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忧乐沟里几位声名远扬的老太婆,年龄的规律倒是好记,像一串按顺序排列的珍珠,每一颗都散发着独特的光泽。
四大说客,再加上稳婆子,她们之间的年龄恰好都相差十岁,正应了那句“十年人事几番新”,每过十年,就有一位新的长者崭露头角,见证时代的变迁,从民国的动荡到新中国的成立,从合作社到改革开放,她们的记忆就是忧乐沟的活历史。
呱婆子六七十岁,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如同老树皮的纹理,纵横交错却自有章法。
可那双眼眸依旧透着精明,像两口深井,仿佛能看透人心,村里的大小琐事都瞒不过她。
谁家的鸡丢了,谁家的媳妇闹别扭了,她总能第一时间知晓,并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化解矛盾。
有一次,李家和王家为了地界吵得不可开交,差点动起手来,呱婆子拄着拐杖一到,指着地上的界碑说:“这碑立了五十年,你们爷爷辈都认,到你们这儿就不认了?”
一句话就让两家羞愧难当,握手言和。
媒婆子七八十岁,一头银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用一根雕花的木簪挽着,那木簪是用忧乐沟特有的黄杨木雕刻而成,上面刻着“鸳鸯戏水”的图案,栩栩如生。
说起话来条理清晰,满是阅历,经她调解的邻里纠纷,没有一桩反复过。
她年轻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不仅能说媒,还能帮人看风水、选吉日,村里的人都说她“嘴里含着蜜,心里装着秤”,既会说话又公正无私。
有一年,村里的张寡妇想改嫁,遭到族人反对,是媒婆子据理力争:“新社会讲究婚姻自由,寡妇改嫁天经地义,谁要是拦着,就是跟政策作对!”
最终让张寡妇得偿所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贞婆子八九十岁,平日里少言寡语,总是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晒太阳,那石凳被她坐了几十年,磨得光滑如玉。
可一旦开口,总能一语中的,点醒梦中人,村里的年轻人都爱向她请教人生困惑。
有个年轻人外出打工受挫,回来后一蹶不振,贞婆子只对他说:“跌倒了怕啥,拍拍土再走,路还长着呢。”
年轻人听后深受鼓舞,重新振作起来,后来开了家农家乐,生意红火。
她的话不多,却像春雨般滋润人心。
稳婆子九十几近一百岁,身子骨还算硬朗,腰板挺得笔直,不像同龄的老人那样佝偻。
在接生这一行里,那可是公认的权威,经她手来到世上的孩子,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个个健康结实。
她的药箱里装着各种草药和接生工具,每一样都擦拭得干干净净,用了几十年的铜剪子依旧锋利如新。
有一次,邻村有个产妇难产,当地的接生婆都束手无策,派人来请稳婆子,她二话不说,顶着狂风暴雨走了十几里山路,到了之后沉着应对,最终母子平安。
事后产妇家人要重谢,她只收下了几个鸡蛋,说:“都是乡里乡亲,应该的。”
哑婆子则一百零几岁,虽然不能言语,却总能用手势和表情传达出独特的意思,她的手势精准而生动,比话语更有力量,村里的人都能看懂她的“话”。
她年轻时曾是村里的绣娘,绣的龙凤呈祥图曾被选为贡品,后来一场大病让她失去了声音,却练就了一身“读心术”,谁心里有事,她一看便知。
有个孩子丢了钱,急得大哭,哑婆子拉着他走到村头的老槐树下,指着树洞里的钱袋,原来钱是被风吹进去的。
她的善良和智慧,让村里人都对她敬重有加。
而史老太婆,却是个特殊的存在,独居在世界遗忘角落,那地方在忧乐沟最深处的山坳里,终年云雾缭绕,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往外界,那小路被落叶覆盖,平日里很少有人涉足。
她跟三老太爷一样,年岁大得如同一个谜,没人能确切说出他们究竟有多少岁,村里最老的人说,他小时候就听祖辈讲史老太婆的故事,那时她就已是白发苍苍的模样,仿佛从开天辟地时就存在。
以上六位,就是传说中的“六婆”,她们如同六颗星辰,在忧乐沟的历史长河中闪耀,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秘密,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离去。
稳婆子比媒婆子年长二十岁,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们一同见证了忧乐沟的兴衰变迁:看着土坯房变成砖瓦房,墙壁从斑驳的泥灰变成洁白的瓷砖; 看着泥泞路修成石板路,从雨天的“水泥路”变成干爽整洁的通道; 看着年轻人大批外出又陆续归来,带着外面的新技术、新理念建设家乡; 看着学堂里的朗朗书声从未停歇,从破旧的祠堂到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知识的火种代代相传。
这不过是些半公开的事儿,实际上,忧乐沟的秘密远不止于此。
在水不暖月那绝密情报里,用特殊墨水书写的文字,需用特定的药水才能显现,字迹呈暗红色,如同凝固的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真正的四大说客,其实并没有呱婆子的身影,稳婆子才是其中之一!
