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代的物质超光速交换实验装置上,
人们制造了一个超大规模的空间曲率泡,
彻底完成了超光速航行技术,在具体技术层面的可行性验证。
再之后,不再需要第四代物质超光速交换的实验装置,
在秦裕的带领下,负熵研究院能动所和其他研究所相关研究团队,
开始直接进行超光速推进系统的研究设计。
可以说,距离超光速航行技术的实现,再进了一步。
不过,
在这个时候,秦裕在主持超光速航行技术研究的同时,
倒是多投入了一些精力在能动所同步推进的另一项研究项目上,
即,更先进能源技术的研究。
此前的反物质能源技术,对于人类文明社会的日常运转来说,其实已经能够完全满足需要,
如果只是考虑维持文明在当前状态存续的话,
反物质能源技术,足够支撑着人类文明正常运转到热寂,或者被其他外来威胁毁灭了。
但如果是要继续往下发展的话,新的文明阶段,必然产生新的能源需要。
比如此刻的超光速航行技术。
从第一代物质超光速交换实验装置到第三代物质超光速交换实验装置上就能够看出来,
在人类文明制造的空间曲率泡越来越大的同时,
支撑物质超光速交换实验装置的反物质能源装置的数量和规模,也在呈几何倍的倍增。
在实验装置是这样,到真正的超光速推进引擎上,也依旧会是这样。
能源技术和推进技术,是两个强相关的技术。
整个超光速推进系统,除了负责推进的部分,还需要负责能源供给的部分,
目前的反物质能源技术,倒不是完全无法支持超光速推进技术的实现,
但从秦裕自己的推断来看,会很勉强。
对比起超光速推进引擎的能源需要来说,反物质能源技术也已经有些不堪重负了。
新的推进技术,需要新的能源技术支撑。
哪怕是人类文明相当于从一个更加宏大的框架下,尺度下,绕过了对光速极限本质的挑战,
想要事实上实现超光速推进,需要的能量也是庞大的。
不过,
基础理论整体突破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
给了超光速航行技术实现的可能,
也给了此前同样因为基础理论而僵持住的其他关键领域继续发展的新契机。
或者说,
理论上给于了超越反物质能源技术之外的,新的能源技术诞生的理论支持。
……
对于能源技术再往下的发展,
人类文明,人联,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清晰的宏观方向。
这某种程度上,也和推进技术有些关系,
从无工质推进技术诞生开始,人类文明就希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无工质推进’。
这个‘完全无工质推进技术’卡住的地方,就是整个推进系统中的能源来源方式,
此前人类文明所有能源,都是通过消耗物质,从物质从释放出来的。
这也就意味着哪怕推进技术本身早已经不需要消耗工质,但整个飞船推进系统,依旧无法摆脱对物质的需要,
而这也就是人类文明此前一直以来,能源技术再发展的方向,
能源来源摆脱对物质,或者说宏观物质的需要。
此外,也是因为反物质能源技术让从物质中释放能源的能源转换效率已经来到了百分之百。
这也就意味着,人类文明能源技术再想要往下发展,必然需要绕开单纯的物质转换能源了。
这一点,在基础理论突破之后,也没有发生什么转变。
只是基础理论突破之后,绕开单纯物质转换能源途径,有了一些比较清晰的理论方向。
此刻,
也同样在秦裕的参与下,
负熵研究院能动所,除了研究推进技术的研究员外,其他剩下的研究员们,基本就都汇聚在这个更先进能源技术研究上了。
负熵研究院能动所相关研究团队推进着的更先进能源技术研究,
主要在几个方向上,
一种是从空间中普遍存在,而人类文明在基础理论突破之后,有了比较完整认知,能够和其他四大基本力,量子领域,在一个更大框架下联系起来的暗能量下手。
第二种是,从高维空间下手,第三种是直接从空间本身下手,从空间的变动中,窃取能量。
这几个方向,在秦-烛光大一统理论下,都有实现的可能性,
所以也谈不上谁对谁错,负熵研究院内,相关研究团队也同时推进着这几个方向的研究。
……
人联纪元年。
在基础理论大突破,各关键领域的发展重新看到新的希望的情况下,
整个人联范围内,这些年都可以说是充满着活力和生机。
