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碳基芯片-《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

  267年。

  012智能程序,通用人工智能诞生的第五年。

  智能机械对于人力的取代,呈现出一种加速度。

  到这一年,社会生产中的人力占比对比智能机械,通用人工智能负责的那些已经只剩下小部分。

  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大量智能机械被得到使用,新建的工业生产集群中,高度无人化,乃至完全无人化得到了普及。

  为智能时代提供算力支持而修建的算力中心,已经有相当数量修建完成被投入使用。

  只是在智能时代滚雪球一般生产力增长的过程中,对算力的需要也是在滚雪球般的倍增。

  按照相关统计,在这个时候,每增长一份生产力,其中有不小的一部分,都最终花在了增加算力上。

  而且,这种增加算力消耗的生产力,在每增长一份生产力中的占比,还有增加的趋势。

  ……

  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研究所。

  这几年,信息去噪研究所的规模还在继续膨胀,

  哪怕是划出了一个比较高的门槛,到这一年,信息去噪所内,直接参与研究的研究员数量还是超过了一万五千,

  正朝着巅峰时期的011研究所追赶。

  其中少部分,做着一些辅助通用人工智能在华国范围内普及的工作,

  绝大部分则依旧在秦裕的带领下,投身对新的算力技术,算力装置的研究中。

  在通用人工智能普及的智能时代,

  此刻还限制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的就是两个方面了,

  一个是能源,另一个就是算力。

  能源不用多说,随着智能时代工业规模,生产规模的进一步膨胀,

  对于能源的需要也是与日俱增,目前是还靠智能时代新增生产力,在相关能源物资的开采,能源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上加大投入来支撑着。

  但显然这种方式很难永远的维持下去。

  不过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秦裕和负熵研究院也还没有投身其中,也没有什么好多说的。

  而算力方面。

  意义自然也不用多说,

  除了是秦裕期待的,强人工智能诞生的基础,也是智能时代运转的基础。

  一众在秦裕带领下,投身其中的研究员们,知道其中的意义,

  很确定自己正在从事着一份伟大的事业。

  也能够感受到在秦裕院士带领下,研究进程的突飞猛进,

  所以,自始至终,都是比较斗志昂扬的。

  哪怕短时间内,算力技术的相关研究还没有产出秦裕想要的结果,

  一众研究员们也都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

  在算力技术的研究上,

  信息去噪研究所,或者说目前相关研究领域,

  在这个时代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

  硅基芯片,碳基芯片,量子计算机。

  硅基芯片在过去的一两百年里,算是已经走到头了。

  受限于物理性质,硅基芯片的极限性能几乎是可以预期的。

  在秦裕的带领下,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信息去噪研究所和负熵研究院也有往这个方向投入了一些研究力量。

  在前一两年,信息去噪研究所综合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技术,拿出硅基芯片相关算力技术的最后一个优化方案,

  最先进的硅基芯片对比过往,性能再提升了一截过后,硅基芯片也彻底抵达了物理上的极限,摸到了性能天花板。

  算是给目前正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众算力中心,提供了一种过渡使用的算力装置。

  之后,信息去噪研究所也就基本放弃了这个方向的研究。

  然后是量子计算机,

  这算是一个最具有想象空间的研究方向。

  量子计算机对比经典计算机,运算速度上是不止一个量级的提升。

  但量子计算机同样有天然的缺点。

  就是普适性不够,在面对一些特定问题时,量子计算机的解析运算速度极快,

  但面对一些经典问题时,量子计算机又不再具备太大的优势了。

  对于这个方向的研究,信息去噪研究所在秦裕的主导下,也投入了部分研究资源。

  不过光对量子计算机方向进行研究,显然是不够的。

  即便最终产出一些研究成果,可能也只能作为算力技术,另一种普及算力装置的补充。

  所以,

  再然后就是碳基芯片的研究方向了。

  这是一个没有太多‘新意’的研究方向,

  早在一两百年前,学界就已经有相关研究团队在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

  对比硅基芯片,碳基芯片的优势是明显的。

  从物理上,就决定了同制程下,碳基芯片的性能能够超出硅基芯片不止一个量级。

  也就意味着碳基芯片的性能上限,要高出硅基芯片许多。

  只是在碳基芯片的研制上,本身也存在不少难题。

  其中一些关键性难题,已经困住了学界超过百年的时间。

  此外,在过往,关于碳基芯片还有一个生产环节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即产业基础远不如硅基芯片成熟,建设硅基芯片产业的成本过高。

