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人联纪元6000年时。
人类文明在,建造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部分区域,以及周边部分区域,
总共35光年直径范围内,已经开发建设了超过1000个恒星系统,或者说行星系。
但,人类文明整体的人口基础,却没有随着这个事实上的疆域规模膨胀而跟着发生相同程度的膨胀。
人类文明,人联范围内的总人口,在负熵研究院社哲所等反复调整着,人口增长策略的情况下,
依旧未曾突破十万亿。
在过去超过三千年的时间里,人联范围内人类总人口仅仅是从此前的四万亿,逐渐逐渐上涨到了六万亿。
其中超过大半,依旧生活在人联的传统聚居区,
也就是包括太阳系,南门二,巴纳德,沃夫……一直到罗斯行星系聚居区等,
十光年范围内,人类文明很早就开辟扩张出来的那些人类聚居区。
后来,在抵达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区域过后,
如同滚雪球般,再开发建设的超过一千个行星系,其中大部分,都仅仅只有由智脑计划中强人工智能负责协调统筹运转的智能工业集群,智能工业区,
而没有传统的,供人类生存的星际城市,聚居区。
少部分,存在一些星际城市,聚居区的,聚居区的规模也比人联传统聚居区规模小很多,
在一些后来开发建设的,小的聚居区内,单个行星系的人口总数可能还不到百亿,
对比早期南门二,巴纳德等行星系内,动辄数千亿的人口总数,实在是有些不成比例。
在这个时候,
经过漫长时间的消磨,演变,
这一代,人联中绝大多数人们,对于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这件事情,
倒也还没有发展到反对的程度。
只是谈不上什么反对,也谈不上什么支持。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
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的开始,是很久远以前的事情了,
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的完成,也将是很遥远未来以后的事情。
前后都不靠。
对于他们来说,虽然知道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依旧在进行,
但几乎已经只是作为一个时代的固定背景存在。
他们出生时,开始认知这个世界时,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就已经在建造,
直到他们死亡时,离世时,烛光基础实验装置依旧还是维持在建造状态。
他们的日常生活,整个人生轨迹,和正在进行的烛光计划,甚至和为烛光计划后来开发建设的那大部分行星系,几乎就都是两条完全平行的线,
发生了不了什么关系。
他们既不用为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付出什么……所以谈不上有什么反对。
同时,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也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不了什么影响。
这种情况下,
想要让这个时候的人们,依旧保持着对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烛光计划的热衷,关注,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
到这个时代时,人们对于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烛光计划的推行,基本秉持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除了旅游参观的时候,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基本就在人们的世界之外。
……
“……有时候感觉,我们就像是在空等,除了等待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完成,别得好像也没有什么能够在这个时期做得。”
负熵研究院,各研究所负责人再坐在了一起。
能动所这一代的负责人,神情有些遗憾,又有些感慨地说道。
这个时候的秦裕,又再是负熵研究院社哲所的负责人,
听着其他各研究所负责人的讨论,秦裕也没有立即发言。
对于坚持烛光计划,坚持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这件事情,
作为整个人联最上层,最聪明的一批人,负熵研究院研究团队负责人往上,
倒是还没有到出现疑虑的程度。
对于烛光计划进行的必要性,一众研究所负责人还是很清楚和坚定的。
只不过,对于负熵研究院相关研究所,研究团队来说,
这也是一段有些艰难的时间。
特别是能动所。
能动所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
能源技术和推进技术研究的再往下,
都因为基础理论,基础科学的限制而卡住了。
很大程度上,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就主要是能动所两个研究领域建造的。
想要继续往下发展,需要先完成基础领域基础理论再突破,
而为了基础领域基础理论再突破,人类文明开始和塞勒塔卡文明联合合作建造烛光基础实验装置。
但现在,这个时候,他们却偏偏没有办法看到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完成。
那这段时间,能动所一众研究员,该做点什么?
就干等吗?