这秘密如同深埋地下的宝藏,只有极少数人知晓,知晓者都对其守口如瓶,仿佛一旦泄露,就会引发惊天动地的灾难。
呱婆子出生晚了些,四大秘卷早有了各自的主人,分别被四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所得,她们用毕生精力研习,将其中的智慧用于造福乡邻。
好在陈家没有埋没她的天赋,陈家学堂的长老亲自登门,赐下一部《说三道四》,那书的封面是用牛皮制成,厚实耐用,上面用金线绣着复杂的图案,仔细看去,竟是一幅微型的忧乐沟地图,山川河流、村落道路一应俱全。
内容神秘莫测,据说蕴含着世间万物的微妙关系和隐藏的真相,能让人看透事物的本质,知晓表象之下的联系,比如能从蚂蚁搬家的方向预测山洪,从鸟类的异常鸣叫判断地震。
那一个夺客武三姑,凭借一身过人的武艺和敏锐的洞察力,也得了陈家的青睐,获赏一部《五花八门》,封面是深蓝色的绸缎,摸上去光滑细腻,上面用银线绣着十八般兵器。
传言说研读此书,能知晓各种奇巧门道和应对之法,小到街头杂耍的诀窍,如吞剑、吐火的原理; 大到行军布阵的策略,像八卦阵、一字长蛇阵的破解之法,无一不包。
武三姑凭借此书,多次击退骚扰忧乐沟的山贼,成为当地的保护神。
忧乐沟堪称长寿之地,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吸一口都觉得神清气爽。
饮的是山泉水,那泉水从石缝中渗出,甘甜清冽,富含多种矿物质; 吃的是自家种的五谷杂粮,不施化肥农药,纯天然无污染。
百岁夫妻双双健在的场景并不罕见,村东头的张大爷和张大妈,都已一百零二岁,还能下地干活,张大爷能挑着半担水健步如飞,走山路如履平地; 张大妈能绣花缝衣,眼神好得很,穿针引线毫不费力。
在这一方天地里,岁月仿佛格外温柔,对这些老人格外眷顾,皱纹爬上了他们的脸颊,却带不走他们的活力。
所以对这些老人的高寿,大家倒也见怪不怪,只是偶尔闲聊时,会感叹几句岁月的神奇,说这里的水土养人,是块风水宝地。
哑婆子还算不上最年长的。
我四爸那一脉,侍奉着一位陈家旁系的老长辈,大家都尊称他“三老太爷”。
就连哑婆子都不清楚三老太爷究竟多大岁数,她记事起,三老太爷就已是鹤发童颜的模样,如今几十年过去,他依旧如此,仿佛时间在他身上静止了。
她比划着回忆,双手张开又合拢,模仿着自己小时候的样子,扎着两个羊角辫,穿着开裆裤在院子里蹒跚学步。
自己还穿着开裆裤在院子里蹒跚学步的时候,三老太爷就是这副模样了:拄着一根龙头拐杖,拐杖的龙头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腾飞; 穿着青色的长衫,浆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褶皱; 脸上的皱纹不多,眼神清澈如孩童,笑起来露出一口整齐的牙齿。
这么多年过去,三老太爷依旧能自己打理生活,饮食起居、缝补衣物,样样都行,他缝的针脚比年轻媳妇还细密,纳的鞋底既结实又舒适。
跟现在相比,似乎岁月在他身上并未留下太多痕迹,三老太爷还是呱婆子儿时的样子,只是头发更白了些,如同冬天的雪,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
三老太爷一直住在老农会大院子,也就是陈家老宅边上,那原本是我家祖上的柴房,不大的空间里,堆满了整齐的柴火和一些老旧的农具,如锄头、镰刀、犁耙,都擦拭得干干净净,摆放得井然有序。
历经无数个春夏秋冬的洗礼,这座一进二、长宽各三丈的木石结构柴房,模样始终未曾改变,木梁上的雕花虽已模糊,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有花鸟虫鱼,有龙凤呈祥。
柴房的木头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黝黑而粗糙,用手触摸,能感受到深深的纹路,那是时光留下的印记。
石头也布满了青苔,绿意盎然,像给石头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
可它就那样稳稳地矗立着,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见证了陈家的兴衰,也见证了忧乐沟的变迁。
有人猜测,这老柴房的年头,或许不比长生居那三间草房短,长生居的草房虽简陋,却也见证了几代人的成长,从孩童的嬉戏到老人的离世,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这三三见方“久平”方丈的面积,在房屋建筑里颇为罕见,透着一股古朴而神秘数理的气息,暗合“天圆地方”的古老哲学,长宽相等,象征着平衡与和谐,仿佛蕴含着宇宙的奥秘。
喜欢水不暖月
四大说客,再加上稳婆子,她们之间的年龄恰好都相差十岁,正应了那句“十年人事几番新”,每过十年,就有一位新的长者崭露头角,见证时代的变迁,从民国的动荡到新中国的成立,从合作社到改革开放,她们的记忆就是忧乐沟的活历史。
呱婆子六七十岁,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如同老树皮的纹理,纵横交错却自有章法。
可那双眼眸依旧透着精明,像两口深井,仿佛能看透人心,村里的大小琐事都瞒不过她。
谁家的鸡丢了,谁家的媳妇闹别扭了,她总能第一时间知晓,并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化解矛盾。
有一次,李家和王家为了地界吵得不可开交,差点动起手来,呱婆子拄着拐杖一到,指着地上的界碑说:“这碑立了五十年,你们爷爷辈都认,到你们这儿就不认了?”