  不过,

  在目前的这个智能时代,构建一个新的碳基芯片工业产业群,

  显然不是一个问题。

  智能时代暴增的生产力,能够轻而易举覆盖这个成本问题。

  而碳基芯片研制上本身的难题,

  信息去噪研究所则是在秦裕的带领下,逐渐尝试攻关着。

  而除了这三个方向之外,

  得益于负熵研究院在生物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得天独厚的优势,

  信息去噪所,在算力技术的研究上,

  还出现了一个有点‘邪门’的方向——生物计算机。

  不考虑其他的,

  单从能够带来的算力增长上,

  这个研究方向也同样有相当的想象空间,

  就如同人脑,

  人脑内的信息传递速度,是远远比不过计算机的,

  但是,深入到微观层面,人脑的复杂度远远超过计算机。

  理论上来说,

  这种‘湿件’算力装置,可能更加适合孕育强人工智能的诞生。

  只不过,对这个‘邪门’方向的研究,

  目前信息去噪所,也就处于原理摸索阶段,

  距离真正弄出来一个‘湿件’差距还是有些远的。

  就这么,

  在同时对多个研究方向的投入和努力下,

  信息去噪所,做着算力技术的攻关。

  其中的重心,也是秦裕参与最多的,自然还是碳基芯片的研究。

  ……

  268年。

  这一年,

  再将新的退休年纪,继续提前到110岁的同时,

  华国再公布了一条新的计划。

  将调整每年从人体繁育装置中孕育出来的新增人口数量,

  预计将在接下来三十年时间里,将人口总数提升到三十亿。

  在目前这个时候,华国范围内,人口数量才堪堪二十亿人不到,

  这个计划,意味着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华国范围内的人口将进入一个暴增阶段。

  这乍一看和提前退休年纪这件事情摆在一起有些矛盾,

  提前退休年纪本身就是因为智能时代人力过剩导致的,

  却偏偏还要继续增加人力。

  但实际上,这两件事情并不矛盾。

  过剩的实际上是从事重复性劳动的人,

  缺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创新性工作的科研人员。

  随着文明和时代进入新的篇章,

  对于科研人员,科研力量的需要只会与日俱增。

  在这个时代,

  暴增的生产力,足够支撑文明养着一些可能不给文明提供太大贡献的人,

  但提升的种群基数,总能够带来更多文明发展需要的人。

  此前,在人体繁育装置,社会集体抚养普及的情况下,

  华国范围内,依旧没有让种群基数大幅度快速提升,

  不就是因为生产力限制吗?

  但现在,智能时代到来,智能时代带来的生产力暴增也已经逐渐得到了体现,

  一切都不一样了。

  具体点说,现在社养局内,也不缺照看婴儿的护理人员了啊。

  当然,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

  这个计划其实还隐含着另外一个原因。

  ……

  在这一年,人联中所谓的‘三方’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就只剩下了华国这边的一方。

  在智能时代带来的新一轮生产力暴增下,

  人联中,华国这边和华国之外其他国度在生产力对比上,已经严重不成比例。

  根据这一年的统计,华国范围的生产总值,已经占据了人联中的九成。

  人联中的其他两方,虽然不可能自己背叛自己,

  但原本归属于他们影响范围内的一些国度,在这一些年,都已经倒戈。

  也就是说,华国范围内,再加上华国影响范围内的一众国度,

  生产总值在人联中的占比,都已经不只是优势了,而是彻头彻尾的覆盖。

  这些年,在社会集体抚养的争论之后,

  整个世界都已经在越来越安静。

  在华国这边的主导下,

  原本只是名义上的人联,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约束力。

  这几年时间里,

  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发生持续超过半个月的争斗。

  在这种情况下,

  等到华国这边的人口,也占据人联中的绝对多数之后,

  许多事情,基本就相当于结束了。

  当然,

  其他各方肯定不是没有聪明人,

  但对此也没辙。

  这本质上,其实就是生产力的碾压。

  而且,

  不少人这时候才猛然发现,

  人体繁育装置,社会集体抚养在整个世界的普及,

  几乎是一种阳谋。

  这些华国之外,新时代的人们,

  似乎并没有那么抵触人联在华国这边主导下的变化。

  ……

  269年。

  华国范围内,算力中心的建设,

  普及到了每个街道。

  在足够的生产力支持下,每个街道范围内,几乎都建造起了一座算力中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以为整个城市的交通,医疗,社会生产,社会运转提供支持。

