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字即是我,书法境界-《水不暖月》

  他的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那光芒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境界中的自己,与笔下的字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举手投足间都带着书法的韵味,一言一行都透着字的风骨。

  方雨这一番话,如同来自深渊的咆哮,充满了力量与决心,不把心中的想法全部倾泻而出,便不会停歇,仿佛要将积压多年的感悟都倾诉出来,让每一个字都化作利刃,劈开眼前的迷雾,露出通往艺术之巅的道路。

  他的胸膛因激动而起伏,幅度越来越大,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沿着脸颊滑落,滴落在胸前的衣襟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那痕迹如同他心中的印记,深刻而清晰。

  他非要吴楚把话听完不可,一壶新泡的茶,茶叶在水中舒展又沉底,叶片边缘微微卷曲,如同他此刻纠结的心情——既渴望被理解,又怕言多有失。

  茶水早已没了热气,变得冰冷刺骨,如同他此刻执着的心情,不容动摇,哪怕被误解,也要坚守自己的艺术之路。

  直到村委的干部再三过来,催请吴楚去赴宴,脸上带着焦急的神色,脚步匆匆,鞋底在泥地上留下杂乱的印记,如同他们此刻慌乱的心情,他才恋恋不舍地放吴楚离开,那眼神,仿佛吴楚带走了他最珍贵的东西——那是他对艺术的热情与倾诉的欲望,如同掏空了一半的灵魂,只剩下躯壳在原地伫立,目送着吴楚的背影消失在门口。

  听了方雨这么一大通话,就算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这充满奇异力量的声波所撼动,感受到那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如同被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扩散到心底的每一个角落; 更何况吴楚也曾受过简洛的熏陶,心底早已种下了神秘的种子,对这种超越凡俗的感悟有着天然的共鸣。

  自然而然地,吴楚身上的神秘细胞被彻底激活,也拥有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奇异思维和惊悚感悟,看待世界的眼光也变得不同,寻常的草木仿佛都藏着深意——路边的野草坚韧不拔,是生命力的象征; 村口的老树虬曲苍劲,藏着岁月的智慧; 普通的风声似乎都带着启示,时而呼啸如警示,时而轻柔似抚慰。

  艺术是异术的基础,也是异术的钥匙。

  这句话如同烙印,深深地刻在了吴楚的脑海中,字里行间都闪着金光,让他明白,所有的超凡力量,都源于对基础的深耕,对本质的洞察,如同建楼需先打地基,地基越深,楼才能越高; 练武要先扎马步,马步越稳,功夫才能越扎实,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此时,简洛小学。

  吴楚站在方雨日常工作的地方——校长办公室,里面陈设简单,一张办公桌是用学校淘汰的旧讲台改造的,桌面被粉笔灰染得发白,边缘有些磨损,露出里面的木头纹理,上面还留着孩子们用小刀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名字; 一把椅子的腿用铁丝绑着,防止散架,铁丝已经生锈,与木头接触的地方留下了褐色的印记; 墙上挂着学校的课程表和学生名单,纸张边角卷起,像被风吹过的树叶,用图钉固定着,图钉已经生锈,表面覆盖着一层红棕色的锈迹,仿佛随时会从墙上脱落。

  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周前方雨的模样,那时的他,眼神中还带着些许迷茫,如同在雾中行走,看不清方向,眉宇间锁着一个解不开的结。

  这一周时间,自己变化不小,对教育的认知有了新的提升,那方雨呢,又有何种奇异的改变?

  是否离他的艺术之境又近了一步?

  是否已经在那十万个“人”字的征途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笔下的字更添了几分神韵?

  吴楚心中揣测,方雨写了这么多“人”字,几乎每个“人”字都像是有现实中的原型,是他对身边人的观察与感悟——村口的王大爷佝偻着背,那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撇画弯曲,捺画短促,透着岁月的沉重; 学校的李老师教书育人,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撇画舒展,捺画稳健,带着温暖的力量。

  在他笔下描绘的芸芸众生里,肯定有一个是自己,毕竟他们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谊,一起在军营里摸爬滚打,一起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一起分享过胜利的喜悦,也一起承担过失败的沮丧。

  只是不知道,他会把自己写成何种模样?

  会是一位骑着自行车在幽暗中穿梭的神秘使者,肩负着使命与责任,为百姓谋福祉,撇画如利剑出鞘,捺画似坚盾护身?