整个人联,整个人类文明最大限度的投入了这场从三级文明到四级文明脱胎换骨的快速发展中,
对于人联中绝大多数人们来说,这都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用像过去许多年里的每一代人们只能够抱着遥远看不到的期望,任何关键领域的发展都被拦在一堵高墙之外。
而即便他们不生活在已经完全四级文明阶段的人类文明中,
但四级文明阶段的人类文明,将由他们亲手创造。
整个人类文明都是积极而满是斗志的,
除开那些重大领域以外,整个人联范围,无数细分领域,在基础理论突破的支持下,
也同样每天,每时每刻诞生的新发展,新成果,都应接不暇。
绝大多数人们都能够如此清晰的感受到,
他们正创造着人类文明历史中,这个恢弘,史诗般的篇章。
也就是在这种振奋中,
对于现阶段的人类文明来说,
最重大,最重要的技术突破终于实现了。
……
人联纪元年。
距离曾经基于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基础实验结束,
已经过去了超过一千年。
距离秦-烛光大一统理论诞生,也已经过去了六百年。
塞勒塔卡文明联合从这片星空区域离开,也已经超过四百年。
这一年,
人联,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所,那个智能程序给出的末日危机概念,
已经从此前的超过百分之二十,
回落到日常的百分之二,
却没有就此止住下落的趋势,反而是继续下跌,
跌到了千分之一以下。
这是不是什么实际概率,也不是什么精准的预言,
对于人类文明来说,象征意义更大一些。
但这种变化,自然还是意味着一些东西的。
一方面是,
曾经推进烛光计划,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带来的风险和危机,
已经伴随着烛光计划的圆满完成,而被人类文明度过了。
另一方面,
自然是因为这一年,
再发生了一件事情。
人类文明的超光速航行技术被实现了。
……
这一年,
在秦裕的主导下,
负熵研究院能动所和其他研究所各相关研究团队,研究小组的研究员们,
完成了首座超光速推进系统的研究设计,
交由强人工智能调动足够智能生产力负责建造的情况下,
当年,
这首座超光速推进系统也就被建造完成,
并搭载在了一座用作实验的大型星际飞船上。
这搭载了首座超光速推进系统的星际飞船,
被一众研究团队,命名为‘微光号’。
意义其实就是那句话,‘烛光虽是微光,但也希望它替人类文明照亮前路。’
‘微光’某种程度上就是‘烛光’的延续。
而这首座超光速推进系统,
按照负熵研究院的命名规则,
更准确的说,应该被称为‘时空膨胀引擎’或者‘时空膨胀推进系统’。
是通过改变空间本身,利用空间膨胀速度能够超越光速极限,
而绕过航行速度光速极限,事实上达成超光速航行技术,这条技术路线的产物。
当然,也可以称呼它为‘曲率引擎’。
因为在航行过程中,被空间曲率泡笼罩,隔开了两个空间。
按照秦-烛光基础理论来说,理论上来说,还有其他同样能够绕过光速极限的技术路径,
不过基本都是从航行路径本身上下手,
要不就是直接缩短两点之间距离的‘空间折叠引擎’‘空间曲率修正引擎’,
要不就是‘换路’,比如从高维空间越过三维空间中的路径,
只不过,秦-烛光大一统理论中,涉及到的高维空间理论,依旧未能够完全阐述关于高维空间的所有奥秘,
高维空间对于人类文明来说,依旧存在大量疑问。
最后选来选去,还是‘时空膨胀引擎’这条技术路线对于目前的人类文明来说最好实现。
或者反过来说,这就是为什么此刻实现的是‘时空膨胀引擎’这条技术路线下超光速航行技术的原因,
其他技术路线,即便到此刻,负熵研究院相关研究所研究团队也依旧未曾放弃,
等到以后,处于四级文明阶段的时间里,人类文明大概还将继续实现其他超光速航行技术路线,
丰富人类文明的技术多样性。
不过,不管是哪种技术路线,此刻对于人类文明来说,
超越光速极限的方式,都相当于是从‘旁边绕过’,
真正想要实实在在,从本质上挑战光速极限,
对于目前的人类文明来说,依旧还有些遥远。
这也是秦-烛光大一统理论依旧未曾涉及到的东西。
当然,对于现在的人类文明来说,考虑这些还太早了。
对于此刻的人类文明来说,
最重要的还是,
超光速航行技术,在这一年实现了!