  但即便是到了这个程度了,

  面对还在迅猛增加的算力需要,还是不够。

  同时,能源压力,这个时候也上来了。

  都不说工业生产规模增加带来的能源需要增加,也不考虑智能机械,智能机器人运转需要的能源,

  就是每座城市算力中心的能源消耗,都是一个夸张的数字。

  在算力中心普及的同时,

  华国范围内,电网的建设也在持续加强。

  从最传统的火电站,到水电站,风电站,太阳能电站,再到最新一代裂变堆。

  这几年时间里,都建设了不少。

  从规模上来说,比此前这些年建设积累下来都多。

  密密麻麻,交织在大地之上的特高压输电网络,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虽然这种生产力滚雪球增长的过程,

  到现在肯定是远远还没有结束。

  但人们也可以预期,迟早会因为能源和算力的问题给卡住。

  不过好在,

  这一年,在秦裕的主导下,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研究所传来了好消息。

  ……

  这一年,

  信息去噪研究所的规模已经膨胀到了三万人。

  汇聚着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一批天才们。

  这批顶尖天才们,在秦裕的带领下,

  沿着秦裕给出的一个个方向,如同势如破竹般突破着研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

  一个个原本如同天堑的难题,在秦裕院士的智慧下,总是能够被拆解成一些困难但终归能够触及到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去噪研究所一众研究员们,

  都很难不对秦裕院士,产生一种有些盲目的情绪。

  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能够困得住秦裕院士。

  从长远来看,这种盲目不太确定是不是好事,

  但在目前来说,对于一众研究员们来说,这就是事实。

  在秦裕院士手下研究的经历,对于一个研究人员来说,大概是最痛快的一种感受,

  看着如同高山般的难题一点点臣服于脚下,

  看着一道道天堑被踏平成坦途。

  只要秦裕院士还在,对于这项研究,一众研究员们就不可避免的,总是充满信心。

  这也让,在秦裕带领和主导下的时候,整个研究所,一众研究团队的运转效率极高。

  很大程度上,整个研究所在这种状态下,相当于秦裕的延伸。

  然后,

  在这儿通用人工智能诞生后七年。

  第一枚,

  符合秦裕和一众研究团队期待的,制程为十纳米的碳基芯片,

  在试制过程中,失败许多次过后。

  从信息去噪所的实验室里诞生。

  在经过一系列测试过后,

  这片碳基芯片最终被传递到了秦裕手里。

  ……

  这枚碳基芯片到秦裕手里的时候,自然是已经封装完成。

  从外观上来看,它和传统的硅基芯片看起来并不大。

  就是一片正方形,两指宽的薄片,

  拿在手上都几乎感觉不到什么重量。

  不过,这么一片薄薄的东西,却花费了秦裕以及整个信息去噪研究所大量的功夫。

  不同于之前对硅基芯片相关技术的最后一次优化,

  对于碳基芯片的研制,虽然学界已经有相关研究基础,

  但信息去噪所在研究时,依旧从芯片设计,以及制造技术上,完整走了一遍,

  以解决整个研制流程中的若干问题。

  “这一批尝试实验室制造的碳基芯片,最终只有十几枚确定完好,其他同批芯片,不同原因都出现了一些损坏。”

  “目前在实验室内制造的碳基芯片,良品率还不是很高。”

  旁边,信息去噪所相关研究团队的另一位院士望着秦裕手里那片碳基芯片,有些感慨地说道。

  秦裕点了点头,应了声,也没有说什么。

  对于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研究所来说,

  有第一枚符合标准的碳基芯片被制造出来,之后的工艺改良问题,就已经很简单了。

  至于更后续的产业化批量生产,

  在有智能机械参与的情况下,就更简单了。

  拿着这枚碳基芯片,秦裕再停顿了一阵目光。

  喜欢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