一句话就让两家羞愧难当,握手言和。
媒婆子七八十岁,一头银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用一根雕花的木簪挽着,那木簪是用忧乐沟特有的黄杨木雕刻而成,上面刻着“鸳鸯戏水”的图案,栩栩如生。
说起话来条理清晰,满是阅历,经她调解的邻里纠纷,没有一桩反复过。
她年轻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不仅能说媒,还能帮人看风水、选吉日,村里的人都说她“嘴里含着蜜,心里装着秤”,既会说话又公正无私。
有一年,村里的张寡妇想改嫁,遭到族人反对,是媒婆子据理力争:“新社会讲究婚姻自由,寡妇改嫁天经地义,谁要是拦着,就是跟政策作对!”
最终让张寡妇得偿所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贞婆子八九十岁,平日里少言寡语,总是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晒太阳,那石凳被她坐了几十年,磨得光滑如玉。
可一旦开口,总能一语中的,点醒梦中人,村里的年轻人都爱向她请教人生困惑。
有个年轻人外出打工受挫,回来后一蹶不振,贞婆子只对他说:“跌倒了怕啥,拍拍土再走,路还长着呢。”
年轻人听后深受鼓舞,重新振作起来,后来开了家农家乐,生意红火。
她的话不多,却像春雨般滋润人心。
稳婆子九十几近一百岁,身子骨还算硬朗,腰板挺得笔直,不像同龄的老人那样佝偻。
在接生这一行里,那可是公认的权威,经她手来到世上的孩子,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个个健康结实。
她的药箱里装着各种草药和接生工具,每一样都擦拭得干干净净,用了几十年的铜剪子依旧锋利如新。
有一次,邻村有个产妇难产,当地的接生婆都束手无策,派人来请稳婆子,她二话不说,顶着狂风暴雨走了十几里山路,到了之后沉着应对,最终母子平安。
事后产妇家人要重谢,她只收下了几个鸡蛋,说:“都是乡里乡亲,应该的。”
哑婆子则一百零几岁,虽然不能言语,却总能用手势和表情传达出独特的意思,她的手势精准而生动,比话语更有力量,村里的人都能看懂她的“话”。
她年轻时曾是村里的绣娘,绣的龙凤呈祥图曾被选为贡品,后来一场大病让她失去了声音,却练就了一身“读心术”,谁心里有事,她一看便知。
有个孩子丢了钱,急得大哭,哑婆子拉着他走到村头的老槐树下,指着树洞里的钱袋,原来钱是被风吹进去的。
她的善良和智慧,让村里人都对她敬重有加。
而史老太婆,却是个特殊的存在,独居在世界遗忘角落,那地方在忧乐沟最深处的山坳里,终年云雾缭绕,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往外界,那小路被落叶覆盖,平日里很少有人涉足。
她跟三老太爷一样,年岁大得如同一个谜,没人能确切说出他们究竟有多少岁,村里最老的人说,他小时候就听祖辈讲史老太婆的故事,那时她就已是白发苍苍的模样,仿佛从开天辟地时就存在。
以上六位,就是传说中的“六婆”,她们如同六颗星辰,在忧乐沟的历史长河中闪耀,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秘密,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离去。
稳婆子比媒婆子年长二十岁,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们一同见证了忧乐沟的兴衰变迁:看着土坯房变成砖瓦房,墙壁从斑驳的泥灰变成洁白的瓷砖; 看着泥泞路修成石板路,从雨天的“水泥路”变成干爽整洁的通道; 看着年轻人大批外出又陆续归来,带着外面的新技术、新理念建设家乡; 看着学堂里的朗朗书声从未停歇,从破旧的祠堂到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知识的火种代代相传。
这不过是些半公开的事儿,实际上,忧乐沟的秘密远不止于此。
在水不暖月那绝密情报里,用特殊墨水书写的文字,需用特定的药水才能显现,字迹呈暗红色,如同凝固的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真正的四大说客,其实并没有呱婆子的身影,稳婆子才是其中之一!