  还是那辆破旧不堪、仿佛承载着无数怨灵的自行车,被欲望与压力所困,在仕途的泥沼中挣扎,撇画扭曲,捺画断裂,透着无尽的疲惫与挣扎?

  而小学校里面这数百名学生呢?

  他们天真烂漫,充满了活力与希望,如同初升的朝阳,脸颊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其中又有多少位成为了方雨书法中的人字原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个总爱提问的扎羊角辫的女孩,她的眼睛像黑葡萄,充满了好奇,她的“人”字或许带着好奇的弯钩,撇画轻盈,捺画带着一个小小的转折; 那个沉默寡言却默默帮同学擦桌子的男孩,他的双手粗糙却有力,他的“人”字可能藏着内敛的力量,撇画深沉,捺画扎实,不事张扬却充满力量。

  他们笔下的“人”字,又会带着怎样的灵气与纯真,如同带着晨露的花朵,清新而动人,不染一丝尘埃。

  课间操还没结束,广播里还播放着整齐的口令,“第二节,扩胸运动,预备——起!”

  那声音有些沙哑,是用了多年的老喇叭发出的,带着电流的杂音,“滋滋”作响,却依然清晰有力,穿透了校园的宁静。

  方雨这个校长去教育局开会了,讨论着学校的发展与资源分配——新课本的发放,需要统计每个年级的人数,确保不落下一个孩子; 教师的培训,希望能争取到县里优秀教师来支教的名额; 校舍的修缮,重点是屋顶的漏水和教室的门窗,这些都关乎学校的未来,一时半会儿还回不来。

  没有方雨在身边陪着,吴楚的内心反倒愈发平静,平静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咚、咚、咚”,与广播的口令奇妙地合拍,仿佛在为自己的思绪伴奏。

  他身上刚被激活的神秘细胞,此刻更加活跃,如同破土而出的种子,顶开坚硬的泥土,伸展着嫩绿的芽,贪婪地吸收着阳光和雨露,源源不断地生出这些年来少有的奇异才思,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他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神秘的画面——孩子们在课堂上读书的场景,朗朗书声如同天籁,在校园里回荡,惊起了树上的麻雀; 方雨在书房练字的专注,墨香与灯光交织,在空气中形成一道温暖的光晕,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如同春蚕吐丝; 简洛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汗水滴入土壤,滋养着禾苗,禾苗仿佛在向他点头致谢……

  他站在台子上,那是用砖块砌成的简易主席台,表面抹着水泥,已经有些开裂,裂缝中长出了细小的杂草,显示出岁月的痕迹,目光在操场上的学生们身上扫过,看到了许多超乎寻常的东西——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欲,如同星星之火,虽微弱却执着,分布在操场的各个角落,渴望点燃知识的草原,形成燎原之势; 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中蕴含的生命力,如同破土的春芽,顶开石块的压迫,努力向上生长,展现出不屈的韧性; 还有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上,未来的无限可能——或许有人会成为医生,救死扶伤,穿着白大褂穿梭在病房; 有人会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站在讲台上传递知识; 有人会成为科学家,探索未知,在实验室里钻研奥秘。

  思绪也飘向了无尽的幽暗深处,想到了更多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如果教育跟不上,这些孩子的天赋会被埋没,如同蒙尘的珍珠,失去光彩,未来会变得黯淡,只能重复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如果艺术的种子不能种下,他们可能永远无法触及那超凡的境界,一生都困在物质的牢笼里,感受不到精神世界的丰盈,如同没有翅膀的鸟,永远飞不出大山。

  短短十分钟,在他感觉里,却仿佛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几个世纪,越看越沉浸其中,整个人都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奇异状态,与这所学校,与这些孩子,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共鸣,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心跳,听到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突然,一只短胖的手伸过来,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那触感,冰冷而黏腻,仿佛是从坟墓中伸出的枯手,让吴楚一个激灵,从沉思中惊醒,如同从深海被拉回水面,大口喘着气,胸口因急促的呼吸而起伏。

  “喂,主任,人都到齐了。”

  是颜顺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额头上渗着汗,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胸前的衣襟上,显然是一路小跑过来的,气喘吁吁。

  “颜顺,你快瞧瞧,那些学生娃,是不是像密密麻麻长在操场上的人型甘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仿佛被某种莫名力量操控——那是知识的力量,是希望的力量,在幽暗中疯狂生长,汲取着知识与阳光,渴望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

  吴楚指着操场上的孩子们,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目光中充满了期许,仿佛已经看到了他们长大后的模样,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

  “是啊,所以……哎呀,主任,我明白了,您可太有先见之明了!

