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小时候看过戏,那些木偶的关节都是活动的,靠人在后台提线,“可木偶得靠人提线,咱人靠啥?”
“比木偶灵!”邱癫子说,“木偶是被线拉的,人是自己的线自己拉。”
您刚才差点摔倒时,身子往我这边斜,那不是怕,是身体自己在找平衡,这就是‘器’的本能,就像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而然的。”
他指着远处的梯田,“您看那梯田,一层接一层,水从上往下流,不会淹了田,也不会干了地,这就是‘顺势’,人体的劲儿也得这样。”
两人就这么一教一学,太阳爬到头顶时,黎杏花已经能沿着瓦脊走半圈了。
她额头上的汗滴在瓦上,晕开个小小的圆,邱癫子说那是“气晕”,说明气血通了,“您看,这圆边多匀,比用圆规画的还准,人体自己会说话,就看你听不听。”
他蹲下来,指着瓦上的青苔,“这青苔只长在背阴处,还得有潮气,就像人的病,不是平白无故得的,总有原因。”
黎杏花忽然问:“你说的‘花枝招展’,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让浑身的劲儿都活泛起来,像花开一样?”
她想起自家后院的杏花,开春时满树都是花,看着乱,其实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位置,不挤不抢。
邱癫子一怔,随即大笑:“对!就是这意思!”
花要开得好看,得根、茎、叶都使劲,根吸水,茎输送,叶晒太阳,缺一不可。
人要活得精神,也得浑身的零件都顺溜,手能拿,脚能走,脑子能想,这才叫‘全乎’。”
他忽然压低声音,“不瞒您说,我那本事,其实是看蚂蚁搬家悟的——您瞧它们扛着比自己大的虫子,不是硬拽,是顺着劲儿挪,左边拽拽,右边推推,虫子就动了。”
瓦面被晒得发烫,邱癫子提议到屋脊下的阴凉处歇脚。
那里有个破瓦罐,是去年山鼠藏粮用的,此刻里面盛着些雨水,映着天上的云,云动影动,水却不动。
“您看这水,”邱癫子指着罐里的云影,“看着动,其实没动,是云在动,罐在动,水自己稳着呢。”
人也一样,外界再乱,自己的气得稳住,就像这瓦罐里的水,有自己的定数。”
黎杏花拿起那玉米皮布偶,让它站在瓦罐沿上:“像不像我家男人守田?他不管外面咋闹,就守着他的几亩地,说地里的活儿误不得。”
“正是这个理!”邱癫子说,“守田守的是土,您守的是‘丹田’,都是根。”
土能长庄稼,‘丹田’能生气力,缺一不可。”
他忽然站起身,对着远处的山峦抱了抱拳,“这忧乐沟,看着是沟,其实是龙脊,咱都是龙脊上的鳞,得知道自己的位置,该干啥干啥,才能护住这龙脊。”
黎杏花跟着起身,忽然觉得浑身轻快,像刚洗过澡。
她学着邱癫子的样子走了两步“上水步”,瓦在脚下的响声明亮了许多,像在唱歌。
“原来这瓦上走路,比平地上还稳当,”她说,“平地上看着宽,其实坑坑洼洼,瓦上看着窄,却每一步都有准头。”
“那是因为您找着自己的‘轴’了,”邱癫子把《蜂花柬》递给她,“这册子您拿着,上面的图配着田里的活儿看,更明白。”
比如这‘曲膝生根’,就像插秧时的姿势,膝盖弯着,脚站得稳;这‘仰头纳气’,就像扬场时看风向,头抬着,气才顺。”
册子的最后一页,画着个小人站在山顶,张开双臂,旁边写着“天地人合一”,字迹苍劲,像山里的老树根。
