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层笼罩柴房的无形屏障仿佛被瞬间抽离,如同舞台上的幕布被猛地拉开,所有的阻碍都消失不见,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连空气中漂浮的尘埃都看得一清二楚,每一粒尘埃的运动轨迹都历历在目。
原来,柴房竟有三扇门一直大开着。
正门朝东,门框由整块青石打造,历经风雨侵蚀,表面布满了细密的凹痕,却依旧稳固如山,吸纳晨曦之气,让朝阳的第一缕光芒能直射屋内;侧门向南,门板是厚实的榆木,上面布满了孩童的手印,深浅不一,承接南风之灵,带来湿润的水汽,调节屋内湿度;而后门向西,门轴是黄铜所制,转动时发出“咕噜”的轻响,呼应夕阳之韵,让晚霞的余晖能为屋内镀上一层金红,三扇门形成三才之势(天、地、人),暗藏风水玄机,让柴房与天地之气相连,生生不息。
在这光天化日之下,柴房内却奇异地点着一盏灯,那灯光摇曳,昏黄而温暖,不像是刚刚点燃,倒仿佛从时间的深处便一直亮着,从远古燃烧至今,灯芯从未熄灭,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气息,与周围的光亮格格不入,却又和谐共存,如同黑暗中的一点星火,不耀眼却坚定。
然而,奇怪至极的是,此前邱癫子运用他那神奇的复眼,竟对屋内的情形一无所见,仿佛那屋内被一层无形的幽暗幕布所笼罩,那幕布由纯粹的能量构成,密度极大,能吸收所有的探测波(无论是肉眼可见的光线,还是《蜂花柬》秘术产生的感知波),屏蔽一切感知。
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强大而神秘的力量,竟能将他那无所不能的复眼蒙蔽?
那力量远超他的认知,如同深渊般深不可测,比他见过的任何风水气场都要纯粹、都要强大。
可此刻,又为何突然之间,屋内的景象变得清晰可见了呢?
千真万确,他的复眼术已然将柴房内的场景,看得真真切切,纤毫毕现,连木门上的木纹(顺纹与逆纹交错,形成天然的符咒)、地面上的尘埃(聚集成微小的漩涡,顺着地气流动)都清晰可辨。
邱癫子的目光,首先被一双苍老的手所吸引。
那是一双饱经岁月沧桑、瘦骨嶙峋的男子老人的手,青筋如蚯蚓般暴突,从手腕一直蔓延到指尖,皮肤如干枯的树皮,布满了沟壑与斑点,最深处的皱纹能容纳一粒黄豆,仿佛诉说着无尽的岁月故事——每一道纹路都记录着一段经历(或许是年轻时耕地留下的,或许是中年时砍柴造成的),每一个老茧都承载着一份辛劳(指腹的厚茧是常年握农具的证明,掌心的硬皮是与土地打交道的印记)。
只见这双手,缓缓地伸向柴房西边那两扇老式的合页大门,动作缓慢却精准,没有丝毫多余,肘部弯曲的角度始终保持在九十度,手腕转动的幅度恰到好处。
大门不知历经了多少岁月的洗礼,木质已呈深褐色,接近黑色,却依旧保养得极为完好,没有虫蛀的痕迹(或许是涂了某种特制的防蛀油),没有腐朽的迹象(木材本身是坚硬的楠木),开合之间,顺畅无比,发出轻微的“嘎吱”声,那声音不刺耳,反而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律,仿若在低语着往昔的时光,诉说着柴房的历史——它见证过陈家的鼎盛,也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如今又默默守护着圣门的秘密。
老人似乎并未费多大力气,只是轻轻一推,门便应声而开,一股幽远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气息混合着陈旧的木料味(楠木特有的清香,历经百年而不散)、淡淡的草药香(当归、黄芪、艾草的混合气味,是老人常年调理身体所用),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古老味道(像是泥土与阳光混合后经过岁月发酵的气息),仿佛来自遥远的过去,瞬间将邱癫子的思绪拉回了几十年前——他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祖母的柴房,也是这样的味道,也是这样的静谧。