  仿佛能看穿这世间的幽暗秘密,知道教育对这些孩子的重要性!”

  颜顺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脸上露出敬佩的神色,如同学生得到了老师的指点,茅塞顿开,之前的困惑一扫而空,眼神变得明亮起来。

  “所以啊,咱们今天把大家伙儿召集来,村里的教育振兴计划,都跟你们讲了无数遍了,按说你们早该心中有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教育大事可不是儿戏,更不是菜市场买菜,能讨价还价,它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关系到村子的发展,是根基,是命脉,如同大树的根,深扎在土壤里,才能枝繁叶茂。

  这是明摆着的事儿,可你们呢,就是把它当耳边风,不当回事,不往心里去,更别提落实到行动上了……”

  听到人都到齐了,吴楚快步离开简洛小学,直奔村委办公室,脚步坚定,带着一种使命感,鞋底踩在泥土路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战鼓在擂动,为他的前行助威。

  他站在主席台的条桌前,那桌子是从学校借来的,铺着一块红色的绒布,已经有些褪色,露出里面的白色布料,像老人头上的白发,一开口,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颤抖,那是激动与责任交织的表现,对着台下数十名坐着的村民和干部,严肃地训起话来,每一个字都像是锤子,敲打在众人的心上,希望能敲醒他们麻木的神经。

  村镇上的干部下乡讲话,常带着对乡土的热忱与对民生的关切,他们的话语或许朴实无华,却藏着对乡亲们的真心,就像田埂上的稻草人,默默守护着一方土地的希望,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份接地气的真诚,能把大道理讲成家长里短,让人听得进、记得住。

  应主任提高音量,语气里满是恳切:“……话多了没用,说再多不如做一件实事,跟乡亲们掏心窝子说,都是为了孩子好,不来点实在举措,你们就不知道这教育的根基有多重要,它是百年大计,是村子的希望,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咱们今天,就得为孩子们的将来搭把手、出份力!”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你们村在今年上半年,适龄儿童辍学三人,这背后是三个家庭的未来,是三个孩子被阻断的梦想,他们可能原本能成为医生、教师,却因为辍学而错失机会; 教学设施损坏七处,教室的窗户玻璃碎了,寒风灌进教室,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握着笔的手都在颤抖; 桌椅摇晃了,孩子们写字都得用手扶住桌面,稍不注意就会摔倒,这影响的是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是他们成长的土壤,土壤贫瘠,禾苗怎能茁壮成长; 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率不足三成,家校脱节,孩子的教育成了学校单方面的事,如同一个人的独舞,跳得再好也缺少互动的精彩,这还只是我们已经调查出来的。

  你们简洛村,这么多影响教育振兴的事儿,居然没一个人主动反映,难道你们都被眼前的琐事蒙蔽了双眼?

  看不到长远的未来吗?

  是觉得日子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还是根本就不关心下一代的死活?”

  吴楚的目光锐利,如同鹰隼,扫过台下的每一个人,希望能唤醒他们的重视,让他们从麻木中惊醒,看清教育对孩子、对村子的重要性。

  吴楚面色冷峻,寒星般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声音低沉威严,如同乌云中的雷声,带着震慑人心的力量:“瞧瞧你们,各位以及简洛村的村民们,对教育重视程度淡薄到麻木!

  基于此,我宣布:今天,该修缮的设施,立刻动工,找村里的工匠王师傅,他手艺好,盖房子、修桌椅都不在话下,材料不够就凑,各家各户有多余的木板、钉子都可以捐出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辍学的孩子,务必劝返,村干部上门做工作,了解情况解决困难,是家里缺劳力我们可以组织村民帮忙,是没钱买课本我们可以发动捐款,总之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 拒不配合的,加强劝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用身边的例子告诉他们,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需要资金的,大家共同想办法,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把教育搞上去!

  徐会计,宣读补充方案!”