黎杏花接过册子,小心地揣进怀里,像揣着个宝贝。
她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个红布包,打开是颗银杏果,用线穿着,已经晒干了,硬得像块小石头。
“这是去年在老银杏树下捡的,你说有毒,可我爷说泡了酒能活血。”
邱癫子拿过果子,放在手心掂量:“有毒的是那股‘躁气’,银杏果性烈,就像没驯服的野马。”
泡了酒,就是用酒的‘烈’压住它的‘躁’,让它性子缓下来,就像您刚才学走路,用稳劲儿压住慌劲儿。”
他把果子还回去,“万物都有两面,就看你咋用,就像这瓦,能挡雨,也能砸碎了当武器,看你用在啥地方。”
太阳偏西时,两人顺着瓦沟往下走。
邱癫子在前头开路,每一步都用脚把松动的瓦踩实,鞋底与瓦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像春蚕在吃桑叶。
黎杏花跟在后面,忽然发现他的脚印和自己的刚好错开,左一步右一步,像块拼图,严丝合缝。
“这叫‘阴阳步’,”邱癫子回头说,“一左一右,互相护着,就像您和守田,一个主内,一个主外,谁也离不得谁。”
黎杏花没说话,心里却亮堂了——原来那些被她当作“贫嘴”的话,其实藏着过日子的道理。
就像这瓦房,一片瓦挡不住雨,千片瓦连起来,就能遮风避雨;一个人浑身的零件各管各的不行,得劲往一处使,才能活出精气神,就像地里的庄稼,根、茎、叶、花、果,都为了一个“收”字使劲。
下到地面时,邱癫子忽然弯腰捡起块瓦片,递给黎杏花:“您看这断口,多齐整,是顺着纹路裂的,没一点含糊。”
人体也一样,顺着劲儿来,再难的坎儿也能过去,硬拧着,只会伤着自己。”
那瓦片的断口在夕阳下泛着光,像条亮线,从手里一直连到天边。
黎杏花接过瓦片,对着夕阳看,断口处的反光像条路,弯弯曲曲却一直向前。
她忽然明白,邱癫子说的“人体是最精密的器具”,不是说有多金贵,是说有多灵巧——能在风雨里站稳,能在土地里扎根,能把日子过得像老杏树,哪怕疤疤癞癞,也照样开花结果,一年比一年壮实。
暮色像块浸了水的布,慢慢把忧乐沟裹起来。
邱癫子往回走时,听见黎杏花在晒谷场教孩子们唱童谣:“瓦儿瓦儿排排坐,风儿风儿慢慢过,人儿人儿好好活……”
调子是山里的老调,词儿却新,像她刚学会的“上水步”,带着股稳当的劲儿。
他摸了摸怀里的《蜂花柬》,册子里夹着片黎杏花送的杏叶,叶脉清晰得像条路,从叶柄到叶尖,一丝不乱。
原来这世上最精密的,从来不是器具,是人心——能在苦日子里找出甜,能在乱麻里理出丝,能把别人眼里的“癫”,活成自己的“道”,就像忧乐沟的水,不管绕多少弯,总能汇入大河。
远处的西山上,最后一缕阳光落在四爸失踪的那条路上,像条金线,一头拴着过去,一头牵着将来。
忧乐沟的风还在吹,吹过晒谷场的裂纹,吹过瓦房的脊,吹过每个正在活出自己“纹路”的人,带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就像人体里那股悄悄流淌的气,不声不响,却从未停过,滋养着生命,也滋养着这片土地。
邱癫子的手指叩在黎杏花家的青瓦上,发出“笃笃”的闷响,像敲在受潮的木板上,每一声都带着股滞涩的回音,在瓦垄间荡开。
他俯身拾起一片脱落的瓦当,指尖碾过边缘的飞边——那是窑温不均留下的瑕疵,釉色在阳光下泛着灰扑扑的光,像蒙着层陈年的茶垢,用指甲刮一下,能掉下细碎的粉末。