紧接着,邱癫子看到了一盏灯,那灯的模样极为奇特,既不是已在世间广泛普及的电灯(村里去年才通上电,电线杆还立在村口,电线如蜘蛛网般拉进来),散发着明亮而冰冷的光芒,缺乏生气;也不是尚未在农村完全淘汰的煤油灯(玻璃灯罩,铁皮灯座,燃烧时冒黑烟),带着些许烟火气息,略显粗陋;而是一盏早该在岁月长河中绝迹的老旧清油灯,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是历史的活化石。
这盏清油灯,用的是勺子状的铜灯盏,造型古朴,勺柄弯曲如新月,勺身圆润似满月,铜质表面在岁月的摩挲下,泛着幽微的光泽,那光泽内敛而温润,不刺眼,却能照亮周围的一切,仿佛藏着古老的秘密,记录着无数个夜晚的光明——或许曾照亮过陈家先祖读书的身影,或许曾陪伴过守夜人孤独的时光。
灯沿处刻着细小的花纹,虽模糊却能辨认出是缠枝莲图案,藤蔓缠绕,花朵饱满,寓意着生生不息,家族繁衍不绝。
灯芯是自制的灯芯草,而非常见的棉絮芯子,那草经过特殊的处理(先在清水中浸泡七日,去除杂质;再在桐油中浸润三日,增加可燃性),洁白而坚韧,在灯光的映照下,微微摇曳,宛如一条灵动的精灵,跳跃着、舞动着,将光明洒向四周,灯光所及之处,连空气中的尘埃都看得一清二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清油灯放置在一个由老式竹筒制成的灯盏座上,竹筒取自五年生的楠竹,截取中间最粗壮的部分,内壁光滑如镜,外壁被摩挲得油光闪亮,金黄耀眼,表面形成了一层包浆,温润如玉,触感细腻,不知历经了多少代人的抚摸(从陈家先祖到三老太爷,或许已有十几代),承载着无数的回忆,每一次触摸都像是与先辈的对话,能感受到他们的温度与力量。
此时,一个半大男孩双手捧着灯盏,他的身影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有些模糊不清,面容隐匿在阴影之中(并非刻意遮挡,而是灯光角度所致,光源从下方照射,在脸上形成了天然的阴影),只能看到他身形单薄,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裳(肘部和膝盖处都有补丁,针脚细密,是手工缝制),却身姿挺拔,腰杆笔直,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仿佛知道自己手中捧着的不是普通的灯盏,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等老人推开了门,半大男孩便恭恭敬敬地将灯盏递到老人手中,动作轻柔而虔诚,双手平齐胸口,拇指在内,四指在外,稳稳地托住灯座,身体微微前倾,头部低下三十度,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带着对老人的敬畏(那是对长辈的尊重,深入骨髓),对灯盏的珍视(那是对家族传承的守护,刻入灵魂)。
邱癫子看清了老人的模样,那布满皱纹的脸如同刀刻斧凿,每一道沟壑都深不见底,仿佛藏着岁月的秘密;深陷的眼窝中目光浑浊却又透着精光,浑浊是岁月的沉淀,精光则是智慧的闪光;花白的胡须稀疏地贴在下巴上,根根如银丝,随风微微颤动;却没看清男孩的面容,那男孩的脸始终处于阴影之中,仿佛被某种力量保护着,不让外人窥见,或许是陈家的规矩,或许是命运的安排。