对于能动所和其他相关研究所,相关研究团队的研究员们来说,
这可以说是最糟糕,最痛苦的一段时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倒不是,能动所,物理所,信息去噪所等各研究所就完全没有其他研究项目可以去做。
只是最关键的,重要的研究领域,往下研究,不管怎么绕,最终都要撞到基础领域基础理论这道高墙。
能够进入到负熵研究院,成为负熵研究院的研究员,乃至研究小组,研究团队,研究所负责人,
这个时代的他们也同样是人联中的天才,乃至卓越的人杰。
但是面对现在这个前后都不靠的时代,
他们也只能说……无可奈何。
烛光计划本来就是人类文明基础理论,基础科学再突破做出的努力和尝试。
只是这个努力和尝试过程中,需要花费的,过于漫长的时间,
单纯的等待,
一方面因为人们在烛光计划执行上不需要做出的具体付出,减少了长时间下人们对烛光计划反对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对于想为人类文明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再做点什么的人们来说,
又让这段漫长的时间,变得更加难熬。
“有些时候,感觉有些绝望……就像是在一个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巨大暗室里,不管往前后左右怎么走都摸不到墙。”
这一代能动所负责人吐了口气,有些感慨地说道,
“有时候难免也会想想,要是我诞生在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完成前的几百年就好了……不过,烛光计划几万年,甚至可能到十万年。”
“过程中免不了,绝大多数代的人们,都看不到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看不到,下一代人也依旧看不到。”
“……做现有成果的,其他技术路线的尝试吧。即便是丰富文明的技术积累,也是有价值的。”
秦裕在能动所负责人之后,开口说了这样一句。
能动所负责人,信息去噪所负责人等点了点头,也没有再说其他的话。
这本来也是各因为基础理论限制,研究进展卡住了的各研究所的选择。
只是,在人类文明与塞勒塔卡文明联合完成交流,
并且双方又再持续进行了数千年时间合作研究的情况下,
人类文明在现有技术阶段,积累已经足够多了。
在积累已经足够多的情况下,哪怕是再‘横向发展’,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发展的技术,
人类文明在漫长的时间里,能够发展的实现的技术慢慢都实现了。
剩下的,慢慢最后都会卡在基础理论的限制之前。
许多领域的再往下发展,最后都明显面对着同一堵高墙,还绕不过去。
人类文明到现在,似乎也慢慢有些理解,
之前塞勒塔卡文明联合对和一个陌生的同等级文明发生交流如此热衷和热情的原因了。
……
人联纪元6100年,
上一代社哲所负责人‘秦谕’离世。
人联纪元6323年,
人联,负熵研究院,一位新的超级天才横空出世。
仅两百岁,就成为了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所的负责人。
这位超级天才,带领着信息去噪所相关研究团队,
再完成了超光速量子通信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
让超光速量子通信装置的普及,从星际城市间的层面,进一步到‘区域基站级’。
也就是基本,各星际城市的算力塔边上,都有附带的成套超光速通信装置。
让人联范围内的全超光速量子通信距离彻底实现,更进一步。
一定程度上,再拉高了整个人联范围内的信息交换效率。
再之后,
这位天才研究员,再带领着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所相关研究团队,
完成了对智脑计划中,强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的进一步优化。
进一步提高了人联范围内,有强人工智能统筹负责的智能工业的运行效率。
从理论上来说,
连带着,对人类文明与塞勒塔卡文明联合合作进行的烛光基础实验装置提供了更大的推动力。
应该能够一定程度缩短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最终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这给了整个人类文明,人联,负熵研究院一剂强心剂。