……
搭载了首座超光速推进系统,时空膨胀推进系统的微光号,
在建造完成后,就暂时停泊在太阳系聚居区的边缘,距离海王星轨道50天文单位的位置。
在完成了对时空膨胀推进系统各子系统的单独测试过后,
负熵研究院能动所也就启动了对这首座超光速推进系统的首次整体运行实验。
而秦裕作为整个超光速推进系统研究项目的主导者,
自然也直接见证了这超光速推进系统的首次运行实验,
“秦院。还是由您来宣布实验开始吧。”
能动所的负责人对秦裕说道。
秦裕看着此刻眼前呈现出来的,微光号的全息影像。
作为搭载了首座时空膨胀系统的星际飞船,
微光号的整体体积,并没有那么夸张。
单拎出来,当然是一座庞然大物,
但对比此前推进技术突破时,飞船规模迫不得已的跃升不同,
微光号对比此前的大型星际飞船,整体规模也就大了一圈,
和一些行星堡垒的规模持平。
并不是人们不能够将微光号建造的更大,
反而其实能够将整个微光号建造的不超出普通行星堡垒的规模,才是一件好事。
“开始实验吧。”
秦裕开口,说了句过后。
在场所有研究员们的注意力,就都汇聚到了微光号,以及微光号上各类监测设备传回的各类监测数据上。
对于这场超光速推进系统的首次运行实验,
参与过超光速推进系统研究的各研究团队研究员们,
或许有些紧张,但紧张程度肯定是超不过当初见证烛光基础实验装置运行的人们的。
一是,在秦院的带领下,一众研究团队对于实现了的时空膨胀引擎充满了信心,
二是,即便是这次时空膨胀引擎失败了,其也不会存在根本上,原理上的问题,不过是再多花费点时间,重新修正时空膨胀引擎的设计,
人们还是能够接受的。
此刻,一众研究员们在望向相关数据和微光号的全息投影上,目光紧张的同时,也是火热的。
不过,就和之前的所有实验一样,
有智能程序负责,运行实验进行过程中,也不需要他们干涉参与,
现在也就只能够见证这运行实验的进行,等待运行实验的结果。
在秦裕宣告了实验开始过后,
强人工智能,智能程序响应了秦裕的命令,
开始按照实验计划流程,进行微光号的运行实验,
微光号上,
首先被启动的推进系统,并不是时空膨胀引擎,
而是传统的无工质引力推进系统。
由于作用上的不同,
微光号上,是同时搭载了传统的无工质推进系统,以及超光速推进系统两套推进系统,
此刻,微光号在引力推进系统的作用下,
先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平滑的驶去。
等到微光号在无工质推进系统的推动下,航行速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超光速推进系统,时空膨胀引擎被启动了。
这微光号首次运行实验的目的地,
被设立在距离太阳系0.3光年外的一个人类聚居区。
整个运行实验也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才能够完成。
不过,
在微光号启动超光速推进系统之后,
一些传回的相关监测数据的变化,
就已经足够负熵研究院能动所和其他各相关研究团队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从太阳系内,到其他各系外聚居区,
相关参与过超光速航行技术研究的研究员们,先是发出了一些鼓掌声。
然后,53天时间,近两个月时间之后,
首艘搭载了超光速推进系统的实验飞船,微光号,抵达了0.3光年外的目的地。
超光速推进系统关闭,
微光号,稳稳停泊于另一个系外聚居区范围内的宇宙空间中。
这一次,
从太阳系到系外其他各聚居区,
一众参与过超光速航行技术研究的研究员们,爆发了剧烈的,激动的欢呼声。
超光速推进技术实现了!