老人举起灯,灯光在他手中稳定如磐,没有丝毫晃动,仿佛与他的手臂融为一体;脚步蹒跚,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岁月的刀刃上,脚底与地面的接触发出“咚、咚”的轻响,节奏缓慢却有力;脚下的地面似乎都在为他的每一步颤抖(并非物理上的震动,而是气场的感应),却稳稳地两步就迈出了门,将清油灯放在门外半人高的磨刀石上。
那磨刀石通体黝黑,是质地坚硬的玄武岩,表面光滑如镜,是常年磨刀形成的包浆(不知磨过多少把镰刀、斧头、柴刀),此刻成为了灯座,与油灯相得益彰,石与铜、冷与暖、刚与柔,形成了奇妙的平衡。
随后,老人在半大男孩的轻轻搀扶下,又走进柴房,男孩的手放在老人的肘部,力度适中,既能提供支撑,又不显得生硬;邱癫子清楚地看到他在那张竹木合制的老旧凉椅上缓缓坐下,凉椅的竹片已呈暗红色,带着岁月的温润,贴合着老人的身形,仿佛专为他打造,每一根竹条的弧度都与他的身体曲线完美契合,坐上去定然舒适无比。
突然,柴房内光线一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瞬间拉上了幽暗的帷幕,那帷幕比之前更加厚重,更加深邃,密度提升了数倍,连复眼术都无法穿透;邱癫子再度失去了对柴房内场景的视野,又变得全然看不见了,如同之前的一切只是幻觉,这一切实在太过奇异,令人毛骨悚然,背后渗出冷汗,顺着脊梁骨缓缓流下,带来一阵冰凉的触感。
邱癫子满心疑惑,脑海中仿佛有无数个谜团在盘旋,如同乱麻般缠绕,完全无法理解为何会出现如此离奇奇异的状况。
那层屏障为何会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
是人为控制还是自然现象?
老人与男孩的身份究竟是什么?
他们是普通的祖孙,还是肩负特殊使命的守护者?
油灯为何能在白昼中燃烧?
是普通的照明,还是某种仪式的道具?
无数个问题得不到答案,让他的思维陷入了停滞,如同被冻结的河流,失去了流动的活力。
这一切,已远远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让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幻而恐怖的梦境之中,无法醒来,周围的树木、风声、甚至自己的呼吸都变得不真实起来——树木的绿色过于鲜艳,风声的节奏过于规律,呼吸的频率过于均匀。
? ?章节名称请以内文中所显示的为准。
喜欢水不暖月
原来,柴房竟有三扇门一直大开着。
正门朝东,门框由整块青石打造,历经风雨侵蚀,表面布满了细密的凹痕,却依旧稳固如山,吸纳晨曦之气,让朝阳的第一缕光芒能直射屋内;侧门向南,门板是厚实的榆木,上面布满了孩童的手印,深浅不一,承接南风之灵,带来湿润的水汽,调节屋内湿度;而后门向西,门轴是黄铜所制,转动时发出“咕噜”的轻响,呼应夕阳之韵,让晚霞的余晖能为屋内镀上一层金红,三扇门形成三才之势(天、地、人),暗藏风水玄机,让柴房与天地之气相连,生生不息。
在这光天化日之下,柴房内却奇异地点着一盏灯,那灯光摇曳,昏黄而温暖,不像是刚刚点燃,倒仿佛从时间的深处便一直亮着,从远古燃烧至今,灯芯从未熄灭,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气息,与周围的光亮格格不入,却又和谐共存,如同黑暗中的一点星火,不耀眼却坚定。
然而,奇怪至极的是,此前邱癫子运用他那神奇的复眼,竟对屋内的情形一无所见,仿佛那屋内被一层无形的幽暗幕布所笼罩,那幕布由纯粹的能量构成,密度极大,能吸收所有的探测波(无论是肉眼可见的光线,还是《蜂花柬》秘术产生的感知波),屏蔽一切感知。
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强大而神秘的力量,竟能将他那无所不能的复眼蒙蔽?
那力量远超他的认知,如同深渊般深不可测,比他见过的任何风水气场都要纯粹、都要强大。
可此刻,又为何突然之间,屋内的景象变得清晰可见了呢?