虽然烛光计划中,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构想和设计很完善,
用不着他们再做什么修改。
但可以,进一步从研究层面,拔高一定时间里,人类文明能够在烛光基础实验装置上投入的生产力。
虽然理论上来说,
人类文明只要不断扩张在星空中的智能工业规模,就能够不断拔高生产力总和,
但是扩张智能工业规模也是需要时间的。
人类文明与塞勒塔卡文明联合预计的,八万年到十万年的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时间,
也是按照人类文明与塞勒塔卡文明联合扩张之后的智能工业规模来计算的,
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数值。
也就是单纯扩张工业规模,没有办法改变这个预期建造完成时间。
但此刻,这位天才研究员带领着各研究团队完成的研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让人们看到了从另一个方向,缩短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时间的希望,
虽然谁都知道,再缩短也缩短不到哪儿去,
但还是对人们造成了一些刺激。
……
时间再这一个小小的插曲之后,
继续往下。
人联纪元7200年。
那位曾经的天才研究员‘逝世’,人们也为他进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
为了表达对这位天才研究员的敬意,
人们将一个新开发建设的星系以他的名进行了命名,其中恒星就叫‘域星’,整个行星系就叫域星行星系。
再之后,
人联范围内,
对于烛光计划,
再维持了较长一段时间的,
大众范围不支持不反对不关心,负熵研究院投入不少力量,追逐是否能够更早完成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的状态。
虽然,
负熵研究院内信息去噪所,乃至其他各研究所,研究团队在这相关研究上的大量投入,
换来的,理论上能够缩短的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时间始终都不多。
但的确给这个有些难熬的时代中,想要为人类文明继续再发展做些什么的研究员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目标。
时间,就再这种状态下继续。
烛光计划,也同样就这么继续推进着。
……
人联纪元8000年,
人联纪元9000年……一直到人联纪元9702年。
这段时间里,
整个人联都算是比较平静。
烛光计划在强人工智能负责下,正常持续。
人联内部,绝大多数人们正常度过着生活,
人类社会,负熵研究院也都正常运转着。
然后,到这一年,
秦裕一万岁了。
哪怕是秦裕回顾自己漫长的人生,都难免有些恍惚。
一万年时间里,
他已经更换过许多身份,
曾经许多和他有过交集的人们,都已经被历史掩盖。
哪怕是作为曾经‘秦裕教授’生活的故居,
此刻,或许整体模样还和曾经有几分相似,
但内里东西,已经和一万年的没有任何关系。
时间,足够消磨许多东西。
而这还只是秦裕漫长人生中第一个万年。
这个时代,
倒还勉强算是有人记得他最初那个身份。
只不过,
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秦裕教授’的印象,已经彻底标签化,概念化了。
历经漫长的时间,最初那个身份,被一些人们再提及时,
基本就只剩下“延寿技术之父”这个头衔了。
在人联庞大的基数下,倒是勉强也还有人记得,或者说偶然发现,
这一年,这一天是‘延寿技术之父’一万岁的诞辰。
不过,
一个一万年前的天才研究员,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还是太遥远,太遥远了。
“你们还记得‘三秦’里边的‘秦裕教授’吗?猛然发现,今天好像是他一万岁的诞辰?”
“嗯?祝愿秦裕教授一万岁诞辰快乐?要是秦裕教授还在的话……说不定我们的延寿技术已经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了。”
“倒也不用厚古薄今吧?技术是在不断往前发展的,知识也是在不断积累的……一万年前我们的生命科学技术还是什么水平,现在是什么水平?”
“我看你是不知道秦裕教授为什么能够跟秦院士,秦负责人并称‘三秦’吧,他是负熵研究院创始者啊,这个够你对秦裕教授有认识了吗?”