人类文明越过了,从三级文明到四级文明之间最大的难关。
喜欢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
人们制造了一个超大规模的空间曲率泡,
彻底完成了超光速航行技术,在具体技术层面的可行性验证。
再之后,不再需要第四代物质超光速交换的实验装置,
在秦裕的带领下,负熵研究院能动所和其他研究所相关研究团队,
开始直接进行超光速推进系统的研究设计。
可以说,距离超光速航行技术的实现,再进了一步。
不过,
在这个时候,秦裕在主持超光速航行技术研究的同时,
倒是多投入了一些精力在能动所同步推进的另一项研究项目上,
即,更先进能源技术的研究。
此前的反物质能源技术,对于人类文明社会的日常运转来说,其实已经能够完全满足需要,
如果只是考虑维持文明在当前状态存续的话,
反物质能源技术,足够支撑着人类文明正常运转到热寂,或者被其他外来威胁毁灭了。
但如果是要继续往下发展的话,新的文明阶段,必然产生新的能源需要。
比如此刻的超光速航行技术。
从第一代物质超光速交换实验装置到第三代物质超光速交换实验装置上就能够看出来,
在人类文明制造的空间曲率泡越来越大的同时,
支撑物质超光速交换实验装置的反物质能源装置的数量和规模,也在呈几何倍的倍增。
在实验装置是这样,到真正的超光速推进引擎上,也依旧会是这样。
能源技术和推进技术,是两个强相关的技术。
整个超光速推进系统,除了负责推进的部分,还需要负责能源供给的部分,
目前的反物质能源技术,倒不是完全无法支持超光速推进技术的实现,
但从秦裕自己的推断来看,会很勉强。
对比起超光速推进引擎的能源需要来说,反物质能源技术也已经有些不堪重负了。
新的推进技术,需要新的能源技术支撑。
哪怕是人类文明相当于从一个更加宏大的框架下,尺度下,绕过了对光速极限本质的挑战,
想要事实上实现超光速推进,需要的能量也是庞大的。
不过,
基础理论整体突破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
给了超光速航行技术实现的可能,
也给了此前同样因为基础理论而僵持住的其他关键领域继续发展的新契机。
或者说,
理论上给于了超越反物质能源技术之外的,新的能源技术诞生的理论支持。
……
对于能源技术再往下的发展,
人类文明,人联,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清晰的宏观方向。
这某种程度上,也和推进技术有些关系,
从无工质推进技术诞生开始,人类文明就希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无工质推进’。
这个‘完全无工质推进技术’卡住的地方,就是整个推进系统中的能源来源方式,
此前人类文明所有能源,都是通过消耗物质,从物质从释放出来的。
这也就意味着哪怕推进技术本身早已经不需要消耗工质,但整个飞船推进系统,依旧无法摆脱对物质的需要,
而这也就是人类文明此前一直以来,能源技术再发展的方向,
能源来源摆脱对物质,或者说宏观物质的需要。
此外,也是因为反物质能源技术让从物质中释放能源的能源转换效率已经来到了百分之百。
这也就意味着,人类文明能源技术再想要往下发展,必然需要绕开单纯的物质转换能源了。
这一点,在基础理论突破之后,也没有发生什么转变。
只是基础理论突破之后,绕开单纯物质转换能源途径,有了一些比较清晰的理论方向。
此刻,
也同样在秦裕的参与下,
负熵研究院能动所,除了研究推进技术的研究员外,其他剩下的研究员们,基本就都汇聚在这个更先进能源技术研究上了。
负熵研究院能动所相关研究团队推进着的更先进能源技术研究,
主要在几个方向上,
一种是从空间中普遍存在,而人类文明在基础理论突破之后,有了比较完整认知,能够和其他四大基本力,量子领域,在一个更大框架下联系起来的暗能量下手。
第二种是,从高维空间下手,第三种是直接从空间本身下手,从空间的变动中,窃取能量。
这几个方向,在秦-烛光大一统理论下,都有实现的可能性,
所以也谈不上谁对谁错,负熵研究院内,相关研究团队也同时推进着这几个方向的研究。
……
人联纪元年。
在基础理论大突破,各关键领域的发展重新看到新的希望的情况下,
整个人联范围内,这些年都可以说是充满着活力和生机。