瓦当背面的布纹印还清晰可见,是当年垫在坯下的粗麻布留下的,纹路疏得能透光,经纬线之间的空隙能塞进一根细针,邱癫子说这是“布不够密,气就泄了,就像筛子装不住水”。
“嫂子你瞧,”他把瓦当凑到黎杏花眼前,指腹点在瓦心的莲纹上,那莲纹的花瓣边缘已经模糊,原本该是凌厉的尖,此刻圆得像被磨过的鹅卵石,“正经的青瓦,莲瓣该是七分弧,你这瓣尖都圆了,是坯没揉透,里面藏着气泡,窑里火气又急,就像蒸馒头没发好,看着鼓,实则虚。”
瓦当边缘的釉色深浅不一,深的地方近乎墨绿,像陈年的老茶,浅的地方泛着土黄,像没烧透的陶,像幅没晕开的水墨画,浓淡之间毫无章法。
他忽然用指甲在瓦当边缘刮了下,刮下的粉末落在手心里,是死灰般的白,捻一捻就成了碎末,“好瓦的粉该是青灰色,捏在手里发沉,这白是过火了,釉都烧老了,脆得很,就像晒焦的麦子,看着饱满,一捏就碎。”
黎杏花伸手接过瓦当,掌心立刻感受到一股滞涩的凉意——好瓦该是凉中带润,像浸在井水里的玉石,这瓦却干硬得像块风化石,握久了掌心会留下淡淡的白痕。
她想起去年暴雨,西厢房漏得厉害,汪东西踩着梯子补瓦时,骂骂咧咧说这瓦“脆得像薄冰”,当时只当是气话,此刻才品出几分道理。
瓦当中间的穿孔边缘有圈毛刺,是钻孔时没打磨,她的指尖被扎了下,冒出个小红点,渗出血珠,滴在瓦面上,晕开个小小的红圈,像朵微型的花。
“陈师傅的瓦,真能差这么多?”她指尖划过瓦当的裂纹,那缝细得像头发丝,却深可见骨,是烧制时应力没排透的缘故,从莲纹中心一直蔓延到边缘,像条藏在釉下的蛇,蜿蜒曲折。
“差得远哩。”邱癫子往手心啐了口唾沫,在瓦面上搓了搓,搓下层细密的灰粉,那灰粉沾在他的掌心,像扑了层薄面,“陈家烧瓦有三绝:选土要过筛子,三成黏土混七成高岭土,比例错一分都不行,得像和面似的揉够百遍,直到能在瓦坯上印出指腹的纹路,连指纹都清清楚楚; 制坯得用‘悬丝法’,坯架上吊着根蚕丝,比头发还细,瓦坯转动时丝不沾泥,才算匀,就像姑娘绣花,线走得直才好看。
喜欢水不暖月
“比木偶灵!”邱癫子说,“木偶是被线拉的,人是自己的线自己拉。”
您刚才差点摔倒时,身子往我这边斜,那不是怕,是身体自己在找平衡,这就是‘器’的本能,就像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而然的。”
他指着远处的梯田,“您看那梯田,一层接一层,水从上往下流,不会淹了田,也不会干了地,这就是‘顺势’,人体的劲儿也得这样。”
两人就这么一教一学,太阳爬到头顶时,黎杏花已经能沿着瓦脊走半圈了。
她额头上的汗滴在瓦上,晕开个小小的圆,邱癫子说那是“气晕”,说明气血通了,“您看,这圆边多匀,比用圆规画的还准,人体自己会说话,就看你听不听。”
他蹲下来,指着瓦上的青苔,“这青苔只长在背阴处,还得有潮气,就像人的病,不是平白无故得的,总有原因。”
黎杏花忽然问:“你说的‘花枝招展’,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让浑身的劲儿都活泛起来,像花开一样?”
她想起自家后院的杏花,开春时满树都是花,看着乱,其实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位置,不挤不抢。
邱癫子一怔,随即大笑:“对!就是这意思!”