倒是负熵研究院,
也没有忘了他们创始者一万岁的生日。
在秦裕一万岁诞辰这一天。
撰写了一篇专题文章,再一次介绍了秦裕教授的生平成就,
以纪念这位负熵研究院创始者。
……
再然后,
时间终于也再来到了人联纪元年。
这也是人联纪元的第一个万年。
按照人们的习惯,对于这种整数年份,总是会被寄托更多特别的意义。
喜欢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
人类文明在,建造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部分区域,以及周边部分区域,
总共35光年直径范围内,已经开发建设了超过1000个恒星系统,或者说行星系。
但,人类文明整体的人口基础,却没有随着这个事实上的疆域规模膨胀而跟着发生相同程度的膨胀。
人类文明,人联范围内的总人口,在负熵研究院社哲所等反复调整着,人口增长策略的情况下,
依旧未曾突破十万亿。
在过去超过三千年的时间里,人联范围内人类总人口仅仅是从此前的四万亿,逐渐逐渐上涨到了六万亿。
其中超过大半,依旧生活在人联的传统聚居区,
也就是包括太阳系,南门二,巴纳德,沃夫……一直到罗斯行星系聚居区等,
十光年范围内,人类文明很早就开辟扩张出来的那些人类聚居区。
后来,在抵达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区域过后,
如同滚雪球般,再开发建设的超过一千个行星系,其中大部分,都仅仅只有由智脑计划中强人工智能负责协调统筹运转的智能工业集群,智能工业区,
而没有传统的,供人类生存的星际城市,聚居区。
少部分,存在一些星际城市,聚居区的,聚居区的规模也比人联传统聚居区规模小很多,
在一些后来开发建设的,小的聚居区内,单个行星系的人口总数可能还不到百亿,
对比早期南门二,巴纳德等行星系内,动辄数千亿的人口总数,实在是有些不成比例。
在这个时候,
经过漫长时间的消磨,演变,
这一代,人联中绝大多数人们,对于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这件事情,
倒也还没有发展到反对的程度。
只是谈不上什么反对,也谈不上什么支持。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
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的开始,是很久远以前的事情了,
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的完成,也将是很遥远未来以后的事情。
前后都不靠。
对于他们来说,虽然知道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依旧在进行,
但几乎已经只是作为一个时代的固定背景存在。
他们出生时,开始认知这个世界时,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就已经在建造,
直到他们死亡时,离世时,烛光基础实验装置依旧还是维持在建造状态。
他们的日常生活,整个人生轨迹,和正在进行的烛光计划,甚至和为烛光计划后来开发建设的那大部分行星系,几乎就都是两条完全平行的线,
发生了不了什么关系。
他们既不用为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付出什么……所以谈不上有什么反对。
同时,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也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不了什么影响。
这种情况下,
想要让这个时候的人们,依旧保持着对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烛光计划的热衷,关注,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
到这个时代时,人们对于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烛光计划的推行,基本秉持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除了旅游参观的时候,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基本就在人们的世界之外。
……
“……有时候感觉,我们就像是在空等,除了等待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完成,别得好像也没有什么能够在这个时期做得。”
负熵研究院,各研究所负责人再坐在了一起。
能动所这一代的负责人,神情有些遗憾,又有些感慨地说道。
这个时候的秦裕,又再是负熵研究院社哲所的负责人,
听着其他各研究所负责人的讨论,秦裕也没有立即发言。
对于坚持烛光计划,坚持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这件事情,
作为整个人联最上层,最聪明的一批人,负熵研究院研究团队负责人往上,
倒是还没有到出现疑虑的程度。
对于烛光计划进行的必要性,一众研究所负责人还是很清楚和坚定的。
只不过,对于负熵研究院相关研究所,研究团队来说,
这也是一段有些艰难的时间。
特别是能动所。
能动所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
能源技术和推进技术研究的再往下,
都因为基础理论,基础科学的限制而卡住了。
很大程度上,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就主要是能动所两个研究领域建造的。
想要继续往下发展,需要先完成基础领域基础理论再突破,
而为了基础领域基础理论再突破,人类文明开始和塞勒塔卡文明联合合作建造烛光基础实验装置。
但现在,这个时候,他们却偏偏没有办法看到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完成。
那这段时间,能动所一众研究员,该做点什么?
就干等吗?
