,正中铺上三张青石案几,案几前后分列竹椅。

  南北士子对坐而立,俨然一场文场之战的擂台。

  趁着布置期间,掌柜命人跑到门外放声喊道:

  “南北才子文斗啦——以文会友,天汇轩请各位来评评高下!”

  附近听见的行人、茶客纷纷驻足。

  不多时,有好事者也跟着吆喝:“快来看!举人老爷斗文啦——就在天汇轩!”

  一时间,街头巷尾皆被吸引。

  路人、商贩、邻铺客人络绎而来,不论茶未喝、人未坐,光是这“文斗”二字,便叫人忍不住挤进来看热闹。

  掌柜见此情形,心中乐开了花,忙不迭推出“比试特供茶席”,定价三百八十八文,内含茶点一份。

  又设“雅座观赛区”,位置最佳者加价五成,依旧被抢订一空。

  比试未始,气氛已然烘托到极点。

  一切准备妥当后,掌柜将早早拟好的题签呈给老太史,由他出面主持。

  只见掌柜走到场中,抱拳一揖,笑着道:

  “诸位,今日天汇轩有幸迎来南北才子齐聚,本店特邀老太史出面主持,设文斗三场,以定高下!

  既有比试,便有输赢;既论输赢,怎少得了赏罚?各位以为如何?”

  话音未落,台上台下齐声响应:

  “说得好!”

  “该如此!”

  掌柜趁势挥手示意大家稍安,又笑着补充道:

  “本店为此特备厚礼:

  文斗获胜方,不但可得‘贵宾玉牌’一年雅座八折,还奉上珍藏好茶‘雪顶含翠’一壶。

  另有‘魁首榜’一栏,专门为胜方籍贯之茶挂牌推荐,整整一月!”

  掌柜话锋一转,语气半带调侃:

  “至于输的一方嘛,也不为难,只是略略辛苦些:

  一是当天其籍贯茶价打九折,以作提醒;

  二是由输方诸君于堂前齐诵《礼记·中庸》三遍,既修心养性,也表儒家气度——诸位说,可好?”

  虽然惩罚不重,却颇有面子上的打击,引得看客们连连叫好:

  “好!这个妙!”

  “读书人就得讲读书人的理儿!”

  “还能九折喝茶,划算!”

  掌柜又大声补上一句:

  “此战不局限在场诸君,若有志士子愿助阵,亦可请来参战!今日以文会友,不拘门户!”

  众人听罢更是欢声雷动,掌柜趁热打铁,将老太史请上主位。

  老太史负手而立,步入场中,扫视四方,众人顿时静下。

  他手执戒尺,轻轻一敲案几,朗声开口:

  “今日以文会友,共设三局。

  第一局,茶汤鉴韵;

  第二局,急智破题;

  第三局,策论匡时。

  三局两胜,以定雌雄。

  笔墨纸砚,俱已齐备。

  诸位且凭本领,一展风采!”

  茶香未散,战意却已渐浓。

  文斗方才开局,一楼二楼的座位便被抢占一空。

  后来赶来的客人,只能站着观战;

  再迟些的,便挤在门口、窗外探头张望,里三层外三层,茶馆里外顿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这回文斗的三道题目,也着实别出心裁,第一局“茶汤鉴韵”尤其引人注目。

  题目是——盲品三盏茶,辨产地、说门道,限时半炷香。

  这一局,看似平常,实则别有深意。

  既是茶题,又能借此挫挫双方锐气,同时也不动声色地确立了天汇轩的主场地位。

  说到底,南北士子纵有文章才华,若非平素走南闯北、广有见识,深谙茶道的,怕是难以道得分明南茶北茶的差异。

  毕竟喝茶之事,地方口味有别,个人习惯难改,品得出味道是一回事,能讲出门道则又是另一门学问了。

  南北双方分别推选出代表上场。

  老太史缓缓开口,开始第一局比赛:

  “文斗雅事,首重根本。

  茶,乃我辈清谈之伴,养性之媒。

  今日第一局,‘茶汤鉴韵’。

  天汇轩奉三盏清茗,请二位南北代表,闭目盲品,

  道出其所产之地、所秉之性、所冲之要。

  限时半炷香,以验真知灼见。”

  话音刚落,店里一位资深的茶博士上前,从茶柜中取来三只一模一样的甜白釉茶盏。

  所谓茶博士,乃是茶馆专责待客的老手,兼管讲解茶品、主持泡法、分辨优劣,是天汇轩里的核心人物之一。

  若是年资深厚者,常被尊称为“老师傅”。

  茶博士当众从三个外观朴素的青瓷罐中取茶、称量。

  温具、注水(水温根据三茶特性已预先精确掌握)、出汤。

  动作行云流水,极具观赏性,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三盏茶汤置于黑漆托盘之上,奉至两位南北代表面前的小几。

  茶汤呈现:

  盏一(日照青): 汤色黄绿明亮,略显浑浊,香气清高带炒豆香,略带一丝生青气(北茶特征)。

  盏二(西湖龙井): 汤色嫩绿清澈,香气馥郁如兰似栗,清幽持久(顶级南茶特征)。

  盏三(南北拼配): 汤色介于黄绿与嫩绿之间,香气略显混杂,既有龙井的栗香,又夹杂着日照青的炒豆香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杂味(刻意拼配的“不和谐”)。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那位茶博士似乎因托盘略重,手腕微微一沉,动作轻得几不可察。

  随即,他极自然地伸出另一只手,似是为了“扶稳”托盘边缘。

  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他扶托盘的手指微不可察地一扣一推,三盏茶竟在托盘上悄然完成了一次精巧的顺时针旋转。

  盏一、盏二、盏三的顺序,于无声处变作了盏三、盏一、盏二。

  这一切不过转瞬,动作流畅自然,仿佛不过是调整了一下角度、稳了稳重心。

  茶博士动作完毕,随即退后半步,垂手肃立,神色平静如水,眼神低垂,似乎方才什么都未发生。

  只有掌柜嘴角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

  陈老太史则阖目养神,似乎未察。

  仅有极少数目光锐利、心细如尘的看客,才隐约察觉这其中的微妙变化。

  而对于那两位正凝神专注于茶汤的士子来说,恐怕早已无从分辨盏序变化。

  这场悄然的调换,不动声色地提升了品鉴难度。

  林向安恰好在二楼看到了这一幕,不得不感叹这茶馆是要挫挫南北士子的锐气。

  就在这间隙,茶馆内出现了一些特殊的举动。

  看起来只是寻常品茶,伙计提着茶壶在人群中穿梭,看似添水,实则在接受隐秘下注。

  这样的举动,大家保持着低调的默契。

  还是因为旁边几位高官子弟的举动太过张扬,林向安慢慢反应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