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闻言越过王宪又看向张仑、秦金、夏言三人,于是问道:“尔辈如何计较?”
张仑首先道:“芒部居滇蜀要冲,昔年骚乱常断我军饷通道,今改设镇雄府流官,实乃 “扼制要害” 之举!臣深知驿马之重,军情瞬息万变,若驿道不通,援兵迟滞便会酿大祸。奏本令多置驿马,正合军事急需,只是需令流官与四长官司划清驿路权责,阿济等四人需担保驿马无缺、驿卒无逃,否则以军法论。流官到任后,当每月与边镇将领通文书,将四长官司动向报于军中,如此 “文武相照”,方能保滇蜀边境无虞。”
朱厚照闻言点点头,看来张仑也是赞成的,无非是细枝末节上进行了补充。
秦金和夏言则道:“臣等以为兵部奏本可行。”
朱厚照于是又看向毛纪道:“毛先生。”
毛纪闻言应声道:“臣在。”
朱厚照便道:“四川情形,与滇省实有不同。川南诸夷,种类繁多,性情各异,尤其芒部一带,素称桀骜难驯。先生岂不知东川府禄氏屡屡以道路不畅为借口,断贡许久?”
毛纪便道:“臣岂不知?”毛纪怎么会不知朱厚照的心思,“臣窃观土人,种类虽繁,其性大略相近:多喜剽掠劫夺,尚勇力而好格斗,此等习性积久成自然。其部落土目,各据一方自擅其雄,竞以狡黠凶悍相尚。若以峻法急绳之,则彼辈易生悖逆之心,铤而走险;若一味宽纵姑息,则又适足助长其骄慢之气,益难约束。故自古治理边夷,皆用‘以夷治夷’之策:不惜假以朝廷职衔名号,授之土官之职,使彼等得借天子名器,统摄本部落,威服诸寨,且可世世承袭以长其子孙。如此则边地自安,不劳朝廷大动干戈矣。伏惟陛下圣鉴。”
朱厚照笑道:“先生之虑,朕亦知之,只是先生不知朕的意思。”
毛纪心中微微一叹,便道:“未知圣意如何?”
朱厚照便道:“芒部改流之事,关乎西南百年安稳,既需 “革故” 之勇,更需 “鼎新” 之慎,朕看兵部之本,甚为可行,其一,改土归流,非为夺夷地之利,乃为绝 “萧墙之衅”、固西南之防;其二芒部设立流官可监视禄氏,使其不敢有非分之想;其三土官对朝廷三心二意,土司肆虐,汉、土民受其荼毒甚大,朝廷岂能不闻不问?”
众人闻言纷纷口称圣明。
朱厚照见此趁热打铁道:“至于陈九畴可迁四川巡抚、程洸可升试知府,何卿可令提督修城。尔辈如何计较?”
王琼道:“陈九畴离滇境,即移节川中,于彼地错综复杂之民情、地理、部族渊源,恐难遽然洞悉于心。臣窃以为,当此改土归流、百废待兴之际,主政一方者,非但需识略,更需极其深沉之阅历与耐心。陈九畴或尚需磨砺。至于程洸、何卿臣无异议。”
朱厚照闻言却不置可否。他心中澄明如镜:王琼要是能同意才见了鬼了。因为陈九畴与王琼本有嫌隙。
但是王宪能上这个奏本,看来他对这件事的看法与王琼相左。
“陛下!”王宪声音洪亮,“次辅所言臣不敢苟同!此何时也?陇氏新平,其地余烬未冷,其民惊魂未定!正是朝廷立威建制、快刀斩乱麻之时!陈九畴与夷人交道颇有心得,且此人于西北御敌有功,能文能武,若朝廷迁延观望,则蛮夷必疑朝廷力有不逮,复生轻慢觊觎之心!待其休养生息,再勾结串联,则前番将士浴血之功,岂非尽付东流?”
毛纪闻言也上前一步道:“臣启陛下,陈九畴在云南,抚绥有方,夷汉相安,此乃实绩!岂能以‘阅历不足’四字轻否?”
