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我爷爷引领的人文环境-《水不暖月》

  他一直坚守在奶奶的身边,悉心照料她的饮食起居,奶奶的每一顿饭都由他亲手烹饪,软烂可口,适合老年人的胃口; 衣服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散发着阳光的味道。

  同时潜心钻研木工技艺,将院子里的工具打磨得锃亮,如同镜子般能映出人影,做出的器物越来越精美,小到木碗、木勺,大到桌椅、衣柜,无不造型精巧,坚固耐用,镇上的人都以拥有他做的器物为荣,常常有人特意上门来求,有时一等就是几个月。

  后来机会再多,有人邀请他去城里的木器厂当师傅,开出优厚的薪水和待遇,承诺给他分配住房,他也只在龙王镇范围内活动,极少离开忧乐沟在外地过夜,他说:“根在这里,走得再远也要回来,这里的水土养人,这里的乡亲暖心,离开了这里,就像树没了根,活不长久。”

  他说得上是与忧乐仙子不离不弃的,用一生践行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如同老树深扎土壤,默默守护着家园,为这片土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爹爹!我终于明白了另外一点:只要有您坐镇,陈家的人,无论是往东行闯天下,还是西去自立,甚至北上淘金,或者是离家南下打工,都不是很难!”

  我激动地对家父说道,语气中满是敬佩,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眼眶也有些湿润。

  这些年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父亲坐镇家中的重要性,他就像定海神针,让在外的亲人有了依靠,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想到家中有他,便有了前行的勇气,仿佛他的力量能跨越千山万水传递给我们。

  “既然你已经明白了,我也就对你明白一句:坐镇陈家,还有四年!”

  家父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眼神中透着坚定,仿佛早已预知未来的安排,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在我心中激起千层浪,让我对未来既期待又充满敬畏。

  我只身离家,没有人能陪伴我的行程,因为我的追求与旁人不同,在忧乐沟像我这样执着于写作的人也很稀少,如同沙漠中的绿洲,显得格外独特,不被大多数人理解。

  早在三年前,为了个人浇不灭的理想——写出一部能反映家乡历史与精神的小说,让更多人了解忧乐沟的故事,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我已经先向北面去过了。

  在我的领悟中,北行也是“白淘”,但我甘愿如此,如同飞蛾扑火,只为心中的光明,哪怕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

  我去北方最大的都市,进文学院学习,淘取精神上的金子,阅读大量的书籍,从先秦散文到现代文学,从国内名着到国外经典,汲取着各种知识和养分,向名师请教写作技巧和创作理念,为将来写文做准备。

  那段日子虽然清苦,住的是狭小的出租屋,吃的是简单的饭菜,常常是馒头就着咸菜,但却充实而快乐,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常常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闭馆的铃声响起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往北,四爸的北行如何一直成谜就不说了,他离家后便杳无音信,如同人间蒸发,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有人说他去了关外,在那里开垦荒地,安家落户,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有人说他加入了军队,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英雄; 还有人说他遭遇了不幸,早已不在人世,尸骨无存,至今没有定论,成为陈家心中永远的牵挂,每次家族聚会,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他,为他祈祷。

  不管怎样领悟,三伯、六娘和我,在北行的路上没有一个顺遂,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阻碍,命运多舛。

  三伯北上做生意,带着家中所有的积蓄,想通过贩卖山货赚一笔钱,改善家里的生活,却在途中遭遇劫匪,不仅钱财被洗劫一空,还被打伤了腿,落下终身残疾,只能拄着拐杖度日,再也无法干重活; 六娘北逃受阻,历经磨难,一路上风餐露宿,差点病死在途中,是好心人相救才得以存活; 我则在北方失去了很多,那些珍贵的时光、真挚的友情,都随着岁月流逝而远去,再也找不回来。

  以至于北方,成了陈家明面上的畏途,被对头紧紧地抓住,做了很多文章,说陈家与北方相冲,不宜北上,散布各种谣言,企图动摇陈家的根基,让族人对北方充满恐惧。

  写网文的大多数是白干,“白淘”!