  这话一出,村民们瞬间炸开了锅,原本安静的会场像被投下炸弹,嗡嗡的议论声此起彼伏,如同沸腾的水,气泡不断涌现又破裂,充满了各种情绪——惊讶、不解、无奈、抵触。

  后排几个村民满脸无奈,眉头紧锁,如同拧在一起的绳子,小声嘟囔:“这日子本就紧巴,地里的收成刚够糊口,一年到头见不到几个现钱,哪还有余钱投到学校里,不是不想,是实在没办法啊,总不能让家人饿着肚子去捐钱吧。”

  一位白发苍苍的大爷面露难色,嘴唇嗫嚅,似有苦衷,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枯瘦的手指紧紧攥着衣角,那衣角已经洗得发白起球,露出里面的棉絮,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

  “这也不能全怪大家!”

  颜顺赶忙接过话茬,神色焦急,声音尖锐,试图缓和气氛,如同在火场中寻找出路,希望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大家想想,咱们这儿教育基础薄弱得惊人,起点低,底子薄,就像一张白纸,要画出美丽的图画,得比别人多下几倍的功夫,付出更多的努力。

  就拿简洛村的小学来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个老师要带好几个年级的课,李老师既要教一年级的拼音,从‘a、o、e’教起,又要带五年级的算术,讲解复杂的应用题,忙得脚不沾地,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 全乡十三个村,适龄学生超八百名,而老师只有三十多位,严重配比失衡,平均一个老师要管二十多个孩子,哪能顾得过来,每个孩子得到的关注少得可怜!

  咱们整个龙王镇,下辖六个乡,学校设施缺口不小,不是只有咱们村这样,大家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谁先重视,谁就能抢占先机,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同志们呐,教育跟不上,后代难发展,眼界打不开,只能困在这山沟里,面朝黄土背朝天,重复我们的老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一年也攒不下几个钱,不重视后果不堪设想,会一代穷下去,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被时代远远甩在后面!”

  村民们听着,有的无奈叹气,深深的无力感笼罩着他们,如同被浓雾困住,看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有的一脸茫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眼神空洞,仿佛失去了灵魂,对未来没有任何期待。

  人群中,一个年轻小伙子忍不住低声嘟囔:“道理没错,谁不想让孩子有出息,可手里实在紧张,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柴米油盐哪样不要钱,孩子生病、老人养老都需要钱,这不是为难人吗?”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袖口卷着,露出黝黑的胳膊,胳膊上还有几道划伤,那是干农活时留下的,他的话引发一片附和,村民们满脸纠结无助,仿佛被乌云笼罩,看不到希望,会场的气氛又陷入了沉闷,如同暴风雨前的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得树立起强烈的教育优先意识,把它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如同种地要先松土,土壤疏松了,种子才能发芽; 盖房要先打基,地基牢固了,房子才能结实。

  鉴于简洛村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工作在全乡落后,辍学、设施老化现象严重,家校配合不力屡见不鲜,问题突出。

  村里的老少爷们儿自发提议,乡邻们也都点头认可,决定发起教育振兴募捐,款项将全部用于学校修缮和助学,一分一毫都公开透明,接受大家监督。

  每位村民自愿捐助,多少不限,是份心意,一杯酒钱,一盒烟钱,却能为孩子买一支笔,一张纸,让他们有工具学习; 村干部带头参与,不搞特殊,和大家一起出力,起个表率作用,不能只说不做,要以身作则,带动大家的积极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咱们一起把这教育的火塘烧得旺些,让孩子们能在暖烘烘的知识里长本事!”

  颜顺的声音带着恳切,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希望能唤起大家的共鸣,他的拳头紧握,指节发白,仿佛在给自己打气,也在给村民们传递信心。

  此时,简洛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正用毛笔在废旧报纸上练习写字,那是村民们从家里找来的旧报纸,有的是过期的《新安日报》,上面印着国家大事; 有的是供销社的包装纸,背面还印着商品广告和价格,字迹已经有些模糊,边角也残缺不全。

  一个个歪歪扭扭的“人”字在纸上铺开,如同一个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生命力,笔画间带着倔强的气息,不服输,不放弃。

  方雨特意留下的书法拓本被压在讲台的玻璃下,那是他精心挑选的“人”字范本,是他练了三个月才满意的作品,拓本上的字迹仿佛有生命般,笔画流畅,气韵生动,起笔如高山坠石,力道千钧; 行笔似行云流水,飘逸洒脱; 收笔若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与孩子们笔下的字迹产生着微妙的呼应,仿佛在指引着他们,纠正着他们的笔画,用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他们的手腕,让他们的笔触逐渐变得平稳。

  负责代课的老师姓刘,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留了下来。

  ? ?章节名称请以内文中所显示的为准。

  喜欢水不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