王琼闻言一愣,好家伙,你们一起针对我不成?
朱厚照抬手道:“尔辈莫要争执。”
众人闻言纷纷请罪。
朱厚照于是道:“陈九畴久在边地,其才其勇,朕素知之。昔年他镇守甘肃,于哈密之变中临危不乱,整饬军备拒敌于境外,兵部认为芒部改流需一个边臣需识夷俗、知兵事,九畴恰是这般人物。今芒部初定,流官需镇得住场面、拢得住民心才是。”
众人见此,知道皇帝属意陈九畴,也不再多言。
只有王琼不大舒服,便道:“只是此人其性刚易招怨、易生衅。”
朱厚照见此便道:“他有便宜行事之权,还需给他一个 “三谏之制”,凡遇大事与流官、土司商议,三人中有两人反对则需暂停,奏报朝廷定夺。”
王琼见此便道:“陛下圣明。”
朱厚照见会议通过,心情大好,连忙让人上茶。
趁这期间,内阁拟票。
不一会儿,票本俱呈上。朱厚照见票上写:该臣等看得,四川芒部陇氏自衅起萧墙,骚动川滇两省,王师荡平后亲枝已尽,无人承袭,实乃边疆绥靖之隐患。兵部所奏改土设流、分置司治、酌免赋役、渐立常制诸策,皆切中时宜,于镇抚夷疆、固结人心尤为紧要.................以上所议,皆为镇抚边疆、革弊安夷之要,相应请旨准依施行。仍令四川巡抚、布政司及新设镇雄府官吏钦遵奉行,务期地方宁谧,渐收长治久安之效。伏候圣裁。”
于是又御批:可。
就在众人以为无事,行礼退出之时。朱厚照又取一本道:“楚王荣?奏,其祖昭王原赐武昌府税课司,今更五世,为有司所侵夺,乞改给印章,隶之本府,以为世业。尔辈如何计较?”
毛纪道:“启下礼部覆议。”
朱厚照闻言,点点头。
张仑首先道:“芒部居滇蜀要冲,昔年骚乱常断我军饷通道,今改设镇雄府流官,实乃 “扼制要害” 之举!臣深知驿马之重,军情瞬息万变,若驿道不通,援兵迟滞便会酿大祸。奏本令多置驿马,正合军事急需,只是需令流官与四长官司划清驿路权责,阿济等四人需担保驿马无缺、驿卒无逃,否则以军法论。流官到任后,当每月与边镇将领通文书,将四长官司动向报于军中,如此 “文武相照”,方能保滇蜀边境无虞。”
朱厚照闻言点点头,看来张仑也是赞成的,无非是细枝末节上进行了补充。
秦金和夏言则道:“臣等以为兵部奏本可行。”
朱厚照于是又看向毛纪道:“毛先生。”
毛纪闻言应声道:“臣在。”
朱厚照便道:“四川情形,与滇省实有不同。川南诸夷,种类繁多,性情各异,尤其芒部一带,素称桀骜难驯。先生岂不知东川府禄氏屡屡以道路不畅为借口,断贡许久?”
毛纪便道:“臣岂不知?”毛纪怎么会不知朱厚照的心思,“臣窃观土人,种类虽繁,其性大略相近:多喜剽掠劫夺,尚勇力而好格斗,此等习性积久成自然。其部落土目,各据一方自擅其雄,竞以狡黠凶悍相尚。若以峻法急绳之,则彼辈易生悖逆之心,铤而走险;若一味宽纵姑息,则又适足助长其骄慢之气,益难约束。故自古治理边夷,皆用‘以夷治夷’之策:不惜假以朝廷职衔名号,授之土官之职,使彼等得借天子名器,统摄本部落,威服诸寨,且可世世承袭以长其子孙。如此则边地自安,不劳朝廷大动干戈矣。伏惟陛下圣鉴。”
朱厚照笑道:“先生之虑,朕亦知之,只是先生不知朕的意思。”
毛纪心中微微一叹,便道:“未知圣意如何?”