  我先应了“北桃”的喻示。

  “白淘”也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我还是太嫩,不明白冥冥中天意昭昭的强大,以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淘比逃好。

  结果不是这样,这一次,我失去了唯一的亲生骨肉,那个刚会叫“爸爸”的孩子,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离我而去,使我的血脉难以为继,我的世界瞬间崩塌,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那段时间,我整日以泪洗面,精神恍惚,仿佛被抽走了灵魂,世界都变成了灰色,连阳光都失去了温度,生活失去了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代价已经付出,我的心一度荒芜得如同那个大园林的遗址,杂草丛生,一片破败,昔日的繁花似锦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断壁残垣,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凄凉。

  于是我又回家作息,在熟悉的环境中慢慢疗伤,家乡的山水、亲人的陪伴,如同良药,一点点治愈我受伤的心灵,让我渐渐走出阴霾。

  期间我还是西行了一次,去西京参加一个文学笔会,领取一个金奖,那是对我多年写作的肯定,奖杯沉甸甸的,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拿在手里,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喜悦和动力。

  也算是应了“西李”的“西礼”或者是“西励”喻示吧,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让我明白自己的坚持并非徒劳,付出终有回报。

  简简单单应了“西李”的喻示之后,我每天都要到豆腐堰的四堤上转一转,那里的风景熟悉而亲切,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鱼虾在游动,岸边的垂柳随风飘荡,枝条轻抚水面,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声音清脆悦耳。

  协助父亲做一些养鱼的活计,喂食、清塘、观察鱼的生长情况,看着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我的心情也变得平静,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也偶尔再揣摩那寥寥八个字的提示,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灵感,让我的小说更加丰满,更有深度。

  再三年,女儿周岁已满,身体康健,活泼可爱,学会了走路和说话,常常咿咿呀呀地跟在我身后,叫着“爸爸”,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我南下的行程不可再变,去南方寻找更多的素材,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让我的作品能包含更广阔的世界,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爷爷显现的忧乐仙子的喻示,我还有两项没有去应验,这次就一并应了吧,如同完成一项庄严的使命,了却心中的牵挂。

  所以我动身往东,应了东行,两千公里后东偏南,再向南,到了南国。

  我们东行至南方的,南行之路再难,布满荆棘与坎坷,也是陈家我们这一门该选的重点,是命运的召唤,所以,南方,我来了。

  我来这里闯荡,感受这里的情报氛围,那些传递信息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戒备与合作,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人际交往,不同地域的习俗、语言的差异带来的乐趣与挑战,让我眼界大开; 中秋月色,与家乡不同的朦胧与温柔,别有一番韵味; 江河风光,奔腾不息的气势、滋养万物的包容,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等等,

  这些世界,都是从家乡的“水不暖月”世界中走出来的,也是忧乐仙子没有言明的——

  这些,容后再提,待我一一体验、记录,将它们融入我的小说之中,让读者能感受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与风情。

  我的小说就跟爷爷在忧乐沟的部署相似,独树一帜,世界上从未曾有过,与别家绝不雷同,如同忧乐沟的山水,有着独特的韵味,无法复制。

  忧乐沟就是爷爷引领出来的特殊的人文环境,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又带着坚韧,人们勤劳善良,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充满了人情味,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主动伸出援手,不计回报。

  没有他的规划与影响,也就不会有这些奇特的故事,那些关于勇气、智慧、亲情、友情的传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不会有那么多体现人性光辉的现象发生在长生居,那些无私的奉献、坚定的坚守、勇敢的探索,成为了忧乐沟的精神象征; 也就不会有这部水不暖月的问世——按下不提,先回到当下,回到这架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梯子旁,继续我们的故事。

  书接前文,邱癫子心下暗赞,这位陈家之主,为人行事沉稳、正直,有担当,如同巍峨的高山,让人仰望,心生敬畏。

  能令他这样修行的男人,只要想一想就能心生敬佩,敬佩他的坚守、他的智慧、他的品格,这些品质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周围的人。

  也难怪那些女子会敬佩他,她们都把能以他为榜样当成一种荣耀,巴不得全天下都知道,这才是让人敬仰的大爱吧,如同阳光普照,温暖而无私,能照亮每一个角落,激励着人们向善向好,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邱癫子,又走神哪?好多人在看哩,赶紧上架!要不要我再说一遍?”

  杏花嫂的声音将邱癫子从思绪中拉回,她的语气带着些许催促,目光示意着周围围观的乡亲。

  大家都等着看他们上架修缮屋顶,孩子们更是踮着脚尖,好奇地张望着,脸上满是期待,有的还兴奋地拍手叫好。

  喜欢水不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