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朱祁铄的学堂-《大明天幕:曝光我将成为千古一帝》

  苏靖拿着令牌后,朝着李善长休憩的地方跪下来重重地拜了拜,而后回到家中。

  苏靖的家,没有在应天府,而是在应天府附近的一个村落,走到应天府去,大概要一个时辰的时间,每天一来一回要两个时辰。

  不知何时,应天府里有一善心的好人,开了个学堂,请了个教书先生,只需交几块肉,他们就可以到那听讲。

  学堂的教书先生有一次说漏了嘴,说那学堂是一个很年轻的皇室子弟开的。

  苏靖非常高兴,于是每天都是起的很早,睡的很晚,天天往那个私塾去,偶尔去打一点零工,补贴一下家用。

  他坚持这样的生活已经坚持了整整一年多,有一次雨天他快迟到了,怕错过学堂先生的讲课,他不断奔跑,路上撞到了李善长的轿子。

  李善长不但没有怪他,反而是兴致来了,问了他去干嘛,苏靖便把学堂的事和他求学的事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李善长知道后,思索了一下,便让苏靖来自己的府上打杂,当个小厮,工钱要比市面上的要高一些。

  靠着在韩国公的打杂,苏靖的家里总算是能吃饱了。

  只是,苏靖非常的不甘心。

  他不甘心他的命运,李善长对他说过,他的读书天资不行,科举怕是很难,苏靖挣扎过,后面发现,他确实不是这块料。

  但是,他觉得他的那个弟弟,定是不凡,是当将军的命。

  弟弟如今才八岁,就长得高高的,虽然瘦了些,但他相信,那是他们家没有钱给弟弟买肉的缘故。

  有时候他从学堂那抄借来的几句兵家之语,他的弟弟竟然格外的感兴趣。

  苏靖就知道,他没有天资,他的弟弟有,只是,他的弟弟,好像没有什么良好的成长环境。

  本来他还思虑找韩国公或者那个善心的学堂帮忙,但苏靖明白那种寄人篱下的痛苦,他怕那种寄人篱下,磨灭了弟弟的天资。

  而且,国公和学堂帮了他那么多了,他还有什么脸面去恳求呢?

  “娘,我回来了。”苏靖推开嘎吱的门,见到了昏暗中在低着头做着女工的娘。

  苏靖的娘抬起头,露出笑容,她的这个儿子她感到非常的骄傲,苏靖可是他们村天天能够往应天府的学堂里面跑的。

  “小贵、小梅呢?”

  “睡着呢。”

  地板上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孩子躺在那儿,细细看下身高,竟然和现在苏靖的身高差不多了。

  苏靖拿来一块破烂的被子,给苏贵盖上,细细端详了苏贵的脸,好像要将其印刻在心中。

  一边,还有更小的女孩子睡在那。

  还没做饭呢。

  苏靖拿起家中那些个剩菜剩饭,重新热了一遍,端到母亲的面前,拿起筷子,亲手侍奉着母亲吃饭。

  一边喂饭,苏靖一边说:

  “娘,城中的大人这段时间要建新房,我这段时间就先不回来了。”

  “咳咳……儿啊……”苏靖娘面露难色。

  “娘,你有什么话直说?”

  “儿啊,你得早点考个功名,你爹说,现在收成不好,再这样下去,恐怕你去学堂的钱都出不上了。”苏靖娘很是无奈。

  苏靖喂着母亲吃完饭后,从身上把自己攒的一些钱全部拿出来放到母亲的手上,重重点头,“娘,您放心,我很快就会有功名了。”

  “以后,弟弟也会成为你们的骄傲。”

  夜晚,苏靖和他爹又叨唠了一会儿,第二天,他拿着那块韩国公的信物令牌,往漠北的方向而去。

  一路上,苏靖遇到了一些有家世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多少知道朝中一些不机密之事,便自发奋勇地往草原而去,苏靖和他们组成了队伍。