朱厚照便道:“芒部改流之事,关乎西南百年安稳,既需 “革故” 之勇,更需 “鼎新” 之慎,朕看兵部之本,甚为可行,其一,改土归流,非为夺夷地之利,乃为绝 “萧墙之衅”、固西南之防;其二芒部设立流官可监视禄氏,使其不敢有非分之想;其三土官对朝廷三心二意,土司肆虐,汉、土民受其荼毒甚大,朝廷岂能不闻不问?”
众人闻言纷纷口称圣明。
朱厚照见此趁热打铁道:“至于陈九畴可迁四川巡抚、程洸可升试知府,何卿可令提督修城。尔辈如何计较?”
王琼道:“陈九畴离滇境,即移节川中,于彼地错综复杂之民情、地理、部族渊源,恐难遽然洞悉于心。臣窃以为,当此改土归流、百废待兴之际,主政一方者,非但需识略,更需极其深沉之阅历与耐心。陈九畴或尚需磨砺。至于程洸、何卿臣无异议。”
朱厚照闻言却不置可否。他心中澄明如镜:王琼要是能同意才见了鬼了。因为陈九畴与王琼本有嫌隙。
但是王宪能上这个奏本,看来他对这件事的看法与王琼相左。
“陛下!”王宪声音洪亮,“次辅所言臣不敢苟同!此何时也?陇氏新平,其地余烬未冷,其民惊魂未定!正是朝廷立威建制、快刀斩乱麻之时!陈九畴与夷人交道颇有心得,且此人于西北御敌有功,能文能武,若朝廷迁延观望,则蛮夷必疑朝廷力有不逮,复生轻慢觊觎之心!待其休养生息,再勾结串联,则前番将士浴血之功,岂非尽付东流?”
毛纪闻言也上前一步道:“臣启陛下,陈九畴在云南,抚绥有方,夷汉相安,此乃实绩!岂能以‘阅历不足’四字轻否?”
王琼闻言一愣,好家伙,你们一起针对我不成?
朱厚照抬手道:“尔辈莫要争执。”
众人闻言纷纷请罪。
朱厚照于是道:“陈九畴久在边地,其才其勇,朕素知之。昔年他镇守甘肃,于哈密之变中临危不乱,整饬军备拒敌于境外,兵部认为芒部改流需一个边臣需识夷俗、知兵事,九畴恰是这般人物。今芒部初定,流官需镇得住场面、拢得住民心才是。”
众人见此,知道皇帝属意陈九畴,也不再多言。
只有王琼不大舒服,便道:“只是此人其性刚易招怨、易生衅。”
朱厚照见此便道:“他有便宜行事之权,还需给他一个 “三谏之制”,凡遇大事与流官、土司商议,三人中有两人反对则需暂停,奏报朝廷定夺。”
王琼见此便道:“陛下圣明。”
朱厚照见会议通过,心情大好,连忙让人上茶。
趁这期间,内阁拟票。
不一会儿,票本俱呈上。朱厚照见票上写:该臣等看得,四川芒部陇氏自衅起萧墙,骚动川滇两省,王师荡平后亲枝已尽,无人承袭,实乃边疆绥靖之隐患。兵部所奏改土设流、分置司治、酌免赋役、渐立常制诸策,皆切中时宜,于镇抚夷疆、固结人心尤为紧要.................以上所议,皆为镇抚边疆、革弊安夷之要,相应请旨准依施行。仍令四川巡抚、布政司及新设镇雄府官吏钦遵奉行,务期地方宁谧,渐收长治久安之效。伏候圣裁。”
于是又御批:可。
就在众人以为无事,行礼退出之时。朱厚照又取一本道:“楚王荣?奏,其祖昭王原赐武昌府税课司,今更五世,为有司所侵夺,乞改给印章,隶之本府,以为世业。尔辈如何计较?”
毛纪道:“启下礼部覆议。”
朱厚照闻言,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