千真万确,他的复眼术已然将柴房内的场景,看得真真切切,纤毫毕现,连木门上的木纹(顺纹与逆纹交错,形成天然的符咒)、地面上的尘埃(聚集成微小的漩涡,顺着地气流动)都清晰可辨。
邱癫子的目光,首先被一双苍老的手所吸引。
那是一双饱经岁月沧桑、瘦骨嶙峋的男子老人的手,青筋如蚯蚓般暴突,从手腕一直蔓延到指尖,皮肤如干枯的树皮,布满了沟壑与斑点,最深处的皱纹能容纳一粒黄豆,仿佛诉说着无尽的岁月故事——每一道纹路都记录着一段经历(或许是年轻时耕地留下的,或许是中年时砍柴造成的),每一个老茧都承载着一份辛劳(指腹的厚茧是常年握农具的证明,掌心的硬皮是与土地打交道的印记)。
只见这双手,缓缓地伸向柴房西边那两扇老式的合页大门,动作缓慢却精准,没有丝毫多余,肘部弯曲的角度始终保持在九十度,手腕转动的幅度恰到好处。
大门不知历经了多少岁月的洗礼,木质已呈深褐色,接近黑色,却依旧保养得极为完好,没有虫蛀的痕迹(或许是涂了某种特制的防蛀油),没有腐朽的迹象(木材本身是坚硬的楠木),开合之间,顺畅无比,发出轻微的“嘎吱”声,那声音不刺耳,反而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律,仿若在低语着往昔的时光,诉说着柴房的历史——它见证过陈家的鼎盛,也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如今又默默守护着圣门的秘密。
老人似乎并未费多大力气,只是轻轻一推,门便应声而开,一股幽远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气息混合着陈旧的木料味(楠木特有的清香,历经百年而不散)、淡淡的草药香(当归、黄芪、艾草的混合气味,是老人常年调理身体所用),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古老味道(像是泥土与阳光混合后经过岁月发酵的气息),仿佛来自遥远的过去,瞬间将邱癫子的思绪拉回了几十年前——他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祖母的柴房,也是这样的味道,也是这样的静谧。
紧接着,邱癫子看到了一盏灯,那灯的模样极为奇特,既不是已在世间广泛普及的电灯(村里去年才通上电,电线杆还立在村口,电线如蜘蛛网般拉进来),散发着明亮而冰冷的光芒,缺乏生气;也不是尚未在农村完全淘汰的煤油灯(玻璃灯罩,铁皮灯座,燃烧时冒黑烟),带着些许烟火气息,略显粗陋;而是一盏早该在岁月长河中绝迹的老旧清油灯,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是历史的活化石。
这盏清油灯,用的是勺子状的铜灯盏,造型古朴,勺柄弯曲如新月,勺身圆润似满月,铜质表面在岁月的摩挲下,泛着幽微的光泽,那光泽内敛而温润,不刺眼,却能照亮周围的一切,仿佛藏着古老的秘密,记录着无数个夜晚的光明——或许曾照亮过陈家先祖读书的身影,或许曾陪伴过守夜人孤独的时光。
灯沿处刻着细小的花纹,虽模糊却能辨认出是缠枝莲图案,藤蔓缠绕,花朵饱满,寓意着生生不息,家族繁衍不绝。
灯芯是自制的灯芯草,而非常见的棉絮芯子,那草经过特殊的处理(先在清水中浸泡七日,去除杂质;再在桐油中浸润三日,增加可燃性),洁白而坚韧,在灯光的映照下,微微摇曳,宛如一条灵动的精灵,跳跃着、舞动着,将光明洒向四周,灯光所及之处,连空气中的尘埃都看得一清二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清油灯放置在一个由老式竹筒制成的灯盏座上,竹筒取自五年生的楠竹,截取中间最粗壮的部分,内壁光滑如镜,外壁被摩挲得油光闪亮,金黄耀眼,表面形成了一层包浆,温润如玉,触感细腻,不知历经了多少代人的抚摸(从陈家先祖到三老太爷,或许已有十几代),承载着无数的回忆,每一次触摸都像是与先辈的对话,能感受到他们的温度与力量。