这秘密如同深埋地下的宝藏,只有极少数人知晓,知晓者都对其守口如瓶,仿佛一旦泄露,就会引发惊天动地的灾难。
呱婆子出生晚了些,四大秘卷早有了各自的主人,分别被四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所得,她们用毕生精力研习,将其中的智慧用于造福乡邻。
好在陈家没有埋没她的天赋,陈家学堂的长老亲自登门,赐下一部《说三道四》,那书的封面是用牛皮制成,厚实耐用,上面用金线绣着复杂的图案,仔细看去,竟是一幅微型的忧乐沟地图,山川河流、村落道路一应俱全。
内容神秘莫测,据说蕴含着世间万物的微妙关系和隐藏的真相,能让人看透事物的本质,知晓表象之下的联系,比如能从蚂蚁搬家的方向预测山洪,从鸟类的异常鸣叫判断地震。
那一个夺客武三姑,凭借一身过人的武艺和敏锐的洞察力,也得了陈家的青睐,获赏一部《五花八门》,封面是深蓝色的绸缎,摸上去光滑细腻,上面用银线绣着十八般兵器。
传言说研读此书,能知晓各种奇巧门道和应对之法,小到街头杂耍的诀窍,如吞剑、吐火的原理; 大到行军布阵的策略,像八卦阵、一字长蛇阵的破解之法,无一不包。
武三姑凭借此书,多次击退骚扰忧乐沟的山贼,成为当地的保护神。
忧乐沟堪称长寿之地,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吸一口都觉得神清气爽。
饮的是山泉水,那泉水从石缝中渗出,甘甜清冽,富含多种矿物质; 吃的是自家种的五谷杂粮,不施化肥农药,纯天然无污染。
百岁夫妻双双健在的场景并不罕见,村东头的张大爷和张大妈,都已一百零二岁,还能下地干活,张大爷能挑着半担水健步如飞,走山路如履平地; 张大妈能绣花缝衣,眼神好得很,穿针引线毫不费力。
在这一方天地里,岁月仿佛格外温柔,对这些老人格外眷顾,皱纹爬上了他们的脸颊,却带不走他们的活力。
所以对这些老人的高寿,大家倒也见怪不怪,只是偶尔闲聊时,会感叹几句岁月的神奇,说这里的水土养人,是块风水宝地。
哑婆子还算不上最年长的。
我四爸那一脉,侍奉着一位陈家旁系的老长辈,大家都尊称他“三老太爷”。
就连哑婆子都不清楚三老太爷究竟多大岁数,她记事起,三老太爷就已是鹤发童颜的模样,如今几十年过去,他依旧如此,仿佛时间在他身上静止了。
她比划着回忆,双手张开又合拢,模仿着自己小时候的样子,扎着两个羊角辫,穿着开裆裤在院子里蹒跚学步。
自己还穿着开裆裤在院子里蹒跚学步的时候,三老太爷就是这副模样了:拄着一根龙头拐杖,拐杖的龙头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腾飞; 穿着青色的长衫,浆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褶皱; 脸上的皱纹不多,眼神清澈如孩童,笑起来露出一口整齐的牙齿。
这么多年过去,三老太爷依旧能自己打理生活,饮食起居、缝补衣物,样样都行,他缝的针脚比年轻媳妇还细密,纳的鞋底既结实又舒适。
跟现在相比,似乎岁月在他身上并未留下太多痕迹,三老太爷还是呱婆子儿时的样子,只是头发更白了些,如同冬天的雪,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
三老太爷一直住在老农会大院子,也就是陈家老宅边上,那原本是我家祖上的柴房,不大的空间里,堆满了整齐的柴火和一些老旧的农具,如锄头、镰刀、犁耙,都擦拭得干干净净,摆放得井然有序。
历经无数个春夏秋冬的洗礼,这座一进二、长宽各三丈的木石结构柴房,模样始终未曾改变,木梁上的雕花虽已模糊,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有花鸟虫鱼,有龙凤呈祥。
柴房的木头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黝黑而粗糙,用手触摸,能感受到深深的纹路,那是时光留下的印记。
石头也布满了青苔,绿意盎然,像给石头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
可它就那样稳稳地矗立着,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见证了陈家的兴衰,也见证了忧乐沟的变迁。
有人猜测,这老柴房的年头,或许不比长生居那三间草房短,长生居的草房虽简陋,却也见证了几代人的成长,从孩童的嬉戏到老人的离世,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这三三见方“久平”方丈的面积,在房屋建筑里颇为罕见,透着一股古朴而神秘数理的气息,暗合“天圆地方”的古老哲学,长宽相等,象征着平衡与和谐,仿佛蕴含着宇宙的奥秘。
喜欢水不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