  由于苏靖有韩国公的信物,他自然而然成为领头的了。

  ……

  李善长还在忧愁。

  老朱这个任务,真是要把我半条命给折腾没了。

  没有办法的李善长,只好厚着脸皮,来到了燕王府,找上了朱祁铄。

  一见面,就是给朱祁铄各种字画珍宝,让朱祁铄啧啧称奇,这韩国公还真是富有。

  这样过来,应该是有求于我了,不会是什么犯罪的事吧。

  朱祁铄打算先听李善长讲。

  只是等了半天,李善长也没有开口说话。

  而李善长呢,他觉得,得让未来的大明之主先说话。

  两人就这样僵住了。

  “咳……韩国公,你这?”朱祁铄打破了沉默。

  韩国公李善长搓了搓手,年迈的他却是精神奕奕,不好意思地道:

  “不知道殿下是否听闻了前线的窘境?”

  为了这事而来啊,朱祁铄立马门清儿了。

  看来是老朱把这麻烦事甩给李善长了。

  朱祁铄点了点头。

  “不知殿下,可有破解之法?”

  这个未来的千古一帝,肯定是有吧,一定是有的,李善长在心中自我安慰道。

  “直接打过去不就行了吗?”

  朱祁铄有些不解,驱除鞑虏本来就是大明的国策,顾忌那么多干嘛。

  “不行啊,殿下,敌军都这样卑微了,我们强行打过去,后世的史书,会记载我们大明恃强凌弱,虐待小国的。”

  “而且现在我军统帅是燕王,以后若是燕王承继大统,燕王的名声也不能有任何的瑕疵。”

  李善长急了,这要直接打过去,燕王的名声关他屁事,他韩国公的名声,才是重中之重啊。

  要知道,他韩国公现在是大明的决策人之一,后世要是骂起来,肯定不会骂当皇帝的老朱,指定要骂咱这个韩国公啊。

  “哦……”朱祁铄才想起来,古人对身后名极为看重。

  想了一下,朱祁铄就有解决之道了。

  “国公不必总是看身后名嘛,也可以往前看看。”

  “往前看看?”李善长不解。

  “国公可以看看强汉是怎么解决这种事的嘛。”

  李善长一点就通,立马就明白了朱祁铄的意思,不可思议地望着朱祁铄。

  啧啧,确实可以啊。

  他草原用阳谋,那我大明,直接耍赖不就行了?

  离开燕王府后的李善长,感觉如释重负,然后来到了大明的礼部。

  将自己的想法说给礼部的官僚听后,礼部沸腾了。

  按照他们的说法,大明的礼部,就没有怕死的官,只有怕无法青史留名的官。

  很快,这项政策被禀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批准了,组建了大明使者团,往漠北而去。

  整个流程,极为迅速,只用了两天就走完。

  往草原的路上,礼部的这群使者,各个极为兴奋,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封侯拜相。

  ……

  而这,也是苏靖世家和大明礼部世仇的由来。

  大明往后的每一个礼部尚书上任的时候,读到这段史料时,都会怒骂苏靖一家,恨恨地说道:

  “这本来都是我礼部的词!是我礼部的词啊!他们苏家全给说了!还特么把我们的事情全给做了!”

  ……

  这些天,朱祁铄感到很奇怪。

  一年多前,他开了一个学堂,几乎是不怎么要钱的那种,算是对后世义务教育的模仿和实践。

  学堂里,各种各样的学生都有,有天资差的,也有天资好的,但就是没有不努力的。

  学堂里面最努力的那个,他印象比较深刻,在众多的卷王里面,努力得他都感到惊叹。

  这学生以前从未迟到和早退过,可这一周了,竟然从来没有出现在学堂过了。

  难道家中是有什么变故?

  本着人文主义的关怀,朱祁铄打算去那个学生家看看。

  那学生叫什么来着?苏靖?