此时,一个半大男孩双手捧着灯盏,他的身影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有些模糊不清,面容隐匿在阴影之中(并非刻意遮挡,而是灯光角度所致,光源从下方照射,在脸上形成了天然的阴影),只能看到他身形单薄,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裳(肘部和膝盖处都有补丁,针脚细密,是手工缝制),却身姿挺拔,腰杆笔直,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仿佛知道自己手中捧着的不是普通的灯盏,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等老人推开了门,半大男孩便恭恭敬敬地将灯盏递到老人手中,动作轻柔而虔诚,双手平齐胸口,拇指在内,四指在外,稳稳地托住灯座,身体微微前倾,头部低下三十度,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带着对老人的敬畏(那是对长辈的尊重,深入骨髓),对灯盏的珍视(那是对家族传承的守护,刻入灵魂)。
邱癫子看清了老人的模样,那布满皱纹的脸如同刀刻斧凿,每一道沟壑都深不见底,仿佛藏着岁月的秘密;深陷的眼窝中目光浑浊却又透着精光,浑浊是岁月的沉淀,精光则是智慧的闪光;花白的胡须稀疏地贴在下巴上,根根如银丝,随风微微颤动;却没看清男孩的面容,那男孩的脸始终处于阴影之中,仿佛被某种力量保护着,不让外人窥见,或许是陈家的规矩,或许是命运的安排。
老人举起灯,灯光在他手中稳定如磐,没有丝毫晃动,仿佛与他的手臂融为一体;脚步蹒跚,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岁月的刀刃上,脚底与地面的接触发出“咚、咚”的轻响,节奏缓慢却有力;脚下的地面似乎都在为他的每一步颤抖(并非物理上的震动,而是气场的感应),却稳稳地两步就迈出了门,将清油灯放在门外半人高的磨刀石上。
那磨刀石通体黝黑,是质地坚硬的玄武岩,表面光滑如镜,是常年磨刀形成的包浆(不知磨过多少把镰刀、斧头、柴刀),此刻成为了灯座,与油灯相得益彰,石与铜、冷与暖、刚与柔,形成了奇妙的平衡。
随后,老人在半大男孩的轻轻搀扶下,又走进柴房,男孩的手放在老人的肘部,力度适中,既能提供支撑,又不显得生硬;邱癫子清楚地看到他在那张竹木合制的老旧凉椅上缓缓坐下,凉椅的竹片已呈暗红色,带着岁月的温润,贴合着老人的身形,仿佛专为他打造,每一根竹条的弧度都与他的身体曲线完美契合,坐上去定然舒适无比。
突然,柴房内光线一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瞬间拉上了幽暗的帷幕,那帷幕比之前更加厚重,更加深邃,密度提升了数倍,连复眼术都无法穿透;邱癫子再度失去了对柴房内场景的视野,又变得全然看不见了,如同之前的一切只是幻觉,这一切实在太过奇异,令人毛骨悚然,背后渗出冷汗,顺着脊梁骨缓缓流下,带来一阵冰凉的触感。
邱癫子满心疑惑,脑海中仿佛有无数个谜团在盘旋,如同乱麻般缠绕,完全无法理解为何会出现如此离奇奇异的状况。
那层屏障为何会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
是人为控制还是自然现象?
老人与男孩的身份究竟是什么?
他们是普通的祖孙,还是肩负特殊使命的守护者?
油灯为何能在白昼中燃烧?
是普通的照明,还是某种仪式的道具?
无数个问题得不到答案,让他的思维陷入了停滞,如同被冻结的河流,失去了流动的活力。
这一切,已远远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让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幻而恐怖的梦境之中,无法醒来,周围的树木、风声、甚至自己的呼吸都变得不真实起来——树木的绿色过于鲜艳,风声的节奏过于规律,呼吸的频率过于均匀。
? ?章节名称请以内文中所显示的为准。
喜欢水不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