花要开得好看,得根、茎、叶都使劲,根吸水,茎输送,叶晒太阳,缺一不可。
人要活得精神,也得浑身的零件都顺溜,手能拿,脚能走,脑子能想,这才叫‘全乎’。”
他忽然压低声音,“不瞒您说,我那本事,其实是看蚂蚁搬家悟的——您瞧它们扛着比自己大的虫子,不是硬拽,是顺着劲儿挪,左边拽拽,右边推推,虫子就动了。”
瓦面被晒得发烫,邱癫子提议到屋脊下的阴凉处歇脚。
那里有个破瓦罐,是去年山鼠藏粮用的,此刻里面盛着些雨水,映着天上的云,云动影动,水却不动。
“您看这水,”邱癫子指着罐里的云影,“看着动,其实没动,是云在动,罐在动,水自己稳着呢。”
人也一样,外界再乱,自己的气得稳住,就像这瓦罐里的水,有自己的定数。”
黎杏花拿起那玉米皮布偶,让它站在瓦罐沿上:“像不像我家男人守田?他不管外面咋闹,就守着他的几亩地,说地里的活儿误不得。”
“正是这个理!”邱癫子说,“守田守的是土,您守的是‘丹田’,都是根。”
土能长庄稼,‘丹田’能生气力,缺一不可。”
他忽然站起身,对着远处的山峦抱了抱拳,“这忧乐沟,看着是沟,其实是龙脊,咱都是龙脊上的鳞,得知道自己的位置,该干啥干啥,才能护住这龙脊。”
黎杏花跟着起身,忽然觉得浑身轻快,像刚洗过澡。
她学着邱癫子的样子走了两步“上水步”,瓦在脚下的响声明亮了许多,像在唱歌。
“原来这瓦上走路,比平地上还稳当,”她说,“平地上看着宽,其实坑坑洼洼,瓦上看着窄,却每一步都有准头。”
“那是因为您找着自己的‘轴’了,”邱癫子把《蜂花柬》递给她,“这册子您拿着,上面的图配着田里的活儿看,更明白。”
比如这‘曲膝生根’,就像插秧时的姿势,膝盖弯着,脚站得稳;这‘仰头纳气’,就像扬场时看风向,头抬着,气才顺。”
册子的最后一页,画着个小人站在山顶,张开双臂,旁边写着“天地人合一”,字迹苍劲,像山里的老树根。
黎杏花接过册子,小心地揣进怀里,像揣着个宝贝。
她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个红布包,打开是颗银杏果,用线穿着,已经晒干了,硬得像块小石头。
“这是去年在老银杏树下捡的,你说有毒,可我爷说泡了酒能活血。”
邱癫子拿过果子,放在手心掂量:“有毒的是那股‘躁气’,银杏果性烈,就像没驯服的野马。”
泡了酒,就是用酒的‘烈’压住它的‘躁’,让它性子缓下来,就像您刚才学走路,用稳劲儿压住慌劲儿。”
他把果子还回去,“万物都有两面,就看你咋用,就像这瓦,能挡雨,也能砸碎了当武器,看你用在啥地方。”
太阳偏西时,两人顺着瓦沟往下走。
邱癫子在前头开路,每一步都用脚把松动的瓦踩实,鞋底与瓦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像春蚕在吃桑叶。
黎杏花跟在后面,忽然发现他的脚印和自己的刚好错开,左一步右一步,像块拼图,严丝合缝。
“这叫‘阴阳步’,”邱癫子回头说,“一左一右,互相护着,就像您和守田,一个主内,一个主外,谁也离不得谁。”
黎杏花没说话,心里却亮堂了——原来那些被她当作“贫嘴”的话,其实藏着过日子的道理。
就像这瓦房,一片瓦挡不住雨,千片瓦连起来,就能遮风避雨;一个人浑身的零件各管各的不行,得劲往一处使,才能活出精气神,就像地里的庄稼,根、茎、叶、花、果,都为了一个“收”字使劲。
下到地面时,邱癫子忽然弯腰捡起块瓦片,递给黎杏花:“您看这断口,多齐整,是顺着纹路裂的,没一点含糊。”
人体也一样,顺着劲儿来,再难的坎儿也能过去,硬拧着,只会伤着自己。”
那瓦片的断口在夕阳下泛着光,像条亮线,从手里一直连到天边。
黎杏花接过瓦片,对着夕阳看,断口处的反光像条路,弯弯曲曲却一直向前。
