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6日|小雨转阴
早上六点四十五分,天还灰蒙蒙的,窗外飘着细细的小雨,像是有人在天空中轻轻地搅了一碗米汤,泛着淡白的光。
我一边喝着黑咖啡,一边看着阳台上晾着的衣服发愁。昨晚下雨前没收回来,今早更湿了。天气预报说这雨会一直下到中午,也只好让它挂着接着泡水了。
上班路上交通还是一如既往的拥堵,郑州这座城市到了早高峰总是“铁打的红灯流水的车”,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堵在路口刷短视频,听广播。我也不例外,一边听着《都市早新闻》,一边心里默记今天的工作重点。
八点半到达公司,办公室空荡荡的。张琳还没到,魏鹏带着他的泡面味先我一步进了门,坐下后第一句话是:“今儿真冷,差点穿秋裤了。”
“你不穿秋裤都能出差被猪追。”我调侃道。
“那是锻炼身体!你看看我现在精气神多好。”他说着还故意挺了挺肚子,结果椅子吱嘎一声往后一滑,差点把自己摔个跟头。
正闹着,李倩在微信里发来语音:“我今天终于能上班啦,不过医生说这几天别太劳累,你那边下雨了吗?”
我立刻打字回她:“小雨,适合继续宅着不动。”
她回了个大大的“白眼”表情包,又发来自拍,是她在工位前抱着加热垫取暖的样子,脸上带着点倦意,但精神状态明显比前几天好多了。我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上午九点,公司开了周例会,这次主要是为了本周五的“总部中期成果汇报”做准备。会上,项目经理老白将流程优化项目的进度摆在大屏幕上,逐一点评:
“数据收集部分做得比较扎实,特别是流程节点的时间颗粒化处理,这一块儿周磊干得漂亮。”
我被点了名,坐直了身体点头示意。老白又补了一句:“不过,前几天系统的报表异常还没找到根因,今天下午必须彻查。不能带着错数据去汇报,那会砸锅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上周五的数据出过一次系统错误,后来手动纠偏了,但仍然没查出是数据源异常还是后台程序故障。那会儿我忙着照顾李倩,也确实没细追。
中午吃饭时,我特意跟It部门的刘涛打了声招呼:“你们报表引擎是不是最近更新过?9月13号那天有一份数据缺失。”
刘涛摸着下巴想了想:“没更新啊,那天我倒是看到系统有一个延迟报警。你是不是用了老接口?”
我一听这话立刻警觉起来,赶紧回办公室翻查日志。果然,13号的数据请求被打回了一次,但没留底,只返回了“null值”。也就是说,当天系统实际上没有抓到那部分数据,是靠我手动补的。
“怪不得。”我自语道。
下午我花了整整三个小时,排查了那一天的全部数据流向,发现问题根源可能出在一个临时测试接口上。那接口是供新员工学习用的,误把我的报表归类成测试数据,没写入正式表里。
我赶紧将异常说明文档写好,准备第二天一早就提交给项目组确认。如果能及时解决,周五的汇报就不会出乱子。
晚上七点,大家陆续下班。我一个人留在办公室,把这一周的流程图重新梳理了一遍,确保没遗漏关键数据。写完已经快十点了,连窗外的雨也悄然停了。
回家的路上,冷风从车窗缝里钻进来,我索性关掉音乐,安静开车。城市的霓虹倒映在湿漉漉的地面,忽明忽暗,像极了这段看似安稳却暗藏波澜的日子。
李倩又发来一条语音:“今天刚上班,有点累,但好多了。你晚点早点睡,别熬太久。”
我回了一个语音:“等我这边数据整完,我们周末视频,给你讲个魏鹏的猪大战。”
她笑着发来一排“哈哈哈哈”。
日子仍在往前赶,项目仍在持续推进,而我们这些在城市夹缝中生存的打工人,也只能一边修补漏洞,一边尽量不让自己掉下去。