对于能动所和其他相关研究所,相关研究团队的研究员们来说,
这可以说是最糟糕,最痛苦的一段时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倒不是,能动所,物理所,信息去噪所等各研究所就完全没有其他研究项目可以去做。
只是最关键的,重要的研究领域,往下研究,不管怎么绕,最终都要撞到基础领域基础理论这道高墙。
能够进入到负熵研究院,成为负熵研究院的研究员,乃至研究小组,研究团队,研究所负责人,
这个时代的他们也同样是人联中的天才,乃至卓越的人杰。
但是面对现在这个前后都不靠的时代,
他们也只能说……无可奈何。
烛光计划本来就是人类文明基础理论,基础科学再突破做出的努力和尝试。
只是这个努力和尝试过程中,需要花费的,过于漫长的时间,
单纯的等待,
一方面因为人们在烛光计划执行上不需要做出的具体付出,减少了长时间下人们对烛光计划反对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对于想为人类文明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再做点什么的人们来说,
又让这段漫长的时间,变得更加难熬。
“有些时候,感觉有些绝望……就像是在一个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巨大暗室里,不管往前后左右怎么走都摸不到墙。”
这一代能动所负责人吐了口气,有些感慨地说道,
“有时候难免也会想想,要是我诞生在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完成前的几百年就好了……不过,烛光计划几万年,甚至可能到十万年。”
“过程中免不了,绝大多数代的人们,都看不到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建造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看不到,下一代人也依旧看不到。”
“……做现有成果的,其他技术路线的尝试吧。即便是丰富文明的技术积累,也是有价值的。”
秦裕在能动所负责人之后,开口说了这样一句。
能动所负责人,信息去噪所负责人等点了点头,也没有再说其他的话。
这本来也是各因为基础理论限制,研究进展卡住了的各研究所的选择。
只是,在人类文明与塞勒塔卡文明联合完成交流,
并且双方又再持续进行了数千年时间合作研究的情况下,
人类文明在现有技术阶段,积累已经足够多了。
在积累已经足够多的情况下,哪怕是再‘横向发展’,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发展的技术,
人类文明在漫长的时间里,能够发展的实现的技术慢慢都实现了。
剩下的,慢慢最后都会卡在基础理论的限制之前。
许多领域的再往下发展,最后都明显面对着同一堵高墙,还绕不过去。
人类文明到现在,似乎也慢慢有些理解,
之前塞勒塔卡文明联合对和一个陌生的同等级文明发生交流如此热衷和热情的原因了。
……
人联纪元6100年,
上一代社哲所负责人‘秦谕’离世。
人联纪元6323年,
人联,负熵研究院,一位新的超级天才横空出世。
仅两百岁,就成为了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所的负责人。
这位超级天才,带领着信息去噪所相关研究团队,
再完成了超光速量子通信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
让超光速量子通信装置的普及,从星际城市间的层面,进一步到‘区域基站级’。
也就是基本,各星际城市的算力塔边上,都有附带的成套超光速通信装置。
让人联范围内的全超光速量子通信距离彻底实现,更进一步。
一定程度上,再拉高了整个人联范围内的信息交换效率。
再之后,
这位天才研究员,再带领着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所相关研究团队,
完成了对智脑计划中,强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的进一步优化。
进一步提高了人联范围内,有强人工智能统筹负责的智能工业的运行效率。
从理论上来说,
连带着,对人类文明与塞勒塔卡文明联合合作进行的烛光基础实验装置提供了更大的推动力。
应该能够一定程度缩短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最终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这给了整个人类文明,人联,负熵研究院一剂强心剂。
虽然烛光计划中,烛光基础实验装置的构想和设计很完善,