整个人联,整个人类文明最大限度的投入了这场从三级文明到四级文明脱胎换骨的快速发展中,
对于人联中绝大多数人们来说,这都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用像过去许多年里的每一代人们只能够抱着遥远看不到的期望,任何关键领域的发展都被拦在一堵高墙之外。
而即便他们不生活在已经完全四级文明阶段的人类文明中,
但四级文明阶段的人类文明,将由他们亲手创造。
整个人类文明都是积极而满是斗志的,
除开那些重大领域以外,整个人联范围,无数细分领域,在基础理论突破的支持下,
也同样每天,每时每刻诞生的新发展,新成果,都应接不暇。
绝大多数人们都能够如此清晰的感受到,
他们正创造着人类文明历史中,这个恢弘,史诗般的篇章。
也就是在这种振奋中,
对于现阶段的人类文明来说,
最重大,最重要的技术突破终于实现了。
……
人联纪元年。
距离曾经基于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基础实验结束,
已经过去了超过一千年。
距离秦-烛光大一统理论诞生,也已经过去了六百年。
塞勒塔卡文明联合从这片星空区域离开,也已经超过四百年。
这一年,
人联,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所,那个智能程序给出的末日危机概念,
已经从此前的超过百分之二十,
回落到日常的百分之二,
却没有就此止住下落的趋势,反而是继续下跌,
跌到了千分之一以下。
这是不是什么实际概率,也不是什么精准的预言,
对于人类文明来说,象征意义更大一些。
但这种变化,自然还是意味着一些东西的。
一方面是,
曾经推进烛光计划,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带来的风险和危机,
已经伴随着烛光计划的圆满完成,而被人类文明度过了。
另一方面,
自然是因为这一年,
再发生了一件事情。
人类文明的超光速航行技术被实现了。
……
这一年,
在秦裕的主导下,
负熵研究院能动所和其他研究所各相关研究团队,研究小组的研究员们,
完成了首座超光速推进系统的研究设计,
交由强人工智能调动足够智能生产力负责建造的情况下,
当年,
这首座超光速推进系统也就被建造完成,
并搭载在了一座用作实验的大型星际飞船上。
这搭载了首座超光速推进系统的星际飞船,
被一众研究团队,命名为‘微光号’。
意义其实就是那句话,‘烛光虽是微光,但也希望它替人类文明照亮前路。’
‘微光’某种程度上就是‘烛光’的延续。
而这首座超光速推进系统,
按照负熵研究院的命名规则,
更准确的说,应该被称为‘时空膨胀引擎’或者‘时空膨胀推进系统’。
是通过改变空间本身,利用空间膨胀速度能够超越光速极限,
而绕过航行速度光速极限,事实上达成超光速航行技术,这条技术路线的产物。
当然,也可以称呼它为‘曲率引擎’。
因为在航行过程中,被空间曲率泡笼罩,隔开了两个空间。
按照秦-烛光基础理论来说,理论上来说,还有其他同样能够绕过光速极限的技术路径,
不过基本都是从航行路径本身上下手,
要不就是直接缩短两点之间距离的‘空间折叠引擎’‘空间曲率修正引擎’,
要不就是‘换路’,比如从高维空间越过三维空间中的路径,
只不过,秦-烛光大一统理论中,涉及到的高维空间理论,依旧未能够完全阐述关于高维空间的所有奥秘,
高维空间对于人类文明来说,依旧存在大量疑问。
最后选来选去,还是‘时空膨胀引擎’这条技术路线对于目前的人类文明来说最好实现。
或者反过来说,这就是为什么此刻实现的是‘时空膨胀引擎’这条技术路线下超光速航行技术的原因,
其他技术路线,即便到此刻,负熵研究院相关研究所研究团队也依旧未曾放弃,
等到以后,处于四级文明阶段的时间里,人类文明大概还将继续实现其他超光速航行技术路线,
丰富人类文明的技术多样性。
不过,不管是哪种技术路线,此刻对于人类文明来说,
超越光速极限的方式,都相当于是从‘旁边绕过’,
真正想要实实在在,从本质上挑战光速极限,
对于目前的人类文明来说,依旧还有些遥远。
这也是秦-烛光大一统理论依旧未曾涉及到的东西。
当然,对于现在的人类文明来说,考虑这些还太早了。
对于此刻的人类文明来说,
最重要的还是,
超光速航行技术,在这一年实现了!