早上六点四十五分,天还灰蒙蒙的,窗外飘着细细的小雨,像是有人在天空中轻轻地搅了一碗米汤,泛着淡白的光。
我一边喝着黑咖啡,一边看着阳台上晾着的衣服发愁。昨晚下雨前没收回来,今早更湿了。天气预报说这雨会一直下到中午,也只好让它挂着接着泡水了。
上班路上交通还是一如既往的拥堵,郑州这座城市到了早高峰总是“铁打的红灯流水的车”,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堵在路口刷短视频,听广播。我也不例外,一边听着《都市早新闻》,一边心里默记今天的工作重点。
八点半到达公司,办公室空荡荡的。张琳还没到,魏鹏带着他的泡面味先我一步进了门,坐下后第一句话是:“今儿真冷,差点穿秋裤了。”
“你不穿秋裤都能出差被猪追。”我调侃道。
“那是锻炼身体!你看看我现在精气神多好。”他说着还故意挺了挺肚子,结果椅子吱嘎一声往后一滑,差点把自己摔个跟头。
正闹着,李倩在微信里发来语音:“我今天终于能上班啦,不过医生说这几天别太劳累,你那边下雨了吗?”
我立刻打字回她:“小雨,适合继续宅着不动。”
她回了个大大的“白眼”表情包,又发来自拍,是她在工位前抱着加热垫取暖的样子,脸上带着点倦意,但精神状态明显比前几天好多了。我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上午九点,公司开了周例会,这次主要是为了本周五的“总部中期成果汇报”做准备。会上,项目经理老白将流程优化项目的进度摆在大屏幕上,逐一点评:
“数据收集部分做得比较扎实,特别是流程节点的时间颗粒化处理,这一块儿周磊干得漂亮。”
我被点了名,坐直了身体点头示意。老白又补了一句:“不过,前几天系统的报表异常还没找到根因,今天下午必须彻查。不能带着错数据去汇报,那会砸锅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上周五的数据出过一次系统错误,后来手动纠偏了,但仍然没查出是数据源异常还是后台程序故障。那会儿我忙着照顾李倩,也确实没细追。
中午吃饭时,我特意跟It部门的刘涛打了声招呼:“你们报表引擎是不是最近更新过?9月13号那天有一份数据缺失。”
刘涛摸着下巴想了想:“没更新啊,那天我倒是看到系统有一个延迟报警。你是不是用了老接口?”
我一听这话立刻警觉起来,赶紧回办公室翻查日志。果然,13号的数据请求被打回了一次,但没留底,只返回了“null值”。也就是说,当天系统实际上没有抓到那部分数据,是靠我手动补的。
“怪不得。”我自语道。
下午我花了整整三个小时,排查了那一天的全部数据流向,发现问题根源可能出在一个临时测试接口上。那接口是供新员工学习用的,误把我的报表归类成测试数据,没写入正式表里。
我赶紧将异常说明文档写好,准备第二天一早就提交给项目组确认。如果能及时解决,周五的汇报就不会出乱子。
晚上七点,大家陆续下班。我一个人留在办公室,把这一周的流程图重新梳理了一遍,确保没遗漏关键数据。写完已经快十点了,连窗外的雨也悄然停了。
回家的路上,冷风从车窗缝里钻进来,我索性关掉音乐,安静开车。城市的霓虹倒映在湿漉漉的地面,忽明忽暗,像极了这段看似安稳却暗藏波澜的日子。
李倩又发来一条语音:“今天刚上班,有点累,但好多了。你晚点早点睡,别熬太久。”
我回了一个语音:“等我这边数据整完,我们周末视频,给你讲个魏鹏的猪大战。”
她笑着发来一排“哈哈哈哈”。
日子仍在往前赶,项目仍在持续推进,而我们这些在城市夹缝中生存的打工人,也只能一边修补漏洞,一边尽量不让自己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