用不着他们再做什么修改。
但可以,进一步从研究层面,拔高一定时间里,人类文明能够在烛光基础实验装置上投入的生产力。
虽然理论上来说,
人类文明只要不断扩张在星空中的智能工业规模,就能够不断拔高生产力总和,
但是扩张智能工业规模也是需要时间的。
人类文明与塞勒塔卡文明联合预计的,八万年到十万年的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时间,
也是按照人类文明与塞勒塔卡文明联合扩张之后的智能工业规模来计算的,
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数值。
也就是单纯扩张工业规模,没有办法改变这个预期建造完成时间。
但此刻,这位天才研究员带领着各研究团队完成的研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让人们看到了从另一个方向,缩短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时间的希望,
虽然谁都知道,再缩短也缩短不到哪儿去,
但还是对人们造成了一些刺激。
……
时间再这一个小小的插曲之后,
继续往下。
人联纪元7200年。
那位曾经的天才研究员‘逝世’,人们也为他进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
为了表达对这位天才研究员的敬意,
人们将一个新开发建设的星系以他的名进行了命名,其中恒星就叫‘域星’,整个行星系就叫域星行星系。
再之后,
人联范围内,
对于烛光计划,
再维持了较长一段时间的,
大众范围不支持不反对不关心,负熵研究院投入不少力量,追逐是否能够更早完成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的状态。
虽然,
负熵研究院内信息去噪所,乃至其他各研究所,研究团队在这相关研究上的大量投入,
换来的,理论上能够缩短的烛光基础实验装置建造时间始终都不多。
但的确给这个有些难熬的时代中,想要为人类文明继续再发展做些什么的研究员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目标。
时间,就再这种状态下继续。
烛光计划,也同样就这么继续推进着。
……
人联纪元8000年,
人联纪元9000年……一直到人联纪元9702年。
这段时间里,
整个人联都算是比较平静。
烛光计划在强人工智能负责下,正常持续。
人联内部,绝大多数人们正常度过着生活,
人类社会,负熵研究院也都正常运转着。
然后,到这一年,
秦裕一万岁了。
哪怕是秦裕回顾自己漫长的人生,都难免有些恍惚。
一万年时间里,
他已经更换过许多身份,
曾经许多和他有过交集的人们,都已经被历史掩盖。
哪怕是作为曾经‘秦裕教授’生活的故居,
此刻,或许整体模样还和曾经有几分相似,
但内里东西,已经和一万年的没有任何关系。
时间,足够消磨许多东西。
而这还只是秦裕漫长人生中第一个万年。
这个时代,
倒还勉强算是有人记得他最初那个身份。
只不过,
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秦裕教授’的印象,已经彻底标签化,概念化了。
历经漫长的时间,最初那个身份,被一些人们再提及时,
基本就只剩下“延寿技术之父”这个头衔了。
在人联庞大的基数下,倒是勉强也还有人记得,或者说偶然发现,
这一年,这一天是‘延寿技术之父’一万岁的诞辰。
不过,
一个一万年前的天才研究员,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还是太遥远,太遥远了。
“你们还记得‘三秦’里边的‘秦裕教授’吗?猛然发现,今天好像是他一万岁的诞辰?”
“嗯?祝愿秦裕教授一万岁诞辰快乐?要是秦裕教授还在的话……说不定我们的延寿技术已经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了。”
“倒也不用厚古薄今吧?技术是在不断往前发展的,知识也是在不断积累的……一万年前我们的生命科学技术还是什么水平,现在是什么水平?”
“我看你是不知道秦裕教授为什么能够跟秦院士,秦负责人并称‘三秦’吧,他是负熵研究院创始者啊,这个够你对秦裕教授有认识了吗?”
倒是负熵研究院,
也没有忘了他们创始者一万岁的生日。
在秦裕一万岁诞辰这一天。
撰写了一篇专题文章,再一次介绍了秦裕教授的生平成就,
以纪念这位负熵研究院创始者。
……
再然后,
时间终于也再来到了人联纪元年。
这也是人联纪元的第一个万年。
按照人们的习惯,对于这种整数年份,总是会被寄托更多特别的意义。
喜欢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