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遇见张书淮-《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换完货物后,又等镖局换好船、拿到关券,再排队等候通闸口,前前后后足足用了两天时间。

  不过这速度算是很快了。

  毕竟镖局护送的货物多有期限在身,谢二爷派人私下打点,才省下了刁难。

  新换的船是方船,比原先那种用于内河的茭白船稳重许多,吃水深,抗风浪能力更强。

  整支船队依旧维持四艘,编排有序。

  其中一艘专为林向安几人所用。

  此船上除了经验丰富的水手、橹工,又被谢云安排,添了几名镖局随行。

  从镇江到扬州,虽说不过一江之隔,可长江江面极宽,水流湍急,水况更远非河道可比,素有“千帆过江,十船一覆”的说法。

  行船之际,风声猎猎,江浪拍舷,声势惊人。

  正值冬令,江面逆风,浪高两三米,船身时不时猛地一晃,犹如浮萍。

  初次经受这般风浪的众人,面色都不太好看。

  林向安和赵川尚且镇定,还能强撑着,看着无事。

  而其余四人,都不同程度晕船,脸色苍白,胃中翻腾,甚至连话都说不利落,有气无力。

  船身在浪头上起伏不定,仿佛一刻都不敢松懈。

  水手在前桅处高声呼应,橹工奋力控舵。

  就这样,原本不过三十里水路,竟足足航行了两日才得以渡江。

  随后进入运河路段,没有多久,就能远远望见扬州岸边的码头与密集的船影。

  这才到达了扬州地界。

  扬州地处运盐重地,南北要冲,关卡极严。

  来往的船队需要排队,官吏会核验文书,抽查货物。

  一到扬州,林向安一行人就迫不及待下船了,当脚踏上陆地后,才感觉活了过来。

  林向安与段昊初身为举人,身份上有不少便利。

  比起赵家镖局排队等核验,他们可凭举人身份,享有免排队、优先查验的特权。

  将牌帖、货单、通关文书一一呈上后,负责核查的官员客气地一一仔细核验文书,随后检查行李。

  不到一个时辰便已办妥。

  两人本打算趁着难得的空当,在岸上找间茶楼歇脚吃饭。

  正走出码头关口,却听前方人群中传来一阵争执声。

  嘈杂之间还夹杂着几声带着读书人腔调的辩解,隐约还能听出“误会”、“举人”、“查清再说”之类的词句。

  林向安止步侧目,只见不远处几个身穿青袍的士子正与官差交涉,神色焦急,语气激动。

  忽然间,他眼角瞥见其中一人,神情顿时一凝。

  “咦?那不是张兄?”

  段昊初也听见这话,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顿时一怔,“还真是。”

  这张书淮因为等不了他俩,差不多提前了七日出发。

  他们晚出发的,竟然在这里碰到。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颇奇怪。

  看到熟人,自然不好置之不理,便快步走了过去。

  只见张书淮面色倦惫,眼下泛青,衣袍虽未失礼,细看之下却皱褶斑驳,风尘仆仆,远不如往日那般风采昂然。

  他身后还站着两个年纪相仿的举人,皆是眉头紧蹙,脸色沉重。

  “书淮兄?”林向安开口唤了一声。

  张书淮闻声抬头,显然也一时没回过神来,待看清来人,脸上先是一愣,旋即勉强一笑:“向安兄……昊初兄……你们也到了扬州?”

  段昊初点头,略显疑惑地看着他:“你不是早几日就走了吗?怎么会在这儿?”

  张书淮苦笑一声,叹道:“说来话长。我们三人前些日子与一支商船同行,原以为走得快、稳当些,谁知途中在苏州靠岸休整时,行李被人偷了。”

  “若只是丢失也就罢了,可那贼人偏偏胆大,把我们的箱笼拿去私运盐货,还伪造了通行文书。结果到了扬州关口,被官府一查,当场扣下。”

  他说到这里,语气更显无奈:“现在人是放了,可箱笼还扣在盐务司,说要彻查货物来源,确定我们是否知情。”

  段昊初眉头拧起,“夹带私盐可是大罪,哪怕你们是被人利用,若查不清,轻则拖延,重则革职流放。”

  “你们有报案吗?”

  “报了。”张书淮点头,“我们是举人,断不会干这等事,立刻就报了。但官府照章行事,态度虽然不恶,可一口咬定要查明前因后果,才肯还我们清白。”

  “眼下只能等。”

  张书淮抬手指了指远处客舍,“我们这几日都住在那边,日夜等消息。只盼能快些过关,好赶路进京。”

  若是寻常时候,误些时日倒也不打紧,偏偏如今是赴会试的紧要关头。

  一日耽搁,便是一日风险。

  “这几日还托人递话进盐课分司、扬州通判衙门,可始终没个回音。”张书淮声音低了下去,“他们嘴上虽不为难,可真要办事……谁也不敢许我们一个准信。”

  如今这样拖着,行李取不回来,他们还不能离开扬州,简直欲哭无泪。

  早知道当初就等林向安和段昊初一起出发了。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