……
搭载了首座超光速推进系统,时空膨胀推进系统的微光号,
在建造完成后,就暂时停泊在太阳系聚居区的边缘,距离海王星轨道50天文单位的位置。
在完成了对时空膨胀推进系统各子系统的单独测试过后,
负熵研究院能动所也就启动了对这首座超光速推进系统的首次整体运行实验。
而秦裕作为整个超光速推进系统研究项目的主导者,
自然也直接见证了这超光速推进系统的首次运行实验,
“秦院。还是由您来宣布实验开始吧。”
能动所的负责人对秦裕说道。
秦裕看着此刻眼前呈现出来的,微光号的全息影像。
作为搭载了首座时空膨胀系统的星际飞船,
微光号的整体体积,并没有那么夸张。
单拎出来,当然是一座庞然大物,
但对比此前推进技术突破时,飞船规模迫不得已的跃升不同,
微光号对比此前的大型星际飞船,整体规模也就大了一圈,
和一些行星堡垒的规模持平。
并不是人们不能够将微光号建造的更大,
反而其实能够将整个微光号建造的不超出普通行星堡垒的规模,才是一件好事。
“开始实验吧。”
秦裕开口,说了句过后。
在场所有研究员们的注意力,就都汇聚到了微光号,以及微光号上各类监测设备传回的各类监测数据上。
对于这场超光速推进系统的首次运行实验,
参与过超光速推进系统研究的各研究团队研究员们,
或许有些紧张,但紧张程度肯定是超不过当初见证烛光基础实验装置运行的人们的。
一是,在秦院的带领下,一众研究团队对于实现了的时空膨胀引擎充满了信心,
二是,即便是这次时空膨胀引擎失败了,其也不会存在根本上,原理上的问题,不过是再多花费点时间,重新修正时空膨胀引擎的设计,
人们还是能够接受的。
此刻,一众研究员们在望向相关数据和微光号的全息投影上,目光紧张的同时,也是火热的。
不过,就和之前的所有实验一样,
有智能程序负责,运行实验进行过程中,也不需要他们干涉参与,
现在也就只能够见证这运行实验的进行,等待运行实验的结果。
在秦裕宣告了实验开始过后,
强人工智能,智能程序响应了秦裕的命令,
开始按照实验计划流程,进行微光号的运行实验,
微光号上,
首先被启动的推进系统,并不是时空膨胀引擎,
而是传统的无工质引力推进系统。
由于作用上的不同,
微光号上,是同时搭载了传统的无工质推进系统,以及超光速推进系统两套推进系统,
此刻,微光号在引力推进系统的作用下,
先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平滑的驶去。
等到微光号在无工质推进系统的推动下,航行速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超光速推进系统,时空膨胀引擎被启动了。
这微光号首次运行实验的目的地,
被设立在距离太阳系0.3光年外的一个人类聚居区。
整个运行实验也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才能够完成。
不过,
在微光号启动超光速推进系统之后,
一些传回的相关监测数据的变化,
就已经足够负熵研究院能动所和其他各相关研究团队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从太阳系内,到其他各系外聚居区,
相关参与过超光速航行技术研究的研究员们,先是发出了一些鼓掌声。
然后,53天时间,近两个月时间之后,
首艘搭载了超光速推进系统的实验飞船,微光号,抵达了0.3光年外的目的地。
超光速推进系统关闭,
微光号,稳稳停泊于另一个系外聚居区范围内的宇宙空间中。
这一次,
从太阳系到系外其他各聚居区,
一众参与过超光速航行技术研究的研究员们,爆发了剧烈的,激动的欢呼声。
超光速推进技术实现了!
人类文明越过了,从三级文明到四级文明之间最大的难关。
喜欢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