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欧盟杀手锏:碳排放-《重生破烂王,干到世界500强》

  德国厂商的人对视一眼:我们始终认为,合作大于竞争。

  “好!”

  孟远在合同上签下名字,“期待我们的合作。“

  消息传出。

  众特彻底坐不住了。

  当天下午,施密特亲自登门。

  “孟总,我们需要谈谈。“

  这一次,他的态度恭敬多了。

  “当然。“孟远泡上好茶,“早上的普洱,施密特先生尝尝?“

  “谢谢。“施密特接过茶杯,犹豫片刻,“之前的提议,是我唐突了。“

  “生意嘛,讨价还价很正常。“孟远笑容温和。

  “众特希望能深化合作。“施密特深吸一口气,“不仅是电池,还包括电控、电机……“

  “甚至是合资建厂?“孟远接过话。

  施密特眼睛一亮:“您的意思是?“

  “远新众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沃尔夫斯堡,双方各占50%股份。“

  孟远抛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方案。

  “专门开发面向欧洲市场的新能源动力总成。“

  这是阳谋。

  合资,意味着利益捆绑。

  众特再想搞小动作,就得掂量掂量了。

  “我需要向董事会汇报。“

  “当然。不过施密特先生,有句中国古话叫‘买卖不成仁义在’。“

  孟远起身,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别让一时的算计,坏了长远的友谊。“

  施密特脸色微变,他听出了警告的意味。

  当晚,欧盟的调查不了了之。

  第二天,众特董事会全票通过合资方案。

  一周后,远新与众特签署了总额超过千亿欧元的战略合作协议。

  欧洲市场的大门,彻底向远新敞开了。

  孟远站在工厂的天台上,看着夕阳下的阿尔卑斯山。

  小刘走过来:“孟总,国内发来贺电了。“

  “嗯。“孟远淡淡应了一声。

  “您好像不太高兴?“

  孟远摇头,"高兴什么?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战斗,还在后面。

  技术封锁、标准壁垒、市场准入……每一关都是一座大山。

  他的目光投向东方。

  "通知技术部,固态电池项目,该提速了。"

  "这么急?"

  "嗯。给欧洲人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技术实力。"

  一个月后,德国慕尼黑。

  “远新众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办公室里,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与众特的合作进展顺利,第一批联合研发的技术方案已经敲定,双方的工程师团队正在紧张地磨合。

  一切,都朝着孟远预想的方向发展。

  “咚咚。”

  专项小组负责人突然t敲门进来,神色凝重。

  “孟总,布鲁塞尔那边,有动静了。”

  孟远正在审阅联合研发的进度报告,闻言抬起头,

  “啥动静?”

  “我们的情报显示,他们最近频繁出入欧盟环境委员会,正在全力推动‘碳中和’针对电池产业的条款,提前实施。”

  “哦?”

  孟远放下文件,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

  “具体条款呢?”

  “针对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设定了极其严苛的上限——每千瓦时40公斤二氧化碳。”

  负责人递上一份加密文件。

  “根据他们的算法,几乎所有亚洲生产的电池,都会因为电网的煤电占比而严重超标。这份草案,矛头直指我们。”

  孟远接过文件,快速翻阅着。

  果然来了。

  用你的优势,来制定规则,然后宣布竞争对手是“不合规”的。

  老套路了。

  “他们这是想把我们的合资公司,扼杀在摇篮里。”孟远冷笑一声。

  “是的。一旦法案通过,我们的电池要么被征收高额碳关税,失去所有价格优势;要么就无法进入欧洲市场。众特那边……恐怕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话音刚落,孟远的私人电话就响了起来。

  是施密特。

  “孟,”

  电话那头的施密特声音有些焦急,但仍保持着伙伴的姿态,

  “我们有大麻烦了。你的竞争对手,给我们所有人设下了一个巨大的陷阱。”

  “是关于‘碳’的,对吗?”孟远语气平静。

  施密特在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苦笑道:“你……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

  “在欧洲做生意,如果连这点警惕性都没有,远新活不到今天。”

  孟远站起身,望向窗外。

  “地址发我,我马上过去。”

  挂断电话,他对小组负责人吩咐道:

  “启动B计划,把我们准备好的那份礼物,带上。”

  “明白!”

  两小时后,众特总部。

  施密特的办公室里坐着三个人。

  除了施密特,还有个金发碧眼的中年女人,胸牌上写着:欧盟环境委员会高级顾问。

  第三个人孟远认识——瑞典本土电池企业,CEO彼得森,远新在欧洲最大的竞争对手。

  有意思了。

  "孟总,不好意思临时把您叫来。"施密特的笑容有些尴尬。

  "没关系。说吧,什么事?"

  女顾问清了清嗓子:“孟先生,我是玛丽亚·韦伯,负责欧盟碳中和调节机制的制定。"

  碳中和调节机制?

  孟远心中一动:上辈子这玩意儿2026年才正式实施,怎么提前了?

  "您的意思是?"

  "很简单。"玛丽亚打开文件夹,

  "根据我们的计算,远新的电池生产过程中,每千瓦时会产生85公斤二氧化碳。"

  她推过一份报告。

  "而欧盟的标准是40公斤。这意味着,您的产品将被征收每吨75欧元的碳关税。"

  75欧元?

  孟远快速心算。

  一个标准电池包60度电,碳排放超标2.7吨,碳税就是202.5欧元。

  而他们的利润率也就15%,碳税一收,直接亏本。

  "这个数据是怎么算出来的?“他问。

  "很简单。"彼得森插话了,脸上带着得意的笑,

  “中国70%的电力来自煤炭,而我们瑞典使用的是100%水电。"

  原来在这等着呢。

  "所以呢?"孟远看向施密特。

  施密特避开他的目光:"孟总,这不是针对远新。但众特必须考虑碳中和目标……"

  "我理解。"孟远打断他,"那如果我们也用绿电呢?"

  "那要看你们的证明。"玛丽亚说,"必须是经过欧盟认证的可再生能源。"

  "认证需要多久?"

  "通常是6-12个月。"

  孟远笑了,这就是个局。

  先用碳关税逼停订单,再用认证时间拖死你。

  等你认证下来,市场早被瑞典电池厂抢光了。

  "玛丽亚女士。您来之前,是不是已经去过瑞典的工厂了?"

  女人脸色微变:"这与我们的讨论无关。"

  "是吗?"孟远从包里拿出平板,"巧了,我这里有份瑞典电池厂上个月的用电记录。"

  他点开一个文件。

  "10月15日到25日,瑞典遭遇秋季枯水期,水电供应不足。从丹麦进口了1200万度火电。"

  彼得森脸色大变:"你怎么会有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