她忽然明白,邱癫子说的“人体是最精密的器具”,不是说有多金贵,是说有多灵巧——能在风雨里站稳,能在土地里扎根,能把日子过得像老杏树,哪怕疤疤癞癞,也照样开花结果,一年比一年壮实。
暮色像块浸了水的布,慢慢把忧乐沟裹起来。
邱癫子往回走时,听见黎杏花在晒谷场教孩子们唱童谣:“瓦儿瓦儿排排坐,风儿风儿慢慢过,人儿人儿好好活……”
调子是山里的老调,词儿却新,像她刚学会的“上水步”,带着股稳当的劲儿。
他摸了摸怀里的《蜂花柬》,册子里夹着片黎杏花送的杏叶,叶脉清晰得像条路,从叶柄到叶尖,一丝不乱。
原来这世上最精密的,从来不是器具,是人心——能在苦日子里找出甜,能在乱麻里理出丝,能把别人眼里的“癫”,活成自己的“道”,就像忧乐沟的水,不管绕多少弯,总能汇入大河。
远处的西山上,最后一缕阳光落在四爸失踪的那条路上,像条金线,一头拴着过去,一头牵着将来。
忧乐沟的风还在吹,吹过晒谷场的裂纹,吹过瓦房的脊,吹过每个正在活出自己“纹路”的人,带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就像人体里那股悄悄流淌的气,不声不响,却从未停过,滋养着生命,也滋养着这片土地。
邱癫子的手指叩在黎杏花家的青瓦上,发出“笃笃”的闷响,像敲在受潮的木板上,每一声都带着股滞涩的回音,在瓦垄间荡开。
他俯身拾起一片脱落的瓦当,指尖碾过边缘的飞边——那是窑温不均留下的瑕疵,釉色在阳光下泛着灰扑扑的光,像蒙着层陈年的茶垢,用指甲刮一下,能掉下细碎的粉末。
瓦当背面的布纹印还清晰可见,是当年垫在坯下的粗麻布留下的,纹路疏得能透光,经纬线之间的空隙能塞进一根细针,邱癫子说这是“布不够密,气就泄了,就像筛子装不住水”。
“嫂子你瞧,”他把瓦当凑到黎杏花眼前,指腹点在瓦心的莲纹上,那莲纹的花瓣边缘已经模糊,原本该是凌厉的尖,此刻圆得像被磨过的鹅卵石,“正经的青瓦,莲瓣该是七分弧,你这瓣尖都圆了,是坯没揉透,里面藏着气泡,窑里火气又急,就像蒸馒头没发好,看着鼓,实则虚。”
瓦当边缘的釉色深浅不一,深的地方近乎墨绿,像陈年的老茶,浅的地方泛着土黄,像没烧透的陶,像幅没晕开的水墨画,浓淡之间毫无章法。
他忽然用指甲在瓦当边缘刮了下,刮下的粉末落在手心里,是死灰般的白,捻一捻就成了碎末,“好瓦的粉该是青灰色,捏在手里发沉,这白是过火了,釉都烧老了,脆得很,就像晒焦的麦子,看着饱满,一捏就碎。”
黎杏花伸手接过瓦当,掌心立刻感受到一股滞涩的凉意——好瓦该是凉中带润,像浸在井水里的玉石,这瓦却干硬得像块风化石,握久了掌心会留下淡淡的白痕。
她想起去年暴雨,西厢房漏得厉害,汪东西踩着梯子补瓦时,骂骂咧咧说这瓦“脆得像薄冰”,当时只当是气话,此刻才品出几分道理。
瓦当中间的穿孔边缘有圈毛刺,是钻孔时没打磨,她的指尖被扎了下,冒出个小红点,渗出血珠,滴在瓦面上,晕开个小小的红圈,像朵微型的花。
“陈师傅的瓦,真能差这么多?”她指尖划过瓦当的裂纹,那缝细得像头发丝,却深可见骨,是烧制时应力没排透的缘故,从莲纹中心一直蔓延到边缘,像条藏在釉下的蛇,蜿蜒曲折。
“差得远哩。”邱癫子往手心啐了口唾沫,在瓦面上搓了搓,搓下层细密的灰粉,那灰粉沾在他的掌心,像扑了层薄面,“陈家烧瓦有三绝:选土要过筛子,三成黏土混七成高岭土,比例错一分都不行,得像和面似的揉够百遍,直到能在瓦坯上印出指腹的纹路,连指纹都清清楚楚; 制坯得用‘悬丝法’,坯架上吊着根蚕丝,比头发还细,瓦坯转动时丝不沾泥,才算匀,就像姑娘绣花,线走得直才好看。
喜欢水不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