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谜题-《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这场灯谜活动显然筹备已久,规模不小,竟细致地分为三个等级,难度层层递进,奖品也颇为丰厚。

  第一个等级最为基础,挂在外头彩灯上的谜语,多为日常器物、民间谚语、俗成语句,面向市井百姓,老少皆宜。

  只要猜中两个,便可获赠香囊、剪纸、兔毫小笔等精致小礼,讨个吉利,也凑个热闹。

  第二等级则稍具深意,可称“经史致用谜”,谜面多出自四书五经、二十四史或名家笔札,往往巧妙关联经义、政事或典故,既考学问,也考理解。

  这类谜签多以红纸书就,悬于走马灯下、檐角梁间,显得颇为雅致。

  能答中的,往往是些秀才、举人出身的读书人。

  奖品也更为实用,如经史袖珍卡片、纯狼毫笔、《会试程墨》选本等。

  至于第三等级,则设在书肆深处,属“风雅巧思谜”,堪称整个活动的精华所在。

  谜面多书于上等宣纸,绷挂于精巧木架之上。

  灯光柔和,映出纸面上的细致纹理。

  四周以宫灯、纱灯为饰,灯下悬挂数幅精选谜笺,背景绘有“魁星点斗”,画意昂扬。

  其中一盏最为特别,被称作“蟾宫折桂灯”,灯身以金箔描边,纹饰繁复,尤为引人注目。

  所在的屋内陈设亦见匠心,仿古字画高悬,案几上陈列文房四宝、线装书册与古瓷等,营造出浓郁的文雅气息。

  这类谜题最为高深,或借古诗典故、或嵌字藏头于句中,尤重风骨与才思。

  谜底往往是诗词名句、典雅器物。

  答出者不仅可得徽墨名砚、收藏珍本,甚至还有机会当场赢取“独占鳌头”紫檀木笔架、名家仿制字帖精拓本、“及第”铭文端砚等象征意义的礼品,引得举人纷纷趋前一试。

  毕竟这年头,为了考中,考生们的行为简直五花八门。

  这种讨吉利的物件,就更不用说了,纷纷踊跃参加。

  这场活动本由书肆联合文房商号、灯彩铺子等合力筹设,既为年节助兴,鼓励消费,更蕴藏“借灯观才”之意。

  主办者深知,年关将近,京中早已云集来自各地的举子。

  此时节,灯谜、围炉射虎、茶楼题诗等风雅小会层出不穷,已成应试前的另一种角力方式。

  若能在此类场合一展所长,不仅可赢得礼品,亦能为自己赢得声名。

  尤其是答题出众者,常被会馆、同乡、书铺东家所记,甚至引起茶楼说书人、市井百姓口耳相传,为将来结交官宦、结识同侪,积下口碑。

  活动摊前,果然聚了不少身着直裰的举人,或三五成群,小声讨论,或独自沉思,神情专注。

  有人拍案叫绝,也有人蹙眉沉吟,现场文气盎然、趣味横生。

  林向安看着眼前这番景象,不禁笑了笑,这分明就是舞台,大家有什么本事,就上台展示,获得好评的,就口口相传,于是积攒口碑,为日后打下基础。

  毕竟到时候拜访官员或者其他举人,知名人士,定然更容易被接待。

  “既然分了等级,这么多谜语,大家各找各的玩玩,也挺好。”

  林向安笑着提议,语气轻松。

  毕竟除了他和段昊初是举人,林远、王和信、段茗、赵川也都识文断字。

  最基础那一类灯谜,他们也能参与其中,凑个热闹。

  王和信一听,立刻笑着应道:“好啊!阿远,我们去比比看谁先猜中。”

  说着便一把拉过林远,顺手又招呼了段茗。

  段茗本是欲言又止,目光下意识看了段昊初一眼。

  见他微微点头,才露出笑意,快步跟上。

  赵川却站在原地没动。

  段昊初见状,转头问:“赵川,你怎么不去?”

  赵川摇了摇头,声音不高,却带着些认真:“少爷,我跟着你。”

  刚才在人群里被挤开了,结果段昊初顺手就被人摸走了东西。

  这让他不得不更警惕。

  况且,他本就不太喜欢这类东西。

  段昊初见他如此,也不再勉强,只笑着对林向安说道:“那走吧,咱们也进去猜几个?”

  两人相视一笑,便一同往书肆灯谜区走去。

  相比外头的喧嚣热闹,这室内却别有一番清雅氛围。

  高悬灯笼间光影交错,温暖柔和,照得屋内书香满溢。

  参与者多为举人模样,衣着整洁,神色专注。

  有的双眉紧锁冥思苦想,有的三五成群低声交流,时而传来一两句轻声赞叹。

  每当有人猜中谜底,便会走到一旁柜台,轻声报出答案。

  若核对无误,书肆的伙计便小心地从灯笼或屏风上,将那条红纸谜签摘下,示意此题已有人解出。

  按此规矩,举人须连中三题,方能获得奖励。

  此时屋内已有数处灯签告罄,几盏灯下空空如也,显然已有才子捷足先登。

  “这些都被猜中了?”段昊初略带遗憾地看了一眼,又瞥见前方一座屏风前围满了人,便低声道:“那边围得人多,不妨过去瞧瞧?”

  通常越是难题,越能吸引众人围观。

  既然来了,自然要试试最具挑战的。

  林向安点了点头,与他并肩走了过去。

  赵川并未随行,而是自觉地退到一旁角落,安静地看着,也不出声打扰。

  两人刚靠近屏风,就听见前方几人正低声议论:

  “刚才那位公子真是厉害,我亲眼看到他一下子连解三题!”

  “就是那首‘金陵王气黯然收,三山半落凤凰游。有客登楼挥玉麈,却道澄江静如练’的诗谜,谜底说是一处江南名楼,他只扫了一眼,很快就答出是‘滕王阁’。”

  “对,我还记得他写下一句『余霞散成绮』,这也对的太快了吧!”

  “哪位公子啊?叫什么?”

  “听说姓沐,刚才听他报名字,好像是叫沐云衡。”

  “沐云衡?这名字听着不陌生……是哪一省的举人?”

  ......

  前面的人纷纷议论着,段昊初听到“沐云衡”三字,脚步一顿,微微皱眉,侧头低声问道:“沐云衡……这个名字,我怎么觉得有些耳熟?”

  林向安略一沉吟,随即想起:“若我没记错,这人应是南直隶本科的亚元。”

  “对!我记得了!”段昊初眼睛一亮,“之前在吴江书市那家书铺,有伙计提到过,说他文采不凡,是近年少有的才俊。”

  两人当时还看过这位沐云衡的乡试程墨,只觉其文章气势平正、文思通达,的确不俗。

  “没想到他也来凑这热闹。”段昊初轻声一笑,眼神中带了几分兴致,“这京城不愧是文士云集之地。”

  两人也只知道简单的信息,其他的也不知道了。

  如今这位沐云衡解除了三道谜题,再加上他应天府亚元的身份,想来这名头,不久就会传遍京城。

  说话间,两人又看向屏风上的谜题。

  段昊初指着那条谜签,仍有些不解,低声对林向安道:

  “不过,刚才那谜面和『滕王阁』有何关系?这谜底是如何解出来的?”

  林向安微微一笑,语调温和:

  “你是说那句『金陵王气黯然收,三山半落凤凰游。有客登楼挥玉麈,却道澄江静如练』?”

  段昊初点了点头。

  林向安沉吟片刻,并未立刻开口解释。

  这谜底既是江南名楼之一,得先理清这‘江南’指的是哪块地方。

  早期的江南,泛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广大区域。

  但自唐宋之后,随着政治与经济中心东移,江南的核心逐渐固定在长江下游南岸,也就是如今的太湖平原和浙东浙西一带。

  然而后期,江南更趋狭义,指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的核心区,也就是八府一州。

  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太仓直隶州,这才是文人墨客口中的‘江南’。

  不同时期的江南名楼,那么也会有所差异。

  至于‘江南三大名楼’,主流说法是:滕王阁(南昌)、黄鹤楼(武汉)、岳阳楼(岳阳)。

  虽说地理上略有出入,但其地位早已超越方位,更多取其诗文传颂、历史情感和文化象征。

  其他的江南名楼,与这三座相比,稍显逊色。

  如此一来,不管从文化划分,还是地域区别,这滕王阁与谜底最为契合。

  但谜底还有后面的诗句,这才是难点。

  林向安这才缓缓开口,轻声解释:

  “谜面前两句‘金陵王气黯然收,三山半落凤凰游’,

  金陵即南京,曾为古都,历史变迁,曾经的辉煌已经消失。

  而‘三山’即指南京附近的三座山,也就是三山矶。

  ‘半落’形容山势若隐若现。‘凤凰游’借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诗句,指凤凰在飞翔。

  这句描绘南京山水景色,凤凰台是南京的着名景点。”

  林向安说到此处,四下已有数人悄悄靠近,听得认真。

  “但若止步于此,便落入谜面的‘陷阱’。”

  “第三句‘有客登楼挥玉麈’,玉麈是古时文人谈玄论道时所持的拂尘,象征身份和风雅。‘登楼’加‘挥麈’,已暗示此人非俗客,是登高抒怀、谈文论艺。”

  “而最后一句‘却道澄江静如练’,出自南朝诗人谢朓之手,是形容清澈的江水像一条白练。”

  说到这里,大家慢慢也反应过来了。

  林向安缓缓道来:

  “这谜面假装在描述南京的凤凰台,实则通过一连串典故与诗句,

  巧妙地引出《滕王阁序》的背景与氛围。

  有人登楼吟诗,念了‘澄江静如练’,而谢朓这句诗的上句便是‘余霞散成绮’。

  所以这谜底,自然就是‘滕王阁’加上‘余霞散成绮’。

  段昊初这才恍然,啧啧称道:

  “妙极了!这谜语就像是设了一重壳,利用了古诗的‘对句’和文化典故,把两个不直接相关的东西,南京和滕王阁,通过诗意串联起来了!”

  他话音刚落,旁边一名年纪稍长、穿着湖蓝直裰的读书人已听得入神,情不自禁也赞了一声:

  “不仅借诗对句来隐线索,还用典故错位来考人心思。这位公子的解释,真是层层剥笋,一下子便让人豁然开朗。”

  话音未落,又有一位白面青年接道:

  “是啊,我方才只觉句句熟悉,却始终连不起来。听公子这一番讲解,才知此谜并非解字猜物,而是以诗通心,借文会意,实属上乘之构。”

  话一说完,四周便有几人纷纷点头附和。

  不少人目中更露出几分敬意。

  林向安闻言,只略一拱手,语气温和而有分寸:

  “承蒙厚爱,不敢当。眼下屋内尚有不少好题,大家才思不俗,不妨再走走看看,也许还能有所斩获。”

  并不想过多变现,林向安顺势将众人的关注引回灯谜上。

  那年长读书人一愣,随即笑着点头:“也是。”

  其他人也纷纷响应:“说得是,我们也再去试试运气。”

  人群很快便散了开去。

  段昊初看在眼里,忍不住轻笑一声,道:“向安兄,你这才华分明不在那沐云衡之下,却总是点到为止,不愿出风头,倒也稀奇。”

  林向安笑了笑:“我只是喜静罢了。”

  一旦出了名,难免被人惦记。

  前有茶楼说书,后有酒席邀约,拜访应酬也会多起来。

  总有无法推脱的时候。

  到那时哪还有清净日子?

  不如安安心心备考来得实在。

  段昊初摇了摇头,失笑道:“你倒是沉得住气!”

  他比林向安年长几岁,自认见多识广,此刻却也不由感慨:

  这位朋友,说是看淡名利也不尽然。

  但心性确实与常人不同,不争声名,不好张扬,反倒透着几分难得的通透。

  林向安只是轻轻一笑,未再多言。

  两人心照不宣地对视一眼,便沿着书肆边角,走向另一处悬挂宫灯的角落。

  此处略为僻静,一盏缀有彩绦的红纱宫灯微微晃动,灯笼下一纸谜签静静垂悬。

  只见其上写着一行诗句:青梅煮酒论英雄

  末尾用小字注明:梨花格,打一词牌名

  段昊初凑近一看,眼中微亮,低声道:“这个谜题有些意思,这道题,不如咱俩一起猜猜,看看谁先得出。”

  林向安见他兴致正浓,嘴角微